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文涵  郭立敏 《全科护理》2022,(27):3818-3820
目的:研究胸腰段骨折伴不完全脊髓损伤病人采用反馈式抗阻吸气肌训练对肺功能及吸气肌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3例胸腰段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观察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加腹式呼吸训练,观察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加反馈式抗阻吸气肌训...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核心肌力训练联合呼吸训练治疗慢性下背痛(LBP)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5例LBP患者分为核心训练组、吸气训练组及呼气训练组,每组25例。3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及姿势纠正指导,核心训练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核心肌群强化训练,吸气训练组、呼气训练组则分别辅以吸气肌强化训练或呼气肌强化训练,每周训练5 d...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六字诀联合吸气肌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3组均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PT、OT),训练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吸气肌肌力训练,联合吸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六字呼吸训练。练习3个月后,对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和吸气肌功能进行检测,并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干预3个月后,联合组和训练组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干预后的FVC、FEV1、MV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训练组干预后的FEV1、MV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干预后的FEV1、MVV均明显高于训练组(均P0.05);训练组与对照组间、联合组与训练组间的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联合组和训练组患者的MIP、PIF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联合组患者干预后的MIP、PIF均明显高于训练组及对照组(均P0.05);训练组干预后的MIP、PI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与单独的吸气肌训练相比,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六字诀联合吸气肌训练,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和吸气肌功能,对患者肺功能的改善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吸气肌训练联合情志护理在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吸气肌训练联合情志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效果。结果:术后7 d,两组患者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中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同组入院时(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7 d,两组患者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及6 min步行试验(6MWT)先降低后升高,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低于入院时(P<0.05),观察组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7 d,两组患者Borg呼吸困难及疲劳评分先升高后降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高于入院时评分(P<0.05),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诺丁汉健康量表(NHP)中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升高,观察组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吸气肌训练联合情志护理可有效纠正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负性情绪,改善其术后呼吸肌力和活动能力,利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观察渐进抗阻吸气训练联合常规呼吸训练对颈脊髓损伤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颈脊髓损伤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中ASIA分级为A、B级损伤的患者设为A组,ASIA分级为C、D级损伤的患者设为B组(每组15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采用综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常规的呼吸训练方式,20min/次,2次/天。观察组采用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20min/次,1次/天,常规呼吸训练20min/次,1次/天。2组患者均每周训练6天,连续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测量患者的膈肌厚度和膈肌移动度、最大吸气压(MIP)、吸气流速峰值(PIF)、吸入空气量(V)对患者的膈肌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患者膈肌厚度、膈肌移动度、MIP、PIF、V值分别增加了0.47±0.09、0.79±0.15、11.56±2.52、1.12±0.19、0.74±0.27。观察组分别增加了0.67±0.09、1.02±0.20、28.81±11.94、1.60±0.66、1.38±0.67。治疗前后比较,两组膈肌功能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A组和B组,A组患者膈肌厚度、膈肌移动度、MIP、PIF、V值分别增加了0.60±0.50、0.84±0.68、21.33±9.25、1.17±0.58、1.07±0.26,B组患者分别增加了0.72±0.08、1.20±0.09、36.29±9.49、2.03±0.41、1.70±0.81,治疗前后比较,两组膈肌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B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A组(P<0.001)。 结论: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联合常规的呼吸训练能明显改善颈脊髓损伤患者的膈肌功能,其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呼吸训练,对于损伤平面为C3-5颈脊髓损伤患者,ASIA分级为C、D级的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吸气肌训练联合膈肌抗阻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呼吸、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呼吸肌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呼吸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吸气肌训练和膈肌抗阻训练,吸气肌训练和膈肌抗阻训练均每日1次,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吸气肌肌力指数、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和Berg平衡量表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呼吸肌肌力、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并采用相关性分析探讨呼吸肌肌力、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 治疗后,呼吸训练组患者的吸气肌肌力指数、Fugl-Meyer评分和Berg平衡评分分别为61.80%、75.00分和38.00分,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Spe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吸气肌肌力指数与FMA评分(r=0.649, P<0.001),Berg平衡评分与FMA评分(r=0.607, P<0.001),吸气肌肌力指数与Berg平衡评分(r=0.475,P<0.005),3者间均呈显著相关性。 结论 吸气肌训练联合膈肌抗阻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吸气肌肌力水平,同时还可促进其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阈值压力负荷吸气肌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帕金森病患者4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阈值压力负荷训练器进行吸气肌训练。阈值压力负荷吸气肌训练每周训练5 d, 连续训练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吸气肌功能[包括超声评估膈肌的活动度和厚度, 以及最大吸气压(MIP)]、平衡功能[包括躯干损伤量表(TI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姿势稳定极限(LOS)和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和步行功能[包括10米步行测试(10MWT)和动态步态指数(DGI)]评定。