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严重呼吸衰竭情况下,控制性机械通气可能是必不可少的,但会对患者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因此,应尽可能地尽早切换为辅助通气.带有负载可调增益因子比例辅助通气(PAV+)为一种新兴的辅助通气模式,它是一种不需要设置目标潮气量、流量或压力,呼吸机提供的压力与患者的瞬时吸气努力成比例,让患者能舒适地达到自身的通气需求,患者吸气流速...  相似文献   

2.
比例辅助通气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例辅助通气(PAV)是一种新的通气支持方式,压力在气道内输送给患者的瞬间努力成比例地连续加在每次吸气上。实际效果是患者的吸气努力得到了放大。因此,PAV能协调好患者吸气和机械通气间的关系,使患者能控制自己的呼吸形式。1PAV的工作原理〔1~4〕自主...  相似文献   

3.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无创性通气(NIV)是指不经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的通气,从而避免了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有关的并发症,改善患者舒适感,保留患者说话、吞咽功能。临床上NIV中以经鼻(面)罩无创正压通气(NIPPV)应用最多。该方法是当患者吸气时以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提供较高的吸气正压,呼气时又自动调至较低的呼气末正压(PEEP),  相似文献   

4.
危重型哮喘患在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时合理选择呼吸机的吸气时间、压力水平和呼气时间、呼气末正压水平显得非常重要.本院15例危重型哮喘病人在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时,采用高吸气压力水平、短吸气时间和相对延长呼气时间的通气策略,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吸气压力(IPA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患者腹内压(IAP)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AECOPD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患者,行机械通气前测量患者IAP值,行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后,按照正压机械通气不同吸气压力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10~ 14 cm H2O(A组),15 ~19 cm H2O(B组),20~25 cm H2O(C组);每组各20例患者,分别于调整吸气压力后2h、第1~7天每天同一时间点监测患者IAP.结果 与A组、B组比较,C组患者I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组不同监测时间点比较,通气后2h及通气后第1天与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AECOPD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患者,随着吸气压力水平的升高,患者IAP有升高趋势,并且在早期较明显.因此,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早期,监测患者IAP可能有益于为患者选择适合的吸气压力支持水平.  相似文献   

6.
罗群  何国清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9):1312-1314
目的:探讨不同吸气流速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呼吸肌肉活动和呼吸方式的生理学效应。方法:10例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接受辅助/控制通气(A/C)模式不同吸气流速水平(F30、F70和F110分别代表吸气流速为30、70、110L/min)的机械通气,观察患者吸气肌肉用力、呼吸方式和气道压力的变化。结果:(1)随吸气流速的加快,呼吸频率(RR)进行性增快[F30、F70和F110时的RR分别为(12.00±2.11)、(15.30±2.21)和(19.00±2.54)次/min,P<0.01];VE进行性增高;患者吸气时间则进行性减少[F30、F70和F110时的Ti分别为(1.56±0.09)、(0.91±0.10)和(0.72±0.09)s,P<0.01]。(2)F30时的气道压力(Pao)为(23.66±3.34)cmH2O,较F70和F110时均显著增高[分别为(13.82±1.77)、(17.28±2.96)cmH2O,P<0.01];而F110时的Pao又比F70的显著增高(P<0.01)。(3)F30、F70和F110时的压力时间乘积(PTP)分别为[(17.73±4.09)、(4.28±0.87)和(3.06±0.64)cmH2O·S/L],与F30相比,F70和F110时的PTP亦显著降低(P<0.01)。F60和F90相比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证实了在COPD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的患者中,中等吸气流速水平可在不增加气道压力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患者吸气努力和缩短吸气时间。  相似文献   

