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通过动态监测C-反应蛋白的变化,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关系进行前瞻性的探讨与研究。结果TIA患者共62例,按病情分为两组:TIA症状于60min内缓解为A组(34例);TIA超过60min并反复发作但无脑梗死发生为B组(28例)。所有病例均于起病后24h内,第7、15、30天检测血清CRP水平,并设正常对照组20例,同时对所有病例随访1年,观察脑梗死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TIA患者血清CRP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B组又高于A组(P<0.05),随访结果显示B组脑梗死发生率(7例,25%)高于A组(4例,12.5%)(P<0.05)。结论CRP升高是TIA的危险因素,尤其在TIA反复发作者,CRP持续升高是TIA可能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可以为TIA的治疗及预后提供较可靠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脑缺血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CD40L及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变化,以便为病情的预后评估提供新指标。方法:2004-03/07在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和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对脑梗死25例,短暂性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20例,健康对照组20例血单核细胞表达CD40L及血清sCD40L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脑梗死组和TIA组患者单核细胞CD40L的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与TIA组患者比较,CD40L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与TIA组患者分别在发病48h内及第30天时抽血检测单核细胞CD40L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脑梗死组和TIA组患者血清sCD40L的表达在发病48h内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血清sCD40L的表达高于TIA组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脑梗死组与TIA组患者在发病48h内与第30天时抽血检测血清sCD40L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血清可溶性CD40L升高是评估急性脑缺血的可靠血清学指标,且可能是判断其病情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关系。方法对73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37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梗组)和5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hs-CRP含量进行测定,计算其异常率并进行比较。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脑梗死组hs-CRP含量高于腔梗组,腔梗组高于对照组(均P<0.01);脑梗死组中,hs-CRP异常率高于腔梗组(P<0.05);hs-CRP异常的患者NDS评分的改善低于hs-CRP正常组,且hs-CRP异常者预后中无变化和死亡例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均P<0.01)。结论hs-CRP水平是临床评价脑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 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收集首次入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78例作为观察组和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受检者的血清Cys C和hs-CRP浓度,同时记录观察组患者入院时和治疗后3个月的NIHSS评分并分析其与血清Cys C和hs-CRP水平的关系。结果入院时,观察组患者的Cys C和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周,观察组患者的Cys C和hs-CRP水平随着相关治疗逐渐降低,均低于治疗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Cys C和hs-CR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但Cys 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hs-CRP水平仍然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入院时的Cys C、hs-CRP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关系(P<0.01)。观察组患者入院时的Cys C、hs-CRP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1);Cys C、hs-CRP水平与治疗3个月后的NIHSS评分也呈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血清Cys C和hs-CRP水平升高,其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测定这两项指标有助于预测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病情转归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73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37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梗组)和5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hs-CRP含量进行测定,计算其异常率并进行比较.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 脑梗死组hs-CRP含量高于腔梗组,腔梗组高于对照组(均P<0.01);脑梗死组中,hs-CRP异常率高于腔梗组(P<0.05);hs-CRP异常的患者NDS评分的改善低于hs-CRP正常组,且hs-CRP异常者预后中无变化和死亡例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均P<0.01).结论 hs-CRP水平是临床评价脑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波立维用于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终点事件发生的效果。方法将ESSEN评分≥3分的TIA患者服用波立维(波立维组)及服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组),以再次TIA发作或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作为终点事件进行评价。结果波立维组14例再次发生脑血管事件,阿司匹林组26例再次发生脑血管事件。两组1 a内TIA及脑梗死卒中事件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ESSEN评分≥3分的TIA患者经波立维治疗后效果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S100β蛋白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急性脑梗死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170例,其中轻度、中度及重度脑梗死分别为41例、83例和46例;腔隙性及小面积、大面积脑梗死分别为43例、79例和48例.80例门诊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hs-CRP水平,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S100β蛋白及NSE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S100β蛋白及NS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病情愈重和梗死面织愈大,血清 hs-CRP、S100β蛋白及NSE水平愈高(P<0.05);治疗无效组血清hs-CRP、S100β蛋白及NSE水平明显高于治疗有效组(P<0.01);hs-CRP、S100β及NSE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hs-CRP、S100β蛋白、NSE可能是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TI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43例应用阿托伐他汀及阿司匹林口服治疗,对照组43例应用阿司匹林口服,均治疗1年,观察2组发生非致死性脑梗死和再发TIA的情况。结果观察组非致死性脑梗死和再发TIA的发生率分别为9.3%、7.0%,明显低于对照组(18.6%、16.3%),2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TIA疗效优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S-100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和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测定TIA患者血清S-100和NSE的浓度变化。