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少见病,是胃肠道弥漫性嗜酸细胞(eosinophilic cell,EC)浸润性疾病,出现血性腹水者更少见,现将我们治疗的1例伴血性腹水的EG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患者 女,18岁,因腹泻20d,加重伴腹水1周入院.患者20 d前进食海鲜后出现腹泻,解不成形黏液便,无脓血,7~8次/d.伴恶心,无呕吐,无腹痛,无发热.外院诊断为"急性胃肠炎".给予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近1周自觉上述症状加重且腹胀,纳差明显,超声检查发现腹水.既往无结核、肝炎等传染病病史.无化学毒物接触史. 相似文献
3.
4.
患者,男,28岁。因服用复方新诺明5日后。出现肉眼血尿、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下腹部胀痛,间断性血块尿。排出血块后症状部分缓解。无发热,无放射性疼痛半个月于1990年4月来院,否认结核病史,体格检查:T36.6℃,Bp16.0/10.0kPa。一般情况良好,心肺无异常,下腹部饱满,膀胱区压痛,叩诊浊音,双下肢无浮肿。实验室检查:血沉5mm/h,血常规:WBC 4.8 ×10~9/L,分叶0.70,嗜酸细胞0.3,尿素氮6.0mmol/L。尿常规:红细胞50个/HP,尿蛋白(++),白细胞20个/HP。内生肌酐清除率正常。淋球菌阴性。抗酸杆菌阴性。静脉肾盂造影:双肾输尿管显影正常,膀胱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对8例EG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随访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除1例表现为腹泻和胃肠道梗阻外,余7例均以腹痛为主要表现;所有患者均有外周血嗜酸细胞升高;7例患者内镜发现胃肠道嗜酸细胞浸润,1例通过手术标本病检确诊。7例给予糖皮质激素而1例仅给予抑酸、抗炎治疗,病情均好转出院。结论EG临床上容易误诊或漏诊,腹痛、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和内镜下黏膜活检发现嗜酸细胞浸润是诊断EG的关建。糖皮质激素治疗有良效。 相似文献
6.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是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EOS)异常浸润为特征的胃肠道疾病.根据EOS浸润胃肠道所累及的深度不同,EG被分为黏膜型、肌层型和浆膜型三种临床类型[1].EG是一种罕见疾病,而浆膜型EG更为罕见,文献报道仅占EG的10%[1-2].我科1990年12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EG 42例,浆膜型EG仅3例,占7.1%.由于浆膜型EG非常罕见,临床容易被误诊或延迟诊断,现结合我科收治的3例浆膜型EG及相关文献对浆膜型EG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预防复发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儿科收集的8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消化道内镜、组织活检病理检查结果及治疗预后情况,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8例患儿发病年龄2~13岁,男性2例,女性6例,临床以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无特异性。外周血IgE均明显升高(571~2 000IU/mL),6例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率显著升高(13.1%~78.7%),3例患儿骨髓细胞学检查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例患儿腹腔积液细胞学检查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内镜下7例患儿胃肠黏膜以充血、水肿及糜烂为主要表现,病理检查提示黏膜组织慢性炎症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8例患儿均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良好,随访一年无复发。结论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和内镜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易漏诊及误诊,多数患儿外周血、腹水和骨髓中嗜酸粒细胞计数明显增高,最终确诊需黏膜病理检查,饮食回避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细胞(eosinophilic cell,EC)异常浸润为特征的胃肠道疾病,可累及整个消化道,引起消化道任一部位管壁嗜酸细胞浸润、水肿及增厚.本病按浸润程度分为黏膜型、肌层型和浆膜型.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很难做出诊断,极易误诊.现对我院2000年5月~2006年8月收治的6例诊断明确的EG患者进行分析,结合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2011年5月—2012年4月对6例门诊或急诊有不同程度腹痛的患者进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检查。确诊后均应用糖皮质激及对症治疗1~4周。结果均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白细胞总数增高3例,血IgE增高4例;大便常规均有不同程度的白细胞、红细胞,大便潜血实验均阳性,大便培养全部阴性,无一例发现寄生虫或寄生虫卵;尿常规、肝功、肾功等均正常。