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与诊断性刮宫在诊断子宫内膜癌中的作用,以期正确分期并制定治疗方案及手术范围。方法 对该院2000年至2004年收治的子宫内膜癌52例的超声及诊断性刮宫和手术后病理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符合率为73.1 %;子宫颈累及、子宫肌层浸润符合率为34.6 %和32.7 %;诊刮符合率为84.6 %;分段诊刮对子宫颈受累符合率为72.3 %;术中剖视判断子宫颈受累及深浅肌层浸润深度符合率为60.3 %、39 %和80.4 %。结论 对于40岁以上不规则阴道出血和月经紊乱者,应常规超声检查及配合诊刮或宫腔镜检查则可提高内膜癌的诊断符合率,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均有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以期正确分期并制定治疗方案及手术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和癌前病变147例临床和病理资料,术前行分段诊刮、常规诊刮、阴道B超、子宫腔镜下活检、CT检测,进行术前病理诊断及临床分期,术中剖视子宫判断肌层浸润深度和子宫颈受累情况,并与术后病理诊断比较.结果癌前病变在手术前后的诊断符合率为51.4%,内膜癌Ⅰ期72.3%,Ⅱ期50.0%,Ⅲ期12.5%,Ⅳ期0%.术前B超诊断子宫腔病变的敏感率为98.7%,内膜癌的符合率75.5%,子宫颈累及和子宫肌层浸润符合率分别为39.2%和36.5%.诊刮符合率为86.8%,分段诊刮对子宫颈受累符合率为73.9%.术中剖视判断子宫颈受累及深浅肌层浸润符合率为62.9%、40.7%和82.4%.术前子宫腔镜下活检符合率为100.0%.CT检查可正确诊断肌层浸润的深度(7/7)和腹腔脏器及淋巴结转移(3/3).结论对于40岁以上不规则阴道出血和月经紊乱者,应常规B超检查及子宫腔镜下分段诊刮,可提高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符合率.对于内膜癌患者行CT检查,可了解肌层浸润深度及腹腔脏器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术中标本剖视检查子宫颈及肌层浸润情况,并快速冰冻病理再次确诊子宫颈和子宫肌层浸润程度及组织学类型、分级,确定手术范围,进行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3.
分段诊刮与核磁共振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丹  曾蒙苏 《中国癌症杂志》2007,17(11):891-893
背景与目的:以往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术前诊断依据分段诊断性刮宫得出,而其方法的可靠性受到质疑。因此本文旨在提高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的准确性,减少手术过治或手术不到位的状况,为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术前同时接受分段诊刮(dilatations and curettages,D&C)和核磁共振成像(MRI),术后组织病理诊断。其中被任意一项检查方式诊断为宫颈受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共34例。分段诊刮、MRI的诊断结果分别与术后组织病理诊断进行比较,比较分析两种方法判断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结果:34例中手术临床病理分期Ⅱ期即宫颈浸润21例,分段诊刮诊断符合率26.5%、MRI为80%,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MRI显著优于分段诊刮。结论:盆腔MRI并增强检查作为术前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和宫颈浸润之首选,可作为制定治疗方案的可靠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宫腔镜对子宫内膜癌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增厚的患者共120例。按患者意愿,60例行宫腔镜检查及活检,60例行诊刮术,对比分析两组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的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结果宫腔镜和病理检查诊断总符合率为90.0%(54/60),诊断性刮宫和病理检查诊断总符合率为78.3%(47/60),两组诊断符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65,P=0.034)。宫腔镜检查的特异度高于诊断性刮宫(P0.05)。结论宫腔镜对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筛查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盆腔MRI、分段诊刮、宫腔镜下刮宫结果与术后病理符合率,探讨三种术前检查方法在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2015年1月至 2019年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科病房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 02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病例资料,对术前盆腔MRI、分段诊刮、宫腔镜下刮宫及术后病理结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手术前后各术前检查方案判断宫颈间质浸润的诊断指标及一致性。