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综合性康复方案治疗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s)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月就诊的94例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47)和对照组(n=47),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给予综合性康复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综合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以及SEPs潜伏期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9%,高于对照组的7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综合功能评定量表(FCA)评分、下肢ASI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下肢SEPs检测的N波和P波潜伏期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康复方案治疗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患者综合功能、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能缩短SEPs潜伏期,有效改善脊髓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综合性康复训练在胸腰段脊髓损伤术后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纳入自2014-07—2016-01诊治的48例胸腰段脊髓损伤,均行切开复位、减压及内固定治疗,24例术后采用综合性康复训练方案(综合组),24例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案(常规组)。结果综合组与常规组康复治疗后运动评分、感觉评分及巴氏指数较康复治疗前明显提高,上下肢体感诱发电位N波与P波潜伏期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运动评分、感觉评分、巴氏指数均高于常规组,且上肢和下肢的体感诱发电位N波、P波潜伏期明显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康复训练可提升胸腰段脊髓损伤术后患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恢复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缩短患者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康复训练。目的探讨综合性康复训练在胸腰段脊髓损伤术后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纳入自2014-07—2016-01诊治的48例胸腰段脊髓损伤,均行切开复位、减压及内固定治疗,24例术后采用综合性康复训练方案(综合组),24例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案(常规组)。结果综合组与常规组康复治疗后运动评分、感觉评分及巴氏指数较康复治疗前明显提高,上下肢体感诱发电位N波与P波潜伏期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运动评分、感觉评分、巴氏指数均高于常规组,且上肢和下肢的体感诱发电位N波、P波潜伏期明显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康复训练可提升胸腰段脊髓损伤术后患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恢复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缩短患者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非手术治疗与早期外科干预在治疗成人颈段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自2009-03-2012-10治疗并获得随访的47例成人颈段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行激素脱水及营养神经等非手术治疗,26例于伤后72 h内行手术治疗,通过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评定标准评估临床疗效,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及随访各时间点的ASIA运动评分以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非手术及手术治疗均能有效改善患者损伤脊髓的神经功能,早期手术干预组术后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组,ASIA运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手术治疗与早期手术组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95%、3.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成人颈段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早期外科干预疗效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并发症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前路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前路手术患者。随访时间7个月~11年6个月,平均4年2个月。结果完全性神经损伤患者随访时下肢运动评分平均提高0.86分,6例(27.2%)患者大小便功能好转;不完全性神经损伤患者随访时下肢运动评分平均提高13.00分,31例(59.6%)患者大小便功能好转,8例(15.4%)患者大小便功能恢复正常。52例不完全性神经损伤患者分为3组:Ⅰ组≤15d、15d<Ⅱ组<3个月、Ⅲ组>3个月。Ⅰ、Ⅱ组患者大小便功能改善明显好于Ⅲ组;Ⅰ、Ⅱ组患者术后改善的ASIA评分明显好于Ⅲ组。结论正确选择适应证,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有较好的疗效。早期减压及早期康复,有助于下肢运动及大小便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前后两种手术入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78例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根据手术入路分为前路组40例,后路组3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植骨融合时间、Cobb角、椎管狭窄率、脊髓神经功能分级。结果前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输血量均显著高于后路组(P0.05),前路组患者的植骨融合时间与后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Cobb角、椎管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前路组Cobb角低于后路组(P0.05);两组患者的椎管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Cobb角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椎管狭窄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手术相对于后路手术在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中具有手术创伤较大的缺点,但术后Cobb角维持效果更好,两种方法术后脊髓功能恢复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SCI)患者站立能力的疗效。