1例腹水常规符合渗出液,但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6例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均增高,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满意。结论本病极易与常见的急性胃肠炎病例相混淆,易误诊及延误治疗。特殊病例更为少见,但提高警惕,充分利用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等检查是筛查或诊断嗜酸性胃肠炎的最简便、最有价值、最基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内镜下表现。方法对15例确诊的EG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及病理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病人中以腹痛为首发症状者占93.3%,9例(60%)患者外周血中嗜酸性细胞(EC)计数增多。内镜表现为胃窦、十二指肠降段、回盲部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红斑、小溃疡等,个别病例黏膜正常,腹腔内镜检查空肠浆膜节段性充血水肿。结论外周血EC增多对诊断EG有提示作用,内镜下黏膜活检病理检查对EG诊断有重要意义,腹腔内镜检查对浆膜型EG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fis,EG)是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细胞(eosinophilic cell,EC)异常浸润为特征的胃肠道疾病,可累及整个消化道,引起消化道任一部位管壁嗜酸细胞浸润、水肿及增厚。本病按浸润程度分为黏膜型、肌层型和浆膜型。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很难做出诊断,极易误诊。现对我院2000年5月~2006年8月收治的6例诊断明确的EG患者进行分析,结合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患者,女,32岁,因腹痛腹胀1个月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持续性胀痛,恶心,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当地县医院化验肝肾功能正常,血常规正常,血淀粉酶稍高.腹部超声胰管稍宽.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给予抗炎,抑酶、抑酸等治疗,腹痛有所减轻,腹胀加重,入院3天前并出现腹泻,大便3-5次/日,绿色稀水样便,无肉眼脓血,既往体健.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转入我院入院查体:心肺未见阳性体征,腹软,中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活跃,移动性浊音阳性.入院后行CT:肝胆脾胰未见异常,腹水.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2.10×109/l,中性30.1%,嗜酸性粒细胞51.3%,血沉正常,自身抗体阴性.腹水检查:李瓦特试验阳性,细胞总数8800×106/l,白细胞21×106/l,,中性7%,淋巴18%,巨嗜3%,嗜酸72%,腹水淀粉酶正常.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 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误诊原因,探讨预防误诊对策.方法 对1995-2008年中国医院知识仓库医学专题全文数据库(CHKD)报道的39例EG误诊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EG首诊误诊率为21.8%(39/179),最常见症状为腹胀痛,占92.3%(36/39),误诊疾病最多的是急性胃肠炎,其次为急性胰腺炎和结核性腹膜炎;易引起误诊的病变类型是肌层病变型和浆膜病变型.结论 EG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18.
19.
患者男,41岁。因胸部疼痛1月,双下肢麻木不能活动20天,伴尿潴留3天,于1981年7月4日入院。 1个月前不明原因感胸部,肩部隐痛不适。本县医院诊为“风湿”及“结核”。收入住院给予抗风湿、抗结核治疗。20日前出现胸部乳头 相似文献
20.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EG)的临床特点和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 对 6例EG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随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⑴黏膜型EG患者常以腹痛和腹泻为首发症状 ,而浆膜型以腹痛、腹胀和腹水为首发症状 ,可伴恶心呕吐、低热等 ,肌型以肠梗阻表现为主。⑵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4 3 5± 2 0 5 ) %及 (3 3 4± 15 6) % ,以成熟型为主 ,其变化与症状有关。⑶血沉、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指标正常 ,IgG可下降。⑷腹水为渗出液 ,可见嗜酸细胞。⑸内镜表现多为粘膜片状糜烂和水肿 ,以胃窦和回盲部明显 ,活检可证实大量嗜酸细胞浸润。⑹激素可在 1周内迅速缓解症状 ,并使嗜酸细胞恢复正常。⑺病情可有反复 ,但预后良好。结论 EG临床和内镜表现无特异性 ,外周血嗜酸细胞 ,腹水嗜酸细胞 ,胃肠粘膜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