结果:MRI检查的阳性预测值(55.26%)、阴性预测值(93.72%)、符合率(90.03%)及约登指数(0.43)均高于分段诊刮(47.83%、87.50%、66.28%、0.408)及宫腔镜下刮宫(41.67%、92.52%、89.89%、0.20)。MRI检查与术后病理的一致性(κ=0.460)高于分段诊断性刮宫(κ=0.343)与宫腔镜下刮宫(κ=0.249)。分段诊刮判断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的误诊率达40.68%,宫腔镜下刮宫的漏诊率达76.74%。各术前检查方案中,MRI联合宫腔镜下刮宫检查的术前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相符率最高,I期96.07%,II期86.67%。结论:宫腔镜可直视宫颈部位有无异常,而MRI检查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判断宫颈间质浸润的情况,临床工作中应重视盆腔MRI检查联合宫腔镜下刮宫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分期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宫腔镜检查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宫腔镜检查,镜下子宫内膜活检,对234例绝经后子宫出血妇女经宫腔镜为宫内膜癌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34例绝经后子宫出血妇女中经宫腔镜检查后共行病理组织学检查179例,其中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22例(12.29%)本组病例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可凝癌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的符合率为81.48%。子宫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其年龄及绝经年限分布比较均有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TVS)检查子宫内膜癌术前肌层浸润深度的诊断价值。方法:3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应用TVS进行检查,测评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并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探讨其诊断符合率与准确率。结果:TVS判断内膜癌肌层浸润的准确性85%(29/34)、判断浅肌层浸润的敏感性80%(20/25)、特异性100%(9/9)、阳性预测值100%(20/20)、阴性预测值64%(9/14)。结论:术前TVS检测技术有助于判断子宫内膜癌的肌层浸润深度,可为临床术前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宫腔镜诊断技术对早期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意义。方法将12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分为甲、乙两组,甲组60例为研究组,乙组60例为对照组,比较宫腔镜下定点活检与传统分段诊刮术对早期子宫内膜癌宫颈管受累诊断符合率。结果宫腔镜下定点活检判断宫颈管受累符合率甲组为97.7%,乙组为91.6%。甲、乙两组术中腹腔冲洗液阳性检测率分别为8.3%和6.6%,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腹腔冲洗液阳性患者预后与合并高危因素有关。甲组5例腹腔冲洗液检测阳性者中无1例复发,乙组4例腹腔冲洗液检测阳性者均合并高危因素,2例复发。结论宫腔镜探查术未加剧腹腔细胞播散风险,其术前诊断率高于传统分段诊刮术,患者病情复发与宫腔镜探查术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宫腔刷及宫腔吸管采集子宫内膜的组织学诊断在子宫内膜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具有宫腔镜活检指征的患者,先采用宫腔刷刷取子宫内膜,再用宫腔吸管将脱落于宫腔的子宫内膜吸出,对两者获取的子宫内膜"有形成份"经石蜡包埋后进行组织学诊断,同时行宫腔镜活检进行组织学诊断.以宫腔镜活检的组织学诊断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联合采样中子宫内膜"有形成份"的检出率以及对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 150例患者中,联合采样获取子宫内膜"有形成份"92例,检出率为61.33%.经宫腔镜活检确诊癌前病变11例及子宫内膜癌15例.15例子宫内膜癌中,联合采样"有形成份"组织学诊断14例,诊断符合率为93.33%、灵敏度为100.00%、特异度为99.26%.结论 联合应用宫腔刷及宫腔吸管可提高样本检出率,有利于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宫腔刷取子宫内膜"有形成份"有利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诊断.  相似文献   

10.
