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 我国代谢综合征(MS)患病率逐年升高,血尿酸(SUA)水平与MS的发生密切相关,由于SUA受肾功能影响,采用标化SUA〔SUA/血肌酐比值(SUA/Scr)〕可更好地预测MS。内脏脂肪指数(VAI)是衡量内脏脂肪蓄积程度的重要指标,可更直接地预测MS的发生风险。但目前在甲状腺功能正常人群中,关于VAI是否介导SUA/ Scr与MS关联的研究较少。 目的 探讨VAI在甲状腺功能正常人群中SUA/Scr与MS发生风险间的中介效应。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年度体检的10 042例体检人群。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并进行体格检查和生化检测,计算SUA/Scr和VAI。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标准诊断MS。将研究对象分别按照SUA/Scr水平四分位数和VAI四分位数,各分为4组:Q1~Q4组和V1~V4组。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SUA/Scr与VAI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SUA/Scr和VAI对MS发生的影响;采用bootstrap方法分析VAI是否介导SUA/Scr与MS之间的关联。 结果 10 042例研究对象中,MS患者1 833例(18.25%),非MS患者8 209例(81.7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UA/Scr与VAI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Q1组相比,Q2组〔OR=1.310,95%CI(1.039,1.651)〕、Q3组〔OR=1.372,95%CI(1.089,1.729)〕、Q4组〔OR=1.744,95%CI(1.381,2.203)〕人群发生MS的风险增加(P<0.05);与V1组相比,V3组〔OR=6.721,95%CI(4.600,9.819)〕、V4组〔OR=33.327,95%CI(21.509,51.640)〕人群MS的发病风险增加(P<0.01)。中介效应分析表明,SUA/Scr对MS发病率具有直接影响〔β=0.154,95%CI(0.104,0.205)〕,并且VAI部分介导了SUA/Scr对MS发病率的影响〔β=0.183,95%CI(0.156,0.213)〕,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4.25%。 结论 甲状腺功能正常人群SUA/Scr和VAI是MS发生风险的预测指标,VAI部分介导了SUA/Scr对MS发病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背景 血尿酸(SUA)具有激活氧化应激、诱导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等特性,被认为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存在联系,但两者关系尚未完全明确。 目的 探究SUA水平在参考范围内升高是否会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产生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0—2019年于河北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查体的人群,纳入基线无颈动脉粥样硬化且SUA水平在参考范围,并进行至少2次体检的7 074例受试者。收集受试者一般资料、体格检查指标、实验室检查指标、颈动脉超声等信息。受试者在随访中经颈动脉超声诊断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1 mm或有颈动脉斑块形成则被认为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并结束随访。受试者若未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则直至2019年12月随访结束。根据基线SUA水平的四分位数将受试者分为Q1组(n=1 794)、Q2组(n=1 752)、Q3组(n=1 785)、Q4组(n=1 743)。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究SU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 结果 7 074例受试者中,1 476例(20.86%)受试者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其中Q1组、Q2组、Q3组、Q4组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发生率分别为17.50%(314/1 794)、21.12%(370/1 752)、21.79%(389/1 785)、23.12%(403/1 743),随着SUA水平在参考范围内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发生率逐渐升高(χ2趋势=3.58,P<0.001)。在调整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Q4组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发生风险高于Q1组〔HR=1.46,95%CI(1.06,2.01),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年龄<60岁、男性、有吸烟史、无饮酒史、无代谢综合征、体质指数(BMI)≤24.0 kg/m2的受试者中,Q4组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发生风险高于Q1组〔HR=1.68,95%CI(1.15,2.45),P<0.05;HR=1.52,95%CI(1.04,2.22),P<0.05;HR=2.12,95%CI(1.21,3.71),P<0.05;HR=1.78,95%CI(1.13,2.79),P<0.05;HR=1.51,95%CI(1.02,2.23),P<0.05;HR=1.75,95%CI(1.09,2.81),P<0.05〕。 结论 SUA水平在参考范围内升高可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风险,在年龄<60岁、男性、有吸烟史、无饮酒史、无代谢综合征、BMI≤24.0 kg/m2的人群中此作用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3.
