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急诊介入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 0 2年 1~ 12月的 6例AMI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6例均需主动脉内气囊反搏 (IABP)支持 ,其中介入治疗 4例 ,成功 3例 ,死亡 1例。另 2例在等待冠状动脉旁路术过程中死亡。梗死相关冠状动脉为左主干 1例、前降支 2例 ,右冠状动脉 3例。 4例为 3支血管病变。结论 IABP支持下急诊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可显著提高AMI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的生存率。未能介入治疗及左主干病变经介入治疗后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时应及时行冠状动脉旁路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IABP术在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心内科收治的25例应用IABP支持下行急症PCI治疗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确诊后,给予全部患者于心导管室行IABP置入术,再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介入治疗。结果:全部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逐渐消失,血压、心率、尿量等均较治疗前得到明显改善,术前、术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2例患者术后合并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得到好转,2例患者死亡,临床有效率为92%。结论: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尽量应用IABP治疗。  相似文献   

3.
位学佳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9):1097-1098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8例AMI并发CS患者均置入IABP,应用Data scope system98型反搏仪,采用34~40毫升型球囊,对其中24例患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8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结果:28例患者中死亡15例,死亡率为53.6%,其中行PCI术死亡8例,死亡率为44.4%,未行PCI术死亡7例,死亡率为70%。结论:对AMI合并CS患者,在IABP辅助下,早期及时行PCI术,方可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以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行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患者近期疗效。方法收集AMI合并CS患者资料,按照是否行PCI治疗分为PCI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并将PCI治疗组根据有无使用IABP分为两个亚组。分析患者一般情况、危险因素和院内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1)PCI组与常规药物治疗组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2.9)h vs(27.5±8.3)h,P〈0.05],在一般情况及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情况下,两组院内病死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35.7%vs 57.4%,P〈0.05)。(2)IABP基础上行PCI治疗组在一般情况、危险因素与单纯PCI治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情况下,两组患者院内病死率有统计学意义(14.3%vs 46.4%,P〈0.05)。结论早期行PCI可改善AMI合并CS患者近期预后,在IABP基础上再行PCI治疗,院内病死率可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PTCA)+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方法 选择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例,在IABP辅助下行冠状动脉造影极(CAG),并对梗死相关动脉(IRCA)行急诊PTCA+支架植入术,术后给予抗凝治疗及AMI的常规治疗。结果 6例患者全部存活出院。1例于术后30个月死于慢性心功能不全。结论 IABP辅助下行急诊PTCA+支架植入术是治疗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有效方法,能显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病情极其危重,虽经积极的内科治疗,死亡率仍可达80%~90%。  相似文献   

7.
黄丽霞 《海南医学》2013,24(17):2631-2633
目的总结分析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效果及护理经验。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应用IABP辅助下行冠脉介入治疗的3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通过对比IABP使用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尿量及心率,分析IABP的疗效。结果 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但2例因休克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死亡,余30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后康复出院。该30例患者使用IABP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均有所提高,尿量增加、心率下降,与使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患者中有5例出现穿刺点渗血、血肿,无球囊破裂、下肢缺血栓塞、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PCI术中应用具有良好疗效,密切观察病情,加强监护,预防各种并发症是提高治疗成功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辅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2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辅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观察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急诊冠脉介入及IABP治疗后,23例主动脉内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显著增高,分别由术前(33.86±3.14)mmHg和(47.14±5.17)mmHg,上升至术后(106.13±10.62)mmHg和(87.13±9.25)mmHg(P<0.001).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善.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联合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可增加冠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降低病死率,减少血管再闭塞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4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源性休克失败的原因。方法回顾42名接受IABP治疗的AMI心源性休克患者,记录所有患者的转归,对不同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本文患者总死亡率为52%.其中死于心源性休克者占50%;死于重症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者占36%。结论心源性休克及重症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应用IABP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综合护理措施。方法对6例应用IABP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救护观察。术前熟悉球囊反搏仪工作原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球囊反搏仪工作状况,加强并发症和心理护理。结果6例患者应用IABP天数为3~8d,其中5例好转出院,1例死亡。结论采用IABP综合护理措施,对成功救治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23例,记录经IABP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和心脏指数,分析IABP的疗效.结果 应用IABP治疗4小时后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善.转归:死亡5例,自动出院4例,痊愈14例.结论 IABP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重要手段,能显著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2.
叶玲军  陈怡 《浙江实用医学》2005,10(2):90-90,105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在常规治疗下应用IABP辅助治疗.结果接受IABP治疗后,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心指数及中心静脉压和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IABP可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为再血管化治疗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主动脉球囊反搏装置(IABP)的应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手术耐受性、生命指征的影响。方法急诊PCI治疗中,对28例AMI患者,在PCI围术期植入IABP装置,观察介入治疗过程中IABP装置植入前后患者的手术耐受性、有创血压、心率、死亡率等指标变化。结果28例患者植入IABP均成功。25例具有明显心源性休克临床表现的患者有23例成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手术成功率82.1%;有19例能够耐受PCI治疗治愈出院,生存率76%;6例死亡,死亡率24%。结论急诊PCI围术期应用IABP,对已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可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提高手术耐受性和手术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61岁,因反复劳累后胸痛4年,再发伴加重3 h,于2011年11月10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未正规治疗。体格检查:脉搏51次/min,血压70/39 mmHg;患者意识稍模糊,体格检查欠合作,肢体湿冷,双唇紫绀,叩诊心界不大,心音低钝,各瓣膜区未闻及明显杂音,心率51次/min,律不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IABP)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41),对照组行常规急诊治疗,观察组行IABP,对比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以及临床效果.结果 对照组术后30、90d的病死率分别为61.0%、68.3%,观察组则分别为36.6%、41.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的心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以及LVEF(左心射血分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IABP治疗能够降低术后病死率,亦可对血流动力学进行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有效性.方法:选择同期71例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作为治疗组,其中40例为发病6h以内;另外53例未行IABP治疗作为对照组,其中33例为发病6h以内.所有患者均未行血运重建.结果:发病6h以内的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在血压、心率、射血分数、院内死亡率有统计学差异;发病6h以外的患者两组间无差异.结论:早期应用IABP治疗AMI伴心源性休克可改善患者血液动力学,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主动脉反搏球囊反搏(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AMI合并CS患者10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观察组实施IABP联合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治疗,对照组实施IABP治疗。比较两组血压、心率、血氧及肺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aO_2、LVEF指标均比对照组高,观察组PaCO_2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ABP联合机械通气治疗能有效改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心肺功能,使血压及血氧维持稳定,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1952年Kantrowitz实验发现将血液从股动脉吸出,舒张期回注入动脉可增加冠状动脉内血流灌注,随后,Clauss开始主动脉内反搏探索,在收缩期从主动脉内吸出血液,在舒张期打回主动脉内,1961年Clauss及其同事率先提出了体外反搏的概念,经不断研究改进,1962年Moulopoulos等完善了上述理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20.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37岁。因"胸痛1 h伴晕厥1次"入院。患者于3 h前睡觉时突发胸痛,伴大汗、濒死感,并出现意识丧失,经家人心肺复苏后意识恢复送入我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无心绞痛病史,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