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生殖道异常与反复流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反复流产(recurentmiscariages)即过去旧名习惯性流产。其发生率是20%。究其病因能被确定者仅占564%,其中因子宫异常引起者刚好占其半数即282%,而宫体和宫颈因素分别为154%和128%[1]。现仅对引起反复流产的常见生...  相似文献   

2.
癌基因bcl-2及抑癌基因p53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癌基因bcl-2及抑癌基因p53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49例子宫内膜癌中bcl-2、p53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49例子宫内膜癌中26例bcl-2表达阳性,占53%;12例p53表达阳性,占25%。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级G1、G2bcl-2表达率(66%)显著高于G3表达率(21%,P<005),而G3p53表达率(46%)显著高于G1、G2表达率(17%,P<005),bcl-2表达阳性与阴性者生存率统计无显著性差异,p53表达阳性者生存率显著低于p53表达阴性者。bcl-2、p53表达与肌层浸润、手术分期无明显相关。结论:癌基因bcl-2与抑癌基因p53可能在子宫内膜癌发生的不同阶段起作用,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的发展与转归。  相似文献   

3.
剖宫产术新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手术可保证母、婴安全于每一步骤,缓慢、准确地操作肯定能预防术中并发症,避免一切导致新生儿窒息、切口血管撕裂或子宫切口继续出血等所致修补、清理积血等手术操作,剖宫产术新法可在12~22min内完成手术。下面按实践(accordingtopractice)及按新步骤(newstep)阐释应用剖宫产术新法的理由。1 开腹11 腹壁切口111 按实践 (1)在耻毛(suprapubichair)范围内作切口,不仅得到受术者及手术者的欢迎,且因其位置上的优势,有助于关腹;(2)由于皮肤具有弹性,37c…  相似文献   

4.
11938例已婚妇女妇科普查分析报告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目的探讨我市妇女妇科常见病发病率,主要病种及有关因素。方法由妇保科医务人员按照统一制定的妇科病普查卡片内容,对普查对象逐个询问病史填写卡片,常规进行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个别项目视病情需要及受检查单位接受与否而定,收费标准低于物价局的规定。结果1994年市区193个单位妇女普查11938例,妇女常见妇科病发病率前三位是宫颈糜烂2240%,子宫肌瘤249%,乳房肿物215%。确诊宫颈癌1例,乳癌2例。宫颈糜烂21~25岁患病率最高,为3358%,56~60岁最低,为625%。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下降(P<0.01)。子宫肌瘤21~25岁发病率037%,46~50岁发病率504%,发病率随年龄增加,绝经期56~60岁又下降到125%(P<001)。结论多学科协作群防群治,努力降低妇女妇科常见病发病率,可提高妇女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长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疗效。方法: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应用长效GnRH-a(decapeptyl,Fering)及促性腺激素(Gn)治疗26例顽固性PCOS患者(Decapeptyl组),并与其中前次常规IVF-ET方案治疗的19例(非Decapeptyl组)进行比较。结果:(1)Decapeptyl组受精率和妊娠率分别为76.2%和38.5%,明显高于非Decapeptyl组(P<0.05)。(2)Decapeptyl组用药2周后,子宫内膜厚度及卵巢面积明显缩小,用药第4周时,达最小值。(3)Decapeptyl组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激素、睾酮、雌二醇在用药1周后开始下降,至用药第4周达早卵泡期水平。结论:对在应用常规IVF-ET周期或外源性促性腺激素治疗过程中,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或过早LH峰,以及使用外源性Gn6个周期无受孕的PCOS患者,长效GnRH-a联合Gn超排卵,是较好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Ha-ras、c-erbB2癌基因产物和p53、nm23抑癌基因产物表达异常和葡萄胎恶变的关系及在预测葡萄胎恶变的价值。方法:采用针对4种基因产物的单克隆抗体,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回顾分析了≥2a随访证实发生恶变的葡萄胎50例(恶变组)和未发生恶变的葡萄胎32例(非恶变组)中4种基因产物的表达情况。结果:恶变组中c-Ha-ras和nm23基因产物的表达程度显著低于非恶变组(P<0.01,P<0.001);恶变组中c-erbB2及p53基因产物的表达程度显著高于非恶变组(P<0.01,P<0.05)。进一步以4种基因产物的表达程度为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判别分析,表明4种基因产物联合应用对葡萄胎恶变的预测敏感性率为86%,特异性率为78.1%,而logistic逐步回归判别分析显示,c-erbB2和nm23基因产物联合应用时,对葡萄胎恶变的预测敏感性率为84%,特异性率为75%。结论:c-Ha-ras、c-erbB2癌基因产物及p53、nm23抑癌基因产物表达异常与葡萄胎恶变密切相关,用以预测葡萄胎恶变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癌基因bcl-2及抑癌基因p53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49例子宫内膜癌中bcl-2p53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49例子宫内膜癌中的26例bcl-2表达阳性,占53%12例p53表达阳性,占25%,子宫内膜组织学分级G1,G2,bcl-2表达率(66%)显著高于G3表达率(21%,P〈0.05),而G3p53表达率(46%)显著高于G1,G2表达率(  相似文献   

8.
