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对比开放式吸痰(OS)和密闭式吸痰(CS)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系统顺应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开放组和密闭组各30例,对开放组运用开放式吸痰,对密闭组运用密闭式吸痰,分别对比两组患者吸痰前和吸痰后2min呼吸系统静态顺应性(Cst)、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等指标。结果密闭组吸痰前和吸痰后2min患者的Cst、Ppeak、Pplat值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吸痰前和吸痰后2min患者的Cst、Ppeak值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plat水平明显升高,和吸痰前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放式吸痰和密闭式吸痰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系统顺应性均无显著性影响,开放式吸痰会使患者气道平台压力升高。密闭式吸痰能够保持良好的气道压力,可作为呼吸衰竭患者吸痰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比较甲泼尼龙和地塞米松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行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地塞米松组(A组)30例和甲泼尼龙组(B组)30例。在麻醉诱导后A组患者静注地塞米松0.5mg/kg,B组患者静注甲泼尼龙10mg/kg。在转机前(T1)、注射鱼精蛋白30min(T2)、手术结束时(T3)、术后2小时(T4)、拔除气管导管前(T5)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呼吸指数(RI)和氧合指数(OI),记录患者的术后带管时间、CCU监护时间及术后肺部并发症情况。结果在T2、T3、T4、T5,B组的A-aDO2和RI均低于A组(P<0.05),B组的OI高于A组(P<0.05);B组的术后带管时间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结论甲泼尼龙较地塞米松对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有更好的肺功能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现代医院》2015,(5):42-44
目的观察肺保护性通气(小潮气量+低PEEP)对截石位腹腔镜全宫切除术患者肺顺应性和氧合的影响。方法 80例ASAⅠ或Ⅱ级拟行腹腔镜全宫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40),A组采用常规通气(VT10 ml/kg),B组气腹后采用肺保护性通气(VT6 ml/kg+PEEP 5 cm H2O)。分别于气腹前(t0)、气腹后10 min(t1)、放气前10 min(t2)、放气后10 min(t3)、拔管后(t4)5个时点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血氧饱和度(Sp O2)、气道平台压(Pplat)、气道峰压(Ppeak)、静态胸肺顺应性(Cst)、动态胸肺顺应性(Cdyn),并于各时点抽血查血气。结果与t0比较,两组t1、t2时点Pplat、Ppeak明显增高,B组低于A组(p<0.05),两组Cst、Cdyn均随着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B组优于A组(p<0.05);与t0比较,两组t1、t2、t3时点Pa CO2、PETCO2升高,B组高于A组(p<0.05),但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安全范围,两组各时点Pa O2、Sp 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保护性通气可有效地降低截石位腹腔镜全宫切除术患者气道压力,改善肺顺应性,对肺功能正常者的氧合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加强老年人胃肠道手术围手术期雾化吸入,对降低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效果.方法 收集2008年10月至2010年4月98例老年胃肠道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术前及术后早期给予氧驱动雾化吸人,对照组不给予雾化吸入,对两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0%(7/50),其中肺部感染4例,肺不张1例,胸腔积液2例.对照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31.2%(15/48),分别为肺部感染8例,胸腔积液3例,肺不张4例,其中2例出现呼吸衰竭1例死亡.两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 加强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雾化吸入,对防治老年人胃肠道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麻醉手术期间分阶段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对肺癌根治术患者组织灌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108例肺癌患者,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经典的限制性液体疗法, 研究组患者给予分阶段GDFT。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胶体液用量、晶体液用量、总输出量和尿量;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单肺通气前(T1)、单肺通气1 h(T2)、恢复双肺通气即刻(T3)、双肺通气30 min(T4)、术毕(T5)的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乳酸(Lac)、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氧供指数(DO2I)和氧摄取率(O2ERe);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两组患者术前1 d, 术后1、3 d的认知功能评分, 同时记录术后3 d内认知功能障碍(POCD)和肺部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急性肺损伤、肺栓塞、肺水肿、肺不张等)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晶体液用量、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胶体液用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T1~T5的O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T2~T5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术前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肺部感染和白细胞介素6/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IL-6/STAT3)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随机的病例对照实验,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医院拟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101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1例。两组均接受静脉注射氨溴索,研究组术前3 d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心脏功能、肺功能及感染情况。结果 研究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6.0%(3/50)、住院时间(16.58±4.21)d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两组心脏自动复跳率及心脏功能指标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血清炎性因子IL-6、STAT3、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pH值、氧分压(PaO_2)、肺活量及最大通气量均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术前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可减少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同时降低IL-6/STAT3炎症信号通路水平,积极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并比较雾化吸入法与口咽部湿化法对喉部手术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寻找降低喉部手术患者肺部感染的方法,降低感染率。