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通脉温阳灸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方法 将108例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甲氨蝶呤片、来氟米特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结合通脉温阳灸治疗。观察两组实验室检测指标:①C-反应蛋白(CRP)(mg/L);②类风湿因子(RF)(IU/mL);③血沉(ESR)(mm/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与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ESR、CRP、RF均比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ESR、CRP、R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2.59%,高于对照组7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口服西药的基础上针刺结合通脉温阳灸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口服西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毫火针半刺法治疗急性期寒湿痹阻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期寒湿痹阻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毫火针半刺法治疗,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Lequesne指数评分及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1)疼痛程度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降低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关节功能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Lequesne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降低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炎症因子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关节液中的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针刀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3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5例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小针刀,共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火针治疗寒湿痹阻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研究标准的寒湿痹阻型肩周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施以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施以火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Mallet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愈为12.5%、显效率为75%,对照组的治愈率为2.5%、显效率为45%,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及显效率分别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治疗寒湿痹阻型肩周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以综合针刺和艾灸的双重作用,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寒湿痹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临床评价.方法 采用寒湿痹片1.0g(4片),每日服用3次,观察时间为4周.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7.6%,起效快,实验室各项指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 寒湿痹片具有疗效确切、胃肠道安全性强等优点,适合患者较长时间服用.  相似文献   

6.
<正>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程长,病情迁延不愈。RA早期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常不具备典型性,且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缺乏特异性,故临床上易出现漏诊、误诊[1]。相关研究表明,部分患者早期(病程<2年)即可出现关节破坏[2]。若病情控制不佳,RA可反复处于炎症活动期,引起关节破坏,严重者可出现“纽扣样”“天鹅颈”样畸形[3],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类风湿关节炎(RA)湿热痹阻和寒湿痹阻型两型相关细胞因子、疾病活动指数等指标的差异,为类风湿关节炎湿热、寒湿痹阻两型辨证客观化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门诊及住院RA患者共80例,辨证分型为湿热痹阻与寒湿痹阻型。常规检测IL-1β、IL-2R、IL-6、IL-8、IL-10和TNF-α,及RF、ESR、CRP、抗环瓜氨酸肽抗体、25羟基维生素D等指标,疾病活动度以DAS28评分表示。探索两证型间各指标的差异,并进行ROC曲线分析及判别分析,建立判别函数公式。结果在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与寒湿痹阻两型患者中,IL-2R、IL-8、TNF-α和CRP在两证型间存在差异(P<0.05),ROC曲线图以湿热痹阻型为目标,结果显示:曲线下的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IL-2R>IL-8>TNF-α>CRP(P<0.05);以上四项判别分析的判别函数,各研究对象回代后判别正确的概率是73.8%,交叉核实法表明判别正确的概率有72.5%。结论 IL-2R、IL-8、TNF-α与CRP可作为湿热痹阻与寒湿痹阻型RA客观化分型依据,其中以IL-2R与TNF-α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西药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100例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来氟米特片;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治疗。观察2组中医证候疗效、中医临床症状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结果治疗组50例中,临床痊愈20例(40%),显效19例(38%),有效9例(18%),无效2例(4%),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50例中,临床痊愈15例(30%),显效10例(20%),有效12例(24%),无效13例(26%),总有效率为74%。2组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Z=-7.557,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2组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VAS评分2组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ESR2组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2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2组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2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西药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通痹胶囊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0例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型)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口服来氟米特+甲氨蝶呤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通痹胶囊。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中医临床症状积分、美国风湿病学会评分(ACR 20、ACR50)、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同时观察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的变化以了解其临床应用安全性。 [结果] 治疗组能明显降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P<0.05),尤其在麻木、怕凉等症状改善尤为显着;治疗1 a后治疗组ACR20、ACR50分别为88%、74%,显着高于对照组66%、60%(P<0.05);通痹胶囊能够更好降低IL-1、IL-6、TNF-α含量。两组在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的比较中无明显差异。[结论] 联合应用通痹胶囊及慢作用药改善怕凉、麻木等症状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祛风散寒利湿方联合甲氨蝶呤在急性期寒湿痹阻证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6月期间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部收治的102例R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51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治疗,治疗组给予甲氨蝶呤联合祛风散寒利湿方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统计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安全性、中医证候积分、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生活质量(QLICD-RA)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6%,对照组为78.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DAS28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QLICD-RA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祛风散寒利湿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急性期寒湿痹阻证RA安全、有效,有利于降低疾病活动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温通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温通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治疗组38例采用温通汤,对照组38例口服芬必得,均连续服药2个月,分别观察主要症状、体征、生化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均能改善上述观察指标(P〈0.05或P〈0.01),运用温通汤治疗38例,总有效率及主要症状、体征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中药组无任何毒副作用。结论:中药温通汤具有温经通络、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作用,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疗效肯定,中药治疗RA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方法 选取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甲氨蝶呤+洛索洛芬钠片+普通针刺;治疗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针刺联合雷火灸.结果 (1)对照组总有效率83.3%,治疗组总有效率94.4%,治疗组优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针灸联合火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寒湿型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寒湿型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针灸治疗;观察组实施针灸联合火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随访半年后ROM角度和Lysholm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痰瘀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痰瘀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应用甲氨喋呤(MTX)、美洛昔康片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补肾除痹汤。1月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痰瘀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能明显提高疗效,减轻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督灸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针灸康复科自2019年1月—2020年12月诊治的96例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常规艾灸盒治疗,观察组则予督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中医证候评分,并评定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5.83%,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结论:督灸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疼痛,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蔡富州 《基层医学论坛》2021,(26):3803-3805
目的 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寒湿痹阻型)患者应用龙氏正骨推拿配合针灸中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于会昌县中医院就诊的60例RA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各20例.对照1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对照2组采用针灸中药治疗,试验组采用龙氏正骨推拿+针灸中药治疗.对比3组临床疗效、不...  相似文献   

18.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以周围关节对称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关节滑膜,致残率极高。目前临床治疗多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皮质激素及中药治疗,因前两类药物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有效地阻止破坏性病变的发展,且长期使用会显现出不良反应,故不宜常规使用。因  相似文献   

19.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以周围关节对称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关节滑膜,致残率极高.目前临床治疗多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皮质激素及中药治疗,因前两类药物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有效地阻止破坏性病变的发展,且长期使用会显现出不良反应,故不宜常规使用.因此,中药治疗就有较广阔的前景.笔者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宣痹通络法,使用类风湿合剂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收到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痹清冲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4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痹清冲剂15g,每日3次,2个月为一疗程.观察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以及血清中关节炎相关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7.6%,起效快,实验室各项指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 痹清冲剂具有疗效确切、胃肠道安全性强等优点,适合患者较长时间服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