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结核病治疗中,利福平作为一线药物使用,其严重副作用包括肝细胞中毒性黄疸,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和溶血。1971年有人首次报道本药引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急性肾小管坏死和间质性肾炎是其主要病变,肾小球损害并不常见。作者观察到1例再服利福平出现急性肾功衰竭。  相似文献   

2.
化疗是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治疗肿瘤的同时,化疗药物会造成骨髓抑制,正确认识并积极防治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通过文献分析中医药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从辨证论治方面对其治疗现状进行综述,以期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措施。方法:对62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小板减少出现最早孕周为20+6周,≤28周出现16例(25.81%),>28周出现46例(74.19%),大部分孕妇血小板减少出现在妊娠晚期。对血小板<50×109/L者用泼尼松治疗,分娩前后使用血小板制剂,同时考虑剖宫产。结论:糖皮质激素是治疗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有效药物,术前血小板<50×109/L可输注浓缩血小板。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不增加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静脉血栓栓塞症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及其治疗.方法 对我院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临床确诊并以肝素抗凝治疗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202例进行临床分析,定期监测血常规.结果 其中有6例患者发生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在应用肝素第3~9天出现血小板数目下降,发生率为2.97%,其下降率为60.4%~82.2%.对需要继续抗凝的4例患者停用肝素后改为阿加曲班继续治疗,第3~7天血小板数目回升至入院时水平.结论 在使用肝素进行抗凝治疗期间,应常规监测血小板数目变化,如发现血小板数目进行性下降大于50%,应及时停用肝素,需继续抗凝的患者可改用阿加曲班治疗.  相似文献   

5.
药物对血液的损害,在国内外都有众多的报道,因此受到了人们广泛的重视。经过观察,发现药物对血液的损害作用可出现多种血液疾患,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性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白血病等等。其中粒细胞减少症和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研究部分药物对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影响.方法 为了探讨研究部分药物对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影响,巩留县人民医院检验科选取20位自愿接受实验的志愿者,并在不损害身体健康的情况下,让这20位自愿接受实验的志愿者服用利福平.在志愿者服用利福平之前,要使其了解利福平的功用.在此实验中,笔者主要选取肾上腺素作为实验药物,来对FMN、TG、TCH、DBIL进行测定,选取利福平对FMN、TBIL、DBIL加以测定.结果 通过对20位服用利福平的自愿者进行观察、检验,可以看出利福平这一药物对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这一药物对FMN、DBIL、TBIL的测定有正相干扰,而对Cr、UA的测定则有一定的负相干扰影响.结论 部分药物对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有一定的影响,它可以使检验结果偏离实际,希望这一实验可以引起大家的注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了解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相关知识的基础上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检索 ,参考关于药物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相关资料 ,并做综述.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较低 ,约为十万分之一 ,针对不同的药物而言 ,其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存在着差异 ,其中主要的致病药物有血液系统药物、解热镇痛药物、抗菌药物等.致病机制主要包括血小板破坏逐渐增加 ,同时生成减少并增加消耗 ,多见于免疫介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结论: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属于常见的药源性血液系统疾病 ,要求临床医务人员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万古霉素是20世纪50年代问世的三环糖肽类抗感染药,是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王牌药物.该药在临床上主要有耳、肾毒性、肝功能损害、过敏反应、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在临床使用早期肾毒性发生率较高,随着药物制作工艺的不断纯化,其发生率也不断下降.近期我科在应用万古霉素过程中有3例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主要通过对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的病因、临床上的一些特点及相应的治疗方法[1].方法广东茂名市人民医院主要针对2005年~2012年的56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结果感染、窒息缺氧是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中感染性的血小板减少症状最为常见.还有以下几种临床症状,分别是皮肤出血点、无临床症状、皮下血肿、肺出血.针对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应治疗措施分别为静脉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还有一大部分是无需处理的.针对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最为严重的是发生死亡,其主要的死因是肺出血、颅内出血.结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是由很多成因的,由于大部分的新生儿的血小板减少症一般都无需确切的治疗就可以康复,所以针对新生儿的血小板减少症主要以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10.
原本在正常范围内的血小板在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进行检测时,出现虚假的血小板数值降低,称为假性血小板减少症,可发生在健康人,其本身是一种良性现象,无需治疗.在临床工作中,若不能鉴别是假性血小板减少,还是真性血小板减少,就有可能导致误诊,产生严重问题,如:手术推迟,治疗中断,不必要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和昂贵的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使用,因此,应引起临床医师注意,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笔者诊断3例假性血小板减少证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时明显增加患者住院期间出血率和病死率,同时影响ACS治疗。而血小板减少症人群仍有发生血栓事件的可能。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发生ACS时,血小板计数<30×109/L时出血概率增加,不宜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当血小板>30×109/L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积极提高血小板治疗,评价出血风险,密切监测血小板变化。如果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建议裸支架治疗。ACS患者治疗期间出现血小板减少症主要的原因是药物导致血小板减少,包括肝素、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等,但应及时诊断方能准确治疗,要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减少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接受大剂量化疗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病人和肿瘤病人,血小板减少症是威胁他们生命的一个十分严重的并发症,特别是接受化疗的急性白血病病人,血小板减少症常常是其化疗后致死的主要原因。另外,一些恶性肿瘤的联合化疗也经常会出现药物累积性的血小板减少症。因此为了预防出血的发生,化疗量常需尽量减少,这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彻底清除。而且用于预防及治疗此类并发症的花费是相当昂贵的,并可能耽误进一步化疗的进行。近几十年来,众多学者对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血小板增多症是由骨髓及骨髓外增殖所引起,伴有血小板计数慢性增多的疾病它包括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减少性白血病及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对有临床症状及体征者,则必需治疗以减少血小板数量.既往的治疗方法有4种:放射性磷、烷化剂、羟脲及干扰素,但所有这些治疗方式均有一定的局限性,且有很大的副作用。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有效的减少血小板数量的药物来替代现用的、无效或不适用的药物。Anagrelide是quinazolin的一种  相似文献   