方法将64例ISC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物理治疗、关节活动度训练等常规康复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核心肌群强化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下肢肌力[徒手肌力评定法(MMT评分)]、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平衡测试(静态睁眼重心移动总轨迹长、静态闭眼重心移动总轨迹长、动态稳定极限范围)、下肢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学会-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ASIA-LEMS评分)]、功能独立性[脊髓独立测量量表第Ⅲ版(SCIMⅢ评分)]、应对能力[医学应对方式问卷中文版(MCMQ评分)]、希望水平[成人特质希望量表(ADHS评分)]的差异。结果干预3个月后,股四头肌及腘绳肌MMT评分、BBS评分、动态稳定极限范围、ASIA-LEMS评分、各领域SCIMⅢ评分、MCMQ评分、ADHS评分两组均较干预前升高(P<0.001),静态睁眼重心移动总轨迹长、静态闭眼重心移动总轨迹长则较干预前降低(P<0.001),且各项指标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肌群训练对ISCI患者干预效果显著,有利于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益气活血汤对胸腰椎骨折合并不完全脊髓损伤(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ISCI)患者神经功能及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6年6月-2018年6月于本院治疗的72例胸腰椎骨折合并ISCI患者,均采用椎管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将72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汤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SIA分级、生活功能Barthel量表(BMI评分)以及血清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后ASIA分级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NGF、IGF-1、BDNF水平均显著上升,BMI评分显著增加,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活血汤能有效促进胸腰椎骨折合并ISCI患者神经功能、活动功能的恢复,这可能与其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同步踏车训练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30例不完全性T10~T12脊髓损伤患者,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均为C级,病程3~4个月,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理疗和梯度气压助动等),训练组比对照组仅增加经颅磁刺激同步踏车训练1个项目。治疗时间6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SIA运动评分、ASIA感觉评分、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Ⅱ)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临床评价指标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周后,训练组ASIA运动评分、WISCIⅡ、FIM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FIM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余评价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经颅磁刺激同步踏车训练组ASIA运动评分、WISCIⅡ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SIA感觉评分、FIM评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颅磁刺激同步踏车训练对不完全性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瑞岭  郑建英  高峰  徐伟  张伟 《骨科》2016,7(6):403-407
目的 对比分析跨伤椎固定术与经伤椎固定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6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跨伤椎固定术治疗45例(跨伤椎组),经伤椎固定术治疗41例(经伤椎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值、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标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经伤椎组手术时间较跨伤椎组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51,P=0.000).两组术后即刻、6个月及12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伤椎组术后椎体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VAS评分显著高于跨伤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伤椎组的ASIA神经功能分级改善率高于跨伤椎组.结论 经伤椎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在椎体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恢复,降轻疼痛,提高神经功能方面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急性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 急性脊髓损伤患者65例,根据用药分为EPO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后末次随访时对脊髓损伤程度按ASIA2000评分标准进行神经功能评定,观察两组差异;同时监测患者用药前后血常规及血清EPO浓度,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65例患者术后随访1~3年,平均1.7年,末次随访时治疗组患者ASIA运动、触觉、痛觉功能评分为58,2±8.2、78.5±11.5、82.6±13.5,显著优于对照组运动、触觉、痛觉功能评分45.6±6.8、65.5±13.4、68.7±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O组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促红细胞生成素是治疗急性脊髓损伤安全有效的药物,早期应用EPO对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与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2):1113-1116
