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后路脊柱内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10-2018-10间新里程安钢总医院收治的180例CSR患者分为2组,每组90例。对照组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ACD)内固定术,观察组行PPECD。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前、后的病椎椎间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第6个月和12个月的颈椎曲度、VAS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2个月的颈椎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ECD治疗CSR,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康复快,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和改善颈椎曲度及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后路经皮脊柱内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后路经皮脊柱内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4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记录疼痛VAS评分、NDI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5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硬膜囊撕裂、颈脊髓损伤及颈椎不稳等严重并发症,无翻修手术者。疼痛VAS评分及NDI:术后1 d及1、6、12个月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年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14例,良24例,可3例,优良率92.7%(38/41)。结论 后路经皮脊柱内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可有效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早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pos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1月~2016年10月,共有43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入选,随机分入两个手术组并获得至少1年随访。其中采用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23例,随访时间23.1±5.9个月;采用PPECD治疗20例,随访时间25.6±8.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术前及术后各随访点(1d、1周、1个月、3个月、1年)的上肢疼痛VAS评分、创口疼痛VAS评分,术前及术后1年颈椎前凸Cobb角、颈椎活动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轴性症状发生率、重返工作岗位时间等情况,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并在术后1年随访时进行Macnab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d时ACDF组及PPECD组的上肢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13±1.78分、1.02±2.24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较术前的7.13±1.25分、7.28±1.30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1d时PPECD组的创口疼痛VAS评分为1.91±0.58分,显著小于ACDF组的3.87±1.19分(P0.05),但术后1周后随访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PPECD组在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重返工作岗位时间等方面均显著小于ACDF组(P0.05)。ACDF组和PPECD组术后1年时颈椎前凸Cobb角分别为13.7°±6.9°和8.2°±4.8°,较术前的4.3°±11.3°、4.7°±8.9°均有显著增大(P0.05),且ACDF组的平均增幅显著大于PPECD组(P0.05)。术后1年时PPECD组的颈椎活动度同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CDF组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术后1年时NDI评分、轴性症状发生率及Macnab临床疗效评价优良率方面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ACDF相当,但前者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费用更少,可作为临床治疗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4.
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cervical diskectomy,P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7月~2002年6月P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06例临床资料. 结果 91例随访6个月~8年,平均3.6年,优36例,良40例,无变化15例;优良率83.5%. 结论 PCD治疗颈椎病中椎间盘突出所致肩、上肢疼痛、麻木等神经根症状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分析经皮后路全内镜下锁孔术和开放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radiculopathy, CR)短期疗效,探讨CR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北京电力医院手术治疗的52例CR患者资料,采用经皮后路全内镜下锁孔手术治疗25例(内镜组),其中男14例,女11例,平均年龄(46.61±9.23)岁;采用ACDF治疗27例(融合组),其中男14例,女13例,平均年龄(52.32±9.05)岁。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颈椎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评估;末次随访时测定颈椎生理曲度;同时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内镜组手术时间(73.23±7.61) min,融合组手术时间(75.28±8.4...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椎间盘髓核切除术(pos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8月~2017年12月全麻下PPECD治疗37例CSR,比较术前、出院时及末次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分级、颈椎动力位片和MRI评估疗效。结果37例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围术期神经症状加重、脊髓损伤、血管损伤、脑脊液漏、感染等围手术期并发症。37例平均随访21.7月(13~50个月),出院时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2.1±0.6)分和(1.6±0.7)分,显著低于术前(6.2±1.0)分(P均=0.000);末次随访时NDI(14.3±3.9)%,显著低于术前(50.8±9.1)%(t=21.025,P=0.000)。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优24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94.6%,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未显示明显颈椎失稳。结论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PPECD治疗CSR微创、安全,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后路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柱微创手术近年来发展迅速,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discectomy,MED)在成功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础上,目前被应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与传统的手术方法相比,具有创伤小、视野清晰、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1历史沿革20世纪80年代中期,Francois[1]在显微腰椎间盘摘除的基础上,应用小切口及显微外科技术行椎间孔切开减压、颈椎间盘摘除术,取得良好效果,术后颈痛较传统手术明显减少,但术中显露难以令人满意。随着影像学和现代光纤内窥镜技术的发展,近…  相似文献   

8.
