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补肾活血方对肾虚血瘀薄型子宫内膜大鼠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 2016年6月—2017年3月选取SPF级雌性SD大鼠42只,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9只,造模组33只。造模组参照《雌性大鼠肾虚血瘀模型初探》建立肾虚血瘀薄型子宫内膜大鼠模型。造模结束后对照组、造模组均随机选取3只大鼠验证造模成功与否,随后将30只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补肾活血低剂量组、补肾活血中剂量组、补肾活血高剂量组、补佳乐组5组,每组6只。对照组、模型组均灌服蒸馏水10 ml/kg;补佳乐组灌服补佳乐0.3 mg•kg-1•d-1;补肾活血低剂量组灌服补肾活血方2.16 mg/kg,10 ml/d;补肾活血中剂量组灌服补肾活血方4.32 mg/kg,10 ml/d;补肾活血高剂量组灌服补肾活血方8.64 mg/kg,10 ml/d;均为1次/d,给药3个动情周期即15 d后处死大鼠开腹取子宫,观察子宫内膜厚度、子宫间质厚度、子宫腺体数、子宫血管数、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面积和子宫内膜间质细胞面积。结果 对照组子宫内膜结构完整,腺上皮和腔上皮细胞完整,腺体和血管数量正常;模型组子宫内膜厚度变薄,腺上皮和腔上皮细胞呈扁平状,腺体稀少,毛细血管数量减少;补肾活血低、中剂量组腺上皮及腔上皮细胞呈矮柱状,腺体减少,毛细血管增多,内膜稍厚;补肾活血高剂量组、补佳乐组大部分腺上皮和腔上皮细胞完整,排列整齐。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子宫间质厚度小于对照组(P<0.001);补肾活血低、中、高剂量组及补佳乐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子宫间质厚度大于模型组(P<0.05);补佳乐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子宫间质厚度大于补肾活血低、中剂量组(P<0.05)。模型组大鼠子宫腺体数、子宫血管数少于对照组(P<0.001);补肾活血中、高剂量组及补佳乐组大鼠子宫腺体数、子宫血管数多于模型组(P<0.001);补佳乐组大鼠子宫腺体数、子宫血管数多于补肾活血低剂量组(P<0.05)。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面积、子宫内膜间质细胞面积小于对照组(P<0.001);补肾活血中、高剂量组及补佳乐组大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面积、子宫内膜间质细胞面积大于模型组(P<0.05);补佳乐组大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面积、子宫内膜间质细胞面积大于补肾活血低剂量组,小于补肾活血高剂量组(P<0.05)。结论 补肾活血方能够增加子宫内膜各层厚度、腺体数、血管数以及上皮细胞、间质细胞面积。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重组生长激素(GH)能否修复小鼠受损的子宫内膜及其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宫腔内灌注95%乙醇建立受损的小鼠子宫内膜模型,重组生长激素采用皮下注射及宫腔灌注两种形式,经过不同方式治疗的小鼠作为实验组,建模后宫腔灌注生理盐水及未经任何处理的小鼠作为对照组。分别治疗2个动情周期后检测子宫内膜并进行生育测试。HE染色检测子宫内膜厚度、腺体及血管数目。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雌激素受体(ER1)、孕激素受体(PR)、整合素ανβ3及骨桥蛋白在两组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结果 构建小鼠的子宫内膜损伤模型,各组小鼠均有不同程度的盆腹腔粘连及子宫肿胀,以宫腔灌注生理盐水组最严重。重组生长激素两种不同方式的治疗后,小鼠受损的子宫内膜组织结构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子宫内膜厚度、腺体数目及血管分布均高于宫腔灌注生理盐水组,但是两种治疗方式在改善子宫厚度、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生长激素可以修复受损的子宫内膜,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羊膜上皮细胞(hAECs)移植对大鼠子宫瘢痕模型子宫内膜的改善及对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子宫瘢痕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及移植组,每组各18只,另取18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移植组大鼠于子宫瘢痕处注射hAECs,模型组及假手术组仅给予等量PBS。4周后,各组取8只大鼠子宫组织,HE染色和Masson染色分别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和纤维化情况,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和腺体数量;细胞角蛋白和整合素β3免疫组化染色分别评估子宫内膜生长和容受性;RT-qPCR技术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MMP-8、VEGFA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组织中MMP-8、VEGFA蛋白表达水平;8周后,取各组剩余10只大鼠进行妊娠能力测定。结果 模型组及移植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腺体数、角蛋白和整合素β3 IOD值、MMP-8、VEGFA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妊娠率和子宫胚胎数低于假手术组(P<0.05);移植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腺体数、角蛋白和整合素β3 IOD值、MMP-8、VEGFA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妊娠率和...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一种大鼠子宫内膜深度损伤的动物模型,为子宫内膜干细胞复合生物支架疗法提供动物模型。  方法  将15只健康有正常动情周期的雌性大鼠按照随机数表的分组方式分为假手术组(5只)及模型组(10只);假手术组雌性大鼠仅开腹不对子宫进行操作,模型组雌性大鼠开腹后对每只大鼠左侧子宫做手术切口后行子宫内膜机械搔刮及宫腔注入细菌脂多糖溶液、子宫缺血处理,右侧子宫做手术切口但不做其他任何处理。