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告应用三叉神经半月节定位尺和自行研制的射频治疗仪治疗10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其有效率98%,1例穿刺失败。随访1年半,效果优者74例,良者21例,复发4例。7例患者并发面区异样感觉,3例出现患侧颞肌萎缩,1例遗留患侧角膜云翳。45例正常人记录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为对照组,其中P_(19)正波波形清楚,重复性好为主要观察指标。治疗组27例治疗前后作诱发电位检查,结果疗效优者23例中诱发电位18例抑制,5例变化不明显;疗效良者3例诱发电位没有显著变化,1例效果差者诱发电位无改变,认为诱发电位与临床疗效有一定相关联系。同体分支刺激引导诱发电位结果表明,临床疗效与刺激该支引导诱发电位变化平行,提示分支刺激记录诱发电位,可作为半月节热凝范围与程度的客观指标,对估量疗效,指导补充热凝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电生理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BTEP)的波形特征。方法选择全麻开颅手术非三叉神经痛病人20例,采用针形电极刺激其三叉神经周围支,在头顶记录BTEP波形,统计潜伏期、波幅和波间期。结果本组均可记录到W1、W2、W3三个波形,其中W1为高幅三相波,W2、W3为单相负波。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刺激强度增大,W1、W2、W3波幅增大而潜伏期不变。结论采用针形电极刺激能获得满意的BTEP波形,为进一步研究三叉神经痛病人在微血管减压术前后BTEP的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电子计算机平均加算技术,于颅内及颅外记录大脑平均诱发电位并观察针刺对痛觉诱发电位的影响。电刺激一侧手指在对侧头皮或皮层躯体感觉区部位均能记录到多相的复合大脑平均诱发电位,主要由“正—负—正”三个基本波组成。诱发电位的波形组成及波幅与刺激有一定关系,疼痛刺激可见到更为明显的波形。发生感觉障碍时诱发电不明显甚至缺失。观察结果指出针刺能抑制痛觉诱发电位,以对P_2波波幅抑制为最明显(P<0.001)。针刺对皮层诱发电位的抑制作用提示针刺过程促使皮层的兴奋性有所降低,特别是使非特异感觉传导系统的兴奋性有所降低。电针抑制痛觉诱发电位与电针镇痛效果的主观感觉之间可能有较为一致的关系。在电针抑制痛觉诱发电位、镇痛效果的主观感觉与针麻手术评级三者之间似乎也有平行关系。上述结果提示大脑平均诱发电位的某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反映疼痛的感觉和针麻过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100例,有效率为97%.作者认为分枝刺激记录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可作为半月节热凝范围与程度的客观指标,对估量疗效、指导补充热凝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44例CT和临床资料分别证实为脑干、丘脑—基底节区、顶叶和三叉神经上颌分支损伤的病人,采用电流刺激牙龈,在头皮记录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方法。结果表明,上颌神经分支麻醉、损伤或脑干病变时,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N_(20)潜伏期和P_(34)波幅均有变化。丘脑—基底节区病变时,只有P_(34)波幅的轻度降低。本文讨论了上述病变时,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不同改变,并推测其可能的起源部位和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检测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正常80人采用上下唇表面电刺激记录了三叉神经诱发电位。记录电极安放在C_5’/C_6’(10~20系统Cz至外耳孔的中间点),参考电极安放在Fz点,刺激强度为感觉阈的3~4倍。其结果:刺激上唇在C_5’/C_6’点可记录到P_3、N_9、P_(20)、N_(25)、P_(35)、N_(45)各波,刺激下唇时在C_5’/C_6’,可记录到N_3、P_9、N_(13)、P_(20)、N_(25)、P_(35)、N_(45)各波。其记录方法简单,准确,易使被检者接受并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男性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的部分神经电生理学基础。方法以47例有官方暴力型违法乱纪记录的青少年(16~20岁)为研究组,无暴力攻击行为的职业高中学生41例为对照组,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和P300测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有暴力攻击行为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V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波Ⅲ波幅显著降低(P<0.01),提示外周听觉刺激被过度过滤;P300的靶P3波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提示认知信息加工过程速度减慢;体感诱发电位N1波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P2波波幅显著增高(P<0.01),提示体感刺激皮层反应增强。结论有暴力攻击行为的青少年脑诱发电位异常,提示大脑皮层唤醒水平低下,认知功能损害,存在对体感刺激的感觉搜寻增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三叉神经痛患者诱发电位(TSEP)的波形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多导诱发肌电仪检测其健侧与患侧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同时以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总结三叉神经痛患者TSEP波形的变化特征。结果观察组患侧P1、N1、P3、N3、N4波潜伏期与同组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患侧P1、N1、P2、N2、P3、N3、P4、N5波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1N1、NIP2、P2N2、N2P3、N3P4各波波幅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三叉神经痛的定量诊断中,采用脑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方案,可反映潜伏期及波幅指标的变化,同时可将潜伏期N1、P3延迟,N2P3波幅升高、N3P4波幅降低作为诊断三叉神经痛的辅助标准。  相似文献   

9.
