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本地区系国内EHF的老疫区,我们用血清学、病原学方法,对本区常见的家、野生动物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牛、猪、羊、狗、家兔、猫头鹰未发现阳性,家猫带毒率最高为22.2%(2/9),其次为家鼠6.1%(94/1541)、野鼠5.8%(33/565)、野兔4.9%(11/223)及黄鼬25.9%(7/27)。在鼠类中,鼠种不同带毒率亦有差别。家鼠中褐家鼠带毒率最高,达8.7%(81/930),黄胸鼠、小家鼠带毒率分别为1.8%(3/171)及2.3%(10/440)。野鼠中黑线姬  相似文献   

2.
上海地区的猫、沟鼠、黄鼬、犬、猪和黄胸鼠6种动物都有华支睾吸虫的自然感染,前三种动物的阳性率分别为81.8%、22%和7.4%,平均检出虫数582、8和60条。其中猫的感染最为突出。在所调查的8个县44个社镇中,有15处的阳性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3.
结膜吸吮线虫终宿主调查和实验动物宿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结膜吸吮线虫的终宿主除人体外,一般文献记载主要为犬、猫和兔,国外有的文献认为也可寄生于猴、鼠和狐等野生动物的眼结膜囊内。为了查明结膜吸吮线虫的保虫宿主种类,对安徽省部分地区的有关家畜和野生动物作了调查,并对实验动物进行实验感染可行性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福建省动物宿主感染巴贝虫状况。方法 2014-2016年本中心在福建各地捕鼠,笼日法捕鼠,采集鼠心脏血,同时采集牛、羊和狗的血液样本,采用PCR扩增巴贝虫18SrRNA基因,感染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结果调查共布放鼠笼5 917笼次,捕鼠381只,鼠密度为6.44%。全省鼠类巴贝虫的感染率7.61%。家栖鼠中仅3只感染巴贝虫,感染率为1.68%。野鼠中26只感染巴贝虫,感染率为12.87%。野鼠感染率远高于家鼠,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地区分布看,闽中地区感染率最高,其次为闽东,闽南地区感染率最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动物,牛的血样未检出巴贝虫,狗和羊的血样中各1只检出巴贝虫,感染率分别为1.79%和0.55%。鼠类的巴贝虫感染率高于其他动物的感染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序列分析显示鼠类感染的均为田鼠巴贝虫。而犬中检出的巴贝虫为犬巴贝虫。结论福建省巴贝虫宿主动物中鼠类尤其是野鼠,感染率最高,可能是我省巴贝虫最重要的宿主。  相似文献   

5.
<正> 潍坊市某学院动物室于1986年1~3月先后发生3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其血清EHF抗体滴度均呈4倍增高。为查明传染源,确定本次流行类型及进行传播途径的探讨,我们于2~4月进行了本次调查,结果证实传染源为实验大白鼠。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并查找新疆塔里木盆地荒漠型黑热病自然疫源地的宿主动物。方法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黑热病宿主动物的5个标准,采用流行病学方法查明荒漠型黑热病患者被感染的主要生境;采集疫区不同生境优势动物,以特异性抗体检测方法筛查抗体阳性动物;调查疫区不同生境白蛉密度和传播媒介吴氏白蛉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的感染率;采用特殊培养基和敏感动物从患者、阳性动物和吴氏白蛉中分离利什曼原虫,开展分子遗传学相似性鉴定;以吴氏白蛉开展优势动物吸血实验,查找吴氏白蛉的供血宿主;对照黑热病宿主动物的5个标准,根据上述实验调查结果,采用排除法确认天然宿主动物,同时确认荒漠型黑热病疫区的核心区;黑热病暴发时在核心区及其周边以杀虫剂灭蛉,与对照区比较,根据两个区的实际控制效果和时间,最后确定宿主动物。结果荒漠型黑热病患者被感染的生境是胡杨柽柳生境及其相邻农田;胡杨柽柳生境的优势动物为塔里木兔(Lepus yarkandensis)、子午沙鼠(M.meridianas)、毛脚三趾跳鼠(D.sagitta)和科氏三趾矮跳鼠(S.crassicada);共获得16种动物1374份样品(野生动物1137份、家畜237份),只有塔里木兔(45/485)检出抗利什曼原虫阳性个体,从塔里木兔分离出4株利什曼原虫(4/485)。在疫区的所有生境中,只有胡杨柽柳生境中的塔里木兔的抗体阳性率和吴氏白蛉的利什曼原虫感染阳性率最高;吴氏白蛉只能吸到塔里木兔和大耳猬的血,吸血率分别为9.5%和3.3%;塔里木兔的利什曼原虫分离株与当地黑热病患者和传播媒介吴氏白蛉分离株的乙酰氨基葡萄糖磷酸转移酶(NAGT)核基因鉴定结果显示相似性100%,属婴儿利什曼病2型;自2008年黑热病暴发以来,实验区飞机喷洒杀虫剂灭蛉一次,连续7年无流行,对照区流行2次,每次流行持续2年。结论所有动物中只有塔里木兔与WHO规定的黑热病宿主动物的5个标准最接近,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的供血宿主实验是验证天然宿主动物的重要方法;荒漠型黑热病患者被感染的生境是查找黑热病宿主动物的关键区域,即胡杨柽柳核心区及其相邻农田;核心区灭蛉是长期有效控制黑热病流行的重要措施,能为证明荒漠型黑热病宿主动物提供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并查找新疆塔里木盆地荒漠型黑热病自然疫源地的宿主动物。方法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黑热病宿主动物的5个标准,采用流行病学方法查明荒漠型黑热病患者被感染的主要生境;采集疫区不同生境优势动物,以特异性抗体检测方法筛查抗体阳性动物;调查疫区不同生境白蛉密度和传播媒介吴氏白蛉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的感染率;采用特殊培养基和敏感动物从患者、阳性动物和吴氏白蛉中分离利什曼原虫,开展分子遗传学相似性鉴定;以吴氏白蛉开展优势动物吸血实验,查找吴氏白蛉的供血宿主;对照黑热病宿主动物的5个标准,根据上述实验调查结果,采用排除法确认天然宿主动物,同时确认荒漠型黑热病疫区的核心区;黑热病暴发时在核心区及其周边以杀虫剂灭蛉,与对照区比较,根据两个区的实际控制效果和时间,最后确定宿主动物。结果荒漠型黑热病患者被感染的生境是胡杨柽柳生境及其相邻农田;胡杨柽柳生境的优势动物为塔里木兔(Lepus yarkandensis)、子午沙鼠(M. meridianas)、毛脚三趾跳鼠(D. sagitta)和科氏三趾矮跳鼠(S. crassicada);共获得16种动物1 374份样品(野生动物1 137份、家畜237...  相似文献   

