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频率适应性起搏器临床应用的主要类型是感知体动,但存在局限性。本组使用感知情绪、体动变化的闭环式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可同时感知情绪及体动变化,相应增加或减少起搏心率,满足机体需求。 方法患者10例,全部为窦房结功能障碍者,置入双腔闭环式频率适应性起搏器(BiotronikINOS  相似文献   

2.
临床资料 患者 ,男性 ,74岁。因Ⅱ度Ⅱ型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于 1991年 4月在我院安装心脏DDD双腔起搏器。起搏器及电极均为美国CPI公司生产 ,型号为PG - 937型。术后多次检测 ,起搏器DDD工作正常。 1998年 11月因起搏器电能耗竭 ,在本院更换CPI公司 94 1型DDD双腔起搏器。当时因原电极检测各参数均正常 ,故未给予更换电极。 2 0 0 0年 4月摄胸片时发现起搏器心房电极在左锁骨下断裂 ,长约4cm左右 ,心室电极正常 ,即给予调整起搏器为VVI工作方式 ,起搏频率为 70次 分。现患者无特殊不适 ,心电图示起搏器功能正常 ,为…  相似文献   

3.
可对情绪变化起反应的闭环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目前应用以感知运动的传感器为基础的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在患者发生情绪变化时不能够提高起搏频率,本组报道新近开发的可感知情绪变化的闭环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方法 7 例患者,男性5 例,女性2 例,因窦房结变时功能障碍,植入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其传感器为感知心室电极周围血液及心肌阻抗的变化的闭环传感器,不仅在运动时,而且可在情绪激动时增加起搏频率。术后对患者在平卧体位进行紧张试验,以观察在患者情绪变化时起搏器的频率适应功能。测试以患者倒数数的方法使患者保持情绪紧张。结果 患者试验前,平均起搏频率为64ppm ,情绪紧张时起搏频率上升至平均86ppm 。结论 感知心肌阻抗变化的闭环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在患者情绪紧张时可有效地使起搏频率增加,满足生理需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老年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收集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双腔非频率适应性起搏器治疗,实验组给予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及生活质量变化。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6个月LVEF、6-MWT和BNP水平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1);2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等级分布存在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6个月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精力、精神健康与总体健康评分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1)。结论: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老年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显著,并优于双腔非频率适应性起搏器。  相似文献   

5.
骨骼肌电位干扰起搏器感知功能 (简称肌电干扰 )早已被发现 ,文献报道多为患者胸大肌活动产生的肌电位干扰起搏器的感知功能。现报道 2例患者因起搏器高输出刺激囊袋附近肌肉产生肌电位 ,抑制起搏脉冲发放或误触发 ,长时间地干扰引起临床症状。例 1 男性 5 6岁 ,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于 2 0 0 1年 8月植入Medtronic公司的SigmaD2 0 3双腔起搏器 (外院植入 )。起搏器参数设置为起搏频率 6 0~ 110次 /min ,房、室输出电压 3 5V ,脉宽 0 5ms,心房感知灵敏度 1 5mV ,心室感知灵敏度 3 0mV ,AV间期 180ms ,心室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结合倾斜训练防治重度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VVS)的效果。方法 13例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反复发作的难治性重度VVS患者(心脏抑制型9例、混合型4例)置入双腔起搏器,其中8例置入频率骤降反应起搏器、5例置入闭环刺激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并结合倾斜训练治疗。出院后1、3、6个月分别随访及程控,观察预防晕厥的疗效。结果患者均无再发晕厥,均出现晕厥发生前不适,但症状均逐渐减轻至消失。结论双腔起搏器结合倾斜训练可有效防止反复发作及以心脏抑制为主的难治性重度VVS患者的晕厥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13例Bitronik公司生产的Inos2/CLS和Protos DR/CLS闭环刺激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植入和随访,探讨该起搏器特点。方法植入后第5天开启闭环刺激频率适应功能,观察不同体力活动、情绪变化和思考活动时的频率变化。结果Bitronik公司的Inos2/CLS和Protos DR/CLS在体力和脑力活动时能较好地进行频率应答。不同的活动量产生不同的频率应答。结论Protos DR/CLS除能适应体力活动外,尚能适应自主神经变化的生理性频率应答,是目前最符合生理变化的频率应答起搏器。  相似文献   

8.
闭环刺激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感知体动和精神活动的闭环刺激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初步应用经验.方法植入第3d开启闭环刺激频率适应功能,患者进行坐卧位、散步、快走、上下楼、思考等活动,第7d动态心电图检查和起搏器程控.3个月后随访,重复上述活动和检查,对比分析结果.结果18例患者植入闭环刺激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Biotronik公司的Inos2CLSDDDR),心室起搏阈值0.3~0.7(0.4±0.3)V,R波振幅9.5~21.8(14.6±7.5)mV,阻抗520~870(610±78)Ω;心房起搏阈值0.3~0.8(0.5±0.3)V,A波振幅7.2~16.4(11.6±5.7)mV,阻抗510~872(697±92)mV.随访50~486(236±107)d,均为频率适应性双腔起搏,体力和脑力活动时起搏频率能按需增加.与植入时相比,频率适应功能增强且更加个体化.结论Inos2CLS除适应体动变化外,还能适应精神负荷变化,自动完成初始参数和昼夜频率调整,程控简单,随访方便.  相似文献   

