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血压病患者心脏结构改变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蔡薇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8,14(1):1
分析162例高血压病患者心脏结构改变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发现高血压病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多于室性心律失常(分别为79%和58%),且早期即出现,其发生率与左房大小有关。室性心律失常与心室肥厚及心肌缺血密切相关。左房增大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左室肥厚的发生率。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复杂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左房增大及左室肥厚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老年高血压病患者。 相似文献
2.
1资料与方法 随机选择1999年10月~2001年7月我院门诊或住院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100例,作为老年高血压病组,选择同期血压正常老年人100例作为老年对照组.所有对象均排除冠心病、肺心病、风心病、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近期内无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史.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与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我们分析了181例高血压病患者心脏结构改变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发现高血压病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多于室性(分别为86.7%与67.9%)且早期即出现,其发生率与左房大小有关。室性心律失常与心室肥厚及心肌缺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老年高血压患者房性心律失常与左心结构和功能改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应用超声心动图及多普勒超声检测不伴左室肥厚的51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左心结构和功能参数,以24h动态心电图房性早搏总数大于100次和(或)出现短阵房性心动过速(A组)与房性早搏总数小一地100次(B组)为标准,将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A组(26例)和B组(25例),结果: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左室后壁之比两组无明显差异,收缩功能指标EF和FS两组无明显差异。舒 相似文献
5.
作者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了264例主血压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探讨心律失常发生率与左室肥厚的关系。结果表明:左室肥厚组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LVH组室心率失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NLVH组。提示高血压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左室肥厚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病伴缺血性ST段改变患者心律失常特点及其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伴ST段改变42例,不伴ST段改变72例高血压病患的24h动态心电图(DCG)心律失常特点。结果显示伴ST段改变组总房性心律失常和总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97.6%和64.3%,不伴ST段改变组分别为86.5%和35.1%,差异显(P<0.01);伴ST段改变组左室肥厚(LVH)(29例),其总室性心律失常和Lown′s分级≥3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是79.3%和31.0%,均高于无LVH(13例)的30.8%和7.7%(P<0.01)。提示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肌缺血和LVH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近40余年已不断发展,但对高血压病患者同时观察ABPM变化与动态心电图(DECG)改变的研究不多。现将45例高血压病患者同时进行ABPM和DECG检查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老年前期和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心律失常特点及其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老年前期82例、老年期124例高血压病患者和健康老年前期46例、老年期63例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特点。结果显示老年前期高血压组总房性心律失常和总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90.2%和59.8%,老年高血压组分别是98.4%和75.0%,差异显著(均P<0.01);老年前期对照组分别为80.4%和45.7%,与同期高血压组比较差异不显著(均P>0.05);老年对照组分别为87.3%和52.3%。与同期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显著(均P<0.01)。老年高血压组中伴左室肥厚(LVH)者(66例)其总室性心律失常和Lown’s分级≥3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是84.8%和36.4%,均高于不伴LVH者(58例)的63.8%和13.8%(P<0.01)。在老年前期高血压组中伴LVH者其Lown’s分级≥3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9.0%,高于不伴LVH者的2.5%(P<0.05).提示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LVH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10.
高血压病部分左室肥厚心脏结构的变化主要在室间隔,称为孤立性室间隔肥厚(IVSH)[1]。以往,关于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增加室性心律失常(VA)发生率和猝死危险性的报道较多,但有关孤立性室间隔肥厚的研究报道甚少。本研究对54例IVSH及86例室间隔正常的高...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高血压病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方法对100例高血压病患者和20例健康者的超声心动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1)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心房(左房)增大,并随年龄增大,高血压病史延长,左房扩大越明显,发生严重房性心律失常几率也越高。高龄组发生持续性房颤为30.77%,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2)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6%(36例),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85%(85例)。(3)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左房的大小、二尖瓣返流、左室大小以及左室质量指数相关,尤其与左房大小的相关性更明显,室性心律失常与左房、二尖瓣返流、主动脉瓣返流、左室质量指数相关性不显著,而与左室腔大小相关。结论(1)年龄、高血压病史、左房大小是影响高血压房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二尖瓣返流、左室增大、左室质量指数增高也与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相关。(2)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房性心律失常,高血压离心性心脏扩大比向心性肥厚更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对房、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及其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入选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10例,均经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判定心律失常情况,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根据不同左室舒张充盈类型分为正常舒张充盈型(即左室舒张功能正常组)、松弛受损型、假正常充盈型、限制性充盈型(后3型为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组).结果 (1)共检出房性心律失常占70%,室性心律失常占4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975,P<0.05);(2)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组的房、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复杂房、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89%、63%、49%、30%,均高于左室舒张功能正常组[40%、26%、13%、7%,χ2=56.723、28.359、28.076、15.9102,P<0.05];(3)不同左室舒张充盈类型间的房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复杂房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假正常充盈型和限制性充盈型的发生率最高,分别为93.6%和96.4%.