7.
持续气道正压-比例压力支持通气对机械通气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比例压力支持 (proportional pres-sure support,PPS)模式是按患者瞬间吸气努力的大小 ,成比例地提供压力支持的同步支持通气模式。我们观察了该模式对机械通气参数的影响 ,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 :纳入标准 :1因原发疾病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 ;2循环稳定 ,无血流动力学异常及严重心律失常 ;3意识清醒 ;4自主呼吸规律。我院综合 ICU2 0 0 0年 1月— 2 0 0 1年 3月收治符合上述标准患者 42例 ,根据病情分为 2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组 (慢性呼衰组 ) 2 3例 ;急性呼衰组 19例 ,其中冠心病心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压力支持通气与辅助控制通气模式在治疗呼吸衰竭病人中是否可以互换。方法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限制性肺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最终导致呼吸衰竭系机械通气支持的30例病人,行辅助控制通气2天以上,切换成压力支持通气后6小时,然后恢复辅助控制通气。结果 压力支持通气与辅助控制通气相,显示有更高的潮气量、每分通气量、吸气时间相对比较长。吸气/呼气比值增大,心率降低。结论 在呼吸衰竭病人中压力支持通气是一种可选择的有效通气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呼吸机触发灵敏度对压力支持通气患者肺通气均一性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纳入20例使用压力支持模式通气时存在肺不均一性通气的患者,即应用肺电阻抗断层成像监测时重力依赖区通气分布比低于45%。随机使用低和高两种流速触发灵敏度水平通气20 min(采用Servo-i呼吸机流速触发灵敏度的最低和最高限值2 L/min和0.2 L/min)。通过肺电阻抗断层成像评估重力依赖区通气分布和呼气末肺体积,采用食道压监测评估吸气努力和做功。 结果与高触发灵敏度相比,低触发灵敏度增加了患者吸气时重力依赖区通气分布百分比[(33 ± 9)% vs.(36 ± 9)%,t = 3.735,P = 0.001]、食道压变化值[0.8(0.4,1.8)cmH2O vs. 1.6(1.0,2.1)cmH2O,Z = 2.722,P = 0.021]、压力时间乘积[29(15,54)cmH2O·s-1·min-1 vs. 48(23,74)cmH2O·s-1·min-1,Z = 3.298,P = 0.044],但跨肺压变化值没有明显变化[(12.6 ± 4.3)cmH2O vs.(12.8 ± 4.2)cmH2O,t = 0.906,P = 0.376]。此外,低触发灵敏度的整体呼气末肺容积变化值为78(29,170)mL,且其变化值主要分布于重力依赖区[75(-6,131)mL]。 结论压力支持通气时,降低触发灵敏度可通过增加吸气努力使更多的气体进入肺重力依赖区并改善通气均一性,同时吸气努力和跨肺压仍在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IPPV)不同压力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呼吸做功的影响。方法:选择9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行NIPPV,并寻找出“最舒适”的吸气压力水平(CIPAP),在此压力基础上增加或减少25%的压力,构成三个压力水平,比较不同压力水平时呼吸做功的变化。结果:CIPAP为(13.11±2.89)cmH2O,“最舒适”的呼气压力水平(EPAP)为(4.33±0.50)cmH2O,[相当于压力支持通气(PSV)水平为(8.78±3.03)cmH2O]。与自主呼吸相比,NIPPV时患者吸气肌做功(Wi,p)明显减少(P<0.05)。“最舒适”PSV压力水平使Wi,p减少79%,跨膈压减少74%。结论:NIPPV可以显著降低吸气肌做功。以患者“最舒适”程度的PSV和PEEP压力水平行NIPPV,是临床上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陈俭  苏群  方强 《中国急救医学》2003,23(3):184-185
目的 观察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患者使用压力控制模式通气时发生的呼气对抗现象。方法 选取有创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 4 0例 ,另选非ARDS患者 4 0例为对照组 ,均使用压力控制通气 ,观察压力时间曲线水平段在吸气相流速为零后出现的上翘 ,测定其压力上升值 (△P ) =气道峰值压力 - (压控压力 +呼气末正压 ) ,如≥ 3cmH2 O判定为人机对抗 ,同时计算所有患者的氧合指数 (PaO2 /FiO2 )。结果 ARDS组对抗发生率为 70 % ,对照组为 5 % (P <0 0 1) ;发生对抗的ARDS患者氧合指数 73± 2 1(明显低于非对抗组和对照组 P <0 0 5 ;P <0 0 1)。结论 ARDS患者在进行压力控制通气时容易发生呼气对抗 ,应选择适当的吸气时间 ,也可使用镇静及 (或 )肌松剂。  相似文献   