8.
<正> 为了阐明本市流行性出血热(EHF)的流行规律,了解宿主动物的种类组成,确定主要传染源,分折感染环境,给EHF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站在疫区进行了鼠类种、群分布密度及抗原携带情况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用捕鼠中型铁夹放在室内外,夜放晨收,连放3夜,共捕鼠119只;另用夜夹法捕获35只,共有6个鼠种。室内鼠密度16.33%,以褐家鼠为优势种(83.67%);野外鼠密度为23.33%,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58.57%),褐家鼠次之(20.00%)。将捕获的154只鼠种经特异性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室内褐家鼠鼠肺中检出EHF相关抗原阳性率为7.32%。野外黑线姬鼠抗原阳性率4.92%,褐家鼠为18.18%。室内外褐家鼠的带毒率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X~2=1.71,P>0.05)。野外褐家鼠与黑线姬鼠带毒率亦无显著差异(X~2=3.68,P>0.05)。其它鼠种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云南省曲靖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宿主动物及疫源地分布特点,为防治HFR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居民区用鼠笼法捕鼠,捕获鼠类经分类鉴定,解剖取肺组织,用直接免疫荧光试验(DFA)检测汉坦病毒抗原。结果 2009年5~9月,在云南省曲靖市宣威、沾益、麒麟、马龙、陆良、会泽、罗平、师宗、富源县(市、区)共捕获鼠类6种643只,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斯氏家鼠、大足鼠和树鼩构成比依次为47.28%、44.63%、5.13%、1.56%、1.24%、0.16%,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种;用DFA法检查鼠肺组织643份,阳性12份,阳性率1.87%;阳性鼠种为褐家鼠(2.63%,8/304)、黄胸鼠(1.05%,3/287)和小家鼠(3.03%,1/33)。结论曲靖市广泛存在以褐家鼠为主要宿主的家鼠型HFRS疫源地,今后应加强本病的监测和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10.
<正> 登革热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78年以来广东和广西多次发生流行,我省曾于1981~1983年从白纹伊蚊分离到登革热Ⅳ型和Ⅲ型病毒。为了解各种动物感染登革病毒情况及查清疫源地类型,我们于1986及1987年从各地区收集动物血  相似文献   

11.
<正>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经1955年EHF暴发后调查及近年IFAT检测,确定黑线姬鼠为主要传染源。用夹/日法于3~4月及8~9月分别在老疫区伊图里河、图里河林业局,新疫区大杨树局,非疫区牙克石、库都尔、乌尔旗汉局捕鼠,以了解宿主动物分布规律,结果见表1、2。 老疫区五十年代与八十年代鼠类分布情况说明,  相似文献   

12.
印度的黑热病是一种人原性的疾病,仅仅通过银足白蛉在人群中相互传播,在世界其他地区犬类和啮齿类是贮存宿主。印度西北流行的皮肤利什曼病,除人之外,发现沙鼠是热带利什曼原虫的保虫宿主。在印度经10~15年后黑热病的再出现,提示在印度也  相似文献   

