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应用 16s rDNA 扩增子测序技术对慢性乙型肝炎急性期患者和健康人群肠道菌群进行分析,探讨肠道菌群对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20名慢性乙型肝炎急性期患者和23名健康对照者的粪便样本和临床资料,并对16s rRNA V3-V4区基因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应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进行菌群鉴定及差异性分析。结果 α多样性分析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乙型肝炎急性期患者的粪便微生物多样性降低(p <0.001)。β多样性分析显示,两组的菌群群落各自聚类,组间差异明显(p =0.001)。在门水平上,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期患者菌群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 0. 01), 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却显著增加(p< 0. 001)。在科水平上,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期患者菌群中紫单胞菌科(Porphyromonadaceae), 理研菌科(Rikenellaceae), 月形单细胞菌科(Selenomonadaceae)和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de) 的相对丰度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 0.001),而链球菌科(Streptococcaceae)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 0. 05)。在属水平上,另枝菌属(Alistipes), 类杆菌属(Bacteroides), 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 梭状芽胞杆菌属(Clostridium), 小杆菌属(Dialister), 普氏栖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 芽殖菌属(Gemmiger), 丝状菌属(Kineothrix), 巨单胞菌属(Megamonas), 副杆菌属(Parabacteroides), 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等11个菌属的相对丰度在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期患者中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 0. 05),而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和韦荣氏球菌属(Veillonella)菌属的相对丰度则高于健康对照组(p< 0. 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期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均较健康人群显著降低,其菌落结构也发生了明显改变,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导致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维吾尔族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患者和健康人的肠道菌群分布,分析维吾尔族IGR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及其多样性,探讨IGR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的改变与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20例糖调节受损维吾尔族患者为IGR组,20例健康人为NGT组,通过Illumia Miseq平台对受试者粪便中的细菌进行16SrRNA V3-V6区高通量测序,并进行操作分类单元(OTU)聚类分析、多样性及结构分析,比较两组人群肠道菌群的结构、丰度及多样性。结果对IGR组和NGT组粪便细菌总DNA的16SrRNA V3-V6区进行高通量测序,获得3269 951条优化有效序列,优化序列平均长度为436.82bp;分析两组肠道菌群α多样性分析,Sobs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73、2.193和2.041,P0.05);物种差异分析显示,菌群结构两组在门水平上Saccharibacteria菌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属水平上巨单胞菌属(Megamonas)、瘤胃菌属(Ruminococcaceae)、Barnesiella菌属、萨特氏菌属(Sutterella)、Ruminiclostridium菌属、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s)、梭菌属(Clostridiales)、红蝽菌属(Coriobacteriaceae)、Flavonifractor菌属和Saccharibacteria菌属等10个菌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韦荣氏球菌属(Veillonella)、巴斯德氏菌属(Pasteurellaceae)、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s)为IGR组区别于NGT的与IGR相关性大的物种;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与LDL-C呈负相关;软壁菌门(Tenericutes)与臀围和TC呈负相关;软壁菌门与HDL-C呈正相关;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与BMI呈正相关。