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承成  王丛 《实用骨科杂志》2023,(12):1144-1146+1148
<正>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biportalendoscopy,UBE)作为脊柱疾病的微创治疗方式,目前已普遍应用于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退行性脊柱疾病的微创治疗,但在治疗胸椎管狭窄症方面应用相对较少见[1]。胸椎管狭窄症(thoracicspinalstenosis,TSS)是韧带骨化、小关节增生内聚等各种先天或退行性变因素导致胸椎管内有效容积减少,压迫脊髓或/和脊神经根进而引起一系列胸髓压迫综合征。胸椎管狭窄症致残率高,保守治疗通常疗效不佳,早期行减压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措施[2]。遵义医科大学附属毕节人民医院采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脊柱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及患者对降低术中损伤的要求不断提高,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呈现逐渐复兴态势。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包括观察通道和工作通道两个独立通道,其具有手术视野更广、减压范围更大、适应证更广泛、成本较低等多种优势,同时学习曲线更为平缓。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已从最初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逐渐扩展到颈椎退行性疾病、胸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中,并取得了较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但有关该项技术安全性及有效性的高级别证据仍然不足,尚需开展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3.
手术微创化成为趋势,微创脊柱外科开始迅速发展。我们必须强调,对于微创内镜脊柱手术没有特殊的时间线,由于这些技术的发展同时发生并相互依赖。本文讨论了不同的脊柱部位的微创内镜技术发展及应用,包括经皮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经皮内镜下颈椎后路椎间孔间盘切除和经皮内镜下胸椎间盘切除、内窥镜间盘切除术、经皮椎间孔减压间盘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背景:微创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入路(后路内镜)不同椎板开窗减压术已应用于临床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但尚未对不同后路内镜减压术的临床实用性及最佳适应证进行研究.目的:对比分析经皮后路非全内镜下椎间孔内口减压术(PE-MFD)及全脊柱内镜下椎板开窗减压术(Endo-LOVE)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各自...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理论的完善、相关手术器械和手术技术的不断更新优化,双通道脊柱内镜腰椎融合成为一种新的微创腰椎间融合手术方式.双通道内镜融合不仅具备传统脊柱内镜创伤小、放大手术视野、避免术者长时间低头等优点,还能使用开放手术器械,更加高效灵活,减压广泛.但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手术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突出症(JLDH)是脊柱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导致慢性腰腿痛的常见原因。随着医学科学与技术水平的发展,除了经典的开放式减压手术外,微创技术已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大重要发展方向。现阶段的临床应用中,微创内镜手术技术用于治疗该疾病主要包括椎间盘镜技术(MED)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TED)。与传统开放式手术方式对比,毫无疑问内镜技术的应用具有对组织破坏程度轻、术中出血少以及术后恢复快等一系列明显优势;然而,脊柱内镜技术也有着手术适用范围较传统开放式手术窄,对术者的操作要求也更为严苛等局限性。虽然同为微创内镜技术,MED与PTED技术的原理和适应症亦不相同,本文旨在对两种技术进行详细对比、总结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脊柱内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方式,近年来应用非常广泛,其优势在于创伤较小、术中出血量少、感染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等。早期Yeung研制出单孔同轴脊柱内镜操作系统并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被认为是现代脊柱内镜技术的基础。近30年来,随着手术器械的发展与手术技术的革新,脊柱内镜手术的适应证也在不断拓宽,治疗疾病谱从单纯的椎间盘突出症延伸至椎管狭窄症、脊柱失稳,从退行性疾病扩展至脊柱创伤、感染、畸形及肿瘤等;手术部位也从腰椎扩大至颈椎及胸椎;从单纯的髓核切除到各种类型的减压甚至融合手术。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必然伴随着学术论文数量的剧增。脊柱内镜手术相关的论文自2016年起呈现快速增长,中国学者发表的英文论文数量全球最多,占所有论文数量的1/3以上。而脊柱内镜手术相关的中文论文数量更多,中国知网(CNKI)搜索1993~2023年的相关文献数量高达6500篇以上(检索日期:2023年7月23日)。尽管脊柱内镜技术蓬勃发展,但目前关于脊柱内镜各种手术方式的命名仍然缺乏统一性与规范性,不利于学术交流与文献检索学习。为了使该项技术的命名更规范化,有利于互相交流学习及更好地理解内镜技术,AO Spine组织2020年发布了一份关于脊柱内镜技术英文命名原则的专家共识。但目前仍无统一的中文命名原则。本共识旨在提出一种针对脊柱内镜手术的规范化中文命名原则,以供各位同道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 LSS)是脊柱常见退行性疾病之一,若保守治疗后患者疼痛、跛行及其他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仍呈进行性加重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则需行手术治疗。后路脊柱内镜技术是当下治疗LSS的研究热点,本文旨在对不同后路脊柱内镜技术治疗LSS的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是以治疗各类脊柱疾病,包括脊柱创伤、畸形、感染、肿瘤和退行性疾病的专业科室。我科具备专用设备和器械,如脊柱微创器械、脊柱导航系统和脊髓监护电生理仪等,为复杂手术治疗提供了保证。整个团队专业理论和医疗技术全面,服务对象主要为山东省病人。年门诊量约30,000人,现有床位41张,年手术量近千例,主要为脊柱退行性疾病、脊柱肿瘤和脊柱畸形等。  相似文献   

