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玲  舒迎春  李晖 《临床儿科杂志》2006,24(10):830-831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的儿童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性非特异性血管炎,可引起多脏器受累,以心血管病变最为严重,多侵犯冠状动脉[1],川崎病的早期诊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观察川崎病患儿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和血钾的变化,结合冠状动脉受累情况,探讨血红蛋白和血钾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中的意义。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0年1月~2004年1月我科收治川崎病急性期(≤11d)住院患儿50例,均符合第3届国际川崎病…  相似文献   

2.
对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例川崎病3次复发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男,8岁7个月,于3岁首次川崎病发病,其后分别间隔18个月、23个月、25个月再次复发,且每次复发均表现为完全川崎病的特点。患儿前3次川崎病发病予1次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2 g/(kg·次)]冲击治疗,第4次川崎病发病予2次IVIG[2 g/(kg·次)]冲击治疗。其中患儿第2次川崎病复发时以腹痛为首发表现,并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回盲部数枚肿大融合淋巴结。患儿第3次川崎病复发时再次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且抗链球菌溶血素O进行性升高,经抗感染及IVIG冲击等治疗后出院。出院后随访0.5年未见川崎病复发。提示对于既往有川崎病病史且再次出现长时间发热患儿,应警惕川崎病复发可能,且部分川崎病患儿可合并有不完全性肠梗阻。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非典型川崎病的诊疗经验。方法对25例非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非典型川崎病患儿中,10例误诊为咽结合膜热,5例误诊为淋巴结炎,1例误诊为猩红热,1例误诊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8例拟诊为川崎病。25例患儿均有持续发热,误诊患儿中临床症状、体征可有多变性,体征非持续性。血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血小板均升高。心脏彩超2例出现冠状动脉改变。经使用阿司匹林和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25例患儿预后良好,随诊1年无冠状动脉异常发现。结论对于持续发热,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患儿,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血小板等明显升高,结合多变的临床症状、体征,应警惕川崎病的可能性。阿司匹林和丙种球蛋白联合应用是川崎病的标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已成为川崎病治疗常规方法 ,但有部分患儿治疗无效 ,该文探讨对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 (IVIG)初治无效的川崎病的处治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 1 994年 1月至 2 0 0 2年 1 2月该院收治的对大剂量IVIG初治无效的川崎病 1 4例予附加治疗 :重复IVIG和 /或皮质激素。对初治有效 (5 0例 )和无效 (1 4例 )的两组川崎病患儿的年龄、治疗前热程及实验室数据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4例对大剂量IVIG初治无效的川崎病患儿 ,8例对IVIG复治有效 ,5例最后采用皮质激素治疗均有效 ,3例冠脉扩张者好转。统计分析 ,初治无效病儿发病年龄小 ,血白细胞、乳酸脱氢酶高 ,血红蛋白、白蛋白低 (P <0 .0 5 ) ,冠脉扩张发生率高 (6 / 1 4比5 / 5 0 )。结论 大剂量IVIG初治无效的川崎病者采用附加治疗对病情控制和改善冠脉扩张有效。对于川崎病患儿进行年龄、热程、实验室数据分析 ,有助于采取及时、积极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患儿血清趋化因子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讨血清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活化调节蛋白(RANTES)水平与川崎病及其发生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关系及意义,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6例健康体检儿童及52例川崎病患儿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前后血清MCP-1、RANTES水平。结果显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MCP-1、RANTES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儿童(P<0.01);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CAL)患儿急性期血清MCP-1水平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者(P<0.01);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明显降低川崎病患儿血清MCP-1、RANTES水平(P<0.01)。提示趋化因子MCP-1、RANTES可能参与川崎病的免疫发病机制,急性期血清MCP-1水平可作为判断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一个指标;降低趋化因子水平是IVIG治疗川崎病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6.
1997~2001年四川省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四川省川崎病(KD)的发病率和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按日本川崎病研究中心提供的川崎病诊断标准、问卷表格和调查方法,对四川省内设有儿科病床的医院进行问卷调查。收集1997年1月1日~2001 年12月31日的川崎病患儿住院资料。结果调查全省212所医院,调查表回收率达到91.5%,全省共报告了KD 患儿1811例,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1511例。1997~2001年<5岁儿童患病率分别为4.26/10万、5.21/10万、8.57/ 10万、7.70/10万、9.81/10万,5年平均发病率为7.06%。男女之比为1.66:1,发病高峰为1~2岁,17.0%的川崎病患儿有心脏冠脉损伤。典型病例占94.6%,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者占70.9%。结论 1997~2001年四川省5年川崎病的发病率低于日本,与国内其他地区KD流行病学资料相比,发病率高于江苏、陕西和广东,低于北京,有逐年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崎病合并胰腺炎和低T3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例川崎病合并胰腺炎和低T3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 4岁女性患儿,入院时有川崎病及胰腺炎表现,并出现川崎病休克综合征、低T3综合征及丙种球蛋白抵抗;经2次丙种球蛋白、激素治疗后热退,但腹痛反复,给予禁食、禁水,抑制胰酶分泌,置入鼻空肠营养管等治疗,患儿好转出院。出院后半年随访,患儿预后良好。结论川崎病并发胰腺炎和低T3综合征提示病情危重,需要早期识别、干预并随访超声心动图及甲状腺功能。  相似文献   

8.
《中华儿科杂志》2022,(6):588-593
目的分析Z值方法与传统方法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瘤(CAA)诊断的差异性, 并探讨川崎病CAA的临床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深圳市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临床确诊的2 419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资料。分别采用Z值方法和传统方法诊断CAA, 分析2种诊断方法诊断效能的差异性;分别对患儿性别、临床分型(完全性川崎病、不完全性川崎病)、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敏感性(IVIG敏感型川崎病、IVIG无应答型川崎病)、病程(≤6周、>6~8周、>8周至6个月)等进行分组, 分析川崎病患儿CAA的临床分布特点。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Kappa检验用于一致性评价。结果 2 419例川崎病患儿中男1 558例、女861例。发病年龄1.8(1.0, 3.2)岁。Z值方法诊断川崎病CAA发生率高于传统方法[21.9%(529/2 149)比13.9%(336/2 149), χ2=1 074.94, P<0.001]。Z值方法诊断男性患儿、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IVIG无应答型川崎病患儿CAA发生率均高于传统方法[25.2%(392/...  相似文献   

9.
16例小儿川崎病脑电图与临床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全身性非特异性血管炎综合征 ,多侵犯冠状动脉 ,累及神经系统者少见[1] 。为了解川崎病患儿脑电图与临床病情的相关性 ,对 2 0 0 1年 12月至 2 0 0 3年 9月收治的小儿川崎病 16例 ,进行脑电图检查 ,对检查结果及与临床的关系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 (Kawasakidisease,K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儿童常见的血管炎综合征 ,重者可导致冠状动脉严重并发症〔1〕。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是防治该并发症的关键 ,本文对 89例KD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 (CAD)及远期预后情况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文报告的 89例KD患儿 ,于 1995— 2 0 0 2年 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其中男 5 2例 ,女 37例 ,男女之比为 1 4∶1,发病年龄 4个月~ 7岁。该组患儿均符合日本川崎病研究课题组第 4次修订的川崎病诊断标准。1 2 方法1 2 1 检查方法 KD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