结论相比NGT组,IGR组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度明显下降,说明拟杆菌门和Saccharibacteria菌门可能与维吾尔族人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的健康保健备受关注。目的:探讨增龄对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以期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方法:收集30例健康老年人(60~80岁)和10例健康青年人(18~40岁)的粪便样本,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所有粪便细菌的16S rRNA基因V3、V4区序列,使用Mi Seq 16S宏基因组APP和Qimme软件分析菌群物种分类、物种多样性指数、样本组间显著性差异和各组生物学标志物。结果:老年健康组与青年健康组肠道菌群OTU均数接近,物种多样性相似(P 0. 05)。Metastats分析显示,在菌门水平上,两组间优势菌门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在菌属水平上,两组间共有20余种菌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老年健康组八叠球菌属(Sarcina)、厌氧支原体属(Anaeroplasma)、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Olsenella、Rheinheimera、Terrisporobacter、食酸菌属(Acidovorax)、红蝽菌科(Coriobacteriaceae_UCG-003)、粪芽孢菌属(Coprobacillus)、Gelria、Aquabacterium、氨基酸球菌属(Acidaminococcus)、Caldicoprobacter、肠杆菌属(Enterorhabdus)、Turicibacter丰度显著增高,青年健康组厌氧乙酸属(Acetanaerobacterium)、漫游球菌属(Vagococcus)、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_UCG-009)、草酸杆菌属(Oxalobacter)、粪球菌属_2(Coprococcus_2)丰度显著增高。LEf Se分析显示,老年健康组生物学标志物富集于食酸菌属、缠结优杆菌(Eubacterium_nodatum_group)、梭菌科_1(Clostridiaceae_1)、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青年健康组则富集于普氏菌属_2 (Prevotella_2)、罗氏菌属(Roseburia)、厌氧乙酸属。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老年人产丁酸盐细菌明显减少,同时机会致病菌增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胃癌患者的胃黏膜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组成。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就诊的15例胃癌患者为胃癌组;对照组包括萎缩性胃炎合并肠上皮化生组以及健康对照组2个亚组,每组各15例。收集胃黏膜标本,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3组受试者的胃黏膜菌群的组成并分析其结构。结果:3组受试者的胃黏膜菌群Alpha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eta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EfSe分析发现胃癌组棒状杆菌属、漫游球菌属、链球菌属等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合并肠上皮化生组普雷沃菌属、德沃斯菌属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的胃黏膜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棒状杆菌属、漫游球菌属、链球菌属等菌属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自育与非自育淡色库蚊体内菌群组成与多样性差异,从而为探索淡色库蚊自育发生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5℃自育与非自育淡色库蚊成蚊,利用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对细菌16S核糖体RNA基因高变区进行测序。采用α多样性指数分析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采用β多样性指数分析菌群结构差异,通过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LEfSe)鉴别组间在丰度上具有显著差异的菌群。结果 自育与非自育淡色库蚊体内菌群隶属18个门、28个纲、70个目、113个科和170个属,优势菌门主要有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等。在属水平,沃尔巴克氏体菌属为共有优势菌属,在自育及非自育淡色库蚊中的相对丰度分别为(77.6±11.3)%和(47.5±8.5)%;粪杆菌属(0.4%±0.1%)、杜氏杆菌属(0.5%±0.0%)、马赛菌属(0.5%±0.1%)等为自育淡色库蚊特有菌属。α多样性分析显示,自育淡色库蚊体内菌群Chao1指数和ACE指数大于非自育淡色库蚊(P均>0.05),而Shannon指数(P> 0.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LC)和肝衰竭(LF)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差异。