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儿童白内障三种术式后发障形成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预防儿童后发性白内障的手术方式。方法 48例(57眼)儿童白内障,其中先天性白内障41眼,外伤性白内障16眼,年龄3—14岁。57眼随机分为3组,每组都行小切口、前囊连续环形撕囊,白内障吸出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Ⅰ组行后囊抛光,保留完整后囊;Ⅱ组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Ⅲ组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术后随访3—18月,平均12月,观察并记录各组后发性白内障发生情况及其它并发症。结果 后发障≥3级者发生率Ⅰ组为42%,Ⅱ组为21%,Ⅲ组为0。各组均无玻璃体癌、视网膜脱离或囊样黄斑水肿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矫正视力≥0.5者40眼(70%),0.1—0.4者11眼(19%)。结论 白内障吸出及折叠式人工品状体植入术中,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可有效地预防儿童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儿童先天性白内障不同术式的后发障发生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减少儿童白内障术后后发障的手术方法。方法15岁以下的先天性白内障117例(158眼)。分为3组:A组进行超声乳化吸出术及后囊抛光术,共79眼;B组进行超声乳化及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共32眼;C组进行超声乳化、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共47眼。≥3岁者一期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后后发障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有71眼在术后25天~3年期间出现后发障,占89.87%,平均出现时间为11月。B组有24眼在术后45天~2年半期间出现后发障,占75.00%,平均出现时间为1年5月。C组有6眼在术后50天~2年期间出现后发障,占12.77%,平均出现时间为1年3月。结论3岁以下婴幼儿进行白内障吸出、后囊环形撕囊术并行前部玻璃体切除术,二期植入人工晶状体。3~15岁的患儿进行白内障吸出、后囊环形撕囊术并行前部玻璃体切除术,〗并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可有效预防后发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后囊环形撕囊、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分夹持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治疗儿童后发障的疗效。方法 对9例儿童外伤性白内障注吸术后的后发障,行Ⅱ期后囊环形撕囊、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分后囊孔夹持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手术。结果 7例无后发障发生,2例撕囊孔后方纱幕样浑浊,经治疗好转。结论 后囊环形撕囊、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分撕囊孔夹持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是治疗儿童后发障的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可以有效阻止后发障的再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手术中后囊的处理。方法: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22例30只眼,平均眼轴长度31.62mm,行3.0mm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12只眼,行后囊切开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18只眼,未植入人工晶体。结果:所有病例在术后裸眼视力提高,后囊连续环形撕囊组视力≥0.1者100%,其中视力≥0.3者占58.3%;后囊切开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组视力≥0.1者为88.9%,其中视力≥0.3者占50%。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后囊连续环形撕囊组中未出现并发症;后囊切开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组一例出现脉络膜脱离,二例3只眼发现视网膜破孔。结论: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是减少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的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法,在未植入人工晶体眼也适用。  相似文献   

5.
儿童先天性白内障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减少儿童白内障术后后发障的手术方法.方法 15岁以下先天性白内障54例(88眼).分为3组:A组进行超声乳化吸出术后囊抛光术,共35眼;B组进行超声乳化及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共31眼;C组进行超声乳化、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共22眼.≥3岁者一期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后后发障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有31眼在术后25d~3a出现后发障,占88.57%,平均出现时间为11月.B组有23眼在术后45d~2.5a期间出现后发障,占74.19%,平均出现时间为1年5月.C组有3眼在术后50d~2a期间出现后发障,占13.64%,平均出现时间为1年3月.结论 3岁以下婴幼儿进行白内障吸出、后囊环形撕囊术并行前部玻璃体切除术,二期植入人工晶状体.3~15岁的患儿进行白内障吸出、后囊环形撕囊术并行前部玻璃体切除术,并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可有效预防后发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预防后发障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预防后发障的方法。方法 对 46例 ( 4 6眼 )先天性白内障 ,以白内障超声乳化仪的注吸I/A系统吸净晶状体植入人工晶状体后 ,进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及前段玻璃体切除联合手术 (A组 ) ,同期施行的3 2例 ( 3 2眼 )先天性白内障 ,以同样的方法行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后 ,进行单纯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 ,不做前段玻璃体切除 ,作为对照组 (B组 )。术后随访 2年以上。结果 后发障发生的情况 ,A组 2眼 ( 4 4% ) ,B组 7眼 ( 2 1 9% )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两组均未发现眼底并发症。结论 先天性白内障术中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 ,是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后囊连续环形撕囊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儿童白内障术后后发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选取先天性白内障患儿62例(68眼),超声乳化后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及前部玻璃体切割术,一期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2 a以上,观察术后视力及后发性白内障发生情况.