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味对脏腑的选择性及双重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五味理论作为中药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治疗。用药物之偏性以平脏腑阴阳气血之偏盛偏衰,这是祖国医学治疗疾病的理论依据和重要手段。 1、五味对脏腑的选择性《内经》论述颇多。《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素问·五脏生成篇》:“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所合五脏之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人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灵枢·五味篇》:“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咸、先走肾。”《素问·阴  相似文献   

2.
金东明教授五味子治五脏型高血压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东明教授认为,五味子五味具备,皮甘,肉酸,核中苦辛,皮肉核均咸。五味分属五脏,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高血压患者常见五脏功能失调,治疗非一朝一夕之功,临证运用五味子加减用药可起到保肝降压、安神降压、宁肺降压之功。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作为一部中医经典著作,其中"五色五味"理论被后世医家谙熟并指导临床实践。此理论产生于五行、阴阳归属关系,基于此,"五色五味"入通于人体五脏,即青、酸入于肝,赤、苦入于心,黄、甘入于脾,白、辛入于肺,黑、咸入于肾。观察人体五色变化,可知疾病顺逆与病损部位,五味适宜,补养五脏,五味过及,有损五脏,故补益五脏,应谨和五味。掌握"五色五味"理论,对疾病的预防与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苦味中药在治疗心系、肺系、肾系及脾胃肝胆病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教材《中药学》为依据,通过查阅古籍、现代文献等资料对传统苦味中药的归经进行系统梳理,并综合化合物靶点研究提出苦入五脏,与传统认识的五味入五脏有所不同。探讨了苦味中药归五脏的临床应用,苦入心主要体现在治疗心血管疾病,能清心益脉;苦入肝主要体现在苦降肝火与苦补肝虚两方面,用来治疗肝火上炎、肝阳上亢与肝阴虚等证;苦入脾胃主要体现在苦能健脾祛湿及增加胃肠动力;苦入肺主要体现在苦能降泄肺气,用于治疗肺气上逆所致的咳喘等病证;苦入肾主要体现在苦味中药可以坚阴以补肾。苦味药无论入何脏腑,都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证为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五脏(肝、心、脾、肺、肾)是人体保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组织脏器。而五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人的形体方面的功能。而自然界食物中的五色(青、赤、黄、白、黑)和五味(酸、苦、甘、辛、咸)对五脏又有滋养和影响作用。因此,五脏、五味、五色和形体变化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形成了人体生命活动的生命链。《黄帝内经·五脏生成论》明确阐述了五脏与形体和食物色味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药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七情归经引经等。归经是指中药对人体某个部分的选择作用;引经是某药将其他药引入特定经脉。受体为首先与药物结合并能传递信息,引起效应的细胞成分,是存在于细胞膜上或胞浆内的大分子蛋白质。载体是选择性地与药物结合直接作用于靶细胞。现就二者的关系作一探讨。 归经理论与受体 中医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疾病状态下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可产生选择性影响,因此提出了归经的概念。《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五味理论认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传统的归经理论认为:"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即传统中医认为具有苦味及其特性的中药对治疗心血管有好的疗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苦味中药确实具有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潜力,并且苦味中药中的特定化合物能激活味蕾细胞上的苦味受体TAS2Rs(bitter taste receptors),从而让人们感知到苦味,同时TAS2Rs在心血管系统中也有表达。这暗示苦味中药和心之间的联系可能由TAS2Rs作为桥梁。本文通过综述TAS2Rs的研究进展,以期利用现代药理学知识来阐述中医理论中"苦入心"的理论,进而探讨苦味中药通过TAS2R改善心血管功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系统整理张元素之《医学启源》对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发挥,从肝、心、脾、肺、肾五脏分而论之,明晰了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为张元素临床用药特点的总结,并是对其脏腑辨证理论体系的补充,同时也对现代临证治疗起到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五味子是收涩药,《中药学》谓其味酸、性温、归肺、肾、心。有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之效。然而王佑民谓其“五味具备,五脏皆治”。那么,五味子究竟能否五脏皆治,本文就这个问题,从五味子的中药学理论,实验研究和在方剂学中的配伍意义作一探讨,不妥之处,敬望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0.
祖国医学认为,口内津液通于五脏。在正常情况下,五味(苦、酸、甘〈淡〉、辛、咸)入五脏(心、肝、脾、肺、肾),藏而不露,因而口内无任何特殊味觉。若因某种原因导致脏气偏胜偏衰,便有不同气味反映于口,使口内产生苦、酸、甘、淡、辛、咸、臭、麻等异常味觉,给人们带来痛苦与烦恼。味觉异常可为一独立症状,也可见于其他病证的反映。本篇重点介绍以口味异常为突出症状者。目前,西医对此证无特效疗法。中医却积累了不少经验。现简要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11.
论五行理论与五味配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确立了以五味相伍,针对五脏苦欲、六淫太过不及为治法的理论。此五味相伍或依据五脏喜恶以五味入脏,作用于脏腑的气化功能失常,或作用于病邪传化,使脏腑恢复正常的生克制化功能;或以病因病症的五行属性,直接以主药味的五行属性予以制化,并伍以与之药味属性相制化的辅佐药成方,使治疗不致过偏,以免矫枉过正等。1以五味配伍调五脏之苦欲补泻,复五脏生克制化五脏的所苦病变、功能的虚实变化、气化的太过不及,都会打破脏腑之间原有的生克平衡,平衡被打破的同时,就会伴随有脏腑间病邪的传变。以药物之五味入脏,可调脏腑之虚实、苦欲,…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五脏之间相互影响的规律。方法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案室收集161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中医证候资料,通过SAS软件对五脏各自证型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从两脏之间的直接效应看,心与肾、脾与肺的直接通径系数较大,分别是0.853 9和0.740 3,肺与肾、心与肺、脾与肾的直接通径系数次之,分别是-0.493 0、0.344 4和0.291 9。从三脏之间的间接效应看,肺-肾-心、脾-肺-肾、肾-心-肺、脾-肾-心、心-肺-肾、肝-脾-肺、肾-心-脾、肝-脾-肾、心-脾-肺的间接通径系数较大,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421 0、-0.365 0、0.294 1、0.249 3、-0.169 8、0.040 3、0.017 5、0.015 9、0.015 2。结论两脏之间以心和肾、脾和肺的联系最为紧密;三脏之间以肺肾心、脾肺肾、肾心肺、脾肾心、心肺肾、肝脾肺、肾心脾、肝脾肾、心脾肺的相关性最为密切。四脏、五脏间的相关性极小可能与本病自身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3.
五味偏嗜指酸、苦、甘、辛、咸5种味道太过,无论是药物五味还是饮食五味都与人体有密切的关系。五味对五脏有滋养作用,但如偏嗜或久用,就会引起相应脏腑之气增加,偏胜,使该脏腑的平衡失调而发生疾病。如过咸:咸味作用于肾脏,易损伤肾中精气,肾气虚耗,温煦不利,水邪上犯,若上凌脾土,导致筋肉短缩,若水气凌心,则发为水肿,惊悸等。  相似文献   