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促进房、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并影响其严重程度;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假正常充盈型和限制性充盈型易发生复杂房、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人高血压左室肥厚(LVH)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17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及Holter检查,比较有LVH及无LVH两组各类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17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LVH81例(45·5%),LVH组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非LVH组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LVH组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CVA)为39例(48·1%),显著高于无LVH组的17·5%(17例)(P<0·01)。结论老年人高血压LVH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且与CVA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江苏无锡地区机关人员血压与心电图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机关人员的血压水平及其与临床心电图异常的关系。方法:通过对江苏无锡地区部分机关的8 540名工作人员的系统查体,计算不同性别的血压分类及高血压患病率,分析不同血压水平的心电图异常检出率。结果:(1)男性正常高限血压占12.12%,高血压占37.15%;女性正常高限血压占7.37%,高血压占21.08%,男性正常高限及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P<0.01);(2)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除70~79岁组外,均为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1);(3)随着血压升高,临床心电图异常分类如ST-T改变、左室高电压、左室肥厚、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早搏、陈旧性心梗等检出率显著升高。结论:随着血压升高,临床心电图异常特别是室性异常心电图的发生率显著升高。血压达到正常高限时,临床心电图异常率已开始升高。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病孤立性室间隔肥厚患者心律失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24h动态心电图以每小时房性早搏数(PAC/h)和室性早搏数(VPC/h)及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作为指标,对22例高血压病孤立性室间隔肥厚患者、20例高血压病向心型肥厚患者、24例高血压病无左室肥厚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检测,结果发现,高血压病孤立性室间隔肥厚组与向心型肥厚组VPC/h及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正常对照组和高血压病无左室肥厚组明显增加(P<0.05~0.01);而PAC/h的增加仅见于高血压病孤立性室间隔肥厚组(P<0.01)。表明:高血压病孤立性室间隔肥厚与向心型肥厚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增高,前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增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对血压及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117例OSAHS患者按照按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及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情况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组,随机选取35例无OSAHS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对象均行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m,PSG)检查,监测睡前及醒后血压,同时行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睡前及醒后血压水平在OSAHS患者中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各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前及醒后血压相比: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轻度OSAHS组收缩压无显著差异(P0.05),舒张压有显著差异(P0.05),中度及重度OSAHS组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0.05)。中重度OSAHS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轻度OSA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SAHS本身可以引起夜间血压的升高,且血压的变化随着OSAHS程度的加重而加大。OSAHS在睡眠时有较大的心率变异性,夜间可见明显的高频峰,心率变异夜间大于白天。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心率变异性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脉压(PP)与心率变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122例EH患者,其中男性66例,女性56例,平均年龄(55.3±4.2)岁。将所有病例按PP值分成4组,应用24h动态心电图观察室性心律失常和心率变异性各时域指标(SDNN、SDANN、SDANNIndex、RMSSD、PNN50)、频域指标(LFnu、HFnu)。结果PP较大组患者的24h室性早搏发生率及早搏级别显著高于脉压较小组;PP较大组患者上述时域指标及频域指标中高频成分(HFnu)低于脉压较小组,而低频成分(LFnu)高于脉压较小组。结论高血压患者PP增大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背景原发性高血压(EH)和2型糖尿病(T2DM)常易并发。已有研究证实了 EH 可致心律失常,但对于二者合并存在时心律失常发生状况及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特征,还未见报道。目的研究 EH 合并 T2DM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状况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住院患者168例,分为 EH 组、T2DM 组、EH 合并 T2DM 组及正常组,对4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24 h 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EH 合并T2DM 组与 EH 组和 T2DM 组相比易发生心律失常(P<0.05)。2)EH 合并 T2DM 组左心房内径(LAD)、升主动脉内径(AO)、左心室内径(LVD)、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质量(LVM)值、E/A 比值异常例数和二尖瓣返流程度(MR)均高于 EH 组和 DM 组(P 均<0.05),EF 值低于 EH 组和 DM 组(P<0.05)。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EH合并 T2DM 时,房性心律失常次数与 LAD、IVS、MR 正相关,与 LVD 负相关;室性心律失常次数与 LVD、IVS、LVM 正相关。4)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疾病种类、高血压病程和 LV...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揭示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及年龄的影响。方法:比较正常人和高血压患者HRV的变化,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中年与老年组的差异。结果:(1)与正常人比较,高血压患者HRV明显降低(P<0.05-<0.01);(2)老年组正常人和高血压患者最大、最小心率差,较中年组(正常人和高血压患者)显著下降(P<0.05);(3)高血压病人房、室性心律失常显著多于正常人(P<0.01),老年组更高于中年组(P<0.05-<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迷走神经功能受损,增龄可加重其损害,且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OISH)左室肥厚(LVH)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其关系。方法对96例OISH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和Holter检查,比较有LVH及无LVH两组各类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96例OISH患者并发LVH者62例(64.6%);LVH组复杂性房性与室性心律失常例数分别为55例(88.7%)与48例(77.4%),其构成比显著高于无LVH组的35.3%(12例)与32.4%(11例)(均为P<0.01)。结论OISH患者LVH与复杂性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