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2010—2014年上海市各区县医院139株福氏志贺菌的耐药性,探讨福氏志贺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用纸片扩散法测定菌株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环丙沙星E试验条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采用PCR法检测DNA旋转酶A亚单位(gyrA)、拓扑异构酶ⅣC亚单位(parC)基因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决定区(QRDR),同时对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qnrA、qnrB、qnrS和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变异基因aac(6')-Ib-cr进行筛选。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福氏志贺菌对氨苄西林、链霉素、四环素、萘啶酸的耐药率都达到了90%以上,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达到了40.3%,同时有30.2%菌株对头孢吡肟产生了耐药。gyrA和parC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98.6%和97.8%。gyrA基因存在Ser83、Asp87和His211 3个位点的突变,parC基因只检测到Ser80 1个位点的突变;共检测到9株qnrS和6株aac(6')-Ib-cr喹诺酮耐药质粒。结论上海地区福氏志贺菌耐药情况严重。QRDR相关基因突变率高,Asp87的突变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起着主导作用,而耐药质粒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多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中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的存在与变异状况。方法收集绍兴市人民医院2007年10月至2009年6月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多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1种染色体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gyrA基因)和5种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qnrA、qnrB、qnrS、aac(6’)-Ⅰb、qepA基因)。结果 gyrA基因83位密码子17株菌(85.0%)有突变,87位密码子7株菌(35.0%)有突变,各分为四种突变方式。SX007株存在同义突变的gyrA基因新亚型(Genbank登录号:GU060628),SX001株、SX002株、SX003株、SX006株、SX017株同时存在有义突变和同义突变的gyrA基因新亚型(Genbank登录号:GU060624-GU060627、GU060629)。另检出aac(6’)-Ⅰb-Cr基因2株(经测序比对证实)(10.0%),qnrB基因1株(5.0%),qnrS基因4株(20.0%),qnrA和qepA基因未检出。结论本组多耐药肺炎克雷伯菌gyrA基因突变率为85.0%(17/20),这是该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状况及其质粒介导的能使喹诺酮类和氨基糖甙类药物同时耐药的基因aac(6’)-Ib-cr的流行分布状况和比较分析。方法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2010年从临床分离的299株临床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53株鲍曼不动杆菌、66株铜绿假单胞菌、83株大肠埃希菌和97株肺炎克雷伯菌)的MIC值。采用PCR检测所有菌株的aac(6’)-Ib基因;并以内切酶BtsCI酶切消化aac(6’)-Ib的PCR阳性产物以确定aac(6’)-Ib-cr。结果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达75.3%,其次是头孢唑林,耐药率为58.5%;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5.1%和16.7%;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均在90%以上。共检出aac(6’)-Ib基因29株,其中有21株变异为aac(6’)-Ib-cr,变异率为72.4%(21/29);aac(6’)-Ib-cr的总阳性率为7.0%(21/299),其中大肠埃希菌有9株及肺炎克雷伯菌有22株,其阳性率为11.67%(21/180),而在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中未检出aac(6’)-Ib-cr(0.0%,0/119);经χ2检验,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932,P<0.01)。结论目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为抗感染治疗的首选药;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高,要慎选,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相对低一些,可优先于环丙沙星选用。aac(6’)-Ib-cr基因在肠杆菌科细菌与非发酵细菌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安徽地区临床分离株黏质沙雷菌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以及gyrA、parC基因变异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产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2005至2010年34家医院收集的104株黏质沙雷菌的MIC;采用PCR检测其中31株耐环丙沙星的黏质沙雷菌的qnr、aac(6’) -Ib、qepA基因以及gyrA和parC基因,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对qnr、aac(6’) -Ib-cr阳性菌株做转移接合试验,PCR扩增并测序确定接合子的基因型,测定供体菌、受体菌和接合子对喹诺酮类及其他类型抗菌药物的MIC.结果 共检出31株环丙沙星耐药的黏质沙雷菌,共6株携带qnr基因和(或)aac(6’)-Ib-cr基因,其中2株携带qnrB6亚型,1株携带qnrS2亚型,4株携带aac(6’)-Ib-cr基因(其中1株同时携带qnr基因).9株检测出gyrA基因突变,7株检测出parC基因突变.6株携带qnr基因和(或)aac(6’)-Ib-cr基因的菌株中有5株转移接合成功.接合子与受体菌相比,对喹诺酮类的MIC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染色体及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在临床分离的黏质沙雷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中起重要的作用,且可以水平传播,故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耐喹诺酮类药物铜绿假单胞菌(PA)的质粒基因,并分析其耐药机制。