近年来,脊柱损伤特别是胸腰椎损伤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尤其是严重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治疗较为棘手。随着影像技术、内固定器械的发展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挽救神经功能和恢复脊柱稳定性与运动功能同时,胸腰椎骨折伴脊髓神经损伤的治疗出现了许多新理论和新技术。本文就胸腰椎骨折伴脊髓神经损伤的手术指征及时机、手术方案的选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ASIA标准在颈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应用ASIA标准对139例急性颈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回顾性评估。结果:82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5例逆转为不完全性损伤,77例无逆转者随访时ASIA感觉、运动评分有明显增加。57例不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感觉、运动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完全性损伤患者。结论: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可能逆转为不完全性颈髓损伤,并且可有明显节段性神经功能恢复。在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定中,ASIA感觉、运动评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脊髓损伤后外科干预的时机。方法将53例颈脊髓损伤,按伤后手术时间分24h内手术组(A组)、25~72h组(B组)、3~7d组(C组)、8~14d组(D组);按脊髓损伤严重程度分脊髓严重损伤组、脊髓损伤组,通过ASIA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结果各组术后ASIA评分均增高,A组最高,B组在术后1、3个月ASIA评分高于C组,但末次随访两组无差异。脊髓严重损伤组ASIA评分均明显低于脊髓损伤组。结论颈脊髓损伤患者入院后,应充分评估病情,对颈髓不完全损伤者宜3d内手术,24h内手术更好;如为脊髓严重损伤者,宜在7d左右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联合甲钴胺在对未行激素冲击治疗的急性胸腰椎骨折合并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SCI)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9月伤后8h未进行激素冲击治疗的急性胸腰椎骨折合并ISCI的56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术后处理方法不同分为2组:mNGF联合甲钻胺组(联合组,28例)和单纯使用甲钴胺组(单纯组,28例).比较术后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8周及12个月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标准的神经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及神经功能改善率. 结果 所有患者获12 ~48个月(平均20个月)随访,无患者死亡,无创口感染;术后平均10个月植骨获融合.治疗后1周、8周及12个月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及ADL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除单纯组在1周时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联合组各时间点评分均优于单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8周及12个月联合组的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32.1% (9/28)、82.1% (23/28)和92.9% (26/28),均优于单纯组的25.0% (7/28)、50.0% (14/28)和71.4% (20/28),其中8周和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单纯应用甲钻胺比较,mNGF与甲钴胺联合治疗ISCI可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诊椎弓根内固定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05年6月至2010年8月,采用急诊切开复位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板切除减压、横突间植骨方法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30例.结果 3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术后切口全部Ⅰ期愈合.随访时间36~18个月,平均27个月,结果显示27例为ASIA脊髓损伤分级E级(感觉运动功能正常),1例左下肢轻度麻木,肢体运动正常,2例右下肢麻木,肢体运动正常.未发生肢体功能障碍、椎间隙感染、内固定物断裂、脊髓神经二次损伤和截瘫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采用急诊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可在最短时间内使损伤椎体获得稳定,迅速解除胸腰椎骨折导致的脊髓或神经压迫,对预防并发症行之有效,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不同术式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伴后纵韧带骨化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42例伴后纵韧带骨化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6例,女16例;年龄49~78岁,平均60岁;受伤至就诊时间为4 h~11d,平均4 d.脊髓损伤程度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2例,B级8例,C级21例,D级11例.采用前路手术19例,后路手术13例,后前路联合手术10例.按照ASIA神经功能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时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并计算3种术式患者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为13~87个月(平均34.2个月).所有患者脊髓功能获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神经功能评分较术前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后路组及后前联合组3组术后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率分别为(53.12±0.94)%和(35.88±1.61)%、(40.41±2.33)%和(35.82±1.03)%、(43.97±4.74)%和(34.18±1.65)%.结论 3种术式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无骨折脱位型伴后纵韧带骨化颈髓损伤患者的脊髓功能,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颈椎过伸伤伴中央脊髓综合征(CCS)患者急性期运动诱发电位(MEP)特征及其与脊髓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7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收治的45例急性颈椎过伸伤伴CCS(观察组)患者资料和20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资料。