结果:TIA患者血清NSE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IA患者血清S-100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A患者存在神经元损害,且对TIA患者NSE测定较S-100灵敏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发病时间<24小时)病情转归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ACI患者109例作为观察组,并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轻、中、重3个亚组,选择同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例8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查血清H-FABP及NSE,进行NIHSS评分、测量梗死体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FABP、NSE差异,观察ACI组血清H-FABP、NSE与脑梗死体积、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 ①ACI组、TIA组血清H-FABP、NSE明显高于正常值(P<0.01);②治疗前ACI组血清H-FABP高于TI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ACI组轻、中、重3个亚组血清H-FABP随着病情程度加重而升高(P<0.01);④ACI组血清H-FABP与NIHSS评分、梗死体积呈显著正相关(rs=0.338、0.246,P<0.01),血清NSE与梗死体积呈正相关(rs=0.203,P<0.05);梗死体积与治疗前NIHSS评分呈正相关(rs=0.265,P<0.01);⑤治疗后ACI组血清H-FABP、NSE较治疗前降低(P<0.05,P<0.01);治疗前后血清H-FABP、NSE的差值与NIHSS评分差值呈正相关(rs=0.665、0.512,P<0.01)。结论 ACI患者血清H-FABP、NSE异常升高,并与神经损伤程度及预后呈显著正相关,可作为ACI病情转归及预后评估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1.
廖予婕 《检验医学》2010,25(2):92-95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B型钠尿肽(BNP)联合检测对心力衰竭(HF)诊断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测定128例明确诊断为HF的不同病因、不同心功能分级的患者人院时、治疗开始后48h及出院时血清cTnI、hs—CRP和血浆BNP水平,进行治疗前后对比观察,并与50名健康对照组比较,随访观察患者心脏事件的再发生。结果血清cTnI、hs—CRP和血浆BNP水平在HF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级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心功能越差,其浓度越高(P均〈0.01);三者在HF患者不同时期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三者联合检测在HF患者早期敏感性为94.5%,明显优于单项检测(P均〈0.01);随访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组血清cTnI、hs—CRP和血浆BNP出院时浓度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脏事件组(P均〈0.01)。结论血清cTnI、hs—CRP和血浆BNP在HF患者中明显升高,三者联合检测对HF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骨关节炎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小军  蔡小燕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7):1887-1889
目的:了解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骨关节炎(OA)患者病情评估的作用。方法:用免疫增强透射比浊法检测20例活动期膝关节OA患者和23例放射学(无症状)膝OA患者的hs-CRP水平,并与20例正常人相比较。结果:有膝关节疼痛的活动期OA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放射学无症状OA患者(P<0.01),且两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P<0.01及P<0.05)。20例活动期患者经治疗症状减轻后hs-CRP水平明显下降(P<0.05),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hs-CRP是评估OA活动性及监测其治疗效果的一种敏感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超敏C-反应蛋白与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及与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11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急性脑卒中组,其中脑梗死86例,脑出血32例)和67例正常健康人(正常对照组)的hs-CRP水平,分析hs-CRP与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脑卒中组hs-CRP水平显著升高(P<0.01),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s-CRP值与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年龄、体质指数、腹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呈显著相关(P<0.05或P<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s-CRP值与收缩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结论hs-CRP与急性脑卒中患病显著相关;血压、空腹血糖与血脂是影响hs-CRP的主要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1例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25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和20名正常对照者血清PAPP—A,同时用乳胶增强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结果SAP组血清PAPP—A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UAP组和AMI组血清PAPP—A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SAP组(P均〈0.01),但UAP组血清PAPP—A水平与AMI组比较无差异。SAP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UAP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SAP组(P〈0.01),但低于AMI组(P〈0.01)。ACS组血清PAPP—A水平与血清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53,P〈0.01)。结论ACS患者血清PAPP—A与hs—CRP水平均明显升高,且hs—CRP与PAPP—A之问存在明显相关性。PAPP—A水平升高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提示可作为识别ACS的早期血清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90例健康者血清hs—CRP的含量,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分组比较。结果脑梗死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梗死轻、中、重型患者血清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增高与脑梗死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糖耐量减低(IGT)患者的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以探讨其在并发动脉粥样硬化(AS)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IGT患者70例,根据颈动脉IMT,分为IMT正常组(IMT≤0.9 mm)、IMT增厚组(IMT>0.9 mm),分别进行血脂、hs-CRP、Hey及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等参数测定,并选择60名为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IMT增厚组hs-CRP、Hcy水平高于IMT正常组和正常对照组[hs-CRP:(48.8±4.9)、(34.8±2.2)、(21.2±3.5)mg/L,P<0.05、P<0.01;HCY:(12.88±0.96)、(10.12±0.54)、(7.86±0.25)μmol/L,P<0.050.01],1GT者SBP、TG、TC及颈动脉IMT也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颈动脉IMT与hs-CRP、Hcy、TC、SBP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16、0.557、0.351、0.252,P值分别为<0.01、<0.01、<0.05、<0.05).颈动脉IMT增厚组的Hcy水平与hs-CRP呈正相关(r=0.364,P<0.05).结论 IGT者颈动脉IMT较正常者已有所升高,已有早期的AS.而血Hcy和CRP对预测IGT者早期的AS有重要意义,高Hcy可能使CRP水平升高,进而引起早期的AS.  相似文献   

17.
