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腑法在中风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晓东  秦雪梅 《陕西中医》2005,26(7):677-678
中风多数伴有腑实证。气机逆乱导致腑实不通是中风病的病机关键,也是病势发展的关键。中风腑实不通的中医治疗多以承气汤为基础,配以活血、化痰、利水药。采用口服以及灌肠法用药。  相似文献   

2.
张颖  杨金生 《陕西中医》2006,27(7):837-839
目的:探讨研究通腑法防治中风病的理论。方法:参阅历代有关通腑法防治中风病的文献资料,结合当代研究成果,探讨该命题的相关理论。结论:最早把通腑法运用于中风病的首推金元时代张元素,之后被历代医家认识并不断的予以应用。中风病应用通腑法的基础是:中风病人容易出现便秘;通腑法具有保护神经的作用,且对并发症有积极的防治作用;润肠通腑类药物能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增强,并有降压作用。提示:通腑法对中风病的防治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通腑化瘀汤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3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道强  刘红健 《陕西中医》2009,30(9):1174-1175
目的:探讨通腑解毒化瘀类中药配伍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5例,用通腑化瘀汤(大黄、厚朴、枳实、牛黄粉、丹参、川芎、桃仁、红花等)加常规治疗(血塞通干粉针400m g配合5%葡萄粮注射液250mL静滴,每天1次,拜阿斯匹林0.1g,每日1次),对照组30例,用常规治疗,连用14d。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价,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服用通腑化瘀汤后便秘症状明显改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或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腑化瘀汤具有通腑化瘀,活血通络之功。  相似文献   

4.
采用以清心开窍通腑法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40例,治愈37例。认为治疗该病,在阳明气分阶段应用清心开窍法,可直折病势,阻断证候传变,缩短疗程,减少后遗症发生;合用通腑泻热,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平肝通腑化痰开窍方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自拟的平肝通腑,化痰开窍汤剂(天麻、钩藤、全蝎、地龙、胆南星、菖蒲、丹参、三七参、大黄、生龙牡)治疗急性脑出血45例,并设对照组对比。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本方法对本病有熄风化痰,清热通腑,止血活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穆绪超 《陕西中医》1994,15(1):12-12
采用通腑利胆法(大黄、枳实、柴胡、黄苓、金钱草、芒硝、郁金等)为主治疗急性胆系感染80例,临床治愈率97.5%。  相似文献   

7.
通腑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杨利生  李嫒 《陕西中医》2005,26(2):138-139
通腑法在中风病治疗中 ,适时适当使用往往能迅速改善症状 ,加速康复。本文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就该法的应用作以探讨。结论 :腑实不通是出血性中风的病机关键 ;大便秘结是临床常见症状 ;通腑逐秽是截毒防变的重要措施 ;脱水疗法是现代医学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 ,与通腑法机理相通 ,其施治 ,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腑逐瘀汤合牵正散加减治疗外伤性眼外肌麻痹的疗效。方法:以观察血腑逐瘀汤合牵正散加减治疗外伤性眼外肌麻痹56例(56只眼)。结果:总有效率96.4%。提示:血腑逐瘀汤合牵正散加减治疗外伤性眼外肌麻痹,疗效好,疗程短,值得临床选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清肺通腑合剂对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将慢性呼吸衰竭伴胃肠功能障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患者46例随机分为莫沙比利对照组(23例)和清肺通腑合剂观察组(23例)。于实验开始前以及用药7天后对患者进行胃肠功能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测定,治疗28天后观察患者的转归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胃肠功能评分、APACHEⅡ评分、血清IL-8、TNF-α水平均有所降低,而肠鸣音较前提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清肺通腑合剂治疗组在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肺通腑合剂对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具有保护作用,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张志胜 《陕西中医》1994,15(6):254-254
采用通腑方(枳实、川楝、元胡、芒硝、大黄等)治疗急腹症36例,总有效率达94.45%。提示本法有疏通腑气,排除邪毒,缓解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自拟胃康饮(黄芩、大黄、葛根、元胡、木香、乌贼骨等)治疗胃脘痛,临床观察50例,总有效率98%。提示本方有清热燥湿通腑止痛的功效。  相似文献   