张鹏  高鹰  杨洪喜  万春晓 《中国全科医学》2023,(31):3884-3889+3907
背景血尿酸(SUA)升高导致的高尿酸血症(HUA)已被证实是慢性肾脏病(CKD)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国内关于老年人SUA水平与CKD发生发展关联的队列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中国长寿地区老年人基线SUA水平及其变化与CKD发病风险及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变化关联。方法 2021年12月—2022年5月,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子队列——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HABCS),选取2012、2014年接受健康体检并采集生物医学指标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收集基线及随访期老年人年龄、性别、血压、血脂、血糖等生物医学指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SUA水平与CKD发病风险关联;采用Spearman秩相关和广义线性模型分别分析老年人基线SUA水平与基线eGFR的相关性及老年人SUA水平变化与eGFR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981名,中位年龄79(70,88)岁,HUA患病率为6.8%(67/981),累积随访2 029人年,中位随访2.05年,CKD新发病例共179例,随访期间CKD累积发病率为18.2%[95%CI(15.9%,20.8%)]...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A-I(Apo-aⅠ)比值是否比其他任一单个的血脂变量或脂质比值变量预测性较强,以探讨中国人群血脂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采集暨南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及心血管内科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期间年龄≥40岁的833名住院患者的病情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脂蛋白(a)、其它脂质-脂蛋白变量、超敏CRP、空腹血糖以及颈动脉B超检测资料。根据颈动脉有无斑块出现而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即颈动脉斑块组及颈动脉无斑块组。两组之间的人口学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用于筛选出颈动脉斑块出现的独立危险因子。结果斑块组的年龄、超敏CRP、甘油三酯、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poB、Apo-aⅠ、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比值、TC/HDL-C比值、Apo-B/Apo-aⅠ比值的中位数,要高于无斑块组,而HDL-C、Apo-aⅠ的中位数要低于无斑块组;斑块组的男性人数要明显多于无斑块组;两组之间空腹血糖水平没有差异(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男性(OR=1.745,95%CI:1.262~2.415)、年龄(岁)(OR=1.085,95%CI:1.068~1.101)、Apo-B/Apo-aⅠ比值(OR=9.860,95%CI:4.550~21.364)是颈动脉斑块出现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男性、年龄、Apo-B/Apo-aⅠ比值是颈动脉出现斑块的独立危险因子。Apo-B/Apo-aⅠ预测颈动脉出现斑块要优于其他任一的脂质或脂质比值变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血压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暴露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关联中的中介效应。方法 基于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平邑协作中心平台构建随访队列,NSAIDs暴露定义为每年累积剂量(cDDDs)≥30,分别采用广义估计方程模型(GEE)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NSAIDs与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采用Baron-Kenny法探究高血压在NSAIDs与心脑血管疾病关联中的中介效应。结果 随访队列共纳入81 791例研究对象,中位随访时间4.25(IQR:3.22~4.46)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结局26 514例。多因素GEE结果显示,NSAIDs暴露与收缩压升高(β=0.98,95%CI:0.67~1.29)、舒张压降低(β=-0.19,95%CI:-0.37~-0.01)及高血压风险增加(OR=1.13,95%CI:1.08~1.18)均呈显著相关;多因素Cox模型显示,NSAIDs与心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及心血管疾病关联的HR分别为1.13(95%CI:1.10~1.16)、1.13(95%CI:1.09~1.17)和1.17(95%CI:1.13~1.21)。中介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 SUA)和踝臂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 ABI)单独与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选取北京和上海8所大学附属医院年龄≥35岁具有动脉硬化高危因素的内科住院患者3732例,将其中具有完整基线资料的3557例作为研究对象。以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SUA和ABI与CKD的关系;以ROC曲线探讨二者联合检测对CKD筛检的应用价值。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性别、年龄和其他变量后,SUA四分位分组,以Q1为参照,Q2、Q3、Q4的调整OR值及95%CI分别为2.274(95%CI,1.696~3.049),3.770(95%CI,2.833~5.015)和8.532(95%CI,6.435~11.312)。以正常对照组为参照,PAD临界组、轻度至中度PAD组、重度PAD组的调整OR值及95%CI分别为1.499(95%CI,0.932~2.411),1.996(95%CI,1.206~3.306)和2.636(95%CI,1.641~4.236)。在全人群、男性和女性中SUA和ABI联合筛检CKD,ROC曲线下AUC分别为0.731、0.734和0.755,相对应的SUA单独筛检ROC曲线下AUC分别为0.702、0.698和0.741。结论 SUA水平升高是CKD的独立危险因素,ABI越低发生CKD的可能性越大。在高危人群中,SUA和ABI联合检测对CKD具有重要的筛检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进行检测,探讨IMT、颈动脉斑块对中风和冠心病事件的影响。方法选2015年5月至7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内科和神经内科行颈动脉超声的住院患者338例,按IMT是否增厚分IMT增厚组与无IMT增厚组。按颈动脉中是否有斑块分为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计算IMT增厚、颈动脉斑块对中风和冠心病发生事件的比值(OR值)。