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学浩 《陕西中医》2002,23(6):551-552
黄芪味甘、纯阳、微温 ,性平 ,无毒 ,归脾、肺经。入手足太阴气分 ,又入手少阳、足少阴命门。《珍珠囊》一书载 :“黄芪甘温纯阳 ,其用有五 :补诸虚不足 ,一也 ;益元气 ,二气 ;壮脾胃 ,三也 ;去肌热 ,四也 :排脓 ,止痛 ,活血生血 ,内托阴疽 ,为疮家圣药 ,五也。”这充分说明了黄芪的具体功效。现将它在临床中的应用浅述如下。   1 补中益气升陷 首用黄芪  中医文献中指出脾与胃经经脉相为表里 ,脾又为胃行其津液。而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脾之为病 ,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则胃病 ;胃既病 ,则脾无所禀受 ;故脾胃为病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2.
防己黄芪汤临床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己黄芪汤临床运用举隅黄泰生(江西省南昌县中医院330200)关键词防己黄芪汤,临床应用,风湿病,汗证,水肿,咳嗽,慢性腹泻,中医药治疗防己黄芪汤出自《金匮要略》,原治风湿在表或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之证。笔者根据中医辨证,应用本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3.
朱瑞群教授临证擅用黄苠。朱老认为,黄苠为补药之长.经不同配伍.具有补肺固表、健脾益肾、补气升阳、生血摄血、健脾益阴、温补肝气、补脑益智、补气利水、益气消癌、补气托毒 大功用.为儿科之良药。  相似文献   

4.
玉屏风散加味治疗自汗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玉屏风散出自<究原方>,主要用于表虚自汗、易感风邪者.在实际应用中因其药味少,立意深,易变通,因而成为益气固表止汗的常用方剂.  相似文献   

5.
冯永辉 《陕西中医》2007,28(8):1073-1075
黄芪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功能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利水消肿.用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肺虚咳嗽,脱肛,子宫下垂,吐血,便血,崩漏,自汗,盗汗,水肿,血痹,痈疽难溃或久溃不敛及一切气虚血亏之证.黄芪一药多能,配伍不同,功效各异.临床中根据病症不同,灵活配伍应用,现将其常见药对及其临床应用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赵卫 《陕西中医》1999,20(7):325-325
通过讨论黄芪的止汗与发汗,升温与除热,止遗尿与利小便,通便与止泻,消散与收敛,升压与降压等六个方面,论述了黄芪的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气为血之帅 ,血之所以能循经运行 ,全赖阳气之推动。气滞则血瘀 ,气虚亦致血瘀。笔者于临床中对气虚血瘀证常仿补阳还五汤意 ,以重剂黄芪补气为君 ,佐以活血化瘀之法治之 ,每获良效 ,兹介绍如下。1 尿血王某 ,男 ,42岁 ,教师。 1987年 6月 ,患者出现尿血 ,为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 ,被某医院诊断为多囊肾 ,建议中医治疗。患者脉沉细而涩 ,舌苔白滑 ,舌质胖嫩而紫暗 ,舌边有明显齿痕 ,除略感疲乏外 ,并无其他不适。诊为气虚血瘀 ,宜益气补肾、化瘀止血。乃仿补阳还五汤意 ,予生黄芪 5 0 g,生三七粉 3g(吞 ) ,生蒲黄 12 g(包煎 ) ,生地 30 g,地…  相似文献   

8.
郑雅兰 《中药材》1999,22(7):372-373
黄芪有固表止汗,补中益气,利水消肿,抗毒排脓等功效。素有“补药之长” 的美称。古人用黄芪量重治疗生肌,用它益气、抗毒排脓。从古藉记载黄芪在不少方剂中作为主药。如“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黄芪建中汤”、“黄芪赤风汤”、“当归补血汤”等,黄芪的用量都比较重。笔者处方重用黄芪,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疗效。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钟晓凤 《光明中医》2008,23(1):70-71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及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上品。清代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说:黄芪“有数种,山西、蒙古产者佳”。也即是说,除山西沁州绵上外,内蒙古产的黄芪也为道地药材。据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含皂苷类、多糖类等多种有效成份。其中皂苷类以黄芪甲苷为主,并含乙苷和丙苷等。还有黄酮类及黄芪多糖、多种氨基酸等。由于黄芪主产于北方,故现代中医处方,多写为“北芪”。  相似文献   