12.
1 通腑承气治胃溃疡穿孔郑某某,男,30岁,司机,嗜酒,发病前饮食过量。入院症状:上腹突然阵发疼痛,泛酸嗳气,神志清楚,面色青白,冒汗,痛苦重病容。体检:精神痛苦,无明显发热,心律齐而数,未闻及病理杂音,肺亦未闻及啰音,腹胀痛、拒按、尚软。肝浊音界消失,肠鸣音减弱,早晨已解大便,未发现明显黑便及血便。化验血象:WBC12 000/mm~3,血压100/78mmHg。X光腹透:膈下见游离气体。脉沉紧而数,舌苔黄腻少津。中医诊断:腹痛(大肠腑气不通,胃失和降)。西医诊断:(1)胃穿孔。(2)急性胃炎。患者害怕手术而要求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处理:西医抗感染、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  相似文献   

13.
《陕西中医》2015,(7):848-849
目的:探讨通腑汤预防腹部手术后肠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使用通腑汤(黄连、炒莱菔子、桃仁、赤芍、木香、黄芩、川朴、铜钱树、酸橙、山楂、火麻仁、槟榔皮等),对照组使用枸橼酸莫沙必利,比较两组治疗后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变化,并统计两组肛门排气时间及肛门排便时间。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肛门排气时间及肛门排便时间均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腑汤能有效促进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5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杰  马羽萍  罗改云  高林 《陕西中医》2003,24(7):594-595
目的 :观察凉血通腑中药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自拟凉血通腑汤 (赤芍、茵陈、金钱草、大黄、生地、白茅根等 )结合西医综合疗法治疗重型肝炎 5 0例 ,并与单纯应用西医综合疗法治疗重型肝炎 5 0例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治疗在综合疗效方面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 P<0 .0 1 )。在降低患者血中内毒素水平方面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 P<0 .0 5 ) ,在消退黄疸方面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 P<0 .0 5 )。提示 :凉血通腑汤治疗重型肝炎有明显缓解症状 ,降低内毒素 ,改善肝功能 ,提高存活率的功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医调肝理脾通腑法结合饮食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设中医调肝理脾通腑法结合饮食治疗组50例和聚乙二醇4000对照组50例,对治疗前后的结肠症状问卷表积分疗效评定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在症状疗效方面有良好的作用,显著优于西药对照组(P<0.01)。结论:中医调肝理脾通腑法结合饮食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有疏肝健脾、理气通腑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自拟舒肝通腑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40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舒肝利胆,和降通腑类中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采用舒肝通腑汤加减(柴胡,黄芩,白芍,香附,枳壳,白术,木香,郁金,虎仗,延胡索,大黄,金钱草,炙甘草,蒲公英,茵陈)治疗本病40例。结果:总有效率90%。提示:本方法对本病具有通腑泻热,利湿退黄排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荣榜  张淑芳 《陕西中医》1992,13(11):486-486
采用中西医结合,以扶正祛邪、通腑排毒立方自拟肾衰合剂(大黄、黄连,党参、黄芪等)治疗慢性肾衰43例,总有效率达74.3%。经治疗前后尿素氮、血肌酐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8.
左金承气汤治疗幽门不全梗阻3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斌 《陕西中医》1999,20(4):166-166
采用自拟左金承气汤(川连、吴茱萸、木香、香附、枳实、大黄等)治幽门不全梗阻30例,总有效率100%。提示本方具有清热泻火、理气通腑、降逆止呕之功。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问世1700多年来,由于部分医家的发挥和衍义,把五苓散证说成是水蓄膀胱的太阳腑证。至五版教材虽去掉“腑证”一词,但仍不离水蓄膀胱之意。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明显欠妥,有必要遵循仲景原著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中药内服加川芎嗪腹腔灌注治疗重症胰腺炎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惠芬 《陕西中医》2005,26(8):795-796
目的:观察川芎嗪腹腔灌注与中药内服治疗重症胰腺炎的疗效。方法:采用川芎嗪腹腔灌注与中药内服(柴胡、木香、白芍、延胡索、厚朴、枳壳、黄连、丹参、黄芪等)治疗本病20例。结果:总治愈率94.4%。提示:本方法对本病具有疏肝理气,清热化湿,通腑攻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