脊髓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在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脊髓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在脊柱脊髓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连续短脉冲头皮电刺激,应用硬膜外电极于脊髓记录18例脊柱脊髓疾病患者手术过程中的运动诱发电位.根据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标准对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以手术中首次记录到的脊髓运动诱发电位D1波波幅和潜伏期作为参照值,8例脊柱侧弯患者施行脊柱矫形手术过程中记录到的脊髓运动诱发电位D1波波幅和潜伏期均无异常变化;10例行椎管内及脊髓手术患者,手术中脊髓运动诱发电位D1波波形改变、波幅降低,改变手术方向或经短暂休息后恢复正常.根据JOA评分,手术后所有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均较手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46,P=0.008;Z=-2.828,P=0.005).结论 手术中脊髓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可及时、客观地反映神经功能,有效避免手术中神经损伤及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在监测过程中,头皮电刺激记录到的脊髓运动诱发电位D1波波形清晰、稳定,且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前、后三叉神经的传导功能变化,探讨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对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指导及其对手术预后的评估,探讨微血管减压术的可能机制。方法 14例经术前核磁共振斜矢状位成像证实有神经血管压迫的三叉神经痛的病人,在微血管减压过程中,通过术前、中、后记录早期头皮诱发电位监测三叉神经传导功能。结果 所有病例的术前头皮诱发电位均呈潜伏期延长与波幅降低的改变,显示三叉神经根部的传导功能损害。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证实微血管减压术后,14例病人三叉神经传导功能迅速恢复,术后疼痛均缓解。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后三叉神经痛的改善,常与神经生理学数值恢复正常有关,提示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微血管减压术后电生理参数值的迅速恢复及疼痛缓解,证明这两种现象与髓鞘再生无关。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预测微血管减压术的效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 (BTEP)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美国Nicoletspirit多导诱发电位仪 ,对 2 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患侧和健侧的BTEP检查 ,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同时设置 12例正常人的BTEP做为对照。结果 :BTEP提示患侧三叉神经的短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 ,与健侧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 ,BTEP的变化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程长短及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相关。结论 :BTEP有助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定性及定量诊断 ,能指导治疗及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12.