13.
<正> 1980年起我市发生了以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的EHF流行,流行情况调查结果如下。 一、一般流行病学调查: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干旱地区高于潮湿地区。多为一户一例,可见簇状流行,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以矿工发病数最多,以下依次为普通工人、教师、医务人员和农民。1~3月份为流行高峰,夏秋季发病较少。  相似文献   

14.
<正> 1986年5月和1987年5月,我们在家、野鼠混合型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区江苏省江宁县湖熟乡,对家猪自然感染EHF及诸与EHF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证明猪能自然感染EHF病毒。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标本来源及猪肺、猪血清EHF抗原、抗体检  相似文献   

15.
基图伊地区是肯尼亚的黑热病重点疫区之一,早在40年代,黑热病已在该地出现,以后经过几次流行,最近一次流行在1980年,患者有400例以上。作者在该地调查黑热病的宿主。从全部家犬吸取腘部淋巴结液置NNN氏培养基上培养,对食肉类野生动物于杀死后取心脏血液分离出血清备作血清学研究,对动物的脾肝和肾脏组织进行培养及涂片检查。共查家犬76头,麝猫(Genetta sp)和猫鼬(Helogaleparvula)各12头。结果在家犬的淋巴结抽出液培养均未找到原虫,而在4头麝猫和1头猫鼬的内脏培养中分离出前鞭毛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江西省并殖吸虫的宿主动物进行系统分类与实验研究。方法采用形态学方法对并殖吸虫第一、二中间宿主进行分类与鉴定。采用生理盐水逸出法检测野猪膈肌和肝脏等脏器中卫氏并殖吸虫的滞育童虫。分别以刺猬和小鼠作为卫氏并殖吸虫实验动物模型,经口感染卫氏并殖吸虫囊蚴,进行宿主转换(直接转续和间接转续传播)的实验研究。结果江西卫氏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种或媒介共计17种,隶属2科3属;第二中间宿主淡水溪蟹种或媒介为23种,隶属1总科1科3属,其中15种为作者等研究发现报告的新种;建立了江西并殖吸虫媒介新属——华南溪蟹属(Huananpotamon),认为武夷山脉是华南溪蟹属类群的分化中心,并有向与广东毗邻的南岭山脉的九连山和与湖南接壤的罗霄山脉扩展的趋势;建立了江西省淡水蟹类总科及科与属的分类检索表;证实携带江西卫氏并殖吸虫囊蚴的淡水溪蟹优势种群为福建华溪蟹(Sinopotamon fukiense)、万载华溪蟹(S.wanzaiense);对江西省淡水蟹类的动物地理学进行了分析研究;首次证实野猪(Sus scrofa)为江西卫氏并殖吸虫的自然转续宿主;并首次建立了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作为江西卫氏并殖吸虫的实验转续宿主和动物模型。结论江西境内存在众多的并殖吸虫自然疫源地或流行区,但其分布发生了变化。淡水蟹类种类的组成与分布与其不同海拔高度和地势地貌及其水系的走向等密切相关;野生啮齿类动物对于并殖吸虫疫源地的维持甚至扩大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建平县位于辽宁省西部山区西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敖汉旗、喀拉沁旗等鼠疫自然疫源市县相接壤,是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一部分。于1947年6月至1949年10月流行人间鼠疫,流行面积l400km2,涉及10个乡镇,22个村屯,发病人数428人,死亡人数396人,死亡率高达92.52%。经多年的防治研究,彻底的控制了疫情,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调查结果如下。1历史人间鼠疫疫区的控制 建平县北部疫区自1950~2000年已经50年未发生人间鼠疫,46年未发生动物鼠疫,保护了人…  相似文献   

18.
煤窑沟位于吐鲁番县北郊距城约50公里的天山南坡,海拔900~1100米。1968年以来每年都有黑热病发生,1983年在该地首次证实副蛉亚属的亚历山大白蛉为黑热病的传播媒介。由于黑热病患者都在白蛉季节后发生,而在白蛉季节内又能在荒野里查见自然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亚历山大白蛉,由此推断当地人感染黑热病很可能来源于荒野的动物界。为了查明当地黑热病的动物宿主,我们于1985~1986年在煤窑沟对野生动物及家犬进行了检查。  相似文献   

19.
正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嗜肝病毒,目前对其生物学特性及其所诱导的免疫应答反应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外周血中的HBV,而非肝内病毒的研究。肝脏的细胞组成和外周血完全不同,且HBV仅在肝内复制,因此肝组织应该是研究HBV和宿主相互作用的最重要部位。HBV感染期间的宿主-病毒相互作用多年来一直是充满争议的话题,细胞培养系和动物模型的研究结果各异。Lebosse等~([1])对未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组织学标本进行分析,首次为肝内固有免疫应答途径的宿主基因表达及其与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