9.
我院 1999年 4~ 6月为 3例患者安装了双房同步三腔起搏器。其中男 2例、女 1例 ,年龄分别为 41,6 1,6 5岁。冠心病 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 1例 ,另 1例无明确病因。 3例均为病窦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及窦性停搏 ,都伴有阵发性快速心房颤动或交替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 2例心房间传导延迟 (1例 12 0ms、1例 130ms ,术前ECG观察P波增宽 ,时限≥ 12 0ms)。术前心功能均为Ⅰ级。考虑到患者年龄大 ,患病窦综合征合并器质性心脏病 ,预防双结病变的可能 ,2例植入DDDR起搏器 (法国Ela公司 70 34型、美国Pacesetter2 0 …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68岁。因特发性Ⅲ度房室阻滞,于1996年9月13日放置了Pacesetter2040K(系列号054170303)起搏器。起搏参数:起搏频率70ppm、电压5.1V、脉宽0.38ms。术后恢复正常生活,因离医院较远一直未来院随访。1999年6月3日晚9点,病人突发晕厥,持续3min后清醒,自感胸闷,立即送当地医院,听诊心率为34bpm,静脉滴注丹参液治疗,1h后再发晕厥1次,约1min后清醒,此后心率恢复至70bpm。6月4日上午,心电监护示起搏心律,频率为70ppm,令病人改变体位和咳嗽等均不能改变起搏频率,X线胸片及胸部透视检查未见明显的电极脱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生理性起搏器在缓慢型心律失常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共85例患者,起搏器包括双腔起搏器DDD[心房+心室(起搏心腔);心房+心室(感知心腔);双重(1抑制+T触发)(感知后反应方式)]60例,双腔起搏器VDD[心室(起搏心腔);心房+心室(感知心腔);双重(1抑制+T触发)(感知后反应方式)]3例,双腔起搏器VVIR[心房+心室(起搏心腔);心房+心室(感知心腔)十(1抑制)(感知后反应方式);R频率调整(程控功能)]22例。结果85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测得心室起搏阈值为(0.42±0.13)V/0.5ms,阻抗(560±130)Ω,R波振幅(9.8±2.2)mV;右心房起搏阈值为(0.89±0.27)V/0.5ms,阻抗(670±180)Ω,P波振幅(2.8±1.2)mV,P波感知灵敏度(0.48±0.3)mV。A—V间期程控在140-160ms,频率适应参数程控为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取中档值,增益取低档值,下限频率程控为60-70次/min,上限频率程控于110-130次/min,感知阈值取中档,频率适应档次取4~5。随访4-50个月,所有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无起搏器并发症发生。结论生理性起搏可产生较好的血液动力学效应,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对有适应证的起搏器患者应首先推荐使用各类生理性起搏器。  相似文献   

12.
生理性起搏使病人受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世纪 6 0年代中叶至 1978年 ,单纯心室起搏器 (VVI起搏器 )是临床上唯一的植入型心脏起搏器 ,1978年双腔起搏器问世以后 ,才逐渐改变了这个局面。 80年代以后 ,双腔起搏器、心房起搏器以及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单纯心室 (VVI)起搏器的适应证范围愈来愈小。VVI起搏器实际上是一种固定频率的起搏器 ,它有一些重要的缺陷 ,例如 (1)不能对生理需要起反应而改变起搏器频率 ;(2 )丧失了房室同步性 ;(3)可以发生室房 (VA)传导 ;(4)心房颤动和脑血管栓塞的发生率明显较高。 (1)和 (2 )两项可使相当一部分患者的血压降…  相似文献   

13.
植入型双腔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植入及随访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已成为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引起猝死的一线治疗手段 ,双腔ICD在我国植入尚不多 ,我院于 2 0 0 1年 2月、8月分别植入两例双腔ICD。资料和方法 例 1女性 ,77岁。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VVI起搏器 7年 ,半年前起反复晕厥伴抽搐。VVI起搏器功能正常 ,QT间期 0 5 6s ,无低钾血症。右冠状动脉及前降支狭窄 80 % ,给予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支架植入 (stenting)。最后一次住院期间晕厥时心电监护显示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频率 2 4 0次 /min。诊断冠心病 ,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植入美…  相似文献   