方法临床分离的耐喹诺酮类药物的PA 100株,采用PCR法检测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qnrC、qnrD、qnrS、qepA、aac(6′)-Ib-cr,并对阳性结果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100株PA中检测出含有qnrA基因的菌株34株(34%);qnrB基因79株(79%);qnrD基因14株(14%);qnrS基因8株(8%);aac(6′)-Ib-cr基因55株(55%);未检测出qnrC和qepA基因的菌株。结论质粒携带的qnrA、qnrB/aac(6′)-Ib-cr耐药基因是PA耐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16S r RNA甲基化酶基因和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的携带情况,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35株,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鉴定及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arm-A、rmt-A、rmt-B、rmt-C、rmt-D 5种16S r RNA甲基化酶基因和aac(3)-Ⅰ、aac(3)-Ⅱ、aac(6')-Ⅰb、aac(6')-Ⅱ、ant(3″)-Ⅰ、ant(2″)-Ⅰ6种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结果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同时对多种其他抗菌药物耐药,仅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为5.7%。21株检出rmt-B 16S r RNA甲基化酶基因,占60.0%;30株检出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占85.7%,其中28株检出aac(3)-Ⅱ基因,占80.0%,18株检出ant(3″)-Ⅰ基因,占51.4%,其余8种基因未检出。结论在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中,检测出rmt-B 16S r RNA甲基化酶基因和aac(3)-Ⅱ、ant(3″)-Ⅰ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PA 091701整合子携带耐药基因情况,探讨新的基因盒排列与多重耐药关系。方法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方法,整合子及耐药基因盒的检测采用PCR方法。结果在所测试抗菌药物中,PA091701表现对多粘菌素敏感,对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中介,对其它种类抗菌药物耐药;基因盒检测结果显示,PA091701所携带aac(6)’IIa、adA13和oxA10a基因盒为首次出现新的基因盒排列方式,并已登录Gen BankJ:N118546。结论 PA091701携带的基因盒与其对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耐药有关,表明其多重耐药性除整合子外,还存在其它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ICU铜绿假单胞菌(PA)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机制。方法收集绍兴市人民医院ICU患者各类送检标本分离出PA菌株,鉴定其对亚按培南的敏感性和耐药性。应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PA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危险因素。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测定金属酶IMP、VIM、GIM、外膜孔道蛋白Opr D2和Ⅰ类整合子基因表达。结果 2010年1月-2011年12月,从ICU送检标本中分离出83株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危险因素包括入住ICU天数2周、应用抗菌药物时间2周、应用抗菌药物种类2种及气管插管(切开)。对以上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入住ICU天数2周、应用抗菌药物时间2周、应用抗菌药物种类2种及气管插管(切开)OR值均大于1,为危险因素。PCR结果显示检测到83株耐药菌中IMP-1基因阳性11株(13.25%),VIM-2基因阳性9株(10.84%),Ⅰ类整合子IntlⅠ基因阳性68株(81.93%),外膜蛋白Opr D2基因缺失共71株(85.54%)。结论在临床治疗中应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缩短病人入住ICU的时间并尽量减少气管插管(切开)。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老年住院患者铜绿假单胞菌(PA)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情况,为老年患者PA感染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以2017至2022年PA感染老年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查询临床资料并统计PA菌株耐药情况。结果:6年间共分离PA788株,主要来源为痰液和伤口分泌物。778株菌株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17.9%,氨曲南耐药率最高40.1%,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36.5%、27.1%、26.3%、28.8%、32.5%、28.7%、35.1%、25.0%。多重耐药株检出率为30.9%,2022年多重耐药菌株检出比例与2017年相比呈明显下降趋势。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组对其它类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高于非耐亚胺培南组,亚胺培南耐药组铜绿假单胞菌最敏感药物为氨曲南和庆大霉素,耐药率仍高达56%。结论:老年患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以呼吸道为主,近年来我院铜绿假单胞菌对常见抗菌药物耐药率虽有下降,但依然高于全国水平,除加强院感管理外,临床应结合我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特征,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血液病患者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表型和多种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方法收集2011年临床分离的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120株,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试验结果按照CLSI 2011年版标准判读,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测序方法检测10种耐药相关基因(blaOXA-51-like、blaOXA-23-like、blaOXA-24-like、blaOXA-58-like、blaTEM、blaampC、armA、ISAba1、intI 1和intI 2)。