14.
许多药物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即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上可分为免疫性和骨髓生成障碍性二类。一、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发病机理 药物诱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可能机理有三:①抗体吸附于药物-血小板复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是应用肝素后出现的一种罕见的、较为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使用肝素后患者出现HIT的发病率约为0.2%,一般在肝素使用后5~14天开始,血栓栓塞形成等并发症风险明显增加。方法本文分析1例下肢动脉闭塞患者在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过程中多次出现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分析HIT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依据及防治措施。结论通过整个诊疗过程,明确抗凝方案选择。  相似文献   

16.
结核病是我国目前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和持续时间长,是结核病化疗的特点[1].常用的药物中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单独使用对肝脏就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联合使用无疑会加重肝脏损伤.我院自1998~2002年采用凯西莱针剂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脏损害5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损害的临床分析总结,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并提出有效而实用的预防办法.方法 选取我院8年来390例结核住院治疗病人中使用利福平、雷米封、乙胺丁醇、吡嗪酰胺联合治疗方案治疗后引起肝功能损害的89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对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肝功能损害症状不明显;肝功能损害多表现为转氨酶升高;肝功能损害大多发生在服药1个月~2个月内;所有病例均经积极保肝降酶治疗和调整抗结核药物后肝功恢复正常,无1例停用抗结核药物.结论 抗结核药物治疗前应常规化验肝功能,用药后定期复查肝功,同时加用保肝药物,并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更换治疗药物;无需完全停用抗结核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分析抗结核治疗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类型,加强临床工作中对抗结核治疗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认识。方法回顾总结2018年全年在我院结核疗区进行住院治疗的1090例结核患者,对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类型进行归纳整理。结果其发生不良反应概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高尿酸血症811例、肝损害142例、胃肠道反应83例、肾损害22例、血液系统损害24例(其中血白细胞减少23例、血小板减少1例)、神经及精神系统损害36例(周围神经炎18例、视神经炎6例、听神经损害3例)、药物性皮炎6例、男性乳房增大4例。结论抗结核治疗药物可引起全身多系统损害,重者可危及生命,部分需要暂停抗结核治疗,使结核病情出现波动,给患者心理及经济上均带来负担。在临床工作中要有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宣教患者定期复查,发现身体不适及时就诊,必要时根据患者综合情况采取个体化抗结核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骨髓抑制是化疗药物最常见的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查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严重者会出现全血细胞的减少,有被迫中止化疗的可能甚至是危及生命。本文以药师对7例实体瘤手术后化疗多次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合并肝病患者的用药进行分析,为临床药师参与化疗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与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张琨琨  李忠俊 《重庆医学》2006,35(11):986-986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一种罕见的病因不明的危重综合征.临床上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精神症状,肾脏损害以及发热为其特征.病死率高,发病可能与感染、药物等因素有关.及时进行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90%以上可以存活.我们成功采用PE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