晚期卵巢上皮性癌清除腹膜后淋巴结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晚期上皮癌行腹膜后淋巴结清除的价值。方法 85例晚期卵巢上皮癌患者根据清除腹膜后淋巴结与否分成A、B两组,A组42例,B组43例;再将两组患者根据肿瘤细胞减灭术(减灭术)后残瘤灶直径≥2cm和〈2cm分成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5存活率分别为38.1%和27.9%(P〈0.05)。A组残瘤灶直径〈2cm与B组残瘤灶直径〈2cm存活率分别为53.8%和34.6%(P〈0.05);A、B两组  相似文献   

9.
儿童期生殖系统疾病特点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女性儿童期生殖系统疾病发生特点,以加强对儿童期生殖系统疾病的重视。方法对上海医科大学妇产科医院近20年内收治的106例年龄≤12岁的女性儿童生殖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分析,前10年为第1组(36例),后10年为第2组(70例),将两组进行对照比较,并与本院同期妇科住院病例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发病年龄,第1组为87±35岁(x±s,下同),第2组为98±29岁。病例数第1组(36例)与第2组(70例)相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01),与同期妇科病例比较,第2组较第1组增加了近01%。发病第1位为肿瘤,而第2组肿瘤病例增加显著(P<0.05),其次,第1组为会阴外伤、生殖道畸形、生殖道炎症,第2组为生殖道畸形、生殖道炎症、会阴外伤。结论近10年肿瘤发病数明显增多居首位,生殖道畸形发病年龄提前,感染的发病趋向于复杂化、严重化,妇科和儿科医师要重视女性儿童期生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卵巢上皮性癌155例的治疗与预后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癌的治疗与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1970年1月至1992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155例卵巢上皮性癌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手术切除标本经病理检查诊断并按FIGO分期标准进行分期,42例行2次手术,4例行3次手术。除6例外,余149例均于手术后行化疗,32例于第2次术后再次行化疗,9例因复发再次化疗。结果:2年、5年、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Ⅰ期92.4%、87.0%、70.6%;Ⅱ期91.9%、63.6%、47.8%;Ⅲ期59.9%、38.2%、19.2%;Ⅳ期25.0%、25.0%、0.0%(P<0.001)。6例未化疗者均在术后2年内死亡。结果表明,预后与临床分期、细胞分化、残留癌灶大小有关。5年生存率中,Ⅰ期为87.0%和Ⅲ期为38.2%(P<0.001);G1的5年生存率为95.9%,G3为11.8%(P<0.001);无残留癌灶者为97.6%,残留癌灶>2cm者为21.2%(P<0.001)。结论:在卵巢上皮性癌初次手术时残留癌灶<2cm,并于术后尽早开始化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bcl-2、P53、Fas基因与卵巢上皮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44份卵巢癌术后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及免疫组化法进行相关检测。结果:卵巢上皮癌组织中有细胞凋亡和bcl-2、P53、Fas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5.00%、43.18%和45.45%。bcl-2、P53蛋白表达与卵巢上皮癌细胞凋亡呈负相关,Fas蛋白表达与细胞凋亡呈正相关。上述4项指标在卵巢浆液性囊腺癌和卵巢粘液性囊腺癌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bcl-2、P53、Fas基因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凋亡参与卵巢上皮癌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癌基因c-erbB2在人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癌(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宫颈鳞癌6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9例及正常宫颈(10例)的宫颈上皮组织中c-erbB2的表达。结果:62例鳞癌中,19例细胞呈阳性染色,9例CIN中1例呈阳性染色,正常宫颈上皮无一例呈阳性染色。细胞学1、2和3级阳性率分别为12.5%、27.6%和52.9%,1级及2级与3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9)。手术治疗的20例患者中,6例阳性染色者,3例有盆腔淋巴结转移,14例例阴性染色者,仅1例淋巴结转移,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32)。