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共同性外斜视125例手术疗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儿童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在氯胺酮全麻下对125例年龄在4-12岁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进行3-12个月随访观察。结果术后111例患者眼位正位,占手术总数的88.8%;38例恢复了双眼单视功能,占术前无双眼单视功能的50.67%。结论手术在纠正儿童共同性外斜视眼位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恢复部分患者的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2.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95例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95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在氯胺酮全身麻醉下进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或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同一眼的内直肌缩短术,并进行了6-30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术后85例患者眼位正位,占手术总数的89.47%,术前47例无双眼单视功能的患者有28例恢复了双眼单视功能,占术前无双眼单视功能的59.57%。结论手术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毛晓珺  朱小妹  王苏华 《海南医学》2006,17(12):104-105
目的 探讨儿童V型外斜视的手术方式.方法 本组病例均经1%阿托品散瞳验光,矫正屈光不正,治疗弱视.术前进行角膜映光法、视野计法、三棱镜遮盖查斜视角.同视机检查,三级视功能及立体视敏度、对42例V型外斜视患儿分别以水平肌的退后和缩短(1组15例)、水平肌退后和缩短 水平肌上下移位(2组14例)、水平肌退后和缩短 下斜肌断腱术(3组13例)为标准行外斜矫正术.结果 在术后随访6周,手术成功率(向上、下注视时斜视度差别≤10△)1组2/5为13,33%;2组13/14为92.86%;3组12/13为9231%.结论 2组、3组病例手术方式的成功率与1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本文对儿童斜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儿童斜视早期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时机的关键性。方法对248例儿童斜视的手术年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手术量的估计进行了分析。对调节性内斜视根据AC/A比值;融合力的大小及戴全矫远视镜后出现的内斜度数来确定手术方法,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根据外斜视的三种类型选择手术方法。并对其效果作了评定。结果在随访观察中Ⅰ级治愈17l例,占68.95%,其中内斜视63例(包括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外斜视53例,A-V征18例,麻痹性29例,上斜视8例。Ⅱ级良好53例占2l,37%,Ⅲ级差24例占9.68%,总有效率90.32%。结论通过总结分析我们认为儿童斜视应当尽早手术矫正,这不仅有助于儿童立体视觉的恢复,而且还可防止弱视的发生。建立和维护正常立体视功能,是我们对儿童斜视早期手术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5.
间歇性外斜视在儿童斜视中多见,手术治疗是主要方法.其目的不但矫正眼位,提高视力,而且巩固和恢复双眼视功能.由于儿童时期视力、视觉功能发育不成熟,因此手术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本文报告3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于不同时期手术治疗后的视觉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6.
我们对58例儿童水平斜视手术随访结果进行了总结,对手术年龄与疗效,术后视网膜对应转变率的关系和手术过矫对眼位正位率的影响作了简要分析。我们认为早发现、早治疗有利于术后Ⅲ级视功能恢复和术后正常视网膜对应转变,尤其对患有>25°的间歇性外科视和非调节性的内斜视患儿。轻度过矫有助于眼位正位。这种手术在临床上和理论上应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任孝伟  易军晖 《吉林医学》2010,31(16):2458-2459
目的:分析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疗效及其与融合功能的关系。方法:观察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患者78例,并对其术后眼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同性外斜视近期正位71例,正位率91.02%,欠矫6例(7.69%),过矫1例(1.28%)。远期有随访记录者56例,正位48例,正位率85.71%。术后复视1例,所有患者眼球运动功能良好,无外转受限。结论: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效果与诸多因素有关,术前、术中和术后都要充分考虑融合功能的作用,应根据患者的融合功能强弱灵活掌握手术量。  相似文献   

8.
央京  多吉 《四川医学》2013,34(1):88-89
目的 探讨儿童不同类型斜视手术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1996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行首次小儿斜视矫正术的218例儿童进行分析.其中内斜视76例、外斜视83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18例、分离性垂直斜视11例、A-V综合征9例及其他先天性特殊类型斜视21例.术后平均随访8.5年.观察术后正位率.结果 218例患儿中,外斜视组83例患儿有45例手术后眼位变化完全正位,正位率为54.22%.内斜视组76例患儿有21例手术后眼位变化完全正位,正位率为27.63%.其他类型斜视组59例患儿有14例完全正位,正位率为23.73%.结论 针对儿童不同类型斜视原因,选择合适的手术时间与手术方式,可以有效地增强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儿童斜视进行分析,提出儿童斜视早期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 对248例儿童斜视的手术年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手术量的估计进行分析。对调节性内斜视根据AC/A(调节性集合和调节的比率)比值、融合力的大小及戴全矫远视镜后出现的内斜度数来确定手术方法;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根据外斜视的三种类型选择手术方法。并对其效果做出评定。结果 在随访观察中,Ⅰ级治愈171例,占68.95%,其中内斜视63例(包括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外斜视53例,A-V征18例,麻痹性29例,上斜视8例。Ⅱ级良好53例,占21.37%。Ⅲ级差24例,占9.68%。总有效率90.32%。结论 儿童斜视应当尽早手术矫正,这不仅有助于儿童立体视觉的恢复,而且还可防止弱视的发生。建立和维护正常立体视功能是儿童斜视早期手术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0.
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效果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0-2004年于我科行手术治疗有随访记录的95例患者的术后眼位、视功能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近期正位率为82.11%,远期正位率为79.31%.术后部分患者获得双眼视功能.结论及时手术治疗外斜视既可以改善外观,又可以恢复部分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11.
韩玉岷 《南通医学院学报》1994,14(1):105-105,107
对15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手术效果分析,认为术前须对患者进行不同日期多次检查斜视角,以对患者斜视度有效清楚的了解,便于设计手术量,对于斜视度不稳定者应考虑按最大斜度施行手术,方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个别患者需作两次手术才能完全矫正。  相似文献   

