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CD44V6在大肠癌转移中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Li Z  Ding Y  Deng Y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10):729-732
目的研究CD44V6在大肠癌转移中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羊膜代基底膜模型并将大肠癌肿瘤细胞与羊膜及血管内皮共同培养,研究CD44V6对大肠癌细胞粘附基底膜与血管内皮的影响。采用共聚焦图像三维重构分析技术研究CD44V6对大肠癌细胞骨架的影响。使用激光漂白后荧光恢复技术研究CD44V6对大肠癌细胞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的影响。结果CD44V6单抗能抑制大肠癌细胞对羊膜及血管内皮的粘附和浸润能力,影响大肠癌细胞骨架蛋白的构型和分布。但对大肠癌细胞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无明显影响。结论CD44V6变异体能促进大肠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及基底膜的粘附和浸润,并影响细胞骨架蛋白的构型和分布,增强肿瘤细胞的运动能力,促进肿瘤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DV6、CD44(H)在大肠和大肠腺瘤中的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3例大肠癌及44例大肠腺癌和肿瘤远切端正常大肠粘膜的CD44V6、CD44(H)的表达。结果 CD44V6和CD44(H)的阳性表达率:大肠癌〉大肠腺癌〉肿瘤远切端正常在肠粘膜,P均〈0.001。CD44V6显示与肿瘤浸润(Duks分期)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在有肿瘤转移组中,CE  相似文献   

3.
采用CD31免疫组化染色检测48例乳腺浸润癌间质的微血管数及癌细胞CD44V6,EGFR的表达。结果发现存在于远处淋巴结或脏器转移及CD44V6,EGFR阳性表达的乳腺浸润癌的微血管数显著高于无转移者及CD44V6,EGFR阴性者。提示乳腺浸润癌的血管新生,同时伴有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激活对其转移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CD31免疫组化染色检测48例乳腺浸润癌间质的微血管数及癌细胞CD44V6,EGFR的表达。结果发现存在于远处淋巴结或脏器转移及CD44V6,EGFR阳性表达的乳腺浸润癌的微血管数显著高于无转移者及CD44V6,EGFR阴性者。提示乳腺浸润癌的血管新生,同时伴有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激活对其转移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CD44V6和nm23—H1表达与在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CD44V6和nm23-H1表达与大肠癌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52例大肠癌标本的CD44V6和nm23-H1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CD44V6的高表达和nm23-H1的低表达与大肠癌的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0.05)。结论:CD44V6和nm23-H1表达在大肠癌进展和淋巴结转移中起作用。同时检测CD44V6和nnm23-H1表达可作为预测大肠癌进展程度和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透明质酸(HA)及大肠癌组织中CD44v6的表达对大肠癌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60例大肠癌患者血清HA含量采用产免法检测,大肠癌组织CD44v6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果:60例大肠癌组织中,有CD44v6检出才45例,占75%,Dukes C、D期及有淋巴结转移者其CD44v6的表达明显高于Dukes A、B期及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CD44v6的表达与患者性别  相似文献   

7.
大肠癌转移与基因异常表达有关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腹部外科吴健雄博士应用国际先进的基因逆转录、分子杂交等技术研究证明:我国大肠癌及其转移与CD44VmRNA异常表达有关。这一研究有助于从分子水平阐明大肠癌转移机理,为大肠癌的治疗和预后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CD44及其变异型在大肠癌浸润转移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远舰  何金  陈泳莲 《上海医学》2000,23(3):151-153
目的 研究细胞粘附分子CD44与大肠癌浸润和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杭CD44标准型(CD44s)和变异型v9(CD44v9)的单抗在人大肠癌中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全面分析。结果 CD44s在大肠癌原发灶中呈中等到强烈的表达,而且大肠癌转移灶均有CD44s表达。CD44v9与肿瘤的Dukes’分期和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1),而与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织中CD44变异体CD44V6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9例B淋巴细胞性NHL,6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CD44V6表达情况。结果:B细胞性NHLCD44V6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CD44V6阳性表达与病理分期、恶性度有一定关系。结论:CD44V6与B细胞性NHL的发生、发展相关,可作为判断肿瘤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CD44v6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观察细胞粘附分子CD44V6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了解其与鳞癌组织深发级、肿瘤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32例口腔鳞癌和6例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CD44V6的表达。结果 CD44V6在正常口腔结膜组织呈强阳性表达,组织中CD44V6的表达明显弱于正常组织,但高表达CD44V6的口腔鳞癌分化较差,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 CD44V6的表达与口腔鳞癌的浸润、转换有关,但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胃癌CD44V4、nm23-H1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结果:胃癌CD44V6、nm23-H1阳性率分别炎61.4%和45.2%,伴有淋巴结转移者CD44V6、nm23-H1阳性率分别高于和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结论:转移相关基因和转移抑制基因之间的失衡是导致胃癌淋巴转移机制之一,CD44V6、nm23-H1,可作为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标  相似文献   