结果治疗后, 2组患者的膈肌活动度、厚度和MIP均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膈肌活动度、吸气末厚度和MIP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2组患者的TIS评分、BBS评分、LOS和TUGT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TIS评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高强度吸气肌抗阻训练对支气管扩张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支气管扩张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PowerBreak型吸气肌训练器进行吸气肌抗阻训练,训练时将吸气阻力值设定为70%最大吸气压(MIP)水平,重复呼吸30次为1组,每天训练2组,每周训练3 d,...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吸气肌"血液窃流"原理,观察吸气肌力量训练(IMT)对脑卒中患者吸气肌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50例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Power Breathe K5吸气肌训练器进行渐进加阻的吸气肌力量训练,阻力值为30%吸气肌力量/最大口腔吸气压(MIP),MIP每周重新评测,并根据最新结果进行阻力调整;对照组增加无效阈值阻力MIP=3cmH_2O的吸气肌训练,直至观察周期结束。IMT训练30次为1组,2组/日,6日/周,共训练6周。训练前后对各组进行结果评测,利用K5对吸气肌功能指标:最大吸气压(MIP)、吸气流速峰值(PIF)、吸气容积(volume)、能量(energy)进行评测;利用MotoMed有氧踏车时间对运动耐力进行评测;利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6周训练后:(1)吸气肌功能MIP、PIF、能量:治疗组训练后明显高于训练前(P0.01),对照组训练前后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训练后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以MIP、PIF增高更为显著(P0.01)。吸气容量:两组训练后结果较训练前均无明显差异(P0.05),训练后比较,两组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2)踏车时间:两组训练后踏车时间均明显长于训练前(P0.01),且治疗组踏车时间延长更为显著(P0.01);(3)MBI评分:两组训练后MBI均明显高于训练前(P0.01),且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吸气肌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吸气肌功能,尤其对吸气肌力量(MIP)及吸气流速(PIF)改善更为有效。同时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入吸气肌功能训练可以更加显著的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耐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围手术期吸气肌训练对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共选取90例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干预(包括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和有效咳嗽、咳痰技巧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呼吸训练器进行深吸气训练,每天训练4次,每次训练20min,共训练10d。于入院时、术前1d、术后第3天、术后第5天及术后第7天时进行疗效评定,评定内容包括呼吸肌力量检测、6min步行试验(6MWT)和Borg疲劳量表评分,并于入院时、术后第7天时检测2组患者肺功能情况,同时运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和诺丁汉健康量表(NHP)对2组患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记录2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入院时2组患者上述各项疗效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时2组患者呼吸功能及运动能力均急剧下降,Borg评分明显增加,随后逐渐好转,但与入院时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时观察组患者呼吸功能、6MWT、Borg评分、术后HADS焦虑评分、NHP总分、疼痛评分、睡眠评分及身体活动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围手术期吸气肌训练可显著改善食管癌患者术后心肺功能,减轻术后焦虑症状,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徐建红  施加加 《中国康复》2014,29(5):375-376
目的:观察渐进阻荷吸气肌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影响。方法:轻至中度COPD患者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接受极低阻荷的吸气肌训练(压力为3cm H2O ),观察组接受渐进阻荷吸气肌训练(压力为3~60cm H2O )。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PImax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POD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6MWT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渐进阻荷吸气肌训练能够改善COPD患者的吸气肌肌力和呼吸困难的感觉,但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体力活动水平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呼吸肌抗阻训练联合反馈式呼吸电刺激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膈肌功能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及呼吸肌抗阻训练,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反馈式呼吸电刺激治疗, 每日治疗2次, 每周治疗6 d, 持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采用超声检测2组患者偏瘫侧及健侧吸气末膈肌厚度(IDT)、呼气末膈肌厚度(EDT)、平静呼吸及深呼吸时膈肌移动度, 并计算膈肌增厚分数(DTF), 采用便携式肺功能仪检测2组患者肺功能, 同时分析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偏瘫侧及健侧膈肌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偏瘫侧、健侧膈肌功能障碍发生率均较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偏瘫侧及健侧IDT、EDT、DTF、平静呼吸及深呼吸时膈肌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而对照组偏瘫侧及健侧上述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偏瘫侧及健侧IDT、DTF、深呼吸时膈肌移动度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圈术期呼吸功能训练对老年食管癌病人术后呼吸功能恢复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88例60岁以上的食管癌行开胸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训练组各44例,常规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训练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呼吸功能训练.[结果]训练组病人术后4 h、第1天、第2天较常规组心率减慢、呼吸频率减慢、脉搏血氧饱和度增高,并发症减少(均P<0.05).[结论]围术期综合呼吸功能训练可锻炼和增强呼吸肌群的力量和耐力,促进老年食管癌病人术后呼吸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余一夫  袁春华 《临床荟萃》2023,(11):1002-1007
目的 探究膈肌放松技术结合抗阻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以郑州市中心医院康复治疗部60例住院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膈肌放松和抗阻呼吸训练,B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和膈肌放松,C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和抗阻呼吸训练。分别在试验干预前、康复训练4周、8周和12周时对所有受试者的最大吸气压(maximal inspiratory pressure, MIP)、吸气流速峰值(peak inspiratory velocity, PIF)、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 FMA)、10 m步行测试(10-meter walking test, 10MWT)、Berg平衡功能(berg balance function, BBS)和稳定极限(limitsof stability, LOS)进行评估,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试验干预前A组、B组和C组受试者MIP、PIF、FMA、10MWT、BBS和LOS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干预后,在4周、8周和12周...  相似文献   

15.