方法将92例喉癌患者按照自愿原则随机分为雾化吸入组48例和口咽部湿化组44例,两组患者于喉部手术后分别采用雾化吸入法和口咽部湿化法,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及其相关因素分析。结果两种湿化方法处理前,两组患者呼吸频率(RR)、分钟通气量(MV)、血氧饱和度(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处理后两组患者RR、MV、SpO2与处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后口咽部湿化法比雾化吸入法恢复喉部手术后患者的肺部功能效果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例雾化吸入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20例,感染率为41.7%,44例口咽部湿化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8例,感染率为18.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史、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慢性疾病均与肺部感染的发生有关(P<0.05)。结论口咽部湿化法能有效改善肺功能,降低肺部感染率,是一种即安全又有效的气道湿化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吗啡用于急性手术后疼痛的镇痛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40例ASA Ⅰ~Ⅱ级择期颈丛麻醉下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随机单盲分为吗啡组(M组)和0.9%NaCl溶液组(N组),每组20例分别于手术结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达5分及以上时采用雾化吸入吗啡10 mg(盐酸吗啡10 mg与地塞米松5 mg,0.9%NaCl溶液稀释至5 ml)及0.9%NaCl溶液5 ml.雾化吸入的方式均采用10 L/min氧气驱动,面罩吸入.患者疼痛缓解不满意时可以根据需要采用患者自控镇痛.术后镇痛效果采用VAS评估,记录雾化吸入即刻,雾化吸入10 min、30 min、1 h、2 h、6h患者的VAS、血压、心率、呼吸、SpO2等,并观察恶心、呕吐、肺部并发症、患者自控镇痛的使用等.结果 (1)4例患者改为全身麻醉,2例患者术后立即要求装镇痛泵被剔除试验,M组18例,N组16例进入试验.(2)雾化吸入10 min两组患者的VAS均显著低于雾化吸入即刻(P<0.01),雾化吸入30 min至6 h M组患者的VAS均显著低于基础值,且显著低于N组(P<0.01).N组患者有8例采用静脉补救镇痛.(3)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4)两组患者均没有发生恶心、呕吐、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吗啡用于轻中度手术后疼痛安全、迅速、有效,可以尝试作为一种新型的镇痛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内皮质激素雾化吸入预防肝切除术后肺部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在医院接受肝切除术治疗的2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120例;对照组患者在肝切除术后1d给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氨溴索,治疗7d;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开展负压封闭引流方式进行治疗,7d/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疼痛程度变化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氧分压(PaO_2)、氧合指数(OI)、血氧饱和度(SaO_2)水平均高于治疗前,肺泡-动脉血氧梯度(A-aDO_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指标变化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疼痛评分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肺部感染率5.8%低于对照组的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3,P=0.046)。结论针对肝切除手术患者而言,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内皮质激素雾化吸入治疗能有效减轻疼痛,减少肺部感染发生率,改善肺部通气情况,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彭卫平  王君莲 《医疗装备》2022,(19):171-173
目的 探讨持续气道湿化联合间断雾化吸入在脑出血(ICH)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84例IC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于气管切开后采用持续气道湿化,观察组于气管切开后采用持续气道湿化联合间断雾化吸入,比较两组气道湿化效果、生命体征[呼吸频率(RR)、心率(HR)、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湿化24 h后,观察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切开后3 d,观察组RR、HR均低于对照组,SaO2、PaO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切开后7 d,观察组肺部感染、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气道湿化联合间断雾化吸入在ICH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保证气道湿化效果,稳定生命体征,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V)救治急性老年危重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50例急性老年危重支气管哮喘患者按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25例.A组予PRVCV,B组予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分析、呼吸力学指标[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台压(Pplat)和肺动态顺应性(Cdyn)]、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结果 A组患者在使用机械通气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明显改善(P<0.05或<0.01),PIP、Pplat较B组降低,Cdyn优于B组,机械通气时间[(47±19)h]和住ICU时间[(88±17)h]均短于B组[(59±20)h和(106±23)h](P<0.05).结论 PRVCV在救治急性老年危重支气管哮喘患者时,能够保持较低PIP和Pplat,改善动脉血气和Cdyn,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ICU时间,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通气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疾病患者术前不同的呼吸道准备方法对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影响,为临床上降低术后肺部感染性并发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2年2月-2014年12月于医院行胃肠道手术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术前仅采用雾化吸入的方法,观察组术前在对照组的方法基础上进行呼吸和咳痰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7例,肺部感染率为14.58%;观察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2例,肺部感染率为4.16%,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发生痰阻9例、呼吸衰竭1例,观察组患者发生痰阻1例,均无呼吸衰竭发生,对照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手术术前不同呼吸道准备方法的联合使用能够很好地控制术后肺部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分析颈部冰敷联合氧气射流雾化防治气管内麻醉后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减少肺部感染发生。