经皮后路脊柱内镜是近年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热点。该术式能保留大部分生理结构,对患者颈部生理曲度影响小,生物力学整体性能最接近正常颈椎。同时,采用该术式可以避免误伤气管、食道、颈动脉等颈前邻近组织,避免术后喉头水肿压迫气管引起急性窒息的风险,因此该术式已被广大外科医生所接受。该文对经皮后路脊柱内镜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皮激光椎问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2年12月~2005年6月我院采用PLD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31例,其中获得2年连续随访者24例,男,女各12例,年龄37-74岁,平均52.7岁,其巾单节段手术者7例,双节段手术者12例,3节段手术者5例.采用JOA 20分法对术后1、3、6、12、24个月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术后1、3、6、12、24个月的JOA评分优良率(改善率≥50%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5.8%、50%、583%、70.8%、66.7%,各时间点的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LD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一定的疗效,且在术后2年内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评价O型臂导航辅助经皮内镜下Key-hole术式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O型臂导航辅助经皮内镜下Key-hole术式治疗的单节段CSR患者22例,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54.05±10.67岁(32~71岁);C5/6节段8例,C6/7节段13例,C7/T1节段1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进行疼痛和功能评定,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进行X线片、CT及MRI检查,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下颈椎曲度(cervical spinal angle,CSA)及侧块关节平面切除率(facet resection rate,FRR)。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时间36.85±5.83个月(25~44个月)。手术时间为120.32±33.92mins(76~209mins),术中出血量为14.86±12.67ml(2~50ml),术后住院时间为4.05±1.70d(2~9d)。手术并发症3例,其中1例术中C7神经根损伤致右肱三头肌肌力明显下降至2级,末次随访时肌力恢复至5级;1例术中发生椎动脉钳夹损伤出血,即刻使用凝胶海绵填塞止血,术后影像学显示无血肿形成,未诉特殊不适;1例术后出现轻度神经放射痛,经药物治疗后改善。与术前相比,术后3d、末次随访时颈痛VAS评分及NDI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标准评分优17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为95.5%。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DH分别为4.40±0.97mm、4.31±0.92mm及4.26±1.01mm,CSA分别为5.70°±16.94°、8.43°±15.59°及11.44°±13.80°,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DH及CSA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RR为(27.12±16.62)%。结论:O型臂导航辅助经皮内镜下Key-hole术式治疗CSR安全有效,具有工作套管精准置入,降低手术损伤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出基于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结合脊柱内镜双操作通道的杂交技术(hybrid technique,HT),对比分析HT、UBE与单轴全脊柱内镜技术(uniportal endoscopic surgery,UES)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1年8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采用UES、UBE或HT手术治疗的63例CSR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采用UES手术治疗(UES组),男11例,女10例;年龄43.19±9.83岁;C4/5 7例,C5/6 10例,C6/7 4例。19例采用UBE手术治疗(UBE组),男8例,女11例;年龄45.05±10.73岁;C4/5 6例,C5/6 11例,C6/7 2例。23例采用HT手术治疗(HT组),男12例,女11例,年龄46.78±11.38岁;C4/5 9例,C5/6 11例,C6/7 3例。统计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系数及住院时间;在术前及术后3d的CT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后路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学习曲线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54例行经皮后路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的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患者按照接受手术的时间先后顺序编号为1~54号,分为A(1~27号)、B(28~54号)两组,每组27例。对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住院花费、术后住院天数、翻修的例数以及术后临床疗效进行组间比较。临床结果的评估采用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半年和术后1年的颈肩部及上肢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改良Macnab标准。学习曲线采用双变量回归曲线拟合出最优的立方模型(Y=b_0+b_1X+b_2X~2+b_3X~3)。结果:所有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15.1±7.8个月,其中42例(A组27例,B组15例)例接受至少1年随访。两组患者术后1年随访时颈肩、上肢疼痛症状及NDI均有显著改善。两组患者经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的临床疗效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总体优良率为90.7%。术前颈肩痛/患侧上肢痛VAS评分A组为7.1±0.9分/7.0±0.8分,B组为6.7±0.7分/7.2±1.0分;术后1个月时A组为2.1±1.5分/1.7±1.6分,B组为2.0±0.8分/1.3±0.5分;术后半年时A组为1.5±1.3分/1.2±1.2分,B组为1.1±1.0分/0.7±0.7分;术后1年时A组为0.4±0.9分/0.2±0.6分,B组为0.2±0.6分/0.1±0.3分。术前NDI A组为(55.3±13.7)%,B组为(56.9±8.4)%;术后1个月时A组为(25.5±14.9)%,B组为(17.0±7.1)%;术后半年时A组为(11.3±7.1)%,B组为(6.1±3.5)%;术后1年时A组为(4.9±8.0)%,B组为(1.8±3.9)%。A组和B组患者术前、术后半年及术后1年随访的颈肩部及上肢VAS评分及NDI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组患者术后1个月随访时颈肩部、上肢疼痛评分及NDI显著大于B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术后共有4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神经根炎,其中A组3例,B组1例,均在术后2周内恢复,无统计学差异(P=0.610)。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对比分析显示B组患者手术时间要显著低于A组(P=0.001)。通过两变量回归分析进行曲线拟合,建立立方模型(Y=141.85-5.592X+0.135X2-0.001X3,R2=0.939),发现随着病例数的增加,手术时间逐渐下降,且当患者例数为22例左右时,手术时间趋于平稳,平均67.76±5.15min。结论:经皮后路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安全、有效的,且具有显著的学习曲线和微创优势。随着手术患者例数的增加,手术时间逐步缩短,术后早期患者恢复更快,到22例趋于稳定,但学习曲线并不影响患者的中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院自2002年2月以来,用英国达美德(DIOMED)810nm高功率半导体激光机,行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jon,PLD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26例,取得较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经皮穿刺低温等离子髓核射频消融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非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穿刺低温等离子髓核射频消融术治疗。比较2组治疗优良率及治疗前后疼痛情况(VAS评分)、颈部失能程度(NDI评分)等。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VAS及N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及N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穿刺低温等离子髓核射频消融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有效缓解患者颈部疼痛及肢体麻木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v,ME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9月~2012年8月,我科采用颈椎后路ME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31~56岁,平均41.7岁;C4/5 4例,C5/6 9例,C6/7 3例;均为一侧根性症状,CT 、MRI等影像学检查提示单节段外侧突出或/和关节突增生致椎间孔狭窄,神经受压节段与临床症状体征相符,经系统保守治疗6周以上无效,颈椎动力位X线片未见颈椎不稳.