结果 68眼中有5眼在术后3个月至2 a出现后发性白内障,占7.35%,平均出现时间为16个月.术后2~3个月复查矫正视力,0.2~0.4者17眼,0.5~O.7者28眼,≥0.8者20眼;手术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经年龄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惠儿均未发生黄斑囊样水肿或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 后囊连续环形撕囊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是预防后发性白内障发生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白内障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对136例(204眼)儿童白内障实施经上方巩膜隧道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根据对后囊不同的处理方法,分为三组:Ⅰ组行后囊抛光,保留完整的后囊;Ⅱ组行后囊环行撕囊;Ⅲ组行后囊环行撕囊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20个月.观察各组术后矫正视力、后发性白内障发生情况及其它并发症.结果三组白内障术后后发障的发生率分别为Ⅰ组66.00%;Ⅱ组31.58%;Ⅲ组1.28%.术后矫正视力≥0.5者Ⅰ组10眼,占20.83%;Ⅱ组48眼,占66.67%;Ⅲ组64眼占80.05%.无黄斑水肿、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儿童白内障吸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行后囊连续环行撕囊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可有效预防儿童白内障术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儿童白内障人工晶状体后囊夹持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儿童白内障43例(52眼)施行前后囊环形撕囊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及人工晶状体后囊夹持术。术后观察视力,人工晶状体的位置,后发性白内障,瞳孔夹持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48个月,平均23个月。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5者占57.7%,人工晶状体位置稳定。后发性白内障1眼,视力0.5。无瞳孔夹持、视网膜脱离或黄斑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儿童白内障采用前后囊环形撕囊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及后囊夹持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不同术式的白内障手术与儿童后发障形成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预防儿童后发性白内障的手术方式.方法61例(74眼)分为3组.每组均行前囊连续环形撕囊、白内障吸出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Ⅰ组22眼保留完整后囊;Ⅱ组25眼后囊连续环形撕囊(PCCC);Ⅲ组27眼PCCC+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术后随访6~28月.结果Ⅰ、Ⅱ、Ⅲ组后发障发生率分别是45.5%、28.0%、3.7%,Ⅰ组与Ⅱ组比较P>0.05;Ⅰ组与Ⅲ组比较,P<0.01.Ⅱ组与Ⅲ组比较P<0.05.<8岁者后发障发生率3组依次是50%、46.6%、6.3%.结论PCCC+前部玻切可有效预防儿童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特别是对8岁以下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儿童白内障手术疗效及术后视力康复.方法 观察2005年7月至2009年11月手术的45例(76只眼)儿童白内障患儿,行白内障摘除术+后囊膜环形撕囊术(PCCC)+前部玻璃体切除术33例(64只眼),双眼白内障患儿同时手术,其中28例(58只眼)2岁以后再次行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行白内障摘除术+后囊膜环形撕囊术(PCCC)+前部玻璃体切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9例(9只眼);行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例(3只眼).对手术年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远期视力等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4~55个月,平均34.5月.结果 33例矫正视力在0.3以上,手术脱残率73.3%,5例矫正视力在0.05~0.3,手术脱肓率84.4%,2例矫正视力在0.05以下.5例患儿因年龄小不能合作检查视力,但能追随光亮或注视目标.后发障发生率为6.58%,双眼同时手术与同期单眼手术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内障摘除术+后囊膜环形撕囊术(PCCC)+前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儿童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措施,儿童白内障双眼同时手术是安全的.坚持弱视训练是儿童白内障术后获得良好视力,重建视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儿童白内障摘出联合一期后囊撕囊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44例65眼儿童白内障施行前囊连续环形撕囊白内障囊外摘出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进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或后囊中央切除术,并进行前部玻璃体切除术.其中先天性白内障26例47眼,儿童外伤性白内障18例18眼.随访3~36个月.结果 60眼(92.31%)保持视轴透明,5眼(7.69%)出现视轴区白色纤维机化浑浊,2眼(3.08%)瞳孔区少量玻璃体嵌顿人工晶状体偏位,无视网膜脱离发生.结论 儿童白内障摘出联合一期后囊切开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能有效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预防儿童后发性白内障3种不同术式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儿童白内障术中3种不同后囊处理方法对后发性白内障的预防作用。方法 42例(51眼)白内障儿童,年龄2~14岁,在白内障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分别采用3种不同后囊处理方法:Ⅰ组行大面积后囊抛光,保留完整后囊;Ⅱ组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Ⅲ组行连续环形撕囊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随访2个月~3a,对术后视力、后囊混浊情况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3级以上后囊混浊Ⅰ组为71%,Ⅱ组为24%,Ⅲ组为0%.各组均无视网膜脱离、黄斑水肿等并发症出现。结论 儿童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Ⅰ期后囊环形撕囊,一定程度上减少后囊混浊的发生:后囊环形撕囊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可有效地预防儿童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其远期效果及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预防儿童后发性白内障手术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预防儿童后发性白内障的手术方式。