10.
微创脊柱外科主要有两类技术:一是经皮穿刺技术,包括经皮髓核溶解术、经皮髓核摘除术和经皮髓核激光切除术;二是内镜辅助技术,包括腹腔镜、胸腔镜和脊柱内镜下脊柱手术技术.前一类技术是在X线透视下通过降低椎间盘内压力间接解除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有一定盲目性和局限性;后一类技术腹腔镜和胸腔镜只用于前路手术,脊柱内镜主要用于椎间盘髓核摘除,内镜直视下手术直接解除神经压迫,包括经椎间孔入路和经椎板入路两种椎间盘镜,前一种因入路难且适应证窄开展不多.目前,微创脊柱外科开展最多的当属经椎板入路的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Foley等[1]1997年首次对该技术进行报道,1999年镇万新等[2]首先运用该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获得成功.此后,MED在国内迅速开展起来.本文就MED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脊柱微创手术的发展和病人对快速康复的需求,以脊柱内镜手术为主的精准微创技术的临床应用愈来愈普遍,双通道脊柱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UBE)逐渐成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的有效治疗方式。UBE技术组织损伤小、恢复快、效率高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1-3]。与单轴脊柱内镜系统不同,UBE手术具有观察通道和工作通道,器械内镜独立,手术视野较大,手术操作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辅助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OLIF)治疗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技术要点。[方法] 2016年5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15例伴腰椎间盘突出症状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其中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54.92±10.14)岁[(37~72)岁];术中经OLIF通道将脊柱内镜经椎间隙置入到髓核突出部位,内镜下摘除突出髓核,再行腰椎侧方椎体间融合术。记录脊柱内镜操作时间及额外增加的透视次数,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VAS评分、ODI评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根、硬膜损伤,术后MRI证实原突入椎管的髓核组织被清除;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OLIF通道辅助脊柱内镜直接减压适用于伴明显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椎退变性疾病,可一期前路同时完成直接减压及间接减压,扩展OLIF手术适应证,符合脊柱微创理念。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选择合理手术方案,为临床难题之一.回顾近20年内相关文献,多数学者认为术前评估临床症状和脊柱畸形的关联性有助于合理选择手术方案.若临床症状源于畸形范围以外,减压范围不足以影响脊柱稳定性、躯干平衡,可选择有限单纯减压;若需扩大减压范围,建议彻底减压的同时伴以短节段融合.若临床症状源于畸形范围内,减压范围不足以影响脊柱稳定性及躯干平衡,可考虑有限单纯减压,反之建议长节段融合.  相似文献   

14.
钱济先 《中国骨伤》2018,31(4):297-301
正随着近年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各种微创技术层出不穷。以椎间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手术方式亦快速发展。由单纯摘除突出的椎间盘到全椎管狭窄的减压,由腰椎到胸椎、颈椎,适应证不断的拓展。1椎间孔镜技术的发展脊柱内镜最早是一种诊断辅助检查设备,由于其创伤大,感染率高,被各国学者放弃。1986年Kambin等[1]提出了基于椎间孔外入路的第1个全内镜下脊柱手术治疗非脱出于椎管内的椎间盘突出。1987年Kambin等[2]首次描述了安全三角或三角形工作区,其外侧边是神经根,下边为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和终板,内侧边为走行神经根,为后续利用更大的工作套管和内镜设备奠定了基础。1999年Yeung和Tsou[3]介绍了YESS(Yeung endoscopic spine system),并于2002年将其应用于椎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脊柱外科技术的进步,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已得到普及,脊柱退行性疾病治疗方式日趋多样化。减压、融合、内固定成为脊柱退行性疾病治疗的基础。如何精准选择减压、融合和内固定的节段,使手术创伤更小、治疗效果更好,是每个脊柱外科医生必须面对的问题。为了加强对脊柱退行性疾病治疗技术的正确认识,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中华骨科杂  相似文献   

16.
慎重选择非融合技术,认真进行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脊柱融合术作为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治疗的"金标准",取得了肯定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方法的理念上,我们在关注减压的同时,注重了脊柱节段的稳定性以及手术节段的力学状态;在手术技术层面,也使得脊柱外科医生从单纯减压上升到了利用各种内固定装置来维持和重建脊柱的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随着脊柱外科技术的进步,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已得到普及,脊柱退行性疾病治疗方式日趋多样化。减压、融合、内固定成为脊柱退行性疾病治疗的基础。如何精准选择减压、融合和内固定的节段,使手术创伤更小、治疗效果更好,是每个脊柱外科医生必须面对的问题。为了加强对脊柱退行性疾病治疗技术的正确认识,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中华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随着脊柱外科技术的进步,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已得到普及,脊柱退行性疾病治疗方式日趋多样化。减压、融合、内固定成为脊柱退行性疾病治疗的基础。如何精准选择减压、融合和内固定的节段,使手术创伤更小、治疗效果更好,是每个脊柱外科医生必须面对的问题。为了加强对脊柱退行性疾病治疗技术的正确认识,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中华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随着脊柱外科技术的进步,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已得到普及,脊柱退行性疾病治疗方式日趋多样化。减压、融合、内固定成为脊柱退行性疾病治疗的基础。如何精准选择减压、融合和内固定的节段,使手术创伤更小、治疗效果更好,是每个脊柱外科医生必须面对的问题。为了加强对脊柱退行性疾病治疗技术的正确认识,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随着脊柱外科技术的进步,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已得到普及,脊柱退行性疾病治疗方式日趋多样化。减压、融合、内固定成为脊柱退行性疾病治疗的基础。如何精准选择减压、融合和内固定的节段,使手术创伤更小、治疗效果更好,是每个脊柱外科医生必须面对的问题。为了加强对脊柱退行性疾病治疗技术的正确认识,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中华骨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