方法纳入CHB患者23例,失代偿期LC患者20例,LF患者6例和成年健康人9例,采用粪便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粪便肠道菌群DNA,应用16SrDNA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应用相关生物学软件和统计学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肠道菌群门分类水平分析显示,每个样本均以拟杆菌门为主,其次为变形菌门;CHB组拟杆菌门丰度(617.83)显著高于LC组(343.16)、LF组(182.15)和健康组(23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组变形菌门丰度(183.16)多于CHB组(35.86)、LF组(18.87)和健康组(53.40,P0.05);属分类水平显示,CHB组、LC组和LF组均以拟杆菌属为主,其次为普氏菌属、梭菌属;CHB组普氏菌属丰度(345.28)较LC组(46.75)、LF组(5.63)和健康组(20.14)明显增多,LC组拟杆菌属丰度最少(150.28,P0.05)。结论 CHB、LC和LF患者肠道菌群结构有显著性差异。拟杆菌为肠道优势菌群,在各样本中菌群丰度发生了变化,了解这些变化可能有助于对疾病发生和处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阳虚型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与平和型健康者的菌群差异性,为功能性胃肠病的中医中药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将中医体质理论与现代肠道微生态理念结合起来为中西医结合“精准”治未病的未来研究提供部分参考。方法 本次试验研究阳虚型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与平和型健康者的菌群差异性。以健康志愿者和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建立中医证候诊断,按照实验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志愿者分为阳虚型实验组与平和型对照组,收取志愿者的大便样本(2~5 g)放入无菌容器内,于24小时内放入-80℃冰箱内冷藏待检。提取粪便菌群总DNA,使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检测粪便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及多样性,进行统计学分析出两者间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性。结果 阳虚型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与平和型健康人的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有一定变化,差异是不具统计学意义的(P>0.05)。从阳虚型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与平和型健康人两组志愿者的肠道菌群结构方面来看,在门水平上,两组肠道菌群的优势菌门主要均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在属水平上,阳虚型功能性胃肠病患者菌群中对机体有益的乳球菌属(Lactococcus)、链型杆菌属(Catenibacteri...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将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住院治疗且符合条件的77例肝衰竭患者简单随机抽样分入试验组(39例)和对照组(38例),同时设健康对照组20例。试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疗程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变化情况,以及与健康对照组肠道菌群的差异。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肝衰竭患者菌群丰度有显著差异(P <0.05),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减少,变形菌门增加,在属水平上克雷伯氏菌属、链球菌属、埃希菌属等条件致病菌属增多。经β多样性分析,试验组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存在差异(P <0.05);经LEfSe分析,试验组治疗后患者肠道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的相对丰度升高,克雷伯氏菌属、埃希菌属等条件致病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结论 肝衰竭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紊乱,表现为条件致病菌增多、有益菌减少,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肠道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相对丰度、降低条件致病菌属相对丰度,改善肠道微生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月我院外科收治的51例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择5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胆囊结石与健康个体的肠道菌群分别以其各自粪便菌群作为代表,肠道菌群以传统培养方法选择性培养并进行定量分析;肠道菌群的构成和组分根据微生物群落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细菌培养结果显示胆囊结石患者粪便中肠杆菌和肠球菌含量明显增加,肠杆菌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结石患者中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的含量明显下降,乳酸菌含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细菌门水平上,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丰度较高,胆囊结石患者中变形菌门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个体(P<0.05),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含量在两类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细菌属水平上,粪肠球菌、拟杆菌属、普拉梭菌属、毛螺科菌丰度较高,胆囊结石患者中普拉梭菌、毛螺科菌、罗氏菌属的含量胆囊结石患者明显低于健康志愿者(P<0.05)。