方法先天性白内障患者27例(34眼),年龄7~22月,分为2组:A组16例(19眼)行白内障吸出及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B组11例(15眼)行白内障吸出、后囊切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术后随访7~36月,平均17月,观察2组后发性白内障发生情况以及其他并发症。结果术中后囊膜撕裂发生率:A组为52.63%,B组为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A组为42.11%,B组为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2组术后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均未发生视网膜脱离和黄斑囊样水肿等并发症。结论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摘出时一期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后发性白内障形成;一期行后囊切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能有效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该方法简便、安全,远期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采用超声乳化器的注吸系统吸出联合后囊连续环形撕囊(PCCC)+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结果 30例45眼术后1周矫正视力有不同程度地提高,5眼因年幼不会查视力,术后12个月随访40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0.5者30眼,占75.00%,BCVA<0.5者10眼,占25.00%.术后2例出现后囊浑浊.结论 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儿童白内障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儿童白内障单纯手术方式、术中I期联合后囊环形撕囊(posterior continuous curvilinear capsulorhexis,PCCC)及术中I期联合PCCC并前段玻璃体切除(anterior vitrectomy,AV)与后发障的关系。方法检索多个数据库及相关资源,对9篇有关儿童白内障手术方式对后发障影响的文章进行Meta分析。以优势比(OR)判定儿童白内障术中选择单纯手术方式,PCCC及PCCC+AV术式对后发障的影响,计算失效安全数(fail-safen umber.Nfs)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9篇文献中按研究内容分二部分:研究一为3篇,儿童白内障术中I期联合PCCC的研究共130眼;研究二为6篇,对PCCC+AV术式和PCCC术式的对比研究共305眼。研究-OR值=0.34(95%置信区间:0.16~0.74),P=-0.006;研究二OR值=0.13(95%置信区间:0.06—0.25),P〈0.000。计算失效安全数进行敏感性分析,证实本研究结论可靠。结论儿童白内障手术中联合I期后囊环形撕囊能有效降低后发障发生率,同时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后发障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存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前部玻璃体切除对术后视轴区后囊浑浊的预防作用。方法对61例(122眼)2~8岁的儿童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右眼为对照组(61眼)联合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左眼为研究组(61眼)联合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及前部玻璃体切除。随访6~66月,平均31.6月观察记录两组视轴区浑浊情况和其它并发症.结果视轴区浑浊发生率,对照组为36.07%,研究组为8.20%,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能够进行视力检查的48例(96眼)中,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3者,对照组为30只眼(62.50%);研究组为39只眼(81.25%),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2~8岁)儿童先天性白内障,在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同时,联合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及前部玻璃体切除,可安全有效的减低术后视轴区浑浊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连续环形后囊撕除和一期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对后发障的预防作用。方法 对61例(68眼)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其中55眼术中连续环形撕除后囊,52眼联合植入人工晶体。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 61例(68眼)术后1周矫正视力≥0.5者41眼(70.7%)与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10.5者42眼(72.4%)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未行连续环形后囊撕除组的13眼中分别有5眼和8眼发生了后发障(分别为46.2%和61.5%),而连续环形后囊撕除组分别为1眼和4眼发生后发障(分别为1.82%和7.3%)。两组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均〈0.01);术中未能一期植入人工晶体组和一期人工晶体植入组分别有8眼和4眼发生后发障(分别为50.0%和7.7%),差异亦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连续环形后囊撕除和一期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可有效减低术后后发障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电撕囊针截开后囊防止后发撞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撕囊针环形截开后囊的手术方法及防止后发障的效果。方法:对36例(36眼)易发后发障的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用电撕囊针截开后囊。结果:34例环行截囊一次成功,1例用囊膜剪完成,1例行前部玻璃体切除,随访3-24个月,矫正视力≥0.33者33,占91.7%,除1例外,视轴区均透明,人工晶状体无明显移位,结论:电撕囊针截开后操作容易,成功率高,能有效防止后发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儿童白内障Ⅰ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Ⅰ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对儿童后发障的预防作用。方法:对42例(48只眼)在植入人工晶状体前施行Ⅰ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5者有21只眼,占48.3%,随访期间有40只眼(83.3%)保持中央视轴区透明或基本透明。术后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儿童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施行Ⅰ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安全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后囊混浊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