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瑞芳 《农垦医学》1999,21(5):327-328
我科1990年~1992年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EHF)143例,其中并发消化道出血37例。消化道出血是EHF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促使病情恶化,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减少EHF并发消化道出血,对其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分析讨论如下。一股资料1.本组37例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在20~55岁,平均36岁。消化道出血的病期,发热期1例(27%)、休克期5例(13.5%)、少尿期28例(75.6%)、多尿期3例(81%)。2.消化道出血与EHF临床类型关系:中型3例(8.1%)、重型5例(13.5%)、危重型29例(783%)。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消化道出血多…  相似文献   

2.
作者报告一例流行性出血热引起右心房出血。男,19岁,既往健康,于1981年6月20日以全身不适、头痛、咽痛和体温升高而发病,8天后发生结合膜下出血,继之恶心、呕吐和腹痛。白细胞51,000,多形核55%,淋巴15%。尿检查:蛋白 ,红细胞中等。流行性出血热抗体效价4/4 ,肌酸磷酸激酶20,150u/L,LDH3,840u/L,GOT 850u/L。胸片心脏扩大、右房突出和肺水肿。ECG 窦性心动过速和电压增高。漂浮导管测右侧心腔压力增高,尤以右房压增高明显.平均20mmHg。病情迅速恶化,  相似文献   

3.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32例分析张吉仙本院自1988年1月至1994年2月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EHF)并发上消化道出血32例,本文就其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28例,女4例,年龄32~67岁,平均49.8岁。按照1986年全国...  相似文献   

4.
为阐明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的出血机理,我们将31例出血热患者各病期血小板和红细胞涂片,用羊抗人IgG和C3荧光素作荧光染色后,再用出血热单克隆荧光抗体作特异性染色。血小板、红细胞表面的免疫复合物在发热期即出现,检出率分别为33.3%和25.8%,至休克少尿期仍存在,到多尿和恢复期则基本消失。发热期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及其聚集率均显著下降。各病期血标本纤维蛋白原半定量测定的结果均属正常。但纤维蛋白(原)裂解产物(FDP)在发热期已有增高,休克少尿期增高显著,多尿期仍高于正常。直至恢复期渐趋正常。本文资料提示免疫复合物在组织细胞表面沉积是引起出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是我国当前主要传染病之一,其出血机制迄今不明,该病目前有一定死亡率,而大出血是造成该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其大出血机制,对防治出血热、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于1981年11月~1982年1月,对嵊县人民医院住院确诊出血热患者70例进行了有关出血机制的研究,全部病例检测了免疫复  相似文献   

6.
7.
通过244例EHF患者的大剂量病毒唑双盲对照治疗的研究发现,早期(发热4天以内)大剂量病毒唑的应用能阻断或减轻EHF患者凝血-抗凝血系统的紊乱,促进其恢复,从而明显改善EHF的出血倾向,降低病死率(P<0.05)。进一步证实了大剂量病毒唑在EHF早期应用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 1.1 例1 男,30岁.因头痛、发热、上腹痛,伴恶心、柏油样便于当地乡卫生院诊断为消化性溃疡出血合并感染,给予抗酸、抗感染、止血及支持治疗4d无效,于21307年10月6日转入我院.  相似文献   

9.
10.
涂光惠  陈杰 《重庆医学》2008,37(8):866-867
目的为加强流行性出血热(EHF)并消化道出血时的应急处理能力,减少病死率。方法通过回顾性方法总结本院298例EHF并消化道出血时临床表现、临床分期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对EHF并消化道出血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并结合本院实际处理情况提出一些应急处理措施供大家参考。结论根据EHF临床分期,找出并消化道出血原因和部位,给予正确及时处理、有减少EHF并消化道出血病死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对本院1989年以来78例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出血热合并出血患者,应用抗纤及综合治疗,将其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流行性出血热(出血热)的出血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之一。早在60年代,已有一些作者对出血机理作了探讨。70年代后期以来,对本病的出血机理研究更为深入。现将有关因素分述于后。一、毛细血管壁的损伤这可能是早期出血的主要因素。(一)病毒直接损伤血管壁。本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是全身性小血管的病变,表现为内皮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出血热的并发症较多见,但并发急性脊髓出血者罕见,现报告1例如下。 患者陈×,男,31岁,农民,因畏寒,发热,身痛,乏力,呕吐2天入当地医院治疗。当时查体:T39.3℃,BP11/8kPa,略呈酒醉貌,双腋下,腰围处皮肤可见散在出血点,结膜轻度充血水肿,尿检蛋白(卌),红细胞(++)。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经抗病毒,扩容,纠酸等处理,病精稳定好转。病程第七日24小时尿量2000毫升,第九日3500毫升,第10日晚  相似文献   