14.
"五脏水"名出《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乃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之总称.仲景要言不繁,说明心肝脾肺肾五脏功能失常对水气病的发生均有重要影响.在后世水气病理论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倾向于把水液代谢失常归咎于肺、脾、肾三脏(及三焦、膀胱),而忽视了肝、心二脏的作用和影响.本文试就肝、心二脏与水气病的关系,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初步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五脏一体观探讨双心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以《黄帝内经》及古代众医家关于五脏一体相关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心与神志、心与其他四脏的关系,并分别从肝、脾、肾、肺相关的病因病机以及情志与五脏的关系入手论治双心疾病。[结果]心与情志变动密切相关,在情志与五脏关系中起核心作用。双心疾病与肝、脾、肾、肺四脏的关系密切。情志失调促进双心疾病的进展。故临证治疗双心疾病时,要根据其临床证候特点从肝、脾、肾、肺论治,并需结合情志的疏导与调节。[结论]以五脏一体观为基础对双心疾病进行辨证施治,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双心疾病的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达到治病求本,标本兼治,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双心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中医藏象学中有心、肝、脾、肺、肾五脏,在西医解剖学中同样也有心、肝、脾、肺、肾这五种器官,表面上看来,它们是一致的,可是在实质上它们却是不尽相同的,这就是中西医名同实异.  相似文献   

17.
五脏苦欲补泻学说对组方遣药的指导意义杨德平指导谢文光(92级研究生)关键词五脏,苦欲补泻,方剂配伍中医关于药物的补泻学说,主要有3种。第一种是五味作用补泻学说,根据五味辛散、苦泄、咸软、甘补、酸收的基本作用,一般把甘和酸作为补药,把辛、苦、咸作为泻药...  相似文献   

18.
浅谈中药归经在临床上的运用李云(岳阳市第二人民医院414000)主题词归经;中药性味;中药五味归经,是指药物对于人体某部位的特殊作用。正确选用归经,可使药力直达病所,从而提高治疗效果。中药都具有辛、苦、甘、酸。咸五味,分别对五脏有亲和作用,如辛入肺。...  相似文献   

19.
“苦”味辨析王茹燕王锡安(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系合肥230038)关键词:五行;苦味中图法分类号:R226作为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一个内容———五味,与人体的脏腑、中药的性能以及饮食等诸多方面有关,是五行比类中的一个部分。譬如,它与五脏的关系是酸入肝、苦入心...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中的精神功能没有统归于心,而是被拆开,分别隶属于五脏,神志与五脏之间一一对应。《素问·宣明五气篇》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志作为五神情态反映,呈现于不同个体,即怒、喜、思、悲、恐。在病程的进展过程中五脏与七情虽有所主,但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加速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