经过2个动情周期,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大鼠均于动情期开腹收集子宫组织,行HE和Masson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内膜Collagen Ⅰ、CK18、Vimentin及PECAM-1的表达,对损伤子宫内膜的腺体数目和纤维化面积比率,内膜Collagen Ⅰ、CK18、Vimentin及PECAM-1的表达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病理学结果显示模型组子宫内膜明显变薄,腺体数量减少,结构紊乱,间质纤维组织增多,胶原聚集,纤维化较明显。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模型组子宫内膜Collagen Ⅰ表达水平比假手术组高,CK18、Vimentin、PECAM-1表达水平低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采用机械损伤、宫腔注入细菌脂多糖及缺血三重损伤法可以建立大鼠子宫内膜深度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在EMT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方法与Western Blot检测并比较IL-8在EMT患者在位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水平。结果:(1)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IL-8在内膜腺体和间质细胞中均有表达,主要定位于内膜腺体的腺泡浆。正常子宫内膜分泌期IL-8的表达(26.577±3.202)高于增生期(17.204±1.905)(P<0.05);EMT在位内膜分泌期IL-8的表达(49.122±5.390)高于其增生期(38.506±2.744)(P<0.01);EMT在位内膜IL-8的表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1);(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正常子宫内膜分泌期IL-8的表达(0.346±0.035)与其增生期(0.076±0.01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MT在位内膜分泌期IL-8的表达(0.659±0.043)高于其增生期(0.437±0.0428)(P<0.01);EMT在位内膜IL-8的表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1)。结论:IL-8可能在病变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CP-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在内异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2008年5月~2009年5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以正常子宫内膜为对照,采用免疫荧光方法与Western blot分析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的表达水平,并比较其差异。结果 1)免疫荧光检测结果:MCP-1在内膜腺体和间质细胞中均有表达,主要定位于内膜腺体的腺泡浆。正常子宫内膜分泌期MCP-1的表达(16.1826±3.0363)与其增生期(14.7431±2.0946)相比,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内异症在位内膜分泌期MCP-1的表达(51.0695±5.3293)高于其增生期(30.0012±4.3439),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内异症在位内膜MCP-1的表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1)。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正常子宫内膜分泌期MCP-1的表达(0.36788±0.02522)与其增生期(0.35678±0.02984)相比,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内异症在位内膜分泌期MCP-1的表达(1.06894±0.10542)高于其增生期(0.53686±0.02303),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内异症在位内膜MCP-1的表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5)。结论 MCP-1可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变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次性子宫内膜取样器在子宫内膜门诊评估随访中的使用价值。方法:收集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妇科门诊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经诊刮确诊为子宫内膜增生而行孕激素治疗,需定期随访内膜的患者20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组采用一次性内膜取样器获取内膜,对照组采用常规诊刮术获取内膜,观察比较病理医师对两组标本的取材满意度、两组术中疼痛评分、手术出血量、手术并发症以及患者定期随访的依从性。结果:两组病理标本取材满意度均为100%。