超敏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中的表达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冠心病中的表达特性。方法随机选取115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SAP)3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42例,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在Olympus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应用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中hsCRP的浓度,并分析治疗前后hsCRP水平的差异。结果冠心病患者中hsCRP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UAP组,UAP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各组的hsCRP水平在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增高,提示冠心病患者可能存在炎症反应。检测hsCRP对冠心病的辅助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及预后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ACS的患者104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41例,稳定型心绞痛(SA)31例,35例健康对照者.采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清中hs-CRP浓度,并结合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同工酶(Mb)进行分析.结果 hs-CRP与cTnI、CK-Mb和Mb相似,由SA、UA至AMI,它们的水平都依次增高且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在诊断AMI患者时阳性率分别为91.0%、97.0%、81.0%、67.0%,同时,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的变化,由单支病变、双支病变至三支病变,hs-CRP的水平也依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与cTnI在预测UA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敏感性分别为75.0%,91.3%、特异性为78.9%, 89.2%.结论 血清hs-CRP水平与ACS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背景国外研究发现脑卒中危险因素与微量白蛋白尿有一定的关系,但结果并不一致.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率、与脑卒中危险因素及脑梗死复发的关系.设计以急性脑梗死患者和有脑梗死危险因素者为研究对象,以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的病例-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病房.对象选择2000-01/2001-1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脑梗死及有脑梗死危险因素的住院病例共214例,年龄50~80岁.急性脑梗死组(发病在1周之内)78例,脑梗死危险因素组,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史(6个月以上)患者56例,28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其中联合组包括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和脑梗死危险因素组中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史者31例,共109例.方法测定过夜空腹12 h以上血白蛋白、血肌酐、血糖、总胆固醇、总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早晨第1次尿中白蛋白.主要观察指标①终点结局指标随访2年新血管事件(包括脑卒中复发、心肌梗死和血管性死亡)的发生率;②危险性指标脑梗死危险因素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③替代指标各组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率.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微量白蛋白尿者占35%,显著高于脑梗死危险因素组(15%)和对照组(3.5%)(P均<0.01).急性脑梗死组和联合组中存在6个独立预测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分别是糖尿病、血白蛋白水平、年龄、冠心病、高血压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5或P<0.01).随访(1.5±0.9)年,急性脑梗死组23%再发血管意外,显著高于脑梗死危险因素组(12%)和对照组(0%)(P均<0.01).急性脑梗死组微量白蛋白尿者36%再发血管意外,与大量白蛋白尿者(41%)和正常白蛋白尿者(10%)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急性脑梗死组、脑梗死危险因素组控制糖尿病、高血压后,微量白蛋白尿是脑卒中复发独立的预测指标,危险率分别是3.8(95%CI,1.2~13.5;P<0.05)、4.7(95%CI,1.4~16.7;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微量白蛋白尿较常见.在调整脑卒中基本危险因素后,微量白蛋白尿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的相关性。方法:对12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6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清hs-CRP含量检测,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40例,急性脑梗死(ACI)轻型组35例,ACI中型组32例,ACI重型组15例。结果:TIA组、ACI轻型、中型和重型组的血清hs-CR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CI重型组的血清hs-CRP含量高于中型组(P〈0.05),ACI中型组的血清hs-CRP含量高于轻型组(P〈0.05)。TIA组、ACI轻型、中型和重型组的血清hs-CRP含量与它们的发病危险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06、0.437、0.618和0.745。结论:hs-CRP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子,与它们的发病危险呈正相关,测定血清中hs-CRP含量是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简单易行且有意义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