结果 338名患者中235位(69.53%)有IMT增厚,有IMT增厚的患者较无IMT增厚的患者中风事件的发生率增加5.102倍(95%CI,2.858-9.110,P0.01),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增加2.082倍(95%CI,1.221-3.551,P=0.007)。338名患者中215位(63.6%)有颈动脉斑块,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较无颈动脉斑块的患者中风事件的发生率增加4.728倍(95%CI,2.793-8.003,P0.01),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增加2.439倍(95%CI,1.462-4.070,P=0.001)。结论心内科和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高;IMT增厚对中风事件的影响大于颈动脉斑块,颈动脉斑块对冠心病事件的影响大于IMT增厚。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谷氨酰转肽酶(GGT)正常高值累积暴露与代谢综合征(MetS)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至2019年于郑州市某医院进行健康体检、连续3 a均未诊为MetS者3 209人纳入队列,以2017至2019年体检GGT测定值为基础计算GGT正常高值累积暴露水平,依据2020年体检结果判定该队列MetS发病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GGT累积暴露水平与MetS发病之间的关联性,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回归分析两者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该队列MetS发病率为7.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性别、年龄、人体测量学指标、血生化指标(血糖、血脂、血清肌酐、血清尿酸、多种肝酶水平)后,GGT简单累积暴露量第3和第4四分位组MetS发病风险显著增加,OR(95%CI)分别为1.850(1.162~2.944)和2.170(1.358~3.469);GGT加权累积暴露量第3和第4四分位组MetS发病风险亦显著增加,OR(95%CI)分别为1.971(1.245~3.121)和2.123(1.321~3.411)。R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GT加权累积暴露量与M...  相似文献   

9.
《陕西医学杂志》2019,(1):35-38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IR)住院患者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取住院患者240例,按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成2组,无IR组和IR组。按颈动脉中是否有斑块分为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分析IR与住院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结果:240例患者中,110例(45.8%)存在IR,144例(60.0%)有颈动脉斑块,IR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是67.3%高于无IR组的53.8%,其中,IR人群发生颈动脉斑块是无IR人群的1.960倍(95%CI,1.119-3.431,P<0.05)。年龄(OR,1.045,95%CI,1.011-1.079,P<0.01)和LDL-C (OR,1.549,95%CI,1.004-2.390,P<0.05)是无IR人群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而IR人群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除了年龄(OR,1.073,95%CI,1.027-1.121,P<0.01)和HDL-C(OR,0.178,95%CI,0.035-0.897,P<0.05)之外,还包括HOMA-IR (OR,1.732,95%CI,1.131-2.651,P<0.05)。结论:IR住院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IR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除了年龄和高血脂,HOMA-IR也参与了住院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形成。IR的筛查可作为预防颈动脉斑块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开滦研究人群全血铁与高尿酸血症的关联,为早期预防高尿酸血症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选自2017年8月—2018年5月在林西医院、马家沟医院、荆各庄医院参加健康体检且完成全血铁检测的开滦集团在职和离退休职工,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对象共3 579人。按血尿酸水平分为正常血尿酸组(2 983例)和高尿酸血症组(596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全血铁(按照三分位分为Q1~Q3三个亚层)与高尿酸血症的关联,并分析不同年龄对全血铁与高尿酸血症关联的影响。结果 高尿酸血症组全血铁[(464.73±104.05)mg/L]显著高于正常血尿酸组[(420.96±109.60)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其他混杂因素后,与全血铁Q1组相比,全血铁Q3组发生高尿酸血症的OR值(95%CI)为1.989(1.487~2.661)。在<60岁的研究对象中,与全血铁Q1组相比,全血铁Q3组发生高尿酸血症的OR值(95%CI)为2.304(1.539~3.450);而在≥60岁的研究对象中,与全血...  相似文献   

11.
刘冬霞  王育珊 《重庆医学》2023,(19):2935-2939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肌酐比值(SUA/Cr)与脑血管功能积分(CVHI)、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CVHI检测的12 785例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调查所有研究对象的卒中危险因素,并完成相关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根据SUA/Cr的四分位间距将体检人群分为Q1、Q2、Q3、Q4组。分析体检人群中不同组别的SUA/Cr与CVHI、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所有受试者中,男7 892例,平均(50.16±10.18)岁;女4 893例,平均(51.42±10.17)岁。Q1~Q4组不同性别、年龄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间民族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1~Q4组中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BMI)异常及饮酒、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脂病史人群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之间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选取2008年7月~2009年7月在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体检的人群,均为广州地区的铁路职工2448人,男性1531例,女性917例,年龄为21~95岁,平均年龄...  相似文献   

13.
