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机体对入侵抗原的识别是启动固有免疫的关键步骤.当哺乳动物细胞受到微生物病原体感染后,细胞即通过表达多种胞质DNA受体来识别感染信号并激活多种信号转导通路.有效的免疫反应通常需要通过各亚细胞结构中的多种受体对抗原依次检测.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接连发现了STING、cGAS、DDX41、IFI16、LRRFIP1、DNA-PK、MRE11、DAI和AIM2等众多胞质DNA受体,并对其诱导干扰素产生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这将对更全面的认识固有免疫应答产生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cGAS-cGAMP-STING信号通路是固有免疫系统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识别胞浆DNA诱导I型干扰素(interferons,IFNs)和其他细胞因子产生,介导抗微生物先天免疫,同时也在肿瘤进展及远处转移中发挥作用。深入了解cGAS-cGAMP-STING信号通路与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S...  相似文献   

3.
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TING)是一种介导胞内DNA诱导固有免疫应答的重要接头蛋白,在机体抗病毒免疫反应中起关键作用。宿主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识别入侵病原体的DNA,将信号传递给STING,导致TANK连接激酶1(TANK-binding kinase 1,TBK1)和干扰素调控因子3(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3,IRF3)磷酸化,从而促进Ⅰ型IFN的上调表达,进而抑制病毒复制。文章介绍了STING分子的结构、转导通路以及分子调控机制,重点概述STING介导的信号通路在抗病毒感染中的作用以及病毒对该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以期为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Ⅰ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I)在固有免疫抗病毒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产生与环状GMP-AMP合成酶(cyclic GMP-AMP synthase,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TING)信号通路对胞质内非我DNA的识别以及对下游激酶TBK1和干扰素调节因子3(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3,IRF3)的活化密不可分。STING作为此条信号通路的核心部分,其本身的修饰和稳定性对机体能否正确有效地产生免疫应答至关重要。STING本身的功能调控机制主要分为3种:一是通过泛素化修饰促进或抑制STING信号通路;二是通过磷酸化调节STING信号通路活化的持续时间和强度;三是对STING-TBK1复合体稳定性的调节。STING功能调控机制的认识为病毒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宿主抵抗病毒感染和细菌入侵的过程中,cGAS-STING通路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胞质游离DNA作为危险信号被DNA感受器环GMP-AMP合酶(cGAS)所识别.cGAS可识别双链DNA,催化三磷酸腺苷(ATP)和三磷酸鸟苷(GTP)合成非经典环二核苷酸2'5'-cGAMP.其下游的干扰素刺激基因(STING)作为衔接分子,既可直接识别细菌产生的第二信使——环磷酸腺苷(cAMP)和环磷酸鸟苷(cGMP),也可作为信号受体,识别cGAS感受胞质DNA产生的cGAMP;随后激活下游信号,促进Ⅰ型干扰素和其他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不仅外源细菌或病毒DNA,自身胞质DNA的异常沉积也会激活该通路,从而导致自身炎症和自身免疫疾病.后续研究发现,这一通路在肿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激活cGAS-STING通路产生或增强对肿瘤的治疗.研究结果表明,特异性干扰cGAS-STING通路的激活可能对肿瘤、感染、免疫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对cGAS-STING通路激活机制及其与疾病治疗的关系作了全面概述,并对cGAS-STING通路的调节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与cGAS-STING通路之间的联系及其在先天免疫中扮演的角色。方法利用CRISPR/Cas9技术、蛋白质印迹、RT-qPCR等方法,探究AMPK对DNA相关免疫通路的调控机制。结果在HT-DNA和cGAMP刺激下,AMPK-/-细胞株的IFN-β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野生型细胞株,但这种变化在RNA信号通路中并不明显;激活AMPK可以抑制细胞内的DNA信号通路;在DNA信号通路中,AMPK-/-细胞株相较于野生型细胞株,STING在RNA和蛋白水平上都明显升高,即AMPK对cGAS-STING通路的抑制很可能是通过抑制STING起作用。结论AMPK在调节cGAS-STING介导的干扰素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CD14参与固有免疫应答抵御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D14是一种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作为细胞表面和内体中Toll样受体(TLR)的辅受体,在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CD14主要通过髓样分化因子88(My D88)依赖型信号通路、β干扰素诱导的含TIR结构域接头蛋白(TRIF)依赖型信号通路、Ca2+/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信号通路参与机体固有免疫应答。CD14与多种疾病相关,在宿主抵御感染中具有双重作用。如在实验性脓毒症中,抑制CD14具有保护作用,但在肠道感染模型中,抑制CD14增加组织损伤。本文主要围绕CD14表达调控及其参与机体固有免疫应答抵御感染中的信号转导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存在于细胞质中的游离DNA可被机体固有免疫系统识别清除,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adenosine monophosphate synthase, 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 STING)通路参与固有免疫并发挥重要的免疫调控作用。cGAS-STING信号通路参与胞内微生物和自身胞质中异常核酸的识别。该综述阐述cGAS-STING信号通路介导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研究,旨在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防治寻找有效的靶点。  相似文献   