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明显缩短[(55.89±15.98)s vs(457.5±150.4)s]、术中出血减少[(2.24±1.19)ml vs(12.50±6.82)ml]、术中不适发生率低(5.5%vs 67.2%)、术中疼痛评分低、术后随访依从性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内膜取样器操作简单、疼痛轻、取材满意度好,在门诊随访内膜时可提高患者依从性,或可取代常规诊刮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kit受体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的异位和在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34例EMs病人异位内膜(异位内膜组)组织及在位内膜(在位内膜组)组织c-kit受体和VEGF的表达,并与30例非EMs病人在位内膜(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异位和在位内膜组中,c-kit受体阳性表达平均光密度(MOD)均高于对照组(P<0.05);②异位和在位内膜组中,VEGF阳性表达也均高于对照组(P<0.05);③c-kit受体和VEGF在在位内膜组和对照组的分泌期高于增生期(P<0.05);在在位内膜组分泌期和增殖期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同期水平(P<0.05);④异位和在位内膜组中,c-kit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c-kit受体和VEGF在EMs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二者在血管生成过程中密切相关,可能为EMs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9.
依扑拉芬对去卵巢大鼠子宫内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依扑拉芬治疗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时对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 :2 4只 4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 3组 :假手术组、模型组、依扑拉芬组 ,每组 8只 ,术后 15天开始给药 ,用药 6 0天后 ,处死大鼠取子宫 ,对其子宫内膜进行形态学检查。结果 :模型组与假手术组、依扑拉芬组比较 :大鼠子宫内膜上皮较薄 ,腺体数目显著减少 ,腺体缩小 ;依扑拉芬组与假手术组比较 :形态表现相似 ,但腺体较小 ,腺体数目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在治疗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过程中 ,依扑拉芬有维持子宫内膜生长作用 ,且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肌层界面(EMI)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抑制剂-2(TI MP-2)在子宫腺肌病患者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68例子宫腺肌病(实验组)的子宫内膜(含部分肌层)和56例正常(对照组)的子宫内膜(含部分肌层)的组织进行标记及分析。结果:①实验组MMP-2在EMI处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MMP-2在EMI处的表达显著高于远肌层(P<0.05)。②实验组TI MP-2在EMI处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TI MP-2在EMI处的表达与远肌层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实验组EMI处的内膜腺体中MMP-2的高表达,TI MP-2的低表达使子宫内膜的侵蚀能力增强,可能在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雌激素负荷法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增生症模型的可靠性。方法将健康成年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2组,空白组、模型组,采用雌激素负荷法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增生症模型,比较大鼠子宫湿重、子宫指数、观察大鼠子宫大体形态、子宫内膜厚度,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大鼠子宫内膜组织特征。结果雌激素负荷造模后,大鼠子宫湿重等各项指标均显著增加;大体观子宫明显增大;光镜下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腺体增多,有背靠背现象,腺上皮细胞增生呈锯齿状,有假复层现象;透射电镜下模型组腺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呈高柱状,胞浆内细胞器丰富。可见多个核仁、核浆比例升高。结论雌激素负荷法的造模方法能够成功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增生症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宫腔镜术前药物与机械性内膜预处理方法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宫腔镜检查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122例,拟行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药物预处理组60例,月经来潮的第1d开始口服孕三烯酮胶囊,2.5mg,每周2次口服,4w后入院手术。机械性预处理组32例:没有行药物预处理的患者入院手术前先行负压吸宫术,再行手术治疗。对照组30例:不采取任何预处理的方法,直接入院手术。结果和对照组比较,药物预处理组子宫内膜较薄(P<0.05);药物预处理组与机械性预处理组比较内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比较,药物预处理组内膜单位面积的腺体数目较少(P<0.05),而机械性预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比较,药物预处理组(+~++)内膜间质较致密(P<0.05),而机械性预处理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比较,预处理组手术需要时间较短(P=0.000);术后3个月3组月经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预处理组的无月经率(23.3%)高于对照组(13.3%)及机械性预处理组(21.87%)。结论宫腔镜术前进行内膜预处理可提高手术效果及术后无月经率。宫腔镜术前内膜预处理方法的选择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功能性息肉及非功能性息肉经宫腔镜下刮除术后应用妈富隆及米非司酮对预防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 75例经宫腔镜检查及病理确诊的息肉患者,行刮除术后按照特征分组,将功能性息肉组及非功能性息肉组随机分为妈富隆口服组、米非司酮口服组及对照组,随访术后6个月经改善情况、内膜厚度变化以及有无复发。