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89例行气管切开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颈部冰敷联合氧气射流雾化方法,对照组采用雾化吸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气道湿化痰栓形成、刺激性咳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有8.9%的患者出现气管黏膜出血,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率为46.7%、对照组为77.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液Ⅲ度黏稠度观察组患者为4.5%,明显要低于对照组的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冰敷联合氧气射流雾化能够有效防治气管内麻醉后肺部感染、减少患者的疼痛、降低痰液的黏稠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利多卡因雾化吸入治疗顽固性咳嗽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 将100例顽固性咳嗽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利多卡因雾化吸入治疗)50例和对照组(0.9%氯化钠雾化吸入)50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 治疗组治愈30例,有效15例,无效5例,对照组治愈3例,有效5例,无效42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22,P=0.000).结论 利多卡因雾化吸入治疗顽固性咳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盐酸戊乙奎醚术前用药对单肺通气老年患者的肺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术前用药对单肺通气老年患者的肺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09~2010年期间,经择期行开胸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40例,ASAⅡ~Ⅲ级。随机分为2组:长托宁组(P组)、对照组(C组),每组20组。P组在术前30 min肌注长托宁1 mg/1 ml和鲁米那0.1 g/1 ml,C组肌注阿托品0.5 mg/1 ml和鲁米那0.1 g/1ml。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术毕、术后24小时观察记录:①VT、气道峰压(双肺、单肺)、肺有效动态顺应性(Cdyn);②动脉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I);③EllSA法检测血浆TNF-α和人肺泡表面活性特异蛋白D(SP-D)浓度;④记录术后患者拔管时间、呼吸系统并发症和预后。结果与C组比较:①P组的气道峰压(双肺和单肺)均显著下降,肺顺应性显著增高;②PO2和OI显著升高;③TNF-α和SP-D显著降低。结论盐酸戊乙奎醚术前用药对单肺通气的老年患者具有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雾化吸入方法在全麻开胸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 对该院行开胸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雾化吸入方式的不同,分为超声雾化吸入组(超声组)和氧气雾化吸入组(氧气组).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在经过全麻条件下开胸手术后的呼吸道表现、血气分析、排痰状态等,判断不同雾化吸入方式对于术后的影响.结果 不同雾化吸入方式下,呼吸道表现、血气分析、排痰状态等,氧气组均要优于超声组.结论 氧气雾化吸入对于全麻开胸患者术后治疗的首选吸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对开胸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进行开胸手术的患者1022例,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11例,均进行常规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的雾化吸入治疗,试验组施行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检测患者体内PaO_2、PaCO_2与PO_2/FiO_2含量以及肺活量、最大通气量,统计患者肺部感染率,比较两组肺部感染患者治疗时间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肺部感染26例,感染率为5.08%,对照组患者肺部感染52例,感染率为10.18%(P0.05);发生肺部感染的78例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03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治疗后两组PaO_2均增加,PaCO_2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PO_2/FiO_2平均水平低于试验组(P0.05);对照组患者肺水肿和肺不张的发生率高于试验组(P0.05);对照组平均治疗时间长于试验组(P0.0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试验组(P0.05)。结论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可减少开胸术后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有助于及时控制肺部感染,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利于患者术后护理。  相似文献   

18.
艾玲 《现代养生》2014,(6):139-139
目的:对比分析小儿支气管肺炎药物雾化吸入治疗中超声雾化吸入法和氧气雾化吸入法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超声组60例和氧气组60例。超声组患儿行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氧气组患儿行氧气物化吸入治疗。分别监测2组患儿行雾化吸入前5min、雾化吸入中及雾化吸入后1h各时间点上的SPO2值。同时,观察并统计2组患儿呼吸困难消失、咳嗽减轻、发热消失及肺部痰鸣音消失的时间。结果:雾化吸入中和雾化吸入后,在组间比较上,氧气组患儿平均SPO2均高于超声组(P<0.05);在组内比较上,氧气组患儿平均SPO2有所上升(P<0.05),而超声组患儿SPO2有所下降(P<0.05)。同时,氧气组患儿呼吸困难消失、咳嗽减轻、发热消失及肺部痰鸣音消失的平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超声雾化吸入法,氧气雾化吸入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SPO2值,同时促进患者呼吸困难、咳嗽、发热及肺部痰鸣音症状得到更快的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患儿并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2 ml普米令克舒经鼻雾化吸入。在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患儿采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沙丁胺醇、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三联治疗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ECOPD)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于海城市中心医院就诊的79例AE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试验组(39例)。两组在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试验组采用沙丁胺醇、布地奈德及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三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气道通气功能、肺通气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气道通气功能、肺通气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气道通气功能、肺通气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丁胺醇、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三联治疗AECOPD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并改善气道通气功能及肺通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