[结论]肠道菌群失调是机体从胆固醇代谢异常到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雨蛙素诱导的大鼠急性胰腺炎肠道菌群的影响,挖掘与其发生高度相关的肠道共生菌。方法 将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AP组)和对照组(Control组)。通过腹腔注射雨蛙素构建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收集血清标本检测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收集胰腺组织,采用HE染色法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变化。收集大鼠粪便,借助16S rRNA测序技术研究两组大鼠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变化,并通过与大鼠生理指标表型进行关联分析进而挖掘肠道共生菌。结果 雨蛙素诱导的急性胰腺炎可显著升高大鼠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P<0.01),降低胰腺干湿比(P<0.01),造成胰腺组织结构弥漫性破坏;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两组间肠道菌群存在差异,其中急性胰腺炎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属水平上以埃希氏-志贺氏菌属、拟杆菌属和肠球菌属为主要优势属。结论 雨蛙素诱导的大鼠急性胰腺炎引起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降低及物种组成发生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和分析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和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患者肠道菌群失衡模式,并观察肠道菌群功能变化。方法以随机数字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T2DM和DK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设定为T2DM组和DKD组,每组均纳入30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同样纳入30名,对三组的肠道菌群标志物进行对比和分析,同时对肠道菌群功能的变化进行总结。结果 (1)对照组与T2DM组、DKD组之间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有显著性差异(P<0.05);(2)变化信号方面:T2DM组与DKD组变化存在大部分一致的情况(P<0.05),同时两组均出现了肠道菌群失衡模式,但T2DM以拟杆菌属增多为主要特点,DKD组则以乳杆菌属、史雷克菌属、厌氧棒状菌属和肠球菌属增多为主要特点;(3)T2DM组和DKD组患者肠道的功能变化存在一致性。结论 T2DM和DKD患者均存在特异性的肠道菌群失衡情况,其肠道功能变化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LC)和肝衰竭(LF)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差异。方法 纳入CHB患者23例,失代偿期LC患者20例,LF患者6例和成年健康人9例,采用粪便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粪便肠道菌群DNA,应用16SrDNA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应用相关生物学软件和统计学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肠道菌群门分类水平分析显示,每个样本均以拟杆菌门为主,其次为变形菌门;CHB组拟杆菌门丰度 (617.83)显著高于LC组(343.16)、LF组(182.15)和健康组(23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组变形菌门丰度(183.16)多于CHB组(35.86)、LF组(18.87)和健康组(53.40,P<0.05);属分类水平显示,CHB组、LC组和LF组均以拟杆菌属为主,其次为普氏菌属、梭菌属;CHB组普氏菌属丰度(345.28)较LC组(46.75)、LF组(5.63)和健康组(20.14)明显增多,LC组拟杆菌属丰度最少(150.28,P<0.05)。结论 CHB、LC和LF患者肠道菌群结构有显著性差异。拟杆菌为肠道优势菌群,在各样本中菌群丰度发生了变化,了解这些变化可能有助于对疾病发生和处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广西长寿地带巴马长寿老年人和德保老年人口腔唾液细菌种类、特征和菌群差异等,揭示长寿与口腔菌群的关系。方法采集河池市巴马县长寿老年人(BM组)和百色市德保县60岁以上老年人(BS组)口腔唾液,提取细菌总DNA,采用PCR扩增16SrDNA V4区并测序分析,注释唾液标本的主要菌群、菌群多样性,比较分析样本的差异。结果收集BM组与BS组各7例共14组样本,14个样本聚类分析共产生369个OTU;在属水平发现BM组与BS组的优势菌群均为放线菌属、噬二氧化碳细胞菌属、金黄色杆菌属、梭杆菌属、嗜血杆菌属、乳酸杆菌属、纤毛菌属、奈瑟氏菌属、卟啉单胞菌属、普雷沃氏菌属、罗氏菌属、链球菌属、韦荣氏球菌属;主成分分析发现,两组间主成分有差异,但无显著性;多样性分析发现样本间呈现多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物种注释分析和物种热力图分布发现BM组与BS组口腔唾液细菌组成差异不大,在门、纲、目、科、属中乳酸杆菌始终是优势菌群,但在两组中丰度比例不同,BM组口腔中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含量高于BS组,Mycoplasma(支原体)含量低于BS组,且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组与BS组优势菌群均为乳酸杆菌,且BM组高于BS组,因此考虑该地区人群长寿可能与乳酸杆菌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患者(CP)胰腺功能和血清炎性因子与肠道微生态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4月CP患者60例作为CP组及健康人60例作为HC组,收集血液及粪便样本,测定粪便菌群结构,分析菌群微生态结构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之间相关性。