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益气升阳法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丽 《光明中医》2000,15(6):20-21
益气升阳法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治疗脾胃气虚 ,中气下陷为主证的一种治法。是金·李东垣《脾胃论》补中益气汤的治法。其方由黄芪、人参、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身、炙甘草八味药组成 ,有益气升阳、调补脾胃之功 ,且具温中而不伤阴 ,甘补而不呆滞之妙。方中黄芪为主补中益气 ,升阳固表 ,辅党参、炙甘草、白术益气健脾 ,共同补中益气 ,当归以养血和血 ,柯韵伯曰 :“胃中清气下沉用升麻、柴胡气之轻而味之薄者 ,引胃气以上腾 ,复其本位 ,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补中之剂 ,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 ,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 ,此用药有…  相似文献   

2.
【歌诀】补气之王是黄芪,甘温升阳固卫气。大补诸虚壮胃脾,淋崩消渴痹疮宜。【释义】中药治疗气虚诸证首选黄芪。黄芪甘温,功善补气健脾,益卫固表,为补中益气之要药,用于诸虚证以及脾胃气虚证。黄芪能壮脾胃,脾胃之气旺,则津液输布正常,故能止渴而治消渴之证。黄芪还能托疮生肌,  相似文献   

3.
黄芪,味甘、性微温,入脾、肺经。功能助卫气、固皮表、补中气、升清气、托疮毒、利小便。张元素谓其功用有五:“补诸其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笔者现结合个人临证体会,就黄芪在治疗以气虚为主的疑难病症中的运用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翟阳  宋立群 《吉林中医药》2013,33(4):338-339
宋立群教授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生发展责之于脾胃功能的变化,故治疗上施以补中益气,升发脾阳,清热除湿法,补其脾胃,振奋中阳,使脾胃旺盛,元气充沛,“阴火”无源以生.常选黄芪、党参、炙甘草类,甘温培土以除热;升麻类“升阳散火”,同时配合除湿清热之法.  相似文献   

5.
浅谈益气升阳法的内科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蜀晖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4):692-692,724
益气升阳法是李东垣《脾胃论》中独具匠心的治病法则之一,由益气药与升阳药相配伍而成,其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由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等组成,有益气升阳、调补脾胃之功,且具温中而不伤阴,甘补而不呆滞之妙。本方专为中气虚陷而设,治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证。近年来笔者运用本法不但治疗许多消化系统病症,如泄泻、便血、呕吐、  相似文献   

6.
正补中益气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该方首创"甘温除大热"的思想,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李东垣曰:"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胃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皆脾胃之气不足;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1])。该方为黄芪一钱,炙甘草五分,人参、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白术各三分。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人参、炙甘草、白术益气健脾;当归、人参补气养血;陈皮理气  相似文献   

7.
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是李东垣益气升阳理论的代表方,均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然各方运用症状轻重、证机、治法却略有不同。文章总结认为:补中益气汤,气虚程度较重,证属脾胃气虚,清阳下陷,热不显,治疗重在补中升阳;升阳益胃汤,气虚程度较前轻,证属脾胃气虚,湿热中阻,湿热兼见,治疗偏于祛湿清热;升阳散火汤,气虚程度最轻,证属脾胃气弱,气郁化火,内热明显,治疗偏于升散郁火。  相似文献   

8.
杨学浩 《陕西中医》2002,23(6):551-552
黄芪味甘、纯阳、微温 ,性平 ,无毒 ,归脾、肺经。入手足太阴气分 ,又入手少阳、足少阴命门。《珍珠囊》一书载 :“黄芪甘温纯阳 ,其用有五 :补诸虚不足 ,一也 ;益元气 ,二气 ;壮脾胃 ,三也 ;去肌热 ,四也 :排脓 ,止痛 ,活血生血 ,内托阴疽 ,为疮家圣药 ,五也。”这充分说明了黄芪的具体功效。现将它在临床中的应用浅述如下。   1 补中益气升陷 首用黄芪  中医文献中指出脾与胃经经脉相为表里 ,脾又为胃行其津液。而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脾之为病 ,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则胃病 ;胃既病 ,则脾无所禀受 ;故脾胃为病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9.
姚汉金 《新中医》1994,26(9):62-62
益气聪明汤治疗老年脑病的体会姚汉金益气聪明汤出自《东垣试效方》第五卷一书之中。方由人参、黄芪、甘草、升麻、葛根、蔓荆子、白芍、黄柏八味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升阳,平肝降浊的功效。对治疗老年人因元气亏损,中气不足,风热上扰所致头痛、眩晕、耳鸣、痴呆等,疗效...  相似文献   

