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汗出一症,指异于寻常的过多的出汗,可见各种内伤、外感疾病,中医认为汗是体阳气蒸化津液而成,而津液则由血而来,称为血汗同源,因而对汁出一证,颇为重视。临床上内伤病汗出主要分阳虚与阴虚两种,阳虚者动则汗出。称为“自汗”阳虚者睡时汗出,醒后即止称为“盗汗”,汁为心之液,人体阳气蒸化津液,即调节体内适宜的恒定温度,又保持新陈代谢的不断进行。在疾病过程中有汗无汗,汗多汗少都是反映疾病的一个侧面,现代医学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一时性低血糖或甲状腺机能亢进的异常出汗都属汗出的范畴。1自开、盗汗的病因病理基本病理…  相似文献   

2.
汗是津液的组成部分,由阳气蒸化,津液从玄府出于体表者谓之汗。无论外感内伤,皆可引起出汗异常,正如《临床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因此,对以下几种异常出汗做一解析。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是指阳气鼓动、蒸化阴液外泄。汗液源于脏腑化生之阴液,阳气对阴液的温煦、鼓动和蒸化是汗液产生的动力。吴鞠通也在《温病条辨·论汗》中说:“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中医注重辨证论治,早在《内经》中,就对有关汗出辨证论述详细,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接上期)二、问汗。中医认为,汗液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人体表而成。故《内经》说:"阳加于阴谓之汗。"人体在体力活动、进食辛辣、气候炎热、衣被过厚、情绪激动等情况下的出汗,属于生理现象。若当汗出而无汗,或不当汗而多汗,或仅见身体的某一局部出汗,即属于病理现象。  相似文献   

5.
观汗查病     
汗为心液,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出汗有着调节体温等作用,但在特殊状态下,出汗、汗的多少、出汗的时间、出汗的部位以及颜色,不仅能告知人们所患的疾病,而且能说明病情的变化。观汗知病情是中医问诊治病的内容之一。现将汗症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汗乃阳气蒸化律液而成.若阳气不舒或不足,津止亏虚及寒邪闭表等皆不能汗出。寒邪客表,腠理密闭,当以辛温发激之品宣通阳气,开泄腠理,以使汗出邪去.但在特殊病理情况下,如气机不舒、水饮内停、阴精亏应等原因之无汗,当根据患者病机特点辨证施治.对此仲景采用不汗而汗解之法,或疏利三焦、和畅气机.或开散水结,里气得通,邪气还表;或滋补阴精、扶正托邪.本文对此作了浅析。  相似文献   

7.
汗、尿是人体津液排泄的两个主要途径,由此衍生出发汗、利尿两大治疗法则.传统观念多认为,汗出于表,尿渗于下,二者分消津液,相互独立.本文详细探讨了汗、尿的津液来源及气化输布途径,认为汗、尿之间的关系是津液同源,藏于州都;上疏下利,气机互通.其中,肺的宣发肃降、膀胱经腑的气化是共司汗、尿排泄的枢纽.发汗可以宣发肺气、开太阳...  相似文献   

8.
汗与五脏相关刍议李燕梅(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汗是一种生理现象,汗出有度,则能疏通膜理,开达外邪,调节水液代谢,维持体温恒定。从而保持人体阴阳相对平衡,其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祖国医学认为,汗是机体内津液经阳气的蒸化,赖卫气的开合,...  相似文献   

9.
《内经》当中"阳加于阴谓之汗",是指人的阴液在阳气的蒸化下会有出汗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若人的阴液和阳气的任何一方出现功能失调,或阳气对阴液的蒸化受到阻碍,都会造成出汗的异常.在治疗上应分析其病因病机,使阴阳复归于平和,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下面对湿热证中的"汗"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汗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常见的一种表现,在《内经》中多有阐述,汗是由阳气蒸化人体津液所化。对汗出的分类有生理之汗和病理之汗之分,其中病理之汗又分为:汗不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局部汗出。同时阐述汗出机理的四方面:汗源、汗出的动力、汗出的门户、汗出调控。  相似文献   

11.
汗为心之液。汗源于水谷精微,因阳气之气化而生成、外泄,亦因阳气之固摄而内藏、固秘。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阳加于阴谓之汗”。在生理状态下,汗液的多少,既取决于天气冷暖的变化,也与人之衣着厚薄有关。其生理意义,除可调节体温,还可排泄代谢废物调节津液平衡...  相似文献   

12.
岳灿  牛麟 《安徽医学》1995,16(2):48-49
<正> 祖国医学认为:汗是人体五液之一,为心所主,由阳气蒸化津液,发泄腠理而成,《内经》曰:“阳加于阴谓之汗。”又曰“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从而说明病理性出汗,多由阴阳偏胜,气血失调,公失所养等原因造成。然就童汗而言,究其因,不外有三:一曰表虚不固,小儿皮肤虽为人身之藩篱,但由于皮肤娇嫩  相似文献   