15.
<正> 郑某某,男,23岁,住院号282994,因发热8天尿闭5天于87年5月30日急诊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周突然高热、头痛、全身痛,未治疗,经3日上述症状加重,去当地医院求治,输液中出现寒战、高热、意识丧失约半小时,经抢救控制。当晚出现浓血便6次,又按“中毒性痢疾”抢救,血压80/60mmHg 持续6~7小时,补液4500ml 后升至110~100/20~60mmHg。入院前2日牙龈、口腔、粘膜、皮下广泛出血,开始排柏油样便,无尿,颜面浮肿,皮肤黄染(黄疸指数60单位),某院诊为出血热并急性肾衰转来我院。  相似文献   

16.
病例摘要例1 男性,45岁。因发烧,头痛,腰痛,咽痛2天入院。查体:体温39.2℃,面色潮红,扁桃体Ⅲ°肿大,左侧有脓点。心肺正常。查尿蛋白(+)。诊断:化脓性扁桃体炎。入院第二日,体温39.7℃,腰痛,呕吐。查体:血压80/60mmHg,双腋下皮肤有出血点,双肾区叩击痛。血常规:白细胞16200/mm~3,血小板6万;尿常规:蛋白(++++),红细胞(++)。确诊: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称为出血热)并发化脓性扁桃体炎。  相似文献   

17.
现将我院1994-11-12,收治的50例流行做出血热患者的尿液综合分析、报告如下。1标本来源我院1994-11-12收治的50例流行性出血还患者尿液。2方法2.1尿八项(MA-4210型、尿液快速分液仪、尿用分析仪专用试剂带)。2.2尿沉渣检查(离心沉淀机)。3结果检查结果见表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将患者分为轻型、中型重型三种。由于膜状物比较特殊,我们专门对膜状物进行了分析,外观似蛋清样、透明,微红的胶状物,取少许进行显微镜检查,镜下可见红细胞、白细胞、颗粒省国和大吞噬细胞,然后将余下的膜状物用1%盐贝浸泡,2分钟后皱经,凝固。…  相似文献   

18.
流行性出血热误诊分析汪茂发(铜陵市人民医院内科244000)自从肾综合征出血热病原分离成功,流行性出血热的确诊有了特异性方法。但因此项技术尚未广泛开展,不少医院目前对该病的诊断仍依靠病史和普通实验室检查来确立。故进一步认识该病早期的多种临床表现对早期...  相似文献   

19.
流行性出血热(下称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其病原体及传播途径尚处研究阶段,所以也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及特效疗法。由于本病发展迅速,病情严重,并发症多,若诊断不及时,抢救不得力,往往预后不良。本病早期常无典型表现,故易误诊(我省所见的出血热属于伴有肾病综合征者)。我科从1980年10月至1981年10月,收治由县转来的出血热12例(病死3例),病后4天内确诊者无1例.为了提高早期诊断率及治愈率,现将部分误诊病例简介如下,并略加分折.误诊为败血症、中毒性脑病:患者男,47岁.以畏寒,发热9天,神志不清4天,于1981年4月11日入我院.9天前先畏寒,继而发热,头痛,全身痛,按“上感”治疗无效.病后5天症状加重转县医院,血压50/40毫米汞柱.体温40℃,表现脸红,眼红及颈红,诊断为败血症、中毒性休克.经  相似文献   

20.
一、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地区、季节有何不同?流行性出血热常年散在发生,但有季节性上升。野鼠型流行地区,春播、秋收季节发病较高,这与鼠类的活动有关。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常年散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