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2):114-116
目的 探讨丁苯酞序贯治疗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6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丁苯酞序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NIHSS评分、MoCA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 (1)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后MoCA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oC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序贯疗法急性脑梗死能提高预后、提高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3.
4.
周刚  张慧萍  朱祖福 《中国医疗前沿》2011,(17):46+66-46,66
目的观察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48h以内入院的脑梗死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丁苯酞奉组(36例)及常规治疗组(32例)。常规治疗组给予血塞通、阿司匹林,丁苯酞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丁苯酞0.2g tid,4次/d,共14d。两组在治疗前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判断其疗效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丁苯酞组NIHSS、ADL评分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丁苯酞组临床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丁苯酞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6.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丁苯酞是国家一类新药,目前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其具有重构缺血区微循环,保护线粒体免受损伤,改善能量代谢作用。我院神经内科2006年5月至2008年10月对此药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政坤 《当代医学》2011,17(1):137-137
目的探讨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和葛根素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在3d、7d和14d各对两组患者进行NIHSS评分。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3.5%,治疗组总有效率94.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和分析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脑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后第7天与第14天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并抽血检测患者血清中vWF的含量。结果治疗组患者在14 d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均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第7天即13天其血清中vWF的含量较对照组下降(P<0.05)。结论丁苯酞在脑梗死的治疗中起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尹春丽  王耀伍  王丽英 《重庆医学》2013,(26):3091-3093
目的利用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CTP)评价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发病6h内临床判定为急性大脑半球脑梗死患者,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均行头CT及CTP检查。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0.2g口服,每6小时服用1次,12h后均复查CTP。结果试验组治疗后CTP检查提示缺血边缘区脑血容量(CBF)、脑血流量(CBV)较治疗前升高,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较治疗前缩短,与治疗前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能明显改善缺血半暗带的脑血流量,改善缺血区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丁基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及基础治疗,其中治疗组加用“丁基苯酞软胶囊,200mg,3/日”,于治疗前和治疗8 周后予NIHSS、mRS、MMSE和事件相关诱发电位检查,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患者MMSE明显提高(P<0. 05),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 05);治疗组的P300 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P<0.05),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基苯酞软胶囊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1.
贾新州 《中外医疗》2012,31(21):5+7-5,7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基于常规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0.2g/次,4次/d,14d为1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并观察两组患者有无不良反应。结果1个疗程后,观察组在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日程生活能力上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软胶囊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上有一定疗效,且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损害较小.对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更有帮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陕西医学杂志》2016,(7):909-910
目的: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11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9例,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及依达拉奉清除自由基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滴,2次/d,持续2周。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NIHSS(9.22±9.76)及mRS(2.9±0.97)较对照组NIHSS(11.06±3.98)及mRS(3.31±0.99)明显改善,有统计学差异,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0.1g tid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4、21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 ADL量表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14d后NIHSS及ADL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并且治疗21d后治疗组NIHSS及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远期神经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及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 选取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20年3月至2021年4月医院接收的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设为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丁苯酞进行治疗,并检测对比2组血液流变学、治疗前后2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NHI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不良反应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采用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其效果较好,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与胱抑素C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胱抑素C(CysC)与脑梗死的关系,探讨CysC对脑梗死发病的保护作用.方法 收集经MRI诊断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随机选择与观察组病人年龄、性别相匹配、同期在神经内科诊治的病人,抽取脑梗死组及对照组清晨空腹全血用颗粒增强透射比浊法测定CysC并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83例,CysC平均值为(1.62±0.31)mg/L,对照组71例,平均值为(2.23±0.22)mg/L,脑梗死组比正常对照组CysC值显著下降(P<0.01).结论 CysC与脑梗死密切相关,可能是脑梗死发病的一种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娄永忠  王涛 《黑龙江医学》2021,45(15):1678-封三
脑卒中目前是全球死亡和致残的第二大原因,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影响血流动力学来挽救缺血半暗带,但由于受到"时间窗"及出血风险的限制,使得很多患者获益有限.丁苯酞是我国在脑血管领域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化学新药,近年来已广泛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已得到广泛的认可.本文就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杨学东 《中外医疗》2016,(11):116-117
目的 探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整群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0月该院收治的2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1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服丁苯酞软胶囊,比较治疗效果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89.6%,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1.4±3.5)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Cys C、血糖(Glu)和血脂水平进行检测,并对Cys C与脑梗死及其他危险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血清Cys 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Cys C水平与其Glu、脂蛋白α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结论:Cys C与其他脑梗死因素共同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联合检测有利于急性脑梗死的预测、诊断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白介素6(IL-6)、超敏CRP、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探讨神经功能缺损与IL-6等的相关性。方法: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丁苯酞200 mg,每日3次口服,连用14 d。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0 d对治疗组和对照组脑梗死患者进行NIHSS评分,治疗后3个月进行mRS评分以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在治疗前和治疗后7 d测定超敏CRP、IL-6、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同时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超敏CRP、IL-6、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超敏CRP、IL-6、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7 d两组超敏CRP、IL-6、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的超敏CRP、IL-6、血小板聚集率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的评分较前下降更为显著(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的下降与超敏CRP、IL-6及血小板聚集率的下降呈正相关(P〈0.05)。结论:丁苯酞通过减轻炎症反应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对急性脑梗死早期有显著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