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GHb)及血小板参数联合检测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时的意义。方法采用XE-2100型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对10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有微血管病变58例,无微血管病变42例)和5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大血小板比率(P-LCR)测定;采用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GHb)采用D-10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糖尿病患者GHb、MPV、PDW、PCT、P-LCR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微血管病变者明显高于无微血管病变者(P<0.01),正常组和糖尿病患者的PLT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GHb、MPV、PDW、PCT、P-LCR联合检测对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D-二聚体、FIB与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将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合并微血管病变组及无微血管病变组;同时选取50名健康对照者,分别检测各组人群的D-二聚体、FIB,分析它们在各组人群之间有何不同。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各项指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合并微血管病变组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P〈O.05)。结论D-二聚体、FIB的检测对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微血管病变的诊疗具有重要价值,为临床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陈孟春 《武警医学》2013,24(3):224-225
 目的 探讨血糖(Glu)、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血清蛋白(GSP)三者联合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0例临床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测定, 另选80例体检的健康者为对照组, 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且糖尿病组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均呈正相关, 3组结果相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 糖化血清蛋白三者联合检测对早期诊断Ⅱ型糖尿病, 判断治疗效果, 对控制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DM)患者空腹血糖(GLU)、血清果糖胺(GSP)及糖化血红蛋白(GHb)3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以氧化酶法、还原法和免疫胶乳法检测了96例经临床确诊糖尿病患者的GLU、GSP、GHb,并以健康人45例作对照。结果:DM患者空腹GLU与GSP及GHb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DM组空腹GLU与GHb及GSP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γ)分别为0.59及0.75,DM患者GLU、GSP及GHb3者关系密切,血清GSP测定简单、实用、稳定。结论:若3者联合检测,将更有助于DM的诊断及疗效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微量尿清蛋白(mALB)、血尿素(BUN)和血肌酐(Cr)水平变化,探讨各指标在糖尿病肾损害早期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86例(观察组)和健康者30例(对照组)进行HbAlc、mALB、BUN和Cr水平测定,探讨各指标与糖尿病肾损害的关系。结果:观察组HbAlc、mALB、BUN和Cr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与对照组比较,HbAlc、mALB差异非常显著(P〈0.01);而BUN、Cr差异不显著(P〉0.05)。血糖控制不良组(观察B组)各项指标水平显著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组(观察A组)。结论:HbA1c和mALB等指标水平变化与糖尿病肾损害程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肌酐(Cr)、糖化血红蛋白(HbAlc)、尿微量蛋白(MA)在糖尿病肾病(DN)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7600-010分析186例糖尿病(DM)患者及45例健康对照组患者Cr、HbAlc和尿MA的浓度,分析它们在DN中的临床意义。结果 DN组Cr、HbAlc和MA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尿MA和HbAlc水平随病程的延长而呈逐步上升趋势,按高低顺序排列为病程10年以上组>病程6~10年组>病程1~5年组>病程1年以下组,HbAlc越高,MA水平也越高,两者具有关联关系。单项检测HbAlc或尿MA均有较高的DN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两者相比,尿MA的检测效果更佳,联合Cr、HbAlc和尿MA检测糖尿病合并肾损伤的阳性率为87.63%。结论检测尿MA和HbAlc在DN中,尿MA检测对DN的效果更好;若联合检测Cr、HbAlc和尿MA能有效提高DN诊断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糖尿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糖化血清蛋白(GSP)水平的变化,探讨GSP对糖尿病合并ACS的诊断意义.方法连续选取海军总医院2008年1-12月收入院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CHD)患者共72例,按照合并CHD类型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7),合并稳定型心绞痛(SA);观察组(n=45),合并ACS.检测患者的空腹血糖(FPG)、GS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变化.以GSP=210tμmol/L作为分界点,将7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暴露组(GSP>210μmol/L,n=40)和非暴露组(GSP≤210μmol/L,n=32),采用OR χ~2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罹患 ACS 风险的差异.结果 两组TC、TG、LDL-C、HbA1c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FPG、GSP水平明显升高(P<0.05),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暴露组患者GSP水平(275.1±57.9μmol/L)和ACS发生率(75.O%)均明显高于非暴露组(173.3±24.3,46.9%,P<0.05),前者罹患ACS的风险是后者的3.400倍(χ~2=6.000,OR=3.400,P=0.014,95%CI:1.254~9.216).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ACS患者GSP的升高较HbA1c更加明显,测定GSP可能具有鉴别诊断及进行危险度分层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和血清脂质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 4 1例。正常对照 33例。检测血小板数 (PLT)、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PDW )、大血小板比率 (P LCR)、血清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载脂蛋白A1,B(apoA1,apoB)、脂蛋白 (a) [(Lp(a) ]水平 ,观察血小板参数、血清脂质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及血糖控制水平之间的关系。 结果 老年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老年糖尿病不同血管并发症组间比较以及不同血糖浓度组间比较 ,血小板 4项参数测定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 (P >0 .0 5 ) ;血清TG ,Lp(a)测定值老年糖尿病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P <0 .0 1) ;老年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LDL C明显高于微血管病变组和无血管并发症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血小板 4项参数对老年糖尿病并发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可能无明显价值 ,血清LDL C ,TG ,Lp(a)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颅脑损伤患者血糖和糖化血清蛋白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检测了25例糖尿病颅脑损伤患者和25例无糖尿病颅脑损伤患者血糖(Glu)、糖化血清蛋白(GSP)水平变化,并与25例健康对照组做了比较。结果糖尿病颅脑损伤组Glu和GS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无糖尿病颅脑损伤组(P<0.01~0.05);无糖尿病颅脑损伤组Glu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无糖尿病颅脑损伤组治疗后血清Glu水平为(5.6±1.5)mmol/L明显低于入院时Glu水平(11.2±2.9)mmol/L,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观察6个月,无糖尿病颅脑损伤组恢复良好率(52.00%)明显高于糖尿病颅脑损伤组(2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Glu水平可辅助判断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对评估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一定意义;血清GSP检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或糖尿病性血糖增高具有鉴别价值,也可作为检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是否有糖尿病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张艳  李宁 《航空航天医药》2012,23(7):832-833