结果鲍曼不动杆菌对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范围为48.3%~94.2%,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1.7%和48.3%;耐药相关基因blaOXA-51-like、blaOXA-23-like、blaTEM、blaampC、armA、ISAba1和intI 1的阳性率分别为100%、60.0%、46.7%、85.8%、75.8%、86.7%和85.0%,而未检出blaOXA-24-like、blaOXA-58-like和intI 2。结论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对鲍曼不动杆菌仍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相关基因的携带率较高,多重耐药现象非常严重,应加强其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PA 091701整合子携带耐药基因情况,探讨新的基因盒排列与多重耐药关系。方法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方法,整合子及耐药基因盒的检测采用PCR方法。结果在所测试抗菌药物中,PA091701表现对多粘菌素敏感,对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中介,对其它种类抗菌药物耐药;基因盒检测结果显示,PA091701所携带aac(6)’IIa、adA13和oxA10a基因盒为首次出现新的基因盒排列方式,并已登录Gen BankJ:N118546。结论 PA091701携带的基因盒与其对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耐药有关,表明其多重耐药性除整合子外,还存在其它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112株肺炎克雷伯菌临床株对常用喹诺酮类敏感性,对其中48株细菌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PCR检测特征克隆耐药基因。结果该院分离肺炎克雷伯菌对喹诺酮类敏感率均低于40%。环丙沙星不敏感菌株中存在克隆传播趋势。ST494型(18.8%)为仅次于ST11型(31.2%)的主要肺炎克雷伯菌ST型别。ST494型肺炎克雷伯菌临床株可产多种β内酰胺酶,oqxAB基因、gyrA基因存在单位点突变,部分菌株携带qnrD、aac-(6')-lb-cr和armA基因,因而对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耐药率高,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亦达22%,但对替加环素、四环素均敏感。结论多重耐药克隆ST11和ST494是该院肺炎克雷伯菌临床株主要的ST型,导致该院肺炎克雷伯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程度甚高。其中ST494型对替加环素和四环素类高度敏感,提示此类药物或可成为该院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治疗优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中Ⅰ类整合子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存在状况.方法 自临床分离28株IRP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序列分析的方法检测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intI1和qacE△1-sul1基因)及18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结果 28株中,intI1、qacE△1-sul1、blaTEM、blaOXA-10群和blaCARB基因阳性株数(%)分别为21株(75.0%)、24株(85.7%)、20株(71.4%)、1株(3.6%)和1株(3.6%),经序列分析分别确认为blaOXA-10(GenBank注册号:AY841859)和blaCARB-3.25株(89.3%)oprD基因缺失,blaIMP、blaVIM、blaSHV、blaPER、blaVEB、blaGES、blaMIR、blaDHA、blaSPM、blaGIM、blaOXA-1群、blaOXA-2群、blaBEL-1、blaCTX-M-1群基因均阴性.结论 临床分离的IRPa中Ⅰ类整合子携带率很高,至少存在blaTEM、blaOXA-10和blaCARB-3种β-内酰胺酶基因,oprD基因缺失突变是其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PA)产生的OXA型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及其与整合子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分离耐亚胺培南PA;提取总DNA,用PCR技术作OXA基因(blaOXA)分型及整合子可变区PCR定位。结果105株受试菌中,共检出blaOXA阳性株20株,其中14株blaOXA-Ⅰ阳性(包括3株同时blaOXA-Ⅱ阳性,3株同时blaOXA-Ⅲ阳性),另6株仅blaOXA-Ⅱ阳性。20株阳性株中10株含酶基因相关整合子。结论国内耐亚胺培南PA中部分菌株产blaOXA-Ⅰ,同时存在产OXAⅡ、Ⅲ型酶菌株,且酶基因与整合子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PA)的耐药性,为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法国梅里埃生物API鉴定系统进行PA鉴定,并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体外耐药监测及统计耐药率。结果2年中检出179株PA,其中对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占总株数的12.8%;PA分离率最高的病区为重症监护病房(ICU),占35.8%;其次为外三科(16.2%);内一科(15.1%)。PA药物敏感率最高的是多黏菌素E(100%),其次为美罗培南(86.6%)和亚胺培南(82.7%)。耐药率最高的药物是氨苄西林/舒巴坦(95.0%)和复方新诺明(91.6%)。IRPA对15种常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耐药株,IRPA除对多黏菌素E无耐药外,对其余14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大于50%。结论PA的耐药性已十分严重,必须进行严密的监控,预防PA导致的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产GES-1型碳青霉烯酶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子流行特征。方法采用Illumina HiSeq X10测序平台对1株产GES-1型碳青霉烯酶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通过Kleborate和ResFinder分析菌株的多位点序例分型(MLST)、毒力基因和抗菌药物耐药基因,并分析bla_(GES-1)基因的周围环境。结果经比对,本菌为ST235型,血清分型为O11型,共携带12个抗菌药物耐药基因,分别为aac(6′)-Ⅰb3、aadA10、aph(3′)-Ⅱb、aph(3′)-XV、bla_(GES-1)、bla_(OXA-50)、bla_(PAO)、crpP、sul1、tet(G)、fosA、catB7;bla_(GES-1)位于含有3 150 bp的NODE_219片段中,该片段与GenBank中的KY860573菌株的72068—75217序列99.94%一致。