c-erbB2阳性表达者,5年生存率(31.5%)明显低于阴性者(74.4%,P<0.001)。结论:癌基因c-erbB2表达与宫颈鳞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相关,检测其表达可能作为宫颈鳞癌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对30例腹腔镜妇科手术病人分别观察在正常腹压、气腹压13~19kPa、气腹压20~27kPa三个不同时期腹压下循环、呼吸、血气参数的变化。结果显示:潮气量(TV)、气道峰压(Ppeak)、呼气末CO2浓度(PetC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变化明显,比较在不同腹压下的参数相差显著或非常显著(P<005或001)。提示:气腹压力超过2kPa对循环、呼吸影响较严重,尤其是妇科手术所致的特殊体位改变。因此,控制适当的气腹压对病人在术中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的临床应用及对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LHRH-A)200μg,每日肌内注射,连续3个月为1疗程,治疗轻、中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共20例。结果:用药结束时,促卵泡成熟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_2)均受抑制,分别为4.8±2.9IU/L(P>0.05)、4.0±3.5IU/(P<0.05)、160.3±110.7pmol/L(P<0.001)。临床上体征改善,痛经消失,副反应轻,易为病人接受。20例用药前后骨钙素(osteocalcin)与尿钙、磷测定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量腰椎2~4骨密度,用药3个月下降2%,停药3个月下降1%,尚属正常范围(P>0.05);单光子吸收法(SPA)测量桡、尺骨骨密度也未见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阶段性回顾应用卵母细胞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技术治疗严重男性因素及不明原因不育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1995年12月20日至1998年1月16日,在我院生殖医学研究中心接受ICSI技术治疗的严重男性因素及不明原因不育患者140对(156个周期)为研究对象,以1997年5月28日为分界点,将其前的74个周期划为第一阶段,其后的82个周期为第二阶段,分析比较两阶段的临床结果。采用常规超排卵方案治疗,成熟卵母细胞行单精子显微注射。没有无核碎片及无核碎片<20%为A类胚胎。结果两个阶段的成熟卵母细胞数和卵裂率差异无显著性,但注射后存活卵子数、正常受精数、卵裂球的质量和临床妊娠率,第二阶段分别为703个(895%)、487个(693%)、A类胚胎占742%和366%,较第一阶段的592个(851%)、388个(655%)、A类胚胎占660%和270%,有显著性提高。结论ICSI的操作直接影响胚胎质量,随着ICSI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其在治疗男性因素及不明原因不育中的作用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增殖症与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增殖症和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及其与凋亡相关基因产物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TUNEL法检测正常增殖期、增殖症及癌变子宫内膜组织标本的凋亡细胞,应用组免法检测Bcl 2、P53、Fas及Fas L抗原。结果:(1)与正常增殖期相比,增殖症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凋亡细胞比率高,Bcl 2 蛋白含量高,Fas、Fas L蛋白含量低下;(2)内膜癌癌细胞中凋亡细胞比率高,Bcl 2蛋白含量低,1/3标本中Fas、Fas L蛋白含量丰富;(3)P53 仅存在于12% 的内膜癌细胞核内。结论:增殖症内膜凋亡细胞增多显示了良性病变内膜中细胞凋亡对过度增生的抑制。内膜癌细胞凋亡增多则与Bcl 2 低表达,Fas、Fas L高表达及P53部分表达相伴,表明癌变内膜中细胞凋亡调控受多种基因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不孕症85例报道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评价应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85例不孕患者的临床结果。方法:用药方案有:①GnRHa/FSH/hMG;②GnRHa/FSH;③GnRHa/hMG。培养液包括Earle’s平衡盐液及人类输卵管液(HTF)。结果:85例进行了109个IVF周期治疗,12个周期(110%)因反应不良而取消。每周期获取卵母细胞(102±54)个,卵子受精率689%,卵裂率608%,每个转移胚胎植入率77%(31/402)。94个移植周期中,每周期移植(49±24)个胚胎,获20次临床妊娠(213%)。