12.
应用免疫组化 S A B C法检测下咽癌 65 例的 C D44 H、 C D44 V6、 E Cd 表达及癌组织内Ⅳ型胶原 (cⅣ) 的分布。结果表明, C D44 H、 C D44 V6、 E Cd 的表达及癌周 cⅣ 分布与肿瘤病理分级呈负 相关 ( P< 0.05); E Cd 的表达与下咽癌的临床分级、颈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 P< 0.05);但与患者生存率无关。 C D44 H、 C D44 V6 、cⅣ分布与下咽癌的临床分级、肿瘤颈淋巴转移及生存率无明显关系( P> 0.05)。对 C D44 H、 C D44 V6、 E Cd 及cⅣ分布的相关分析表明,它们之间两两均呈正相关( P< 0.0004)。提示 C D44 H、 C D44 V6、 E Cd 在下咽癌侵袭中均有抑制肿瘤侵袭的作用,而且肿瘤恶性程度越高,侵袭性越强,分泌 cⅣ越多,癌组织内cⅣ的分布越不完整,基底膜缺损越严重,4 者均可作为判断下咽癌侵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84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CD44V6和nm23-H1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CD44V6和nm23-H1阳性率分别为63.1和48.8%,伴有淋巴结转移者得CD44V6和nm23-H1阳性率分别高于和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均P〈0.01),且二指标间呈负相关(P〈0.01)。表明转移相关基因和转移抑制基因之间的失衡可能是甲状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探讨用原位逆转录PCR间接法检测人类大肠癌组织及大肠癌细胞株内CD44V6mRN的表达。方法在大肠癌组织冰冻切片及HT29和LoVo大肠癌细胞爬片上,先作蛋白酶K及DNase消化处理,再行逆转录、原位PCRFY FU T RY FU RGDR WUG VS UQ SW  相似文献   

15.
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84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CD44V6和nm23-H1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CD44V6和nm23-H1阳性率分别为63.1%和48.8%。伴有淋巴结转移者CD44V6和nm23-H1阳性率分别高于和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均P<0.01),且二指标间呈负相关(P<0.01)。表明转移相关基因和转移抑制基因之间的失衡可能是甲状腺乳头状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胃癌CD44V6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CD44V6单克隆抗体,用S-P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进行观察。结果:70例胃癌中24例(34.3%)CD44V6阳性。淋巴结转移组CD44V6阳性率45.7%明显高于无转移组的12.5%(X^2=11.24,P〈0.01);结论:提示CD44V6的表达可作为预测胃癌转移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用原位逆转录PCR间接法检测人类大肠癌组织及大肠癌细胞株内CD44V6mRNA的表达。方法在大肠癌组织冰冻切片及HT29和LoVo大肠癌细胞爬片上,先作蛋白酶K及DNase消化处理,再行逆转录、原位PCR扩增和扩增后原位杂交检测,分析扩增产物与V6探针结合显色情况。结果LoVo细胞较HT29细胞显色快而着色深,大肠癌癌灶较癌旁组织及远端正常大肠粘膜组织显色速度及强度均有显著性差异;反应液内有特异的cDNA扩增产物渗出;自制的原位PCR模具性能稳定,封闭和防渗漏效果好。结论用原位逆转录PCR间接法检测大肠癌组织及大肠癌细胞株内CD44V6mRNA的表达,特异性强,定位性好,显色效果达到了光镜下分析的要求;反应液内的扩增产物还可作Southern杂交及基因分析;自制的原位PCR模具经济、方便,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CD_(44V6)在鼻咽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转移特异性CD44 变体CD44V6 在鼻咽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56 例鼻咽鳞癌石蜡标本中CD44V6的表达,并对其阳性表达与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56例鼻咽鳞癌中CD44V6 总阳性表达率为625 % 。Ⅰ- Ⅱ期与Ⅲ- Ⅳ期鼻咽鳞癌之间,高中分化与低分化鳞癌之间CD44V6阳性表达率均无明显差别( P> 005) ;CD44V6阳性率在有颈淋巴结转移组和无颈淋巴结转移组之间也无明显差别。远处转移组CD44V6 阳性率明显高于非远处转移组( P< 005) ;放疗后生存5 年以上组CD44V6 阳性率明显低于生存5 年以下组( P< 005) 。结论: CD44V6 的阳性表达与鼻咽鳞癌病人的远处转移及预后不良有关,并可作为判断鼻咽鳞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一个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9.
利用免疫组化ABC法,研究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甲状腺腺瘤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蛋白CD44v6,EGFR,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和抑癌基因p53蛋白的原位表达。结果发现CD44v6和EGFR表达上调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P<0.05,P<0.01),而nm23-H1的表达与肿瘤转移抑制密切相关(P<0.01)。这提示肿瘤转移相关基因和转移抑制基因之间的表达失衡是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易发生转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CD44是细胞表面粘附分子,在介导淋巴细胞归巢中起着重要作用,探讨CD44变异体与肿瘤转移的关系从而对预后进行预测,对指导治疗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44变异体(CD44V)在宫颈癌的表达,发现: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组中呈明显过表达,阳性率为78.9%,结果表明CD44V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