其基因环境为位于上游的整合子1(intl1),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_(GES-1),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耐药基因aac(6′)-Ⅰb3,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ph(3′)-XV及位于下游的插入序列ISPa21e。该菌包含有357个毒力基因,为exoU~+/exoS~-基因型。结论本菌为全球流行的高风险克隆ST235,exoU~+/exoS~-基因型。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提供了bla_(GES-1)基因环境、基因分型、耐药基因、毒力基因等多种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A)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类、磺胺类药物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PA进行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氯霉素类基因、耐消毒剂和磺胺类基因进行检测。结果PCR结果显示40株PA对17种耐药相关基因检出率分别为TEM80%、OXA.112.5%、OXA-1077.5%、CTX-M117.5%、DHA22.5%、IMP5%、aac(3).Ⅱ90%、aac(6’)-I90%、aac(6’)-Ib65%、ant(2”)-I70%、catB78%、cmlA2.5%、qacE△l-stil1 92.5%。VIM-2、VEB、GES基因均为阴性、Opr D2基因未见缺失。同一患者不同时间分离株耐药基因可不同。结论在40株PA中,B一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检出率较高,耐消毒剂基因检出率很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该院鲍曼不动杆菌(Ab)OXA基因流行趋势及ISAba1对OXA-2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VITEK 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检测90株非重复Ab,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Ab的OXA基因和插入序列(ISAba1)。TA克隆耐药基因全序列blaOXA-23、插入序列ISAba1和ISAba1-blaOXA-23,并分别用大肠杆菌进行转化,肉汤稀释法测定阳性菌株和转化子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多重PCR检测90株Ab,blaOXA-23阳性73株,blaOXA-51阳性90株,ISAba-1阳性86株,未检测到blaOXA-24、blaOXA-58阳性菌株。17株未检测到blaOXA-23阳性的菌株中有11株对亚胺培南敏感,其中11株中有4株未检测到ISAba1。转化阳性菌株pET28b(+)-blaOXA-23、pET28b(+)-ISAba1、pET28b(+)-ISAba1-blaOXA-23和转化子[pET28b(+)]对亚胺培南MIC值分别为4.00、1.00、64.00和0.12μg/mL;对美罗培南MIC值分别为4.00、0.50、16.00和0.03μg/mL。结果显示ISAba1对blaOXA-23基因的表达有影响。结论该院Ab流行以blaOXA-23和blaOXA-51为主。ISAba1对blaOXA-23的高表达可能是Ab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高度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DNA解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关系。方法选择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且主动外排表型机制阴性的临床分离菌株19株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株10株,对其gyrA和parC的喹诺酮决定区域的基因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进行测序,BLAST比对分析其氨基酸序列。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9株耐药菌的gyrA和parC基因各有7株菌核苷酸发生了碱基替换改变但均为同义突变,有2株菌在gyrA基因中124位氨基酸发生了突变由谷氨酸变为天冬氨酸(GAA→GAC),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组中也同样有1株发生同样的突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与主动外排泵、外膜的通透性降低有关,但与解旋酶和拓谱异构酶Ⅳ的靶位点改变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08~2013年临床住院患者标本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BD phoenix-100对该院2008年9月至2013年9月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菌种鉴定和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自2008年9月至2013年9月,历年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依次为128、173、350、282、186株,以2012整年抽样查得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菌株主要来源于痰标本(155株,68.28%);病房主要集中于重症监护病房(65株,28.63%),其次是呼吸科(47株,20.70%)、急诊留观(35株,15.42%)、中风老年科病房(24株,10.57%),患者也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根据5年内数据,多种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普遍增高,特别是2011~2012年间上升趋势更明显,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呈全耐药性。对第3、4代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也表现普遍耐药。头孢菌素类(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抗菌药物耐药率保持在75.00%~85.00%较高水平,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与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抗菌药物耐药率也呈逐年递增态势;对β-内酰胺类复方制剂耐药率增长速度较快,如氨苄西林/舒巴坦从60.16%增长至83.33%。其中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美洛培南耐药率增长幅度也非常明显,亚胺培南从25.20%上升最高到82.27%,并且检出率不断增加。舒普森由18.89%上升至80.00%,而唯一不同的是克里斯丁(多黏菌素E)5年来一直保持低耐药率。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渐增强,多重耐药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逐年增高,应警惕并高度重视该菌感染及耐药监测,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播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