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出失常的一种病症,刘长玉主任临床治疗汗证多采用脏腑辨证,认为汗证多属脾虚肺弱,治以补脾益肺,临床应用升阳益胃汤,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2.
徐姗姗  徐元 《江苏中医药》2007,39(12):43-45
蜀中名医王静安教授治疗汗证,多宗《丹溪心法》"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王师指出临证当详辨其因,并结合汗出部位辨证施治,不可一概敛汗止汗.其临床多将辨证论治与经验用药相结合,每获良效,兹举验案5则如下: 1手足心汗(脾虚湿蕴,肝热生风) 王某某,女,7岁.2004年10月10日初诊. 患儿手足心汗出,纳差,面黄无泽,时现眨眼频频,舌质红、苔微黄腻,脉浮细.乃因脾虚湿蕴、肝热生风所致.治宜健脾利湿,疏风清肝.处方:  相似文献   

3.
李柳  方樑  郭立中 《环球中医药》2012,5(6):449-450
汗证是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的病症,一般认为自汗多属气虚、阳虚,盗汗多属阴虚内热.治疗上根据证候的不同,治以益气、补血、养阴、调和营卫及固涩敛汗等.但临证亦有不循常道者.本文举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辨治汗证验案二则,一则自汗从湿热实证论治,一则盗汗从卫弱虚证处之.病同证异,治疗不拘常法,临床活化辨证,均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更年期是女性比较特殊的生理时期,而汗证临床证型较多,故更年期汗证辨证较为复杂,一般认为自汗以气虚、阳虚为主,盗汗多属阴虚内热,治疗根据证候的不同以益气养阴、固涩敛汗及调和营卫为主.随张兰教授出诊所见更年期汗证治疗案例两则,同病异治,源于经典又不拘于常法,临床辨证灵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张青华 《陕西中医》1999,20(9):412-412
<正> 汗证是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本病在临床上颇为常见,笔者不揣浅漏,谈谈自己临证治疗汗证的点滴体会。 1 治汗证常守益气养阴法 汗证的辨证施治,前贤总结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如阳(气)虚则自汗,阴(血)虚则盗汗。自汗常以温阳(益气)固,表为法,盗汗多以滋阴(养血)敛营为主,二者历来为治疗汗证所遵循的法则。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不少汗出之证,常常是二者互见,属气阴两虚。尤其是患者素体虚弱、或年迈之体,身虽不健,  相似文献   

6.
汗出主要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若在无外界因素干扰的安静状态下,小儿的汗出颜色、时间等异常则属病理性汗出,称作小儿汗证。这是儿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可归属于西医学中多汗症等疾病,临床治疗以口服药物为主,但疗效多不佳。而中医药治疗汗证方法多样、疗效确切,可谓医家的不二之选。范梅红教授临床经验丰富,对这一疾病有充分独特的认识。汗证有自汗与盗汗之分,范教授认为临床治疗不必拘泥于区分二者,应当以阴阳失调为其发病关键,结合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除此之外范教授还提及心肺脾胃等脏腑在小儿汗证临床防治中的重要性,指出临床难治复发较为多见,病机主要表现为肺脾肾脏受损及湿热诸邪内结两方面。针对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范教授总结三大治疗法则:滋养、祛邪及止汗,兼顾虚实、不忘根本。范教授还补充到临床气郁、痰湿、血瘀等实邪亦可引起汗证,应当积极灵活采用理气活血化湿等法,收效良好。范教授主张以甘露饮加减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气阴亏虚兼内邪蕴结之汗证,其中甘露饮滋阴津而祛湿热,玉屏风颗粒益气止汗,通过合理应用与正确加减相关药物使得临床治疗效果颇佳。文章介绍范教授治疗小儿汗证临床经验,并附临床案例1则。  相似文献   

7.
胡献国 《中医杂志》2005,46(7):553-553
答:汗证是指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等,临床以自汗、盗汗多见.肺气不足,肌表疏松,卫外不固,腠理开泄,或阴液不足,虚火内扰,心液不藏,皆可发生汗证.故前人有"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之说,其时时汗出,动则益甚者为自汗,睡中汗出,醒来即止者为盗汗,当以补脾益肺,养阴清热为治.  相似文献   

8.
张志明 《四川中医》2008,26(8):122-123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历来以治下焦气化不利,膀胱蓄水证著称。笔者近年来应用本方随证化裁,治疗汗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局部出汗是指汗液布局不均 ,某一局部有汗 ,某一局部无汗的病证。历代医家多责之阴虚、阳虚 ,然临证所察 ,局部出汗症亦有属血瘀者。笔者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本症 ,取得满意疗效 ,择临床中诊治病例 ,探讨如下。例 1 :某女 ,4 8岁 ,患头汗症 1 6a。间歇性发作 ,心烦 ,口干 ,口渴但渴不欲饮 ,头面出汗时伴有汗出部位皮肤针刺样痛感 ,舌质紫暗 ,脉弦涩。行颅脑CT检查 ,未发现脑器质性病变。治以活血化瘀为主 ,佐以生津止渴。予血府逐瘀汤化裁 :当归 1 5 g ,红花 1 0g ,赤白芍各 1 0 g ,川芎 1 0 g ,桃仁 1 0 g ,枳壳 1 0 g ,柴胡 5g ,桔梗 1 …  相似文献   