12.
印全胜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7):128-129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4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观察手术时机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40例患者中正位者28例,占70%,轻度欠矫或过矫7例,占17.5%,明显欠矫或过矫5例,占12.5%。5~12岁年龄组正位率为83.3%,而13~38岁组为30%,不同年龄组手术矫正效果有明显差异(P〈0.05),年龄愈小其术后眼位矫正效果愈好。结论建议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应早期手术,眼位正位率明显提高,有利于重建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13.
间歇性外斜视是儿童最常见的外斜视,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间[1]。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则为临床最常见亚型,主要临床特征为远斜视度与近斜视度差值≤10三棱镜度(prism diopter,PD),且随病程延长逐渐表现为正位立体视功能的损伤[2]。目前对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临床首选外科手术治疗,而单眼一退一截术(R&R)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LR-rec)是最为常用的两种方案。研究显示,BLR-rec方案较R&R方案在矫正远斜视度方面具有优势,更适用于此类患儿治疗[3]。  相似文献   

14.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歇性外斜是一种介于隐性和共同性外斜之间的斜视类型,属临床常见眼病之一,尤以儿童发病率为高。延误治疗时机后常可转变为恒定或交替性外斜视,从而导致双眼单视机能的丧失。笔者就本院1994以来记录完整的64例、间歇性外斜的手术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发现间歇性外斜的发病年龄较早,14岁以前手术治愈率高。一旦确诊为间歇性外斜视,只要能接受术前的基本检查,均应尽早手术。其手术方式的选择,笔者主张将双眼外直肌同时等量或近似等量-徙-后术作为间歇性外斜视的首选手术,但对因斜视角过大,做双眼外直肌徒后尚不足以矫正者,应辅以非主导眼内直肌截除术,对外转力明显不足者,应避免施行此术。关于手术眼,外直肌后徙宜双眼同时进行,以视远或视近的最大斜视角来确定手术量,以单条外直肌每徙后1mm矫正1°,对外直肌后徙极量以11mm为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过程中,手术的时机和相对应的疗效.方法:针对80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即年龄不超过9岁的儿童组和年龄超过9岁的少年组,后针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并观察其疗效,两组患者均为我院2011年9月到2016年9月间收治.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眼位情况发现其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则说明差异不明显.而经过不同融合功能下双眼视觉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可见,手术前无融合功能患者双眼视觉功能恢复比例52.00%明显较低,具有融合功能的恢复比例为74.54%,组间比较P<0.05则说明差异明显.结论:分析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及具体临床疗效发现,手术时机会对患者的手术疗效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可能疗效会受到其他多种因素作用,因此我们建议针对患者进行手术时机的选择时,应该考虑到患者的眼位、融合状态、年龄等情况.  相似文献   

16.
刘爱琴 《中原医刊》2007,34(11):40-41
目的探讨评价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的双眼视觉改变,以讨论发生单眼注视综合征的可能性。方法对43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前后双眼注视状态及双眼单视功能的改变进行分析。结果在部分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过矫的儿童中,其双眼单视功能有改变并发生单眼注视、立体视降低,有少数病例术后视力下降并不能矫正。结论在视力尚未发育成熟的间歇性外斜视的儿童中,由于手术过矫,术后存在出现抑制性暗点的可能性,故偶有发生单眼注视综合征的危险。手术过矫的原则取决于儿童的年龄及视功能发育成熟程度。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方法]对79例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按年龄、双眼视功能状态、斜视类型分组进行观察、研究。[结果]79例患者平均随访1.6年,治愈69例(其中28例恢复双眼单视功能),未愈10例中9例仍外斜,1例继发内斜视。年龄越小越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术前有双眼单视功能者术后对维持眼位正位有明显关系,与斜视类型无明显关系。[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术前有双眼单视功能者对术后眼位的影响较大,且早期手术有利于维持眼位正位及恢复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术矫正共同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手术治疗的共同性外斜视不同年龄、斜视类型、融合功能进行比较观察。结果:60例术后眼位,正位43例,内斜7例,外斜10例。其中,8~14岁年龄段术后正位率与≤7岁和≥15岁年龄段术后正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眼位与斜视类型无关,间歇性外斜和年龄越小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20.
156例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共同性外斜视不仅影响患者外观 ,而且影响双眼视觉发育 ,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通过手术 ,才能恢复双眼单视和改善外观 ,其手术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探讨外斜视手术成功的有关因素 ,我们将 1 56例共同性外斜视病例进行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本组 1 56例 ,男 85例 ,女 71例 ,年龄 8岁~ 50岁 ,其中间歇性外斜视 86例 ,恒定性外斜视 44例 ,继发性外斜视 2 6例 ,发病年龄从出生到 3 0岁。2 检查方法 术前、术后 1周、术后 6周常规用角膜映光法 ,视野弧法检查 3 3cm及 6m、三棱镜遮盖试验法及同视机检查斜视角和双眼视功能。3 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