9.
病原微生物入侵可激活宿主免疫系统产生抗感染免疫应答.宿主的抗病原微生物免疫应答可分两个阶段: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固有免疫是抵抗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是物种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可通过感受器识别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并迅速激活固有免疫应答,进而激活适应性免疫应答并限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宿主免疫细胞是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来启动固有免疫应答.DNA是一种重要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本综述就目前已报道的固有免疫DNA感受器及其最新研究进展作一介绍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机体的固有免疫应答在抵抗病毒感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应答的前提是参与固有免疫的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对病毒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进行识别,发生受体配体反应,进而诱导干扰素和促炎症细胞因子的表  相似文献   

11.
孙平  魏正萍  付萍 《现代免疫学》2024,(1):61-64+71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也被称为Ⅰ型IFN特征性疾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内过度免疫应答和Ⅰ型IFN的过量表达为该病的主要特征。在固有免疫应答过程中,核酸感受器对于病原体及体内核酸的过度反应是导致患者体内Ⅰ型IFN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调节体内过度免疫反应及Ⅰ型IFN的过量表达对于缓解病情有重要作用。自噬作为调控机体稳态的重要过程可以抑制Ⅰ型IFN应答。该文就选择性自噬受体三方基序蛋白21(tripartite motif 21, TRIM21)、干扰素基因刺激物(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 STING)、 p62通过介导多种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调节因子的自噬来影响Ⅰ型IFN应答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2.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在人群中普遍易感, 其感染可累及血液、呼吸、泌尿、消化、神经等全身多个系统, 亦在相关肿瘤、自身免疫病等疾病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作为一种DNA病毒, EBV可被固有免疫应答中的DNA识别受体感知, 触发下游一系列免疫应答。DNA识别通路由DNA感受器、接头分子及下游效应信号组成。双链DNA感受器主要包括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样受体(absent in melanoma 2-like receptors, ALRs)、环状GMP-AMP合酶(cyclic GMP-AMP synthase, cGAS)等;接头分子主要是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 STING)和含有caspase招募结构域的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 ASC);下游免疫效应主要包括Ⅰ型IFN、炎性小体及促炎细胞因子等。作为一种疱疹病毒科的双链D...  相似文献   

13.
视黄酸诱导基因-I样受体(RLR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它能够通过识别病毒核酸如5’-三磷酸化的ssRNA和与长度相关的dsRNA,激活IPS-1、MITA等一系列信号分子,通过NF-kB和IRF-3/7两条通路引起I型干扰素等细胞因子的表达,进而发挥抗病毒效应。机体可通过多种调控因子对RLRs信号通路进行精细调控。RLRs信号通路对于理解机体抗病毒固有免疫应答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李毅  蒲晓允 《免疫学杂志》2011,(12):1086-1090
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hogen-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patterns,PAMPs)后,立即启动一系列炎症信号通路,发生先天免疫应答。在这个过程中宿主细胞不仅产生大量microRNAs调节TLRs和RLRs介导的信号通路,防止过度免疫反应对宿主造成伤害,而且病毒还诱导产生了大量microRNAs来下调免疫应答,降低宿主对其清除作用。本文重点就病毒刺激宿主产生的microRNA调节免疫信号的研究做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5.
机体的固有免疫应答在抵抗病毒感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应答的前提是参与固有免疫的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对病毒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进行识别,发生受体配体反应,进而诱导干扰素和促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发挥抗病毒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16.
自噬在细胞分化、肿瘤、炎症、免疫等多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研究发现细胞自噬与固有免疫应答有着重要的相互调控作用.自噬是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成分,可以通过溶酶体直接降解被自噬体包裹的病原体.自噬参与众多固有免疫信号的调控.固有免疫信号也诱导或抑制自噬.自噬在抗胞内病原体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TLRs)在天然免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TLRs也参与了天然免疫系统对病毒的识别,同时它在病毒感染及其转归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TLR3、TLR4、TLR7、TLR8、TLR9等TLRs可识别特异性蛋白、DNA和RNA等病毒源性分子,启动胞内抗病毒信号传导机制,通过一系列转接蛋白和转录因子,介导了以干扰素反应为主要机制的固有免疫防御机制,同时也参与调控针对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此外,某些病毒具有针对TLRs的免疫逃逸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朱博  冷静  王坤 《现代免疫学》2012,(4):348-353
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TLR)是近年来发现的机体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从而激活固有免疫应答的重要受体系统,并可激起适应性免疫应答,其通过介导多种信号转导通路激活固有免疫,与宿主抵抗病毒感染、炎症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直接关系。本文就TLR的分子结构、分布、识别的配体、信号转导通路及抗病毒感染机制等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过敏性哮喘是一种发病率逐年升高的慢性疾病,典型表现是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气道上皮细胞(AEC)作为抵御多种过敏原的第一道屏障,能够率先启动固有免疫应答参与过敏性哮喘,AEC通过分泌抗微生物物质、表达模式识别受体、分泌固有免疫因子、参与固有免疫记忆的方式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影响过敏性哮喘的进程。因此AEC被认为是过敏性哮喘中肺部炎症和免疫应答的调节枢纽。另外,针对AEC固有免疫功能的靶向治疗药物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临床治疗过敏性哮喘提供了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20.
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是一种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可被污染物、微生物、食物和新陈代谢等提供的小分子活化。研究表明,AhR在许多免疫相关的细胞中表达,对健康和疾病的免疫应答起着重要的作用。AhR信号通路构成了环境、新陈代谢与免疫应答之间的分子桥梁。同时由于AhR活性受小分子调控,也构成治疗免疫调节的潜在目标。在这篇综述中,我们主要讨论了AhR信号通路在固有免疫应答和获得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