田蕾  郭羽  陈海军 《中国康复》2021,36(12):729-733
目的:探讨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力学、肺功能及呼吸困难(mMRC)分级的影响。方法:114例脑卒中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呼吸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持续6周。统计2组患者急性加重次数、住院次数及治疗前后呼吸力学指标[响应频率(Fres)、5Hz振荡频率下的气道阻力(R5)、肺顺应性(Cl)、气道阻力(Raw)]、肺功能[第1 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1 s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用力肺活量(FVC)]、6 min步行距离(6MWD)、膈肌功能[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膈肌移动度]及采用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mMRC)、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我评估测试(CAT)、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急性加重次数及住院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6周后,观察组Fres、R5、Raw均低于对照组,Cl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FEV1/FVC、FVC、FEV1%及6MWD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膈肌移动度、DTei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mMRC、CAT、SGRQ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除了DTee其余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能改善脑卒中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力学,恢复膈肌功能和肺功能,在缓解患者呼吸困难、减轻病情程度、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六字诀”不同训练方式对脑卒中恢复早期患者呼吸肌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6例脑卒中恢复早期患者分成对照组、改良训练组和训练组,每组22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传统呼吸训练,改良训练组、训练组则分别给予改良“六字诀”呼吸训练、古法“六字诀”呼吸训练,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分别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其中呼吸肌功能指标包括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肺通气功能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值流速(PEF)、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吸气峰值流速(PIF);膈肌运动幅度指标包括平静吸气位时及最大吸气位时膈肌移动度。 结果 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3组患者MIP、MEP及各项肺通气功能指标均明显提高,并且改良训练组MIP、MEP及各项肺通气指标在上述时间点的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训练组和对照组。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改良训练组患者在平静吸气位和最大吸气位时其膈肌移动度均显著增加,并且改良训练组膈肌移动度在上述时间点的改善幅度亦显著优于训练组及对照组。 结论 相较于古法“六字诀”呼吸训练及传统呼吸训练,改良“六字诀”呼吸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恢复早期患者的呼吸肌功能、肺通气功能及膈肌移动度,并且在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时其疗效仍较显著。  相似文献   

17.
宋佳牡  胡翠琴  纪婕 《护理研究》2016,(8):2922-2924
[目的]探讨Powerbreathe训练仪在高位脊髓损伤病人肺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4例脊髓损伤后康复期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应用Powerbreathe训练仪进行吸气肌训练,训练前及4周后采用呼吸肌肌力、呼吸流速、呼吸容量等指标对病人呼吸功能进行评价,比较两组病人呼吸功能改善情况。[结果]4周后两组病人的呼吸功能均较训练前有所改善,观察组呼吸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owerbreathe训练仪能够改善高位脊髓损伤病人的呼吸功能,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综合呼吸功能训练在老年食管癌病人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红梅  杨长刚  葛春燕  韩燕 《护理研究》2009,23(7):1813-1814
[目的]探讨围术期呼吸功能训练对老年食管癌病人术后呼吸功能恢复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88例60岁以上的食管癌行开胸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训练组各44例,常规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训练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呼吸功能训练。[结果]训练组病人术后4h、第1天、第2天较常规组心率减慢、呼吸频率减慢、脉搏血氧饱和度增高,并发症减少(均P〈0.05)。[结论]围术期综合呼吸功能训练可锻炼和增强呼吸肌群的力量和耐力,促进老年食管癌病人术后呼吸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叶沙  程津  刘梦洁 《全科护理》2022,(26):3679-3681
目的:探讨床边深度呼吸训练对帕金森病病人躯干稳定性及吸气肌肌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100例帕金森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呼吸训练,观察组采取床边深度呼吸训练,干预4周。观察两组病人干预前及干预4周后吸气肌功能、躯干稳定性、吞咽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CC)是心外科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吸气肌训练作为呼吸康复的一项有效锻炼方法,被应用于心脏手术围术期患者来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对心脏手术患者行吸气肌训练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从吸气肌锻炼的机制、实施方法及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吸气肌训练对心脏手术患者的呼吸康复有积极作用,建议在心脏手术围术期,根据患者情况,规范实施吸气肌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