结果非功能性息肉的复发率(25.8%)明显高于功能性息肉组(9.1%);两种类型的息肉在刮除术后口服妈富隆及米非司酮都可以降低复发率,在月经天数及术后阴式B超监测的内膜厚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停药观察的3个月,妈富隆组显示了远期优势(P〈0.05)。结论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去除术后联合服用妈富隆或米非司酮均可改善症状、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在子宫内膜腺癌早期诊断与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银染法染色,检测子宫内膜增殖症25例,非典型增生内膜19例,子宫内膜腺癌63例,共107例为观察组;因患宫颈原位癌子宫切除后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5例为对照组;计数正常子宫内膜及不同内膜病变组织中单位细胞核内AgNOR的定量值,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AgNOR每核颗粒数在正常子宫内膜(2.51±1.97)、子宫内膜增殖症(2.92±2.02)、非典型增生内膜(3.04±2.05)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子宫内膜腺癌(7.43±2.18)中,AgNOR颗粒数明显升高,与良性病变组(子宫内膜增殖症、非典型增生内膜)及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AgNOR颗粒计数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分化程度[高分化(4.69±2.32)、中分化(5.38±2.99)、低分化(7.54±2.09)]、临床分期[Ⅰ期(3.68±3.16)、Ⅱ期(4.53±2.94)、Ⅲ期(7.27±2.84)、Ⅳ期(7.84±2.33)]、淋巴结转移[无转移(3.62±3.27)、有转移(7.68±2.42)]密切相关(P<0.05);AgNOR颗粒的形态分布随着子宫内膜病变的进展由单一型转变为弥散型。结论AgNOR的每核颗粒数及其形态分布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检测AgNOR的定量值对早期诊断子宫内膜腺癌、判断疾病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TEN IVS4基因多态性(rs 3830675)与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内膜癌风险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是以中国汉族人群为研究对象的病例对照研究,选取15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为病例组,100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女性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对单核苷酸多态性(r3830675)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对照组、子宫内膜息肉组和子宫内膜癌组年龄、体质量指数、初产年龄、产次、吸烟及饮酒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TENIVS4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无统计学差异(χ2=0.996,df=2,P=0.608;χ2=0.651,df=1,P=0.420).病例组与对照组携带(-/+)、(+/+)基因型与(-/-)基因型相比发生子宫内膜息肉的风险无统计学差异(OR=0.864,95% CI:0.505~1.478,P=0.593;OR=0.770,95% CI:0.452-1.312,P=0.337).携带等位基因[-]与等位基因[+]相比发生子宫内膜息肉的风险也没有显著差异(OR=0.857,95%CI:0.589~1.247,P=0.420).在病例组中,携带(-/+)基因型较(-/-)基因型发生子宫内膜癌风险显著降低(OR=0.433,95% CI:0.207~ 0.908,P=0.027),等位基因[+]较等位基因[-]发生子宫内膜癌风险显著降低(OR=0.542,95%CI:0.305~ 0.962,P=0.036).结论 PTEN IVS4多态性可能是子宫内膜息肉恶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王红英  于月成  卜宁 《医学争鸣》2007,28(12):1112-1114
目的:探讨Fas和Fas配体(FasL)在人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子宫内膜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染色法(SP法)检测加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异位内膜与18例子宫内膜癌内膜中Fas和FasL蛋白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FasLmRNA水平.设正常子宫内膜25例为对照组.结果:Fas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的阳性表达率为68%,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与子宫内膜癌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和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L蛋白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与子宫内膜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和94%,明显高于对照组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LmRNA的表达强度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与子宫内膜癌组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s与FasL蛋白表达失调,可能是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发病机制之一,对子宫内膜癌组织逃避免疫系统监视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回声不均患者的内膜组织病理结果及恶变高危因素,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869例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内膜回声不均并行宫腔镜检查的患者,总结其病理特点及临床资料,以内膜不典型增生及恶性病变为研究组,以内膜正常及良性病变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内膜回声不均患者诊断内膜癌前/恶性病变高危因素。