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刺激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适于术中监护的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 (BTEP)诱发方法。方法 :分别采用两种方法引导BTEP :①表面电极直接刺激下唇 ;②针状电极穿刺眶下孔直接刺激眶下神经 ,并比较其优、缺点。结果 :针状电极刺激引导出稳定的BTEP波形 ;BTEP包含3个主要波 :W1、W2 和W3 。W1为正波 ,潜伏期 0 79~ 0 85ms ;W2 为负波 ,潜伏期 1 72~ 1 80ms ;W3 为负波 ,潜伏期 2 60~ 2 65ms。结论 :针状电极刺激较表面电极刺激引导BTEP的电位记录效果为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对三叉神经痛病人三叉神经根切断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作者研究了36例经术前MRTA及术中探查除外神经血管接触的三叉神经痛病人,在三叉神经感觉根大部切断术过程中,通过术前、中、后记录BTEP以监测三叉神经传导功能;测定BTEP潜伏期及波幅参量的变化指导手术的进程.结果 36例病人患侧BTEP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提示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传导功能损害,术中待BTEP呈一直线后,不再继续切断神经根,术后疼痛均缓解,未遗三叉运动功能障碍.结论 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可以指导选择性三叉神经根切断术并防止三叉神经眼支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BTEP)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Nicolet spirit多导诱发电位仪,对2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患侧和健侧的BTEP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设置12例正常人的BTEP做为对照。结果:BTEP提示患侧三叉神经的短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与健侧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BTEP的变化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程长短及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相关。结论:BTEP有助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定性及定量诊断,能指导治疗及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运动皮质电刺激电极植入术中利用多导硬脑膜外体感诱发电位定位大脑皮质躯体运动感觉功能区的方法 及意义.方法 对13例利用运动皮质电刺激术治疗中枢性疼痛患者进行多导硬脑膜外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并对所采集到的信号进行脑诱发电位地形图处理分析.结果 11例患者记录到波幅较高的波形,精确判断出大脑皮质功能区中央后回、中央前回和中央沟的位置,2例波幅较低,效果欠佳.结论 多导硬脑膜外体感诱发电位可较准确、实时地确定大脑运动感觉功能区,利于治疗用刺激电极的准确植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听觉诱发电位P50的变化。方法应用脑电生理仪,采用条件刺激(S1)-试验刺激(S2)双声刺激模式记录听觉P50诱发电位,比较卒中后抑郁患者和正常人听觉P50诱发电位的差异。结果实验组S2-P50波幅显著高于正常组S2-P50波幅(2.09±1.05)(P<0.05);实验组P50抑制减弱,S2/S1比值(0.81±0.35)与正常组(0.37±0.23)比较显著增高(P<0.05);实验组S2-S1波幅的差(1.59±0.71)与正常组(4.85±2.24)比较显著减小(P<0.01)。结论卒中后抑郁患者存在感觉门控P50的异常,感觉门控P50可能成为对于卒中后抑郁评价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患者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BTEP)的波形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BTEP检测。结果: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正常10例,异常40例.BTEP异常率80%。疼痛侧异常包括双侧异常37例,疼痛侧异常明显高于对侧。异常BTEP主要表现为T2、T3波形消失或分化欠佳,波幅低下,或峰潜伏期延长,IPLI)延长。BTEP的变化与病情相关,病情越重、病程越长BTEP异常越明显。结论:BTEP可作为检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一种电生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在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王宁综述江澄川审校三叉神经痛是常见的顽固性疼痛之一,除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主要方法有:三叉神经根切断术,经延髓的三叉神经切断术,以及近年来应用颇多的开颅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等。这些手术止痛效果虽然...  相似文献   

19.
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特征及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正常人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 (BTEP)的波形特征及三叉神经系统病变时BTEP的变化。方法 对 3 0名正常成人进行BTEP检测 ,确定正常值标准 ,并与 2 5例确诊为三叉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的BTEP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 0名正常人均记录到清晰、稳定的BTEP反应波。病例组 2 5例中BTEP异常 14例 ( 5 6% ) ,其中双侧异常 6例。 9例有面部感觉障碍者中 8例BTEP异常 ,16例无面部感觉障碍者 6例异常。 5例经脑外科手术证实的脑桥小脑角肿瘤患者 4例异常。 7例行射频治疗者 ,手术前后BTEP无明显变化。周围性病变时 ,BTEP主要表现为T1、T2 波消失或潜伏期延长 ,T1~T3波波间潜伏期差值 (IPLD)延长。中枢性病变时T3、T5波消失或低波幅 ,T1~T5、T2 ~T5波IPLD延长。结论 用无伤害性刺激在正常人可引导出稳定的BTEP反应波。三叉神经系统周围神经和脑干中枢部分病变时 ,BTEP变化明显。BTEP为评价三叉神经周围结构和脑干中枢神经通路功能 ,提供了一个新的、可靠的电生理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临床应用的初步探讨殷建瑞,熊希民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TSEP)是通过电刺激三叉神经末梢,在相应的皮层感觉区记录到诱发电位。本文结合临床和CT等检查结果,对12名正常人和11例三叉神经感觉通路上不同部位受损的患者进行TSEP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