目的:了解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检测的相关性,评价其对糖尿病患者诊断及监控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86例门诊和住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并对糖化血红蛋白及血糖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观察其对糖尿病诊断、监控的临床意义.结果:糖尿病人糖化血红蛋白明显高于健康人,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呈正相关.结论: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的诊断、监控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芳  万晓晨 《武警医学》2012,(11):950-951,954
目的研究杭州地区部分老年体检人群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水平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1524例年龄大于60岁的体检人员样本,经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检测HbA1c(%)水平,分析性别及年龄对HbA1c的影响,并比较HbA1c参考值及2010年糖尿病诊断新标准对老年人群糖尿病筛查的价值。结果老年人中男性与女性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69岁组中男、女性HbA1c分别为(5.86±0.74)%,(5.77±0.67)%,70~79组中男、女性HbA1c分别为(5.90±0.91)%,(5.96±0.78)%,男性和女性60~69岁组与70~79岁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杭州地区老年人群男性与女性HbA1c总体水平相似,各年龄组HbA1c水平略有差异。依照2010年糖尿病诊断新标准筛查出糖尿病者疑似病例增多,为临床中糖尿病的早期发现提供了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足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患者血液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浓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糖尿病足患者63例,按患病程度分为四个观察组;同时选择20例常规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分析糖尿病足患者的血糖(Glu)、HS-CRP、FIB浓度的相关性和规律。结果糖尿病足患者各组Glu、HS-CRP和FIB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Glu和HS-CRP各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足Ⅲ和Ⅳ级的FIB值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足患者病情与血清HS-CRP和FIB值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黄艳萍  祝峰 《武警医学》2018,29(9):868-870
 目的 探讨标本在不同温度及不同保存时间的条件下,对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取10例患者抗凝新鲜全血标本进行预处理(溶血处理),在室温下分装成6组,每组10个标本。A组立即检测,B、C、D、E、F组分别在分装后1、2、3、4、5 h检测。取5例全血标本分别充分混匀后,分4组保存,每组5个标本。A1组在室温(18~22 ℃)、B1组冷藏(2~8 ℃)、C1组冷冻(-18~-20 ℃)、 D1组低温冷冻(-80 ℃)条件下保存不同时间后,分别用OLIMPO进行检测。以低温冷冻组测定结果为标准,每个标本的HbA1c测定结果都在低温冷冻组结果的±3s范围内为可接受结果。结果 溶血后不同时间HbA1c检测结果:A组(7.98±1.61)%;B组(7.97±1.61)%;C组(7.95±1.60)%;D组(7.94±1.61)%;E组(7.77±1.61)%;F组(7.46±1.57)%。与A组比较,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P<0.05)。要使OLIMPO检测HbA1c结果保持稳定,则标本的保存时间分别为:室温2 d,冷藏15 d,冷冻3 d;低温冷冻半年以上。结论 OLIMPO检测HbA1c时,不同处理条件下,HbA1c结果的稳定性差异较大。样本溶血处理后4 h内完成检测,结果较准确;如果全血标本需要保存较长的时间,则在2~8 ℃冷藏和-80 ℃条件下保存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与并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与并发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方法: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含量将T2DM患者分成血糖控制良好组(HbA1C≤6.5%,n=62)和血糖控制不佳组(HbA1C〉6.5%,n=41),分别对其脂蛋白(a)[LP(a)]、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常规血脂项目进行检测。结果:血糖控制不佳组,其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LP(a)、hs-CRP、Hcy均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组(P〈0.01或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血糖控制良好组(P〈0.01)。结论:T2DM患者HbA1C水平越高,血糖控制越差,并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越高,因此,控制好血糖对预防或延缓T2DM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诊断及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 (HBAIC)在糖尿病诊断及监测中的意义。方法 在HITACHZ 71 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HBAIC及血糖 (GLU)含量。其中 ,正常对照组 42例 ,非糖尿病性血糖升高组 2 2例 ,2型糖尿病 (NIDDM)组 5 7例。结果 NIDDM组血糖及HBAIC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非糖尿病性血糖升高组GLU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 ,而HBAIC无明显差异 (P >0 .0 1 )。GLU水平越高HBAIC含量越高 (P <0 .0 1 )。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随HBAIC水平升高而升高 (P <0 .0 1 )。结论 HBAIC是监测糖尿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良好指标 ,对非糖尿病性血糖升高的鉴别诊断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糖尿病维持性血液透析(MHD)伴缺血性心脏病(IHD)患者的疗效。方法将40例MHD伴IHD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20例,给予生理盐水250 ml+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20 mg,3次/w,于每次透析结束后静脉输入;对照组给予口服复方丹参滴丸10粒/次,3/d。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血液流变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心肌耗氧量、纤维蛋白原(FIB)、心电图及有无心绞痛症状。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治疗后心肌耗氧量、MDA、FIB、全血黏度高切和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下降(P〈0.05或P〈0.01),心电图ST段、SOD显著升高(P〈0.05)。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心肌缺氧,明显减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