结果 宫腔镜下定位活检组织病理结果表明,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回声不均患者中,56.04%(487/869)患者内膜正常,43.96%(382/869)内膜病变,其中,38.55%(335/869)为良性病变,5.41%(47/869)为内膜不典型增生或恶性病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50岁(OR:3.498,95% CI:1.209~10.124,P=0.021)、异常子宫出血(OR:2.903,95% CI:1.904~4.425,P<0.001)、内膜厚度≥7 mm(OR:6.411,95% CI:1.921~21.392,P=0.003)是子宫内膜发生癌前或恶性病变的独立高危因素,ROC曲线下面积为0.749。结论 超声提示内膜回声不均是内膜病变的重要预测指标,年龄≥50岁、异常子宫出血、内膜厚度≥7 mm是发生癌前/恶性病变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8.
曾巧云 《中国医药导报》2011,8(25):36-37,3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薄化预处理在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TCRE)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DUB)中的价值。方法:将52例诊断明确的DUB患者随机分为内膜薄化组和非内膜薄化组,每组各26例。分别给予和不给予薄化预处理。TCRE手术的方法相同。3个月后复查。结果:两组患者术中无一例发生子宫穿孔并发症。内膜薄化预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液体吸收量及术中出血量与非内膜薄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4,P=0.000:t=5.074,P=0.000;t=5.546,P=0.000);而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4,P=0.567)。电切后,内膜薄化组的内膜厚度较非内膜薄化组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98,P=0.000);而内膜下肌层厚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01,P=0.372)。术后3个月内,两组均无术后出血、官腔内感染、官腔粘连发生,DUB月经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4,P=-0.686)。结论: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前行薄化预处理.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但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无不典型性的子宫内膜增生(endometrial hyperplasia without atypia,EH)患者临床特征、不同治疗方法选择时机及预后分析。方法 分析2011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因异常子宫出血行诊断性刮宫、病理诊断无不典型性的子宫内膜增生3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不同治疗选择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394例纳入患者依据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子宫内膜增生的分类,子宫内膜单纯增生组258例和子宫内膜复杂增生组136例。两组无妊娠史分别是10.85%(28/258)和19.12%(26/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初始治疗方式选择口服孕激素药物治疗分别占73.25%(189/258)和57.35%(78/136),子宫切除术占12.1%(31/258)和25%(35/136),两组治疗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孕激素口服治疗3~6个月后子宫内膜随诊显示对孕激素反应良好者两组分别为85.7%(162/189),59.0%(46/78),内膜单纯增生组明显优于复杂增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激素治疗方案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性增生组以孕激素周期性应用为主。单纯增生组3种孕激素治疗方案对孕激素的反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11,P=0.161),复杂增生组高效孕激素连续应用孕激素的反应率明显高于天然黄体酮连续应用者(χ2=6.390,P=0.041)。多因素分析显示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学分组是子宫内膜对孕激素反应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OR=0.233)。初始治疗为子宫切除术者子宫内膜标本组织学诊断分布显著不同,复杂增生组子宫内膜不典型性增生的比率明显高于单纯增生组(χ2=35.620,P<0.001)。单纯增生组2例诊断升级,1例复杂增生,1例不典型增生。复杂增生组2例子宫内膜癌(5.71%),8例不典型增生(22.8%)。两组病理升级发生率分别6.45%(2/31)和28.57%(1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不典型性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对孕激素的反应性总体良好,单纯增生患者对孕激素后半期周期序贯疗法反应良好,可作为临床初始治疗的首选。复杂增生组高效孕激素反应性良好。复杂增生子宫内膜对孕激素的反应程度明显低于单纯性增生。诊断性刮宫病理诊断子宫内膜复杂增生患者约30%并存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刮宫病理存在明显的过低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