14.
徐国钰  王海昌 《心脏杂志》2002,14(3):274-274
双腔频率应答起搏器在临床上的使用 ,改善了心率的变时性 ,从而更符合人体生理的需求。传统的频率应答起搏器是开环正反馈式的 ,其感知信号仅与心排出量间接相关 ,不能自动调节起搏器频率 ,并需根据每个患者的情况分别设定很多参数 ,程控复杂 ,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闭环刺激频率应答起搏器应用自身的交感神经系统控制 ,实现生理性闭环负反馈控制 ,理论上对患者的心排出量更有利。并且无特殊传感器 ,对电极无特殊要求 ,程控上只需设定基本频率和最大闭环频率。1 对象和方法 临床诊断为心动过缓患者 38(男 2 6 ,女 12 )例 ,年龄 47~ 6 7(平…  相似文献   

15.
起搏器介入性心动过速的识别与处理(附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双腔起搏器已广泛应用到临床 ,起搏器介入性心动过速(PMT)是双腔起搏器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我院近 10年共安装 DDD起搏器 2 6例 ,其中有 5例出现 PMT,现将识别与处理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 5例 ,其中男性 4例 ,女性 1例 ,年龄 5 0岁~ 81岁 ,平均 6 2岁。临床诊断 :冠心病 4例、心肌病 1例。起搏器安装指征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4例 , 度房室传导阻滞 1例。起搏器来源 :其中 Bidronic起搏器 3台、Medronic2台。我院共装 DDD起搏器 2 6台 ,出现介入性心动过速 5例 ,占安置 DDD起搏器例数的 18%。病例 1,2均为病窦患者 ,安装起搏器…  相似文献   

16.
具有自动心室夺获功能的起搏器最初应用于VVI起搏[1,2 ] ,为延长双腔起搏器的使用寿命 ,近年这个功能被用于双腔起搏器。我们应用的 2 6例 ,取得良好效果。资料和方法 选择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1年 12月适合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 48例 ,分为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DDD起搏器组 (A组 )和普通DDD起搏器组 (B组 )。A组 2 6例 ,男性 15例、女性 11例 ,平均年龄 (5 5 3± 11 5 )岁 ,三度房室阻滞 (AVB) 10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SS) 16例 ,冠心病 13例、高血压病 6例 ,不明原因 7例 ;B组 2 2例 ,男性 12例、女性 10例 ,…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 ,6 5岁。胸闷不适就诊。临床诊断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994年曾在外地安置双腔起搏器 (DDD型 )。上图为V1、V2 导联同步记录。R1为交界区性自主搏动。R2 提前出现 ,其前有窦性P波 (重叠于其前T波内 ) ,为窦性夺获。R3 前有窦性P波及心室起搏信号 (VP)、AVD16 0ms,为室性融合波。R4 是在V -A间期 840ms内无自主P波 ,触发心房起搏 (AP)、AVD16 0ms后出现VP及自主R波为室性融合波。R5为AP后 80ms出现的交界区性逸搏、二者无关呈“房”室干扰脱节。R6.7.8.9.11均为交界区性逸搏。频率6 2bpm…  相似文献   

18.
近日我们观察到一例室性并行心律伴 2∶1~ 3∶2传出阻滞及“手风琴”样改变 ,现报道如下。患者 ,男 ,16岁 ,发热、流涕、咽痛、咳嗽五天 ,因四肢抽搐来我院就诊 ,心电图示Ⅲ° -AVB ,心室率 4 0~ 5 0bpm ,诊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立即安装临时起搏器 ,给予激素等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并行心律性室早及室速 (如图A、B)心电图分析 :图A两行为模拟Ⅱ导联连续记录 ,基本心律为窦性 ,HR87bpm ,出现的室性早搏 ,联律间期不等 ,相继为 0 4 4s、0 6 2s、0 38s、0 36s、0 4 4s,发生在窦性心律晚期者为融合波 ,其前有P波…  相似文献   

19.
血管迷走性晕厥一般可以选用药物治疗,其中的心脏抑制型和混合型还可选用带有防止频率骤降功能的起搏器来治疗,但由于其价格昂贵,有一部分患者不能接受.也有入报道可使用普通双腔起搏器来治疗,但其效果并不肯定.我们采用Biotronik公司的INOS2+CLS闭环刺激频率应答起搏器治疗一例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评价双腔起搏器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的可靠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0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2.31岁。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三度房室阻滞植入了带有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AMS)的双腔起搏器。10例患者中,8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1例伴有阵发性心房扑动,1例伴有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带有AMS功能起搏器可在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时,由跟踪房性频率的工作方式(DDD/DDDR)自动转换为非房性频率跟踪的工作方式(DDlR)。起搏器可自动将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发生AMS情况储存起来。患者植入起搏器后3个月进行随访,并用体外程控仪调出起搏器的储存信息进行分析。结果10倒患者中有6倒发生了274次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为lOmin~2h不等,患者心房颤动的心室反应为207~400bpm。每次心房颤动,起搏器启动了AMS,心室反应频率在60~90bpm,4例未发生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未启动AMS。结论 双腔起搏器AMS功能工作可靠,对于伴有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双腔起搏治疗时,应考虑应用带有AMS功能的双腔起搏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