10.
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之功。笔者用其走肌表、固皮毛之特性,治疗扁平疣,效果甚佳。患者,女,15岁。右手臂背侧及面部散在分布卵圆形如黄豆大扁平丘疹,曾间断用药(不详)两年,效不佳。诊断为扁平疣。处方:黄芪30g,白花蛇舌草、半支  相似文献   

11.
孙书华 《河北中医》1995,17(5):33-34
黄芪内科临床运用体会孙书华(沧州市中医院061001)黄芪为补药之长,是临床常用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具有益气补虚、升阳固表、托毒排脓等作用。堪称“药物实验大师”的张锡纯老先生对黄芪的论述也是匠心独运,别具特色。笔者研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  相似文献   

12.
黄芪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芪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益胃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的功效。本品生用偏于益卫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排脓生肌,多用于卫表不固的自汗、盗汗或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收。蜜炙黄芪能补中益气,兼有润燥作用,多用于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虚血脱、崩漏及一切气衰血虚之症,即蜜炙甘缓走内。  相似文献   

13.
浅谈黄芪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强 《中草药》2000,31(3):239-239
黄芪首载于我国古代第一部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干燥的根。黄芪为临床常见的补气药品,性味甘温,入肺、脾经。我从事药行多年,常在处方中接触黄芪,对其应用有些体会,简介如下。1 黄芪的应用1.1 对汗液作用:中医讲脾主四肢肌肉,脾胃虚则四肢皮肤腠理不固,汗液自泄,气有固涩作用,能使汗液分泌正常。黄芪有“实腠理”之功,凡临床阳虚自汗、气虚自汗均能治之。气虚、阳虚可导致汗自出,谓之自汗,又可导致无汗,黄芪通过补气大途径使临床表现趋向相反的病症皆以疗之,是中医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黄芪是临床中常用药,在临证时对其应用体会颇深,现整理数则,与同道共享。  相似文献   

15.
16.
中药黄芪是一种补气药,其性味甘温,入脾、肺经,能补气升阳、生血行滞、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疮生肌。被《本草纲目》列为上品,为补药之最。在历代著名方剂中如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当归补血汤、防已黄芪汤、黄芪建中汤及玉屏风散等都配有黄芪或以黄芪作为主药。  相似文献   

17.
中药黄芪在中医临床、科研中应用广泛,同时又是甘肃的七大宗药材之一,本文就黄芪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做概述,叙述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郑瑞 《陕西中医》2012,33(7):906-907
<正>黄芪,味甘,温,入脾,肺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誉为上品,原名为"黄耆",《别录》:"黄耆,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干"。《得配本草》对其炮制做了详尽描述"黄芪补虚,蜜炒;嘈杂病,乳炒;解毒,盐水炒;胃虚,米泔炒;暖胃,除泻痢,酒拌炒;泻心火,退虚热,托疮疡,生用"。对其药性和功效相结合,做全面概括论述的,以张元素的《珍珠囊》为著,云:"黄  相似文献   

19.
1 温法及其临床应用温之为法者,益阳、壮火、祛寒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说明人体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都是阳气的作用。对此,张介宾有云:“可见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凡阳气不充,则生意不广,……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万物,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伤寒论》六经分证,八法俱备,然详于温法,略于清法。《金匮要略》中共用药物1 1 5味,而入方1 0次以上者有2 2味,其中温药1 2味,寒凉药6味,前者比后者多1倍。李东垣提出升阳益胃及甘温除热的…  相似文献   

20.
对李杲益气升阳法的运用北京联大中医药学院(100007)李吉祥关键词益气升阳法,脾胃病,气火失调,升降失常李果益气升阳的治疗迭则,是在他对脾胃病病因的认识及气火失调和升降失常理论的指导下所拟定的。临证运用恰当,能收桴鼓之效,兹举病例三则。病例1,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