结果:CP组215个OUT,HC组1178个OUT,CP组肠道微生物均匀度及丰度低于HC组;CP组与HC组相比,参数Shannon、Chaol、PD、Sobs明显降低,Simpson明显升高(P<0.05),PCA、PcoA分析得出CP组微生物构成与HC组明显不同;CP组肠道微生物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属、变形菌门,HC组肠道微生物主要为粪杆菌属、厚壁菌门,2组肠道微生物组成明显不同;HC组IL-6、MCP-1、IL-8以及TNF-α水平与C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与韦荣氏球菌属、拟杆菌属以及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属等病原菌呈正相关,与双歧杆菌属、粪杆菌属、巨单胞菌属等肠道益生菌呈负相关;E1正常组与E1偏低组菌群结构及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1水平与gL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SM急、慢性HIV感染者与MSM中HIV未感染者口腔菌群的变化规律和差异。方法 2019年5-11月,收集15例MSM急性HIV感染者、15例MSM慢性HIV感染者以及15例未感染HIV的MSM健康对照者的咽拭子标本。提取咽拭子基因组DNA进行16S rRNA基因PCR扩增,然后对其V4~V5区域进行测序,并对口腔菌群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差异分析。结果在门水平上,以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梭杆菌门为主,这四大菌门占据全部菌群成员的90%以上,其中对照组中四大菌门所占比例为91.92%,急性HIV感染组为97.73%,慢性HIV感染组为98.62%。与MSM对照组相比,MSM急、慢性HIV感染组口腔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均显著下降,并且群落结构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在属水平上,MSM急、慢性HIV感染组的丁酸弧菌属、拟杆菌属、劳特罗普菌属、乳杆菌属、罗氏菌属、棒状杆菌属等丰度显著低于MSM对照组;MSM急性HIV感染组金氏菌属、普氏菌属丰度显著高于MSM对照组,而纤毛菌属显著低于MSM对照组;MSM慢性HIV感染组链球菌属丰度显著高于MSM对照组,而放线菌属丰度显著低于MSM对照组;MSM慢性HIV感染组的假单胞菌属、金氏菌属和Oribacterium丰度与MSM急性HIV感染组相比显著降低。结论 MSM急、慢性期HIV感染者口腔菌群丰度和多样性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急、慢性HIV感染组之间的口腔菌群组成及丰度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衡度参数,评价其与乙型肝炎肝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招募的健康志愿者、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与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各40例)的血液和粪便标本进行检验。根据细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及相关生物信息学技术获得目标菌群相对丰度及差异,选用MetaStat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肠球菌属、链球菌属及乳杆菌属作为分子,参考肠型代表菌属,选择拟杆菌属、普氏菌属及瘤胃球菌属作为分母,建立乙型肝炎肝硬化肠道菌群失衡度比值(hepatits B cirrhosis dysbiosis indicator,HBCDI)。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HBCDI与MELD评分、INR的相关性,评价其与肝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以(肠球菌属+链球菌属+乳杆菌属)相对丰度/(瘤胃球菌属+普氏菌属+拟杆菌属)相对丰度为HBCDI,健康对照组、代偿组和失代偿组HBCDI分别为0.017、0.033及0.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95,P 0.001)。HBCDI诊断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AUC为0.75,与MELD评分、INR、TBil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2(P=0.05)、0.38(P=0.017)和0.19(P=0.048)。结论 HBCDI可反映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衡程度,HBCDI越大,肝病越严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凉血解毒方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于北京地坛医院住院诊断为HBV-ACLF的患者,招募同期正常健康人群作为对照(HP组),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法筛选出HBV-ACLF患者与正常健康人群的菌群多样性和菌种的差异,从门、属水平筛选出两组的差异菌;利用体外模拟发酵实验,HBV-ACLF患者给予不同浓度(0、10%、50%、100%)凉血解毒方培养基培养24 h,从属分类水平比较分析HBV-ACLF用药组、HBV-ACLF未用药组及HP组菌群变化。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共纳入HBV-ACLF患者10例,其中HBV-ACLF用药组5例,未用药组5例;HP组15例。HBV-ACLF未用药组较HP组肠道菌群多样性及丰度下降。在门分类水平,HP组每个样本均以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HBV-ACLF未用药组拟杆菌门明显减少,梭杆菌门、变形菌门、纤维杆菌门增多。在属分类水平上,HBV-ACLF未用药组瘤胃菌、布劳特菌属、真...  相似文献   