13.
论“汗”     
“汗”有三种含义:其一、指生理性的汗液;其二、指病理性出汗与无汗的病证;其三、指发汗的方法。“汗”历来是中医诊疗疾病很重要的着眼点:如问诊中,“一问寒热二问汗”;在治法中,“汗法”为八法之一;故很有必要对汗的生理及其与脏腑、气、血、津液的关系;汗的病因、病理、证型及治疗;发汗法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进行系统探讨,使为医者对汗有一个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以便更有效地指导临床诊疗。1汗液的生理汗液是五液之一,是体内津液经阳气蒸腾气化后从汗孔(玄府)排出之液体。《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温病条辨》…  相似文献   

14.
试论膀胱"气化则能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膀胱"气化则能出"语出<素问*灵兰秘典论>,原文系"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是讲膀胱经气化功能使水液正常代谢的过程.膀胱气化不利,则水液代谢障碍,导致膀胱蓄水、水湿内停等病证.对"气化"一词的理解,<内经词典>注解为"阳气运化津液或水液的过程"[1],因而气化依赖阳气的作用,而产生气化作用的阳气究竟源于何脏何腑,后世医家认识各有不同,而此涉及到治疗水液代谢失常所选择的脏腑,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痰饮是三焦气化不利、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症,因中气虚寒、阳气不运,肺、脾、肾三脏功能障碍,三焦气化无权,津液敷布失调,导致水湿饮邪不能正常地运化排出体外,留于某一脏器组织而成。《金匮要略》根据水饮停积的部位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4类。又以长期留而不行的为留饮、伏而不去的为伏饮,实际仍属4饮范围。  相似文献   

16.
汗为心之液,阳气蒸化津液外溢肌肤而成汗。出汗对多数人属正常生理反应,而少数出现的汗出异常现象,则归属病理范畴。根据汗出时间不同分为"自汗"、"盗汗";根据部位不同又分为"头汗"、"颈汗"、"半身汗"、"手足心汗"、"心胸汗"、"阴汗"等。陈筱云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工作30余年,学验颇丰,擅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对中医方法解决汗证方面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师临诊,受益良多,现将吾师诊治汗证经验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7.
问:中医水液代谢的全过程?答:凡水液摄入人体后,通过胃的游溢精气,经小肠泌别清浊:清者经脾为胃行其津液,上归于肺。肺为水之上源,经肺气之宣发作用,将清中之清者,进入血行而滋养全身;外出以熏肤,充身,泽毛,上濡各孔窍,完成滋养作用后,余者复还入血中。经肺气的肃降作用,将清中之浊者,通调于三焦水道,经三焦的化气行水作用,外出汗孔而为汗,上出孔窍而为涕涎唾泪等,下归于肾。浊者下输膀胱,其来源有三条:一是由小肠泌别而来,一是由肾而来;一是由肺通调三焦水道,下输膀胱。水液经膀胱气化作用后,去路有两条:一是浊中之清者入肾,再经肾气蒸化作用,上升到肺、敷布全身;  相似文献   

18.
"三焦"概念源于《内经》,职司人体津液水分的输布、疏通和排泄,其生理特征是鼓动阳气,蒸腾阴津而达到疏通、输布和排泄津液水分的目的。所以三焦与水液及营养物质新陈代谢关系密切,而糖尿病的形成主要是营养物质和津液的代谢紊乱,故而运用三焦理论,掌握"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采取解毒泄浊通络之法,将有利于糖尿病的治疗和预后。  相似文献   

19.
汗为五液之一 (心在液为汗 ) ,是阳气蒸腾津液出于体表的代谢产物 ,而出汗则是机体功能活动的表现。汗证是异常出汗 ,是阴阳、气血、津液以及脏腑等功能活动异常 ,或邪气引起腠理开合失司以致津液外泄的病证。笔者根据临床治疗 ,结合前贤经验 ,就其辨证与体会浅析如下。1 辨 证1 1 自汗 究自汗成因 ,不外气虚、阳虚、血虚、阴虚。肺主气 ,司呼吸与腠理之开合 ,外合皮毛。肺气虚则卫外不固 ,玄府不密 ,活动时 ,机体阳气敷张 ,腠理开泄 ,而津液外泄。可见白昼汗出明显 ,动则益甚 ,伴见气短乏力 ,体倦 ,不耐劳累 ,易感冒等症 ;兼有畏寒神疲…  相似文献   

20.
一、填空题 1.心气的推动、肺的宣发和朝会百脉、脾的统血、肝的疏泄和藏血。2.气能生血。3.营气化生、津液注脉、肾精化血。4.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5.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二、选择题 1.水谷之气和肾中的精气 2.津能载气3.水停则气虚 4.脾胃的升降 5.固摄作用6.卫气三、问答题解答:“夺血”,指血液受伤严重,如崩漏、大出血等。“夺汗”,指汗液耗伤过度,如发汗太过、过劳作汗等。“夺血者无汗”是指失血严重患者不可妄用汗法。“夺汗者无血”是指对于多汗夺津或津液大亏的患者不可轻用破血、放血之治法。这是以“津血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