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补”与“消”法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法则,兹就其定义、理论根据、分类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探讨如下。一、补法(一)补法的定义及理论根据补法,程钟龄谓“补其虚也。”是指运用扶正强壮的药物,以补益正气,(其中也包括扶正达邪)促进机体早日恢复。凡人体阴阳气血脏腑之不足者,均可用之,所谓“虚则补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难经·十四难》对  相似文献   

2.
杜杰 《江西中医药》2007,38(10):55-55
补和泻是中医临床治疗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即补法和泻法.但在针灸歌赋中的补与泻,有许多并不是指针灸治疗中的补法和泻法,而是另有其含义.如果我们以补法和泻法操作应用,那就差之厘毫,谬之千里了.在针灸歌赋中有"补"、"泻"、"针泻"、"针泻动"、"泻动"、"先补后泻"、"先泻后补"等不同论述,本人就此谈一下窥管之见.  相似文献   

3.
吴万垠 《河南中医》1994,14(5):299-300
以补为通治疗胆道疾病吴万垠安徽省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233004)主题词胆道疾病/中医药疗法,补法/治疗应用对于胆道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历代医家多以“湿热”论之。以“虚证”辨治者仅近年来才偶见报道。笔合于临床实践中,在参阅有关文献基础上,曾以补法治疗...  相似文献   

4.
浅议"误补"     
当前中医内科临床上 ,不少医生喜欢运用补法。一是因为补药为病者所喜吃 ;二是因为补法为医生所喜用。当补则补 ,补之恰当 ,通过补法补药使病者恢复健康 ,这是符合“虚则补之”的原则的。但是也往往遇到某些病者吃了补养药 ,不但对身体无益 ,而且感到不舒服 ,甚至病情加重 ,以及过补而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这种情况称为误补。误补大致有这样 3种。1 不应补而补不是虚证而用补药 ,或虚人邪浊尚盛不能补而补 ,或正常健康者不需补而补等 ,均属不当补而补的范畴。这些误补均会引起机体的种种不良后果。对健康者不在医者指导下乱补 ,大多以补阳…  相似文献   

5.
在临床中常可听到所谓“虚不受补”的说法,笔者不同意这种说法。治虚证,必然只有用补法。“虚不受补”者,是因补之不当之故。同一种虚证,固其体质、病程、病机、部位不同,故其补法亦应当有所不同。如果不加分析地予以一种补法,那当然会因补之不当而导致“虚不受补”。下面谈几种常见的情况。其一、上盛下虚而重用补气升阳药,则  相似文献   

6.
张从政,字子和,金元四大家之一,擅长“汗、吐、下”之攻法。但他于补法上亦见解非凡,“以攻为补”即尽言其补法之思想,于临床颇有启迪,在血瘀崩漏的治疗中尤为见尝。子和之“以攻为补”,是说对邪积未去的病人,应以“攻药居其先”,认为邪未去而误投补,则无异  相似文献   

7.
元·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淋证篇》提出:“诸淋所发……最不可用补气之药。气得补而愈胀,血得补而愈涩,热得补而愈盛,水窦不行,加以谷道闭遏,其未见有能生者也。”可见朱氏是强调淋证忌补观点。但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提出:“淋证治法……凡热者宜清,涩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虚者宜补,阳气不固者,宜温补命门,……。”主张淋证应按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初步体会:治疗淋证需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慎用补法,一般  相似文献   

8.
滋补六忌     
补法是中医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凑’之一,是中医的—种主要治法。《内经》中的“虚则补之”、“损者益之”,即指用“补法”祛病。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称为补益药或滋补药。如运用得当,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在防治疾病上收到理想的效果。但是,也有不少人不了解补药性能。滥用补药,甚为有害,特提出以下忌戒数条:  相似文献   

9.
慢性疲劳综合征已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研究显示,气虚质是慢性疲劳综合征人群分布中比例最高的体质类型,遵循中医“体病相关”理论及“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治疗原则,课题组根据临床经验自制益气养生袋泡茶治疗气虚体质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研究方法:纳入72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参照我国2009...  相似文献   

10.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udrome CFS)是一种以长期身心极度疲劳为突出表现,同时伴有低热、咽痛、肌肉关节酸痛、失眠等表现的综合征。该病病因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与长期极度疲劳有关。该病属中医“虚劳”、“虚损”范畴。我们采用中医针药并用,治疗45例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 一、中医治癌的科学性祖国医学认为肿瘤是由于人体正气亏虚,邪气留恋、导致气滞血淤、痰毒凝聚形成的肿块。如:痰核、石疽、乳核、瘿瘤等。治疗上主张或攻或补,或攻补兼施。补法有养血、健脾,补肾;攻法则包括清热解毒,活血化淤、软坚散结,消肿止痛等。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免疫疗法、支持疗法都属于补的范畴,而手术、放疗等则属攻的范畴。中医补法的基本作用在于改善或恢复机体的  相似文献   