12.
机械通气模式选择和调整的临床思维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近 2 0年来 ,机械通气最主要进展之一就是出现了多种新的机械通气模式。在临床实践中必须根据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不同治疗阶段和不同治疗目标以及呼吸机性能和操作者熟练程度选择不同的通气模式 ,扬长避短 ,发挥优势。1 机械通气模式的分类机械通气模式很多 ,各具特点 ,为便于理解和记忆 ,我们将机械通气模式做以下分类 ,供参考 ,见表 1。表 1 机械通气模式的分类(一 )按吸气触发形式来分  1 控制通气 (controlledventilation ,CV) :呼吸机引发  2 辅助通气 (assistedventilation ,AV) :自主吸气引发 (负压或流速 )。此外 ,同步间…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泵衰竭患者分为高水平通气组及低水平通气组,两组常规给予相关治疗措施。两组通气由吸气压(IPAP)8~15cm H2O、呼气压(EPAP)4~6cm H2O开始;其中高水平通气组在患者可耐受情况下每5min增加2cm H2O的压力直到吸气压达到15~20cm H2O,呼气压6~8cm H2O,低水平通气组患者压力不变。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血气指标、LVEF等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2h两组患者血压、Pa O2、乳酸、LVEF比较,高水平通气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高水平通气组在急性心肌梗死泵衰竭治疗初期改善氧合、降低心脏负荷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和间歇正压通气(IPPV)对急性肺损伤(ALI)患者血流动力学、呼吸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对30例ALI患者分别进行呼吸末正压(PEEP)0、5、10 cmH2O水平下的PRVC和IPPV通气,测定其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和氧代谢参数.结果比较PRVC和IPPV二种通气模式,同一水平PEEP其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差异(P>0.05),但吸气峰压(PIP)、肺动态顺应性(Cst)、动脉氧分压(PaO2)和氧供(DO2)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PRVC与IPPV相比能明显降低PIP,增加Cst,增加DO2.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沙丁胺醇雾化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危重哮喘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高州市人民医院内科ICU收住的62例危重哮喘患者给予沙丁胺醇雾化联合机械通气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吸气气道峰压(PIP)、吸气平台压(Pplat)、每分钟通气量(MV)、心率(HR)、呼吸频率(RR)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患者哮喘持续状态明显缓解,血气分析无异常,PIP、Pplat下降,MV、HR、RR明显改善.结论 对危重哮喘患者给予沙丁胺醇雾化联合机械通气治疗,临床疗效好,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患者经济负担减轻,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N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daptive support ventilation,ASV)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机械通气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2004年1月至2005年3月,选择我院老年病房长期住院COPD患者11例,先后应用容量-辅助控制(control mechanical ventilation,CMV)通气模式(潮气量7~9 ml·kg-1·min-1,呼吸频率16~18次/min)和ASV通气模式进行自身前后对照.应用每种呼吸模式时,待患者呼吸、心率平稳30 min后,记录患者的呼吸力学指标,同时测心率、血压,并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应用ASV模式前做好心理护理,通气中保持气道通畅,重点加强人工气道固定、湿化及吸痰等护理.结果 与CMV模式相比,应用ASV模式的患者潮气量和呼吸频率增加,同时,吸气流速、呼气时间和吸气时间均增高(P<0.05);呼气流速下降(P<0.05);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吸气阻力和呼气阻力无变化(P>0.05),患者舒适度好.结论 稳定期COPD患者应用ASV模式,人机协调性好,安全性高,可减少患者的呼吸用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压力支持通气 (PSV)与成比例压力支持通气 (PPS)不同通气模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及脉搏轮廓法持续血流动力学监护患者 2 6例。经治疗进入低辅助通气后比较在PSV、PPS两种通气模式下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力学的差异。结果 PPS模式心输出量 (CO)、心指数 (CI)、每搏量 (SV)较PSV模式明显增加 (P <0 0 5 ) ,外周血管阻力 (SVR)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气道峰压 (Ppeak)及内源性PEEP(PEEPi)明显下降 (P <0 .0 5 )。结论 PPS模式对机械通气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影响最小 ,较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在容积标限压力控制 (VTPC)通气时吸入支气管扩张剂沙丁胺醇后对机械通气参数的影响。方法  10例平均年龄为 (6 8± 5 )岁的呼吸衰竭患者均接受气管插管与机械通气支持治疗 ;采用Newport e5 0 0型呼吸机 ,并实施定容型通气 (VCV) 30 min,潮气量 (VT)为 8~ 10 ml/ kg;测定气道阻力 (Raw)和静态顺应性 (Cst)以及通气参数的变化 ,包括气道峰压 (PIP)、平台压 (Pplat)、充气时间 (Tinflate)、吸气峰流速(PIF)、呼气峰流速 (PEF)和平均吸气流速 (VT/ Tinflate)。随后转为 VTPC通气 30 m in,并同样记录上述参数。通过同轴吸入装置吸入沙丁胺醇 6 0 0 μg后重复 VCV和 VTPC通气 ,并记录上述通气参数。结果  10例患者的 Cst为 (38.4± 2 .7) ml/ cm H2 O,Raw为 (2 0 .1± 2 .0 ) cm H2 O· L- 1 · s- 1 。VTPC时 PIP和 VT/ Tinflate较 VCV时显著降低 (P均 <0 .0 5 ) ,PIF则显著增高 ,两种通气时的 Pplat无显著性差异 ,分别为 (2 2 .1± 0 .9) cm H2 O和(2 3.0± 1.2 ) cm H2 O(P>0 .0 5 )。吸入沙丁胺醇后患者的 Raw均显著降低 ,而 Cst无明显变化 ,VCV时的 PIP有所降低 ,但 Pplat无变化 ;VTPC时的 PIP和 Pplat与吸入前比较无明显改变 ,但 PIF和 PEF出现显著增高 ,Tinflate则相应缩短 (P均 <0 .0 5  相似文献   

19.
在机械通气中,触发呼吸一般通过两种触发方式实现,一是流量触发,另一种是压力触发,相对而言,流量触发更为敏感,患者的吸气负荷更少。我们发现一些心脏外科病人术后行流量触发机械通气时,由于心脏的收缩引起胸腔内压力的改变,进而触发呼吸机的压力支持。此类异常触发现象已有许多报道,但并没有解释其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20.
在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时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患者的病死率仍高,机械通气参数设置不当会进一步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风险。由于ARDS患者肺泡的黏弹性,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irway pressure release ventilation, APRV)长时间的吸气、较高的压力以及短暂的释放可能更适合ARDS肺泡病理生理学变化。APRV有肺复张、稳定肺泡结构等优势,已经显示出作为一种肺保护通气策略的巨大潜力,本文将对APRV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