对近年来影像学检查协助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各影像学检查(超声、MRI及CT)在子宫内膜癌术前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及局限性。分析表明超声和磁共振在诊断子宫内膜癌间质浸润和宫颈受累时有很高一致性,而超声有快捷、经济、可重复、非侵入性的特点。磁共振对人体零辐射,能精确判断病灶位置和浸润程度,并能较准确的评估肌层浸润。CT和PET/CT主要用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点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7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特点,并探究其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76例中有1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有宫颈受累、肌层浸润、脉管浸润、病理类型及病理分期等.结论 肌层浸润或脉管浸润程度深,病理分期程度低以及宫颈受累与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的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对6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将术前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相比较,以分析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差异及原因.结果28例根据诊刮术中宫腔深度判定为临床分期Ia期的患者中,仅有7例与手术病理分期相符,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肌层浸润;绝经前患者的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诊断符合率(63.2%)显著较绝经后患者(11.1%)高(P<0.005),绝经后患者临床分期诊断符合率较低导致总的符合率降低至39.7%;子宫异常出血时间长短与分期无相关性.结论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尤其绝经后患者,应进行综合检查及评估,以提高临床分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及各因素间关系,系统评估其预后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分析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研究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及各因素间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临床分期、宫颈受累情况、腹腔细胞学情况、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肌层浸润、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淋巴结处理、术后辅助治疗、附件转移、淋巴管转移情况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受累情况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类型、宫颈受累情况、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是子宫内膜癌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0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1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出现盆腔淋巴结转移,盆腔淋巴结转移与子宫内膜癌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宫颈受累及肌层浸润、脉管浸润等有关(P<0.05).结论 子宫内膜癌病理类型为非内膜样癌、肌层浸润及脉管浸润程度深、病理分期程度低及宫颈受累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宫腔镜联合阴道高频彩超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20例疑似子宫内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阴道高频彩超、宫腔镜检查,以经穿刺或手术病理活检的结果为参考标准,作为对照组,并将行宫腔镜联合阴道高频彩超诊断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将行阴道高频彩超检查诊断的患者作为阴道高频彩超组。对比各组的诊断结果,并分析宫腔镜联合阴道高频彩超对子宫内膜癌诊断的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率、阳性预测率。结果对照组与阴道高频彩超组的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结果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符合率、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率、阳性预测率均优于阴道高频彩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联合阴道高频彩超能够准确地对子宫内膜癌做出判断,有较高的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率以及阳性预测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活检方法对子宫内膜癌手术前后诊断差异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术前诊断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临床分期、手术-病理分期、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单纯分段诊刮术组(A组)70例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符合率82.9,子宫腔镜辅助下分段诊刮术组(B组)66例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符合率9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手术前后分期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腔镜辅助下分段诊刮术诊断子宫内膜癌安全、可靠,优于单纯分段诊刮术。  相似文献   

17.
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5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比较分析患者术前的分段诊刮和术后子宫病理,判断肿瘤细胞分级的符合率。分段诊刮和术后子宫病理在G3和≥1/2子宫肌层浸润子宫内膜癌患者保持较高的符合率。与术后病理比较,分段诊刮诊断子宫内膜癌肿瘤细胞组织学级别被降低。1临床资料1.  相似文献   

18.
黄世全  米磊  杨兴亮 《癌症进展》2022,(11):1160-1163
目的 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DCE-MRI)定量参数与子宫内膜癌病灶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 84 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均接受 DCE-MRI 检查,测量其定量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依据病理学检查病灶肌层浸润深度情况,将 84 例患者分为未浸润组(n=18)、浅肌层浸润组(n=37)和深肌层浸润组(n=29),比较 3 组患者的 DCE-MRI 定量参数。子宫内膜癌浸润深度与 DCE-MRI 定量参数的相关性采用 Pearson 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 DCE-MRI 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肌层浸润的诊断价值。结果 3 组患者 Kep、Ktrans、Ve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浅肌层浸润组、深肌层浸润组患者的 Kep、Ktrans、Ve 均高于未浸润组,深肌层浸润组患者的 Kep、Ktrans、Ve 均高于浅肌层浸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  相似文献   

19.
陶敏芳  朱佩英  李萍  郑哲 《肿瘤》2004,24(2):200-200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呈逐年增加趋势.临床诊断主要采用诊断性刮宫及超声辅助检查.本研究是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中的价值,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Ⅰ期肌层浸润程度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间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收治的72例子宫内膜癌Ⅰ期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患者肌层浸润程度进行诊断。结果肌层浸润程度> 1/2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高于肌层浸润程度≤1/2;随着组织学分级的提升,肌层浸润程度> 1/2患者比例逐渐提升,肌层浸润程度≤1/2患者比例逐渐降低;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肌层浸润程度> 1/2比例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肌层浸润程度≤1/2比例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不同绝经情况和病理类型患者的肌层浸润程度> 1/2和肌层浸润程度≤1/2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Ⅰ期肌层浸润程度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 0%、89. 4%、87. 5%、80. 8%和91. 3%。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病理诊断子宫内膜癌Ⅰ期的一致率和Kappa值分别为72. 2%和0. 580。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子宫内膜癌Ⅰ期肌层浸润程度中的应用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