12.
略论张子和食疗补虚方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元名医张子和以攻邪汗吐下之法见长 ,然而 ,张子和更擅长补法的运用 ,尤其是其食疗食养。就张子和食疗补虚方药运用的学术特点 ,略述如下 :1.子和补法与食疗补虚张子和力主攻邪 ,弘扬汗吐下三法 ,力矫时弊 ,攻贬俗流温燥滥补之陋习 ,主张辨证地处理攻补 ,力倡“邪去正安” ,攻邪居先 ,寓补于攻。强调“后治其虚” ,补虚重在温存而养 ,提倡食疗。补虚 ,注重脾胃 ,安谷生精。尤其是“食疗补虚” ,上溯至内难二经 ,但到子和为之一变 ,突破了《素问·脏气法时论》之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之所括 ,可大致分为 2个大内容 ,其一是“以食平疴” ,…  相似文献   

13.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学识渊博,经验宏丰,其妙用补法,尤为医林同仁所共仰。笔者学习《景岳全书》(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年版。以下本注书名之引文,均出自本书),见先生论述补法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创见颇多,值得借鉴,遂归纳出先生用补有五宜之基本法度,试论述于后,以就正放同道。互.辨证属虚,首宜用补。张氏根据“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的原则,在《补略》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补方之剂,补其虚也。”申言补法方药主要用于各种虚报证候。并进而强调:“凡气虚者,宜补其上,人参、黄茂之属是也;精虚者,宜补其下,熟地、拘…  相似文献   

14.
张景岳为明代著名医家,以善施补法而饮誉医林。对其论述补法之要言妙道,所创朴方之卓著效验,先贤近贤已言之屡屡,而于慎补之思尚鲜论及。现不揣冒昧,归纳出用补四忌,试述于后。1 胸腹多滞治忌骤补:张景岳强调:“凡用补之法,但当察其胸膈何如,若胸腹多滞者未可补”(卷十三瘟疫)。其理安在?盖因胸即膻中,上连心肺,下通脏腑。胸腹之病极多,而胸腹有滞无滞,宽痞与否,则系有邪无邪之反应,于是宜泻宜补之大略可定。若胀塞中满者,系有实邪在内,决不可补;而其轻者,但表现为不欲食,  相似文献   

15.
补法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法则之一,其应用之广深为历代医家所推崇,而补虚药则是补法实施的必须物质基础。因此,对补虚药的性能分析,亦是探讨和研究补法的一项重要内容。《素问》云:“虚者补之”(《五常政大论》)、“损者益之”(《至真要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阴阳应象大论》)等,均表明凡虚损不足病证当以补虚为本,即“补可扶弱”。补虚药实为虚损病证而设。“人身不外水火  相似文献   

16.
临床上,“虚不受补”是指一些虚证患者服用补药后不但症状不缓解,反而出现诸如口舌生疮、咽干舌燥、燥热汗多等“上火”反应。“虚不受补”一词最早见于清代陈世铎《本草新编》,后世医家对其原因多有发挥,主要观点包括:①脾胃虚弱,运化无力;②补不对证;③虚实夹杂,只补不清;④脾胃衰败,不能运药;⑤特殊体质,药物过敏。天津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主任张国骏教授潜心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20余年,对“虚不受补”有独到见解,临证应用补法时灵活结合它法,有效避免“不受补”现象的发生。笔者有幸侍诊其旁,获益匪浅。现将张师临证经验总结如下,与同道分享。  相似文献   

17.
疲劳是一个主观感觉症状,是一种倦怠、精力不够或周身疲乏的感觉。疲劳包括躯体疲劳和心理疲劳,更主要的是心理疲劳。中医文献中无相应的病名,但有相关的论述。现从中医角度对慢性疲劳综合征进行探讨,以期有益于临床诊疗。现代医学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理尚不明确,诊断与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改变有关,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来看,历代医籍有“虚损”、“虚劳”、“百合病”、“脏躁”、“郁症”等病证有与之相吻合的典型症状,但又不能被其中任何一个单一的病种所涵盖。疲劳在中医文献中常被描述为“懈怠”、…  相似文献   

18.
就清·程钟龄《医学心悟》中论述补法的有关内容.撷其精要。从辨证论治、以补为攻、重视脾胃与饮食援养几方西加以开析,以展示程氏补养思想的特点。清·程钟龄在其著《医学心悟》中,辟有专篇论“医门八法”。他博采众议,参以己识,将潜心研究所得,融会贯通,特别是对补法的论述更具独到之处,示人补法辨证运用的规范。兹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浅谈中医攻补兼施法则在晚期胃癌术后的运用杨洪生内蒙古物资局卫生所(010020)1994年8月了日收稿在中医的传统治则中,有正治法,又有反治法,但在临床上,患者常有虚实夹杂的证候。单纯用补法或攻法均起不到较好的效果。如此则要运用攻补兼施,扶正祛邪的法...  相似文献   

20.
补法,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法则之一,临床应用至为广泛,深受医家所重视。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历代医家论述既多且详,《医学心悟》明确指出。“补之为义大矣哉!然有当补不补误人者,有不当补而补误人者,亦有当补而不分气血,不辨寒热、不识开阔、不知缓急、不分五脏、不明根干、不深求调摄之方以误人者。”可见掌握补法的适应范围、运用时机以及配合方法等,都至为重要,未可掉以轻心。本文拟对中医补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