采用magpro x100型磁刺激仪对观察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受试者进行经颅磁刺激诱发的MEP检查, 在双侧拇短展肌进行记录。对比健康对照组, 描述观察组患者MEP波形的潜伏期、波幅及运动阈值的特点;分析观察组患者MEP潜伏期与脊髓损伤程度[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总分、运动功能(上肢运动评分UEMS)]的关系;根据MEP诱发状态不同, 将观察组患者分为静息组(n=19)、易化组(n=18)、无波形组(n=8), 比较组间的脊髓损伤程度(ASIA总分)和脊髓功能独立性(SCIM-Ⅲ得分), 并分析MEP诱发状态与脊髓损伤程度(ASIA总分)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MEP潜伏期[(30.16±6.32)ms]更长、波幅[(0.54±0.30)mV]更小、运动阈值(65%±11%)更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合并截肢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1991年~2011年共收治脊髓损伤合并截肢者6例,ASIA分级A级5例,C级1例;右下肢截肢者3例,左下肢截肢者1例,左上肢截肢者1例,右下肢与右上肢截肢者1例,均进行康复评价并确定康复方案。在患者全身情况和残肢关节活动度获得改善后,对截瘫合并下肢截肢者予穿戴假肢和矫形器行站立和行走训练,合并上肢截肢者予佩戴功能性假肢等康复治疗。经过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训练及佩戴相应的假肢和矫形器,并经过反复训练和强化后观察康复效果。应用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ASIA标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使用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结果:本组病例平均住院康复时间为126d(58~236d)。5例截瘫患者ASIA神经功能无明显改善(P>0.05),但FIM运动评分显著提高(入院得分为25.83分,出院平均得分为52.17分)(P<0.05)。另1例颈脊髓损伤患者入院为不完全损伤,经过治疗后感觉评分提高58分,运动评分提高14分,FIM评分中自理活动能力提高9分,转移能力提高14分,运动能力提高5分。结论:脊髓损伤合并截肢患者经过佩戴假肢并予综合康复后,患者丧失的部分功能可得到替代,生活自理能力可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F r TMS)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2016年10月前Pub Med、Google scholar、Cochrane library、Clinical trial、Medlin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和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查找有关经颅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患者运动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位评价员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分别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通过Cochrane协作网Rev Man 5.2软件对治疗后的ASIA运动总评分、ASIA下肢运动评分(LEMS)、改良Ashworsh量表(MAS)、10 m步行速度(10MWT)和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Ⅱ)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共纳入5个RCT研究,103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61例接受HF r TMS治疗和常规物理康复治疗(试验组),51例接受常规物理康复治疗(对照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HF r TMS治疗后,两组患者ASIA运动总评分、LEMS以及10MWT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检验结果分别为Z=2.96,P=0.003;Z=3.04,P=0.002;Z=2.16,P=0.03);当刺激下肢运动皮质区时,两组患者的M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9,P=0.005);而当刺激头顶正中位置时,两组患者的M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9,P=0.93);两组患者的WISCI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0,P=0.37)。结论:HF r TMS能够提高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评分,改善患者下肢的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脊髓损伤患者62例前瞻性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设计,对影响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方法: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案,在不干涉临床治疗方案前提下,采集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资料,纳入标准定为:急性脊髓损伤(受伤时间在1周以内),男女不限,年龄限定在18~65岁,根据临床查体结合MRI或CT检查证实为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2000年修订)的A级(完全性脊髓损伤,损伤平面下不存在任何运动和感觉功能)或者B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损伤平面下不存在运动功能,但存在感觉功能).所有入选病例均获随访,并分别在受伤入院当时及第1次评估后1、3、6个月采用ASIA分级标准、功能独立性评测(FIM)评价脊髓损伤及恢复情况,分析影响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因素.结果:共入选62例患者,男性60例,女性2例;年龄18~41岁,平均24岁;A级损伤29例,B级损伤33例.A级损伤中,手术减压患者(手术组)和非手术减压患者(非手术组)的感觉、运动ASIA评分及FIM评分比值在术后各时间点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级损伤中,手术组和非手术组在手术前后感觉、运动ASIA评分、FIM评分的比值在各个时间点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组患者中,减压手术在伤后8 h以内(≤8 h)进行者,术前和术后感觉、运动ASIA评分、FIM评分比值与在伤后8 h以外(>8 h)进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A级损伤,手术减压时间点的选择对损伤的脊髓功能恢复影响差别不大,考虑到护理的方便和维持脊柱稳定性的要求,可以选择减压内固定手术;对于B级损伤,应该尽早进行减压手术以最大程度地恢复损伤脊髓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