10.
陶兰亭  黄桃 《新中医》2019,51(2):59-60
笔者就临床中出现"但头汗出"一症的病机进行分析,认为其主要以三阳经病变为主,出现在太阳病中有风寒表虚证,阳明病中有热扰胸膈证、热盛伤津证、湿热发黄证,出现在少阳病中有阳微结证、少阳饮停证等,临证辨治结合其兼证可辨其病机以处方用药。  相似文献   

11.
李平 《中医杂志》1991,32(8):12-13
汗证是内科杂病常见证之一,临床以自汗、盗汗为多,局部半身汗出、黄汗则较少见。其治阳虚自汗多宗益气固卫,盗汗恒以滋阴清热之法。路老指出五脏受损、功能失调可致汗液外泄,常从调理脏腑着手,收效甚多。兹举例说明。一、盗汗例一:义××,男,28岁,1974年3月30日诊。半年来,不明原因盗汗,湿衣濡被,并  相似文献   

12.
西医治疗汗证目前还存在无明确的诊断依据和指南的问题.中医治疗具有通过辨证论治将汗证分为不同证型,按照不同治则治疗汗证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的优势.文章总结了陈新瑜主任治疗汗证的临证经验,陈新瑜主任认为肝病汗证的患者多以肝郁脾虚、湿浊中阻证多见,故创立调肝止汗汤加减.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是一类常见病、多发病,而且有年轻化倾向,汗证是其常见兼证之一.高血压病兼汗证的中医分型包括:阴虚火旺型,肝阳上亢型,痰湿中阻型等,临床上以阴虚火旺型最为多见.笔者自拟宁心止汗方加减治疗高血压病兼汗证属阴虚火旺型8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出汗是一种人体生理现象,汗出过多则是种病理表现,老年人尤为常见。自古中医对汗证即有详细论述,根据其不同特点分别以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手足心汗等论治,现今多从自汗和盗汗辨治。我们基于自身临床实践经验和近年来相关研究资料,认识到汗证具自身独特概念、涉及到非常丰富的内涵,辨治路径和用药与古代中医所论均有异同,故而新议汗证,更新其病名及定义,并将汗证分为重症虚汗、慢病久汗和单纯性多汗论治,并浅述现代医学对多汗症的认识,以供临床诊治时病症相参、思路清晰、衷中参西、提高疗效,并为今后沟通交流、深入研究搭建平台。此仅属抛砖引玉,共同道参考指正。  相似文献   

15.
癌性胸水属中医“癌性悬饮” ;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 ,本虚为脏腑虚弱、气化失调 ,标实为痰浊瘀毒聚结 ,水饮停蓄 ,治疗当急则救标 ,缓则治本 ,内外并治。临床可又分为水饮壅塞 ,痰瘀交结 ,气虚等证型  相似文献   

16.
正《伤寒论》第74条曰:"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饮入之水不得输布而上逆,故水入即吐,称为水逆证。其形成多由于患太阳病汗不如法,致邪气入里,水热互结于下焦膀胱,致膀胱气化不利,津不上承则口渴,饮邪内停,水气犯胃,胃失和降,饮水拒而不受,则饮入即吐;膀胱气化失司,开阖不利,则小便不利[1]。1五苓散方义五苓散为治疗水逆证之名方,由猪苓、泽泻、茯苓、白术、桂枝5味药物组成,以"令"水行,故以之为名[2]。  相似文献   

17.
癌性胸水的中医病机认识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癌性胸水属中医“癌性悬饮”;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为脏腑虚弱,气化失调,标实为痰浊瘀毒聚结,水饮停蓄,治疗当急则救标,缓则治本,内外并治。临床可又分为水饮壅寒,痰瘀交结,气虚等证型。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中关于汗出证治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现探讨如下。1 汗证的病因与证治汗证有自汗和盗汗之分 ,《伤寒论》中所说的汗 ,以自汗出者为多见 ,盗汗者较少。其周身汗出、头汗出、手足氵戢然汗出、汗出而厥等等 ,虽然都以出汗为表现 ,但有其形式、部位、病因、病机的不同 ,绝不能一概而论。有太阳经证 ,风寒袭表 ,营卫不和 ,津液因阳外浮的自汗出 ;有阳明经证 ,胃热炽盛 ,蒸迫津液外泄的大汗出 ;有阳明腑实 ,肠胃燥实不通 ,津液为热所迫而外泄的手足氵戢然汗出 ;有少阳病水液内停、津液外泄和湿热郁蒸、邪不外达的头汗出 ;有少阴病阴…  相似文献   

19.
汗证是汗液外泄异常的一种病证,多为人体阴阳失调,营卫失和,腠理开阖不利而致,临床上有自汗、盗汗、脱汗、战汗之分,亦有局部的额汗、手足汗、半身汗之别,但以自汗、盗汗为临床常见病证,现结合笔者临证辨治体会,将其分述如下,望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20.
介绍陈民教授治疗老年汗证的经验。陈教授以脏腑辨证为中心治疗思想,肺气虚弱、卫外不固者治以补益肺气、固表止汗,方用玉屏风散加减;脾虚不运、湿热内郁者治以健脾除湿、清热止汗,方用四君子汤加减;心阴亏虚、阴液不足者治以滋补心阴、养血止汗,方用天王补心丹加减;肾虚不固、阴阳失调者治以调补阴阳、固肾止汗,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