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杨从华  姚群梅 《吉林医学》2013,(29):6014-6015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血压升高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和应对措施。方法:将61例连续入院发病在6 h内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根据入院时血压水平高低分为A组、B组、C组三组,在治疗方法差异不大的情况下,统计三组患者发病半月内死亡率,并将血压最高组死亡率与另外两组患者死亡率差异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患者死亡率各不相同,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血压水平越高其死亡率越高,血压最高组与最低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发病早期血压越高死亡率越高,预后越差,但积极降血压治疗不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出血病人发病时平均血压水平、出血量、年龄与预后的关系 ,以了解发病时的平均血压水平能否判断预后 ,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发病后 2 4h内经头颅CT证实脑出血 ,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关于脑出血诊断标准的病人 ,对死亡组和存活组不同出血部位的平均血压、年龄、血肿平均体积进行统计。结果 :壳核和丘脑出血的病人 ,死亡和存活组比较 ,平均血压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死亡和存活组病例的年龄、脑出血后血肿体积比较统计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 :壳核和丘脑出血的病人 ,患病时平均血压越高病人预后越差 ,脑出血后血肿的体积越大 ,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3.
影响脑出血患者血肿大小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发病前抗凝药物的使用、血压的调节及立止血的应用可能与继续出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40例脑出血患者。结果:抗凝药物的使用不利于脑出血的止血,急性期有效控制血压可减少再出血,立止血治疗脑出血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控制血压有利于脑溢血止血。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急性期血清酶改变的临床意义与近期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血清酶改变的临床意义及其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于发病1-3天内测得35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酶值,比较脑出血与脑梗死时的改变,病情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酶的改变与脑出血组、脑梗死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酶异常与预后呈正相关。结论:脑出血,脑梗死病人急性期酶的改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酶值升高显著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血浆D二聚体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中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D-D)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磁珠法对3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浆D-D水平进行检测,并与40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后24 h及第3天,血浆D-D水平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预后不佳组血浆D-D水平明显升高,与预后佳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且预后不佳组均为血肿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者.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浆D-D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在发病早期可能存在暂时性的、纤溶活性增高的倾向.血浆D-D水平的高低与出血部位、病人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血压控制对患者预后的相关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接收并治疗的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常规组采用常规降压治疗,控制组采用强化血压控制治疗。比较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控制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为(3.02±1.05)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血压控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陈飞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12):1502-1503
目的:观察脑出血早期血压变化与急性期生命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对8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进行观察和比较分析。结果:死亡组和存活组发病时收缩压较发病前均明显升高,死亡组治疗后24、36和48 h的收缩压再度升高,并接近于发病时血压,而存活组的收缩压不再升高。结论:治疗后24~48 h收缩压是否持续升高是判断其急性期生命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早期血压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测定了81例脑出血患者早期血压水平,按血压水平分级分组,比较各组间死亡率的差异。结果早期血压水平过高(SBP≥29.4kPa,DBP≥18.0kPa或MAP≥20.0kPa)或过低(SBP<18.7kPa或MAP<13.3kPa)死亡率均增加。结论脑出血早期血压水平与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原发性脑出血(ICH)患者发病24h内平均动脉血压(MAP)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近5年间住院治疗的ICH患者病历,共641例患者符合入组织条件,有发病24h内血压(BP)、血肿大小的记录。以第一天最高的一次血压记录计算MAP。结果:基底节及脑出血患者的预后与发病24h内MAP及血肿大小均有明显关系。MAP较高,血肿较大者预 后较差。结论,发病24h内MAP及血肿量是影响丘脑、基底节出血患者预后的两大因素,但还不能作为急性期ICH患者抗高血压治疗的依据。还需进一步研究影响急性期BP变化的因素以及抗高血压治疗及BP下降速率与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及其在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磁珠法对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浆DD水平进行检测,并与40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血浆DD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预后不佳组血浆DD水平明显升高,与预后佳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且预后不佳组均为血肿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者。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浆DD水平的变化对于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血浆DD水平的高低与出血部位、病人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的发病因素及其临床表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自发性脑出血病例,对发病因素进行总结,并对临床表现与预后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多有高血压病史,发病年龄多在50~70岁之间,男性较女性多,以冬春季为主。