随访观察患者的颈痛VAS评分、JOA评分、颈椎生理曲度、颈椎病变节段稳定性和椎间高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89min (75~1 1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85ml(30~16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1d(3~7d);出院时患者神经根性症状缓解11例,明显改善5例;16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7个月(6~25个月),VAS评分由术前的7.13±1.15分降至术后的3.00±0.63分,末次随访时为1.94±0.85分;JOA评分由术前12.63±1.09分提高至15.63±0.50分,末次随访时为16.13±0.62分;术前、术后与术次随访时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颈椎生理曲度D值从术前7.66±0.99mm提高到末次随访时10.99±0.9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高度分别为5.56±0.54mm和5.54±0.5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伸过屈位X线片未显示明显颈椎失稳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颈椎后路ME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后路颈椎经皮全内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小针刀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北京市隆福医院骨科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和联合组,每组均40例,手术组运用后路颈椎经皮全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联合组运用后路颈椎经皮全内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小针刀技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肩颈部疼痛程度(VAS评分)、镇痛效果(疼痛缓解率)以及症状功能评分(眩晕、头痛、旋颈试验)。结果:联合组的总有效率(92.5%)高于手术组(70.0%),联合组治疗后的肩颈部疼痛评分低于手术组,联合组的疼痛缓解率(97.5%)高于手术组(85.0%),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功能评分低于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颈椎经皮全内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小针刀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肩颈部疼痛,提高镇痛效果,降低症状功能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9):1734-1739
[目的]比较分析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total disc replacement,CDTR)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术疗效。[方法]分析2012年9月~2014年1月长征医院骨科收治的接受CDTR术或ACDF术治疗的神经根性颈椎病患者73例,所有病例平均随访1.4年,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VAS(Visual Analogue Score,视觉模拟评分法)、NDI(Neck Disabilitv Index,颈部伤残指数)、SF-36PCS(SF-36 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健康调查简表生理部分)、SF-36MCS(SF-36 mental component summary,健康调查简表心理部分)及手术相邻节段活动度(ROM)。[结果]CDTR组术较ACDF组术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分别为:(184.9±40.5)ml,(226.1±53.9)ml,P0.01;手术时间分别为:(135.5±14.0)min,(145.2±15.1),P0.01]。随访期间未发现假体及椎间融合器松动脱落移位等。两组术后症状均比术前有明显改善。ACDF组与CTDR组术前及末次随VAS、NDI、SF-36PCS、SF-36-MC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末次随访手术相邻上、下节段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DR组术前与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相比无明显差异,手术相邻上节段与下节段活动度与术前相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术后疗效无明显差异,CDTR组不仅保留了手术节段的运动功能同时减少了临近节段影响。CDTR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经皮椎间盘汽化减压术(PLD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7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经皮椎间盘汽化减压术,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颈椎病疗效标准评估功能改善程度。结果本组治疗后JO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总优良率85.53%(65/76)。结论经皮椎间盘汽化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创伤小,恢复好,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与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术中操作要点。方法:对2015年7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58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PETD组和PEID组,每组79例。PETD组男41例,女38例,年龄(41.38±6.25)岁,病程(10.06±3.14)个月;PEID组男43例,女36例,年龄(41.18±5.78)岁,病程(9.99±2.83)个月。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放射次数、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ODI指数、改良Macnab评定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1年随访。(1)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X线放射次数PETD组均明显高于PEID组(P<0.05)。(2)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6、12个月目测类比评分、ODI指数、JOA评分两组均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末次随访PETD组优良率89.87%(71/79),PEID组为87.34%(69/7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PETD组发生2例并发症,PEID组出现3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D与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短期疗效相当,而在手术时间、穿刺定位难度、X线放射次数方面,PEID更具优势。通过严格把握适应证,熟练内镜技术、精细术中操作,熟悉常见并发症的注意要点,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颈椎后路经椎间孔镜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PTED)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5—2015-05分别采用PTED与ACDF治疗的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PTED组15例,ACDF组30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活动度,以及末次随访时SF-36评分。结果 PTED组14例、ACDF组27例获得9~26(15.6±5.1)个月随访。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TED组术中出血量较ACDF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PTED组邻近下位节段活动度较ACDF组小,颈椎整体活动度明显大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邻近上位节段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PTED组邻近上、下位节段活动度均小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颈椎整体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PTED组VAS评分、JOA评分、NDI指数均较ACDF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D与ACDF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满意,PTED能有效保留颈椎活动度,减少邻近节段退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