1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对肠道菌群多样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高脂饮食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模型,观察NAFLD对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的影响。方法建立NAFLD大鼠模型,通过大鼠肝脏病理切片HE染色验证NAFLD模型的成立,利用16sRNA测序技术对粪便肠道微生物进行检测分析,探讨NAFLD对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肝脏组织学检查显示NAFLD组大鼠肝脏脂肪变明显,提示NAFLD动物模型建立成功。对照组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NAFLD组(P0.05)。提示对照组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显著丰富于NAFLD组。在门水平的变化情况提示,与对照组相比,NAFLD组中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较高(均P0.05),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则较低(P0.05)。在科水平的变化情况提示,正常对照组以毛螺菌科、瘤胃球菌科、拟杆菌科_S24-7为优势菌科,而NAFLD组则以毛螺菌科、瘤胃球菌科为优势菌科。与对照组相比,NAFLD组中的毛螺菌科、拟杆菌科、脱硫弧菌科、氨基酸球菌科、Christensenellaceae菌科等相对含量较高(均P0.05),而拟杆菌科_S24-7、普雷沃氏菌科、乳杆菌科等相对含量较低(均P0.05)。结论 NAFLD可降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并且显著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含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分析肝硬化和肝硬化基础上发生肝细胞癌(HCC)的患者远端肠道菌群的差异,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生HCC与肠道菌群变化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2月-2016年5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肝内科住院的慢性肝病患者35例,包括20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和15例肝硬化合并HCC患者(HCC组)。收集患者粪便标本,提取其肠道细菌总DNA,采用Roche 454测序技术对16S r DNA V3-V6可变区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物种分类、丰度分析及多样性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20个肝硬化患者样品平均OTU为306.50±163.76,15个HCC患者样品平均OTU为357.24±168.85,2组患者OTU及alpha多样性指数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粪便菌群序列包括的菌门主要有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属种定量及组成分析发现,肝硬化组和HCC组患者肠道内多种细菌的相对丰度差异显著,其中肝硬化组肠道菌群与HCC组比较,放线菌门(0.21%vs 0.06%,U=89.000,P=0.043)、双歧杆菌属(0.16%vs 0.04%,U=90.000,P=0.046)和梭菌属(0.13%vs 0.08%,U=90.000,P=0.046)所占比例显著升高,理研菌科(0.58%vs 2.30%,U=82.000,P=0.023)和Christenellaceae科(0.01%vs0.08%,U=84.500,P=0.028)所占比例显著降低。结论与单纯肝硬化患者相比,肝硬化基础上发生HCC者肠道菌群的组成有显著差异,但这些差异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HCC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母鼠及断乳后高脂饮食对子代雄鼠(下称"子鼠")糖脂代谢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C57BL/6J小鼠在孕期、哺乳期及子鼠断乳后分别持续予高脂饲料或正常饲料,至32周龄观察子鼠糖脂代谢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子鼠断乳时,高脂饮食(HF)组母鼠较正常饮食(Con)组母鼠体重更重(P0.05),而F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周龄时,HF组子鼠较Con组子鼠体重更重(P0.05),且出现糖耐量异常和IR。HF组子鼠TG和TC水平高,并出现肝脏脂肪变性。肠道菌群分析结果表明,HF组子鼠肠道菌群生物多样性低于Con组子鼠。在门的水平上,HF组子鼠软壁菌门和拟杆菌门比例下降,而变形菌门升高[(1.13±0.09)%vs(6.47±1.85)%](P0.05)。在属的水平上,粪球菌属、瘤胃球菌属、普氏菌属、乳杆菌属和不可培养属比例均下降,而拟杆菌属比例升高[(7.14±1.58)%vs(24.30±5.28)%](P0.05)。结论母鼠及断乳后高脂饮食能导致子鼠糖脂代谢异常和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