宋华隆  高鹰 《中国全科医学》2023,26(15):1831-1839
背景 近年来血尿酸(SUA)升高导致的高尿酸血症(HUA)高发,已成为我国继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之后的第四高疾病,继糖尿病之后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已有证据表明,SUA水平升高与2型糖尿病(T2DM)发病风险有显著关联,但目前缺少国人数据及HUA合并不良生活方式或慢性病人群的研究。目的 探讨健康体检人群基线SUA水平及HUA合并不良生活方式与慢性病时T2DM的发病风险。方法 选取2017—2020年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至少有2次健康体检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7 626例受检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随访期间发生T2DM则随访截止,或至随访结束(2020-12-31),收集研究对象T2DM的发病日期及临床就诊信息。计算总体人群及亚组人群T2DM的累积发病率和总体人群发病密度。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基线SUA水平与T2DM发病风险关联,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层分析不同亚组HUA与T2DM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 研究对象中位年龄为38.2(31.9,49.6)岁,基线SUA水平为304.50(248.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HDL-C)比值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比值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1年10月在我院健康医学中心进行健康体检并接受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和血脂检测的4 282例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对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相关因素〔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吸烟、饮酒、腰围、体质指数、血压和血糖、血红蛋白、血尿酸、TC、三酰甘油(TG)、LDL-C、HDL-C、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家族史〕进行分析。结果4 282例体检者中1 438例(33.6%)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2 844例(66.4%)未发现明显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年龄、性别、吸烟、血糖、收缩压、LDL-C、HDL-C、超敏C反应蛋白均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因素。若用LDL-C/HDL-C和TC/HDL-C分别替代LDL-C、HDL-C或者TC和HDL-C,LDL-C/HDL-C和TC/HDL-C比值仍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因素。与TC/HDL-C比值(β=0.1760)相比,LDL-C/HDL-C比值的偏回归系数(β=0.3292)更高。结论当用于预测颈动脉粥样斑块时,LDL-C/HDL-C比值比TC/HDL-C比值更具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高尿酸血症与老年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尿酸血症对老年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的作用.方法 随机抽取2005年10月至2008年2月住院老年患者1 719例,其中高尿酸血症827例,无高尿酸血症892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测定血糖、血尿酸、血脂,并进行螺旋CT脑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CT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性别(χ2 =12.87,P=0.005 6)、原发性高血压(χ2=14.52,P=0.002 3)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显著相关.血糖升高(χ2=9.16,P=0.012)、高胆固醇血症(χ2=7.46,P=0.036)、低密度脂蛋白偏高(χ2=6.92,P=0.038)、高尿酸血症(χ2 =9.02,P=0.017)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有关.高尿酸血症患者中男性(OR=1.02,95%CI=1.12~1.66)、原发性高血压(OR=3.46,95%CI=1.19~6.01)、血糖升高(OR=2.23,95%CI=1.15~3.54)和尿酸偏高(OR=2.21,95%CI=1.13~3.46) 发生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危险性增加.结论 高尿酸血症加快老年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Yang YN  Ji WN  Ma YT  Liu F  Xie X  Huang D  Li XM  Huang Y  Tang Q  Chen BD  Ma X  Du L  Gao X  Wang YH  Gulinaer B  Yu ZX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225-228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成年人颈动脉斑块情况,提高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方法 2007年10月至2010年3月应用四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35岁以上人群13 896名.进行问卷、体检和血糖、血脂检测及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该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颈动脉斑块总检出率为10.2%.经标准化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检出率分别为2.31%、1.84%、2.4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1.032,95%CI 1.026~1.037)、吸烟(OR 1.358,95%CI 1.164~1.585)、总胆固醇(OR 1.075,95%CI 1.018~1.135)、血糖(OR 1.050,95%CI 1.020~1.081)、收缩压(OR 1.011,95%CI 1.008~1.014)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OR 0.653,95%CI 0.545~0.738)、高密度脂蛋白(OR 0.864,95%CI 0.751~0.994)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颈动脉斑块检出随年龄增长呈增多趋势,且不同民族间存在差异.性别、年龄、吸烟、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血糖、收缩压均可影响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不同性别影响因素不同.