10.
李敏侠  王旭东 《陕西中医》2003,24(4):364-365
补中益气汤方出李东恒《脾胃论》,是治疗 "清气隔于下 ,阴火乘其上 "之证 ,适用范围极广 ,是一切虚损劳伤所致气虚的主方。方中黄芪益气为君药 ,参、草补中为臣药 ,白术健脾、当归补血、陈皮理气 ,均为佐药。升麻、柴胡升阳为使药。合而升阳益气 ,甘温除热。笔者近几年来 ,每以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和研究近20年李东垣《脾胃论》益气升阳方剂的资料,总结出李东垣《脾胃论》益气升阳方剂的治法:1)治湿二法,包括益气升阳燥湿、益气升阳除湿;2)治火三法,包括益气升阳散火、益气升阳泻火、益气升阳,甘温除热;3)治胃三法,包括益气升阳益胃、益气升阳强胃、益气升阳温胃;4)治中三法,包括益气升阳补中、益气升阳和中、益气升阳调中;5)其他治法,包括益气升阳、温经散寒;益气升阳、泻风热。  相似文献   

12.
补中益气丸是《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收载的品种,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主要由炙黄芪、党参、白术(炒)等10味中药组成。其中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等功效,是该方中的主药,其有效成份苍术酮在高温下易被氧化破坏。本文通过实验选择最佳工艺条件以防止苍术酮被氧化破坏,从而保证补中益气丸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郭正刚 《新中医》2008,40(6):96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由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柴胡、升麻、炙甘草组成.具有调补脾胃、益气升阳功效,是甘温除热之代表方.笔者据证以此方加减治疗多种杂病,取得较好效果.兹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之《脾胃论》,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为使。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证自复其位。"补中益气黄芪主,人参甘草白术辅,升柴陈皮当归身,益气升阳脾胃补。"全方使脾胃升降有序,气  相似文献   

15.
黄芪注射液在临床治疗中的新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芪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黄芪为补气升阳中药,生用有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炙用补中益气是临床上使用很广泛的一种中药。本文就黄芪注射液的,临床应用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6.
甘温除热,指用昧甘性温的方药,以解除气虚发热的一种治法。为金元医家李东垣所刨,以益气升阳的补中益气汽为代表方剂.甘温除热理论渊源于《内经》,李东垣根据先贤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和经验,提出治疗气虚发热“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脾胃论》)“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  相似文献   

17.
乐文博  郑薇 《陕西中医》2011,32(7):909-909,914
<正>补中益气汤乃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所创,由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脾虚气陷证,气虚发热证。被认为是治疗脾胃病的经典方。在临床应用中,对此方有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18.
宋福荣 《中医研究》1997,10(1):30-32
补中益气场由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党参、当归、甘草组成。是金·李东垣创研的名方,是补气法中的代表方之一。具有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之功能。可治疗脾胃气虚之身热有汗,头痛恶寒,渴喜热饮,少气懒言;或饮食无味,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无力,及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久泻久痢等中气下降之证。方中用黄芪为主,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止汗;辅以党参、炙甘草、白术益气健脾,合主药益气补中;佐以陈皮理气和胃,当归养血,更有少量升麻,柴胡,协助主药以升提下陷之阳气。诸药合用,使脾胃强健,中气充足,下降提升,诸…  相似文献   

19.
<正>补中益气汤由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号东垣老人)所创,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名方,由于该方配伍严谨,疗效卓著,颇受古今医家推崇[1]。该方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八味药组成:黄芪一钱(18g)、炙甘草五分(9g)、当归、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各三分(6g),主治脾不升清、气虚发热、中气下陷证。其中黄芪补脾肺之气升阳举陷为君药;人参、白术、甘草甘温补中合黄芪则补气健脾之功显著,同为臣药;当归养  相似文献   

20.
补中益气汤由黄芪、人参、白术、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甘草组成。为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之方,是金元时期李东垣根据《内经》“损有益之,劳者温之”的理论所创,被历代医家所推崇。笔者在临床运用此方治疗多种病证,每能应手奏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