在影响死亡因素中,入院收缩压>200mmHg、140mmHg、<140mmHg三组病例的病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意识障碍组与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组病例之间,其病死率呈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并随意识障碍加重而死亡率增高。合并出血破入脑室或应激性溃疡病例,病死率分别为45%、58%。结论控制高血压、保持情绪相对稳定、注意气候变化和防寒保暖,对减少脑出血的发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血压、意识障碍及合并症是影响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脑出血患者入院时血压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复习每例脑出血患者入院时血压。结果 入院时平均动脉压,脑桥、皮质下及小脑出血致命性转归患者与非致命转归患者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壳核-外囊组和丘脑-内囊组中致命性转归患者的平均血压却明显高于非致命性转归患者(P<0.01)。血肿量,脑桥出血患者,致命性转归组与非致命性转归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它部位,致命性转归组均明显高于非致命性转归组(P<0.01)。结论 入院时平均动态血压,在壳核-外囊和丘脑-内囊出血患者有较好的预后价值;而以皮质下、小脑及脑桥出血患者,则无明显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高血压控制情况与脑出血的关系。方法:对我院收住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高血压控制情况与发病年龄、病情的轻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未测血压组的发病年龄过于年轻,而血压控制组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病情较轻,预后较好。结论:加强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提高测压率,规则的抗高血压治疗,将血压控制理想,可以减少脑出血的发生、推迟脑出血的发病年龄、减轻脑出血后的病情,改善脑出血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血压控制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早期不同程度的控制性降压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高血压脑出血并且行手术的病人,根据手术后3天平均动脉压较术前降低水平分为>20%,5~20%,<5%3组。结果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早期不同水平的血压控制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预后与早期血压控制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糖代谢异常的意义,并观察其对近期预后指标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出血患者129例作为观察对象,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急性期糖代谢指标检查,主要包括血糖、血清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观察患者糖代谢异常情况,与糖代谢异常的标准进行对比。结果在所有患者中共有51例患者在急性期出现糖代谢异常,所占比例为39.53%,78例患者未出现急性期糖代谢异常,所占比例为60.47%,51例患者为糖代谢异常组,78例患者为对照组。糖代谢异常组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多器官功能不全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且合并症及住院天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5~0.01)。结论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出现糖代谢异常后将对临床表现及近期预后指标产生影响,可作为反映病情的直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脑出血急性期血压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88例脑出血(CH),按其入院时平均动脉压(MAP)将患者分为>19kPa组(35例)和≤19kPa(53例),按入院后2~6h内所控制的血压将患者分为MAP>16kPa组(53例)和≤16kPa组(35例)。结果:≤19kPa组(x~2=7.0,P<0.005)和≤16kPa(x~2=6.7,P<0.005)的病死率和重症率显著下降。结论:脑出血患者入院血压显著增高及入院后血压控制不佳对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出血病人早期使用扩血管药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治疗的脑出血患者84例,随机分2组,观察组42例于发病5—7天病情稳定后及早使用扩血管药物,对照组42例1个月内不使用扩血管药物,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疗程明显比对照组缩短,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病情稳定、意识状态好转、血压控制较理想(收缩压〈150mmHg)后及早应用血管扩张剂可以促进积血吸收,改善脑部缺血状况,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沈辉 《重庆医学》2014,(26):3515-351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控制水平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2例,分为干预1组、干预2组和对照组,干预1组患者急性期血压控制120/80mmHg,干预2组控制140/90mmHg,对照组不进行降压治疗,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7、14d干预1组、干预2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1组和干预2组间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7%、90.2%和61.9%,干预1组、干预2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1组和干预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压控制和入院NIHSS评分是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0.887、1.132,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进行合理降压干预有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开搏通与尼莫地平控制血压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不同影响。方法收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1例,分为两组,开搏通治疗组35例,尼莫地平治疗组36例。治疗前后进行BI评分,测量脑水肿体积,血压水平,MMSE评分。结果入院后4周,BI增加值,MMSE评分增加值,开搏通组高于尼莫地平组;水肿产生量,开搏通组少于尼莫地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压水平治疗前后下降幅度无明显差异。结论开搏通控制脑水肿形成,减轻脑出血患者生活依赖度,认知功能保护优于尼莫地平。ACEI,钙通道阻滞剂控制脑出血血压均能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早期血压控制对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再出血风险的效果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超早期血压控制的6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观察组),未给予超早期血压控制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再出血发生率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压达标率明显增高(76.67%VS93.44%),再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31.67%VS4.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平均血肿体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高于观察组和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再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也明显高于无再出血患者( P<0.05)。结论:超早期血压控制通过显著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再出血发生率和防止血肿体积扩大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