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etection rate of carotid artery plaque in Han, Uygur and Kazakh adult populations of Xinjiang. Methods During the period of October 2007 to March 2010, the present study was performed in 13896 Han, Uygur and Kazakh adults of Xinjiang aged 35 years old and over by a four-stage random sampling method. All subjects were investigated by a standardized questionnaire,physical, biochemical examination and ultrasonography of carotid arteries. Risk factors were analyzed by a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carotid artery plaque was 10.2% . After standardization, the detection rate of Chinese Han, Uygur and Kazakh populations was 2.46%, 2. 31% and 1.84% respectively. By the analysis of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ge( OR 1.032, 95% CI 1.026-1. 037), smoking( OR 1. 358, 95% CI 1. 164 - 1. 585 ), total cholesterol ( OR 1. 075, 95% CI 1. 018 -1. 135), blood glucose( OR 1. 050, 95% CI 1. 020 - 1. 081 ) an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OR 1.011,95% CI 1. 008 - 1. 014 )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in the occurrence of carotid artery plaque. Females ( OR 0. 653, 95% CI 0. 545 -0. 738 ) and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OR 0. 864, 95% CI 0. 751 -0. 994 )were the protective factors in the occurrence of carotid artery plaque. Conclusion The detection of carotid artery plaque in Xinjiang increases substantially with age and difference exists between nationalities. The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of the formation of carotid artery plaque include gender, age, smoking, high-density lipoprotein,total cholesterol, blood glucose an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The effect of these factors is different between genders.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与老年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糖尿病对老年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的作用.方法 随机抽取2005年10月至2008年2月住院老年患者1 298例,其中糖尿病617例,无糖尿病681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检测血糖、血尿酸、血脂,进行螺旋CT脑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CT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高血糖(χ2=8.04,P<0.01)、高血压病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显著相关(χ2 =12.14,P<0.01).高胆固醇(χ2 =6.35,P<0.05)、低密度脂蛋白升高(χ2 =5.81,P<0.05)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有关.在排除了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和三酰甘油升高因素后,高血压病(OR=2.61,95%CI=1.13~3.66)、高血糖(OR=2.50,95%CI=1.20~2.93)、高尿酸(OR=32.23,95%CI=1.19~3.31)与颈动脉硬化发生相关.糖尿病与颈动脉硬化斑块(OR=2.21,95%CI=1.13~3.46)发生相对危险度最高.结论 糖尿病可能促进老年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人群经过结直肠癌筛查后的发病趋势及生存率,评价结直肠癌筛查项目的中远期效果。方法基于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结直肠癌试点筛查项目,通过上海市恶性肿瘤登记系统及上海市生命统计系统追踪筛查人群结直肠癌的发病情况及确诊患者的生存情况,分析不同随访周期内相对于当地一般人群的标准化发病比(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io,SIR)及确诊患者的生存率。结果 在所有参与筛查人群中共发现结直肠癌确诊患者144例,发病率为71.78/10万人年,SIR为0.71(95%CI:0.59~0.82)。随访时间小于1年、1~3年、4~6年以及7年以上的SIR分别为1.83(95%CI:1.20~2.46)、0.75(95%CI:0.53~0.98)、0.77(95%CI:0.56~0.98)和0.45(95%CI:0.23~0.66)。在筛查阴性人群中共发现结直肠癌确诊患者89例,发病率为51.4/10万人年,SIR为0.51(95%CI:0.40~0.62)。144例确诊患者3年生存率为77.2%,5年生存率为69.9%。结论 参与筛查人群中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相较于当地同期一般人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学生在校4年体重指数(BMI)及其增长率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方法:利用北京大学2011-2017年本科生入学体检和2015-2021年研究生入学体检数据库,将5 615例连续就读学生纳入研究,随访4年,调查该人群本科入学及研究生入学时血压和BMI变化。结果:男、女生高血压累积发病率分别为5.00%和0.71%。男、女生超重肥胖组高血压发病风险均增加[RR值分别为4.21(95%CI 3.03~5.86)和6.30(95%CI 4.72~8.70)],且BMI增长率>5%组较BMI增长率≤5%组男、女生高血压发病风险均增加[RR值分别为2.34(95%CI 1.68~3.24)和5.66(95%CI 1.85~17.30)]。结论:大学生超重肥胖和BMI高增长率会增加高血压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1日‐2016年7月1日间,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时,检出颈动脉斑块者188例作为病例组,按照年龄±3岁以内、性别相同的原则进行1︰2匹配,颈动脉超声结果正常者37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健康自测问卷询问受检者既往吸烟、饮酒、锻炼情况,并收集研究对象2012年体检数据,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吸烟、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发生颈动脉斑块的风险高,OR(95%CI)分别为1.680(1.152~2.450)、1.647(1.143~2.374)、1.950(1.313~2.897)、1.642(1.101~2.449)。结论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吸烟是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