采用HTF妊娠率为224%,高于应用Earle’s液的妊娠率(18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次妊娠患者中,1次输卵管妊娠,4次自然流产(20%),5例足月分娩,10例继续妊娠。多胎妊娠率40%,重度OHSS发生率41%。结论:IVF-ET是治疗输卵管因素、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不孕症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体外培养时用HTF可能优于Earle’s液,而有利于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继发性高促性腺激素性闭经妇女的骨代谢状况。方法:对12例继发性高促性腺激素性闭经妇女,12例同龄正常妇女及8例自然绝经妇女的空腹2小时尿钙与肌酐比值(Ca/Cr)、尿羟脯氨酸与肌酐比值(OHPr/Cr)、血碱性磷酸酶(AKP)、血骨钙素(BGP)、血降钙素(CT)、血白细胞介素Ⅵ(IL-6)及血雌二醇(E2)水平进行测定与比较。结果:继发性高促性腺激素性闭经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2血CT水平显著降低(P<001),尿Ca/Cr、尿OHPr/Cr比值及血AKP、血BGP、血IL-6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继发性高促性腺激素性闭经组与自然绝经组相比,尿Ca/Cr比值及血BGP水平明显低于自然绝经组(P<005),血E2水平,尿OHPr/Cr比值、血AKP、血CT及血IL-6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继发性高促性腺激素性闭经妇女与同龄正常妇女相比,骨代谢呈高转换负钙平衡状态,此状态的出现与其CT分泌减少、IL-6产生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9.
雌激素与三苯氧胺对子宫内膜癌细胞bcl-2 mRNA水平的调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ai D  Zhu G  Zhou J 《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10):615-617
目的 探讨雌激素与三苯氧胺对子宫内膜癌bcl2 癌基因的调节机理。方法 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RTPCR) 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雌激素受体(ER) 阳性RL952 细胞中bcl2mRNA表达水平,及其与雌激素和三苯氧胺作用后的变化。结果 ER阳性RL952 细胞有bcl2 mRNA表达。经10-12 、10-10 、10-8 、10-7 mol/L17β雌二醇(E2)与RL952 细胞作用72 小时后,bcl2 与βactinmRNA的比值分别为6.94 ±0.03、7 .15 ±0 .02、7.47 ±0.01、8.44 ±0 .01 ,呈逐渐升高趋势;经10-8 、10-7 、10- 6、10-5 mol/L三苯氧胺与RL952 细胞作用72 小时后,bcl2 与βactin mRNA 的比值分别为3 .62±0.03 、2 .87 ±0.01、2.23±0 .01、1 .98 ±0 .02,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 雌激素可通过促进bcl2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在ER阳性的子宫内膜癌发病中起了一定作用;三苯氧胺则降低bcl2 的表达水平,促进细胞凋亡,可能产生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效应。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癌bcl-2癌基因的持续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bcl-2癌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增生期、分泌期、单纯型增生、复合型增生及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共26份,子宫内膜癌49例的bcl-2癌基因蛋白表达及雌、孕激素受体(ER、PR)的表达。结果: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增生的子宫内膜存在bcl-2的表达,与ER相关,分泌期子宫内膜bcl-2表达下降;49例子宫内膜癌中26例bcl-2表达阳性,占53%,29例ER表达阳性,占59%,25例PR表达阳性,占51%。72%bcl-2表达阳性者ER阳性,75%bcl-2表达阴性者ER阴性(P<0.01)。68%bcl-2表达阳性者PR阳性,62%bcl-2阴性者PR阴性(P<0.05)。子宫内膜癌G1、G2级bcl-2的表达率为66%,显著高于G3级者(21%)(P<0.05)。bcl-2的表达与肌层浸润、手术分期无关,bcl-2表达阳性及阴性者生存率统计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子宫内膜bcl-2的持续性表达与卵巢激素相互作用可能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