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含血栓的曲张大隐静脉血管壁肥大细胞的浸润情况。方法:收集单纯曲张大隐静脉管壁标本11例为曲张组,含血栓的曲张大隐静脉管壁标本11例为血栓组,另设8例正常大隐静脉管壁标本为对照组,行甲苯胺蓝特殊染色,观察血管壁中肥大细胞浸润的分布与计数情况。结果:血栓组肥大细胞外膜明显增多,呈"聚集征",中膜、内膜呈散在增多;曲张组肥大细胞外膜、中膜、内膜少量散在分布。血栓组管壁肥大细胞总计数与曲张组、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曲张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栓形成和慢性炎症可能是导致血管壁肥大细胞大量浸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含血栓的曲张大隐静脉血管壁滋养血管增生情况.方法 收集含血栓的曲张大隐静脉管壁标本11份(血栓组),单纯曲张大隐静脉管壁标本11份(曲张组),另设正常大隐静脉管壁标本8份作为对照(对照组).Masson染色观察3组血管壁中滋养血管的分布与密度.结果 血栓组血管壁外膜滋养血管明显增多,呈簇状聚集;中膜呈线性增多;内膜见散在的滋养血管,部分被血栓破坏断裂的内膜中滋养血管呈增多现象.与曲张组、对照组比较,血栓组静脉管壁全层滋养血管数量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组内外膜与中膜、内膜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中膜与内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静脉高压和缺氧是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启动因素,静脉血栓形成可能会加重血管壁滋养血管的重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含血栓的静脉管壁病理形态学特征及管腔内径变化.方法 收集含血栓的曲张大隐静脉主干标本18例(血栓组),单纯曲张大隐静脉主干标本18例(曲张组),另设正常大隐静脉主干标本12例(对照组).采用苏木精-伊红和Masson染色法,观察管壁组织结构,测量血管壁内径与内膜、中膜、外膜厚度.结果 血栓组管壁全层及血栓内见大量炎细胞浸润,血栓附着处内皮细胞缺失,大量增生的胶原纤维自破裂内膜处延伸至血栓内致部分血栓机化.曲张组管壁全层偶见炎细胞,内膜增厚,中膜平滑肌细胞不规则增生,排列紊乱,胶原纤维增生.对照组管壁内膜薄,中膜平滑肌束排列规则.血栓组管腔内径、内膜厚度、中膜厚度和外膜厚度与曲张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张组管腔内径和内膜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含血栓的曲张静脉管腔增大、管壁增厚是病理形态学改变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含血栓曲张大隐静脉血管壁中膜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的变化。方法:收集含血栓曲张大隐静脉管壁标本19例(血栓组),单纯曲张大隐静脉管壁标本10例(曲张组),另设17例正常大隐静脉管壁标本作对照(对照组)。行EVG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管壁中膜胶原和弹性纤维分布观察和图像定量分析。结果:血栓组胶原纤维明显增多、堆积,部分增生的胶原纤维侵入并破坏平滑肌细胞规则性环层排列,弹性纤维明显减少,环形分布被破坏,出现分离、断裂。血栓组胶原纤维的相对含量(RCC)、弹性纤维的相对含量(RCE)以及管壁僵硬度(C/E)分别为(41.90±10.91)%、(2.44±1.54)%和25.22±18.97;曲张组为(29.71±6.63)%、(7.50±2.49)%和4.34±1.42;对照组为(23.52±6.20)%、(9.71±3.89)%和2.59±0.83。血栓组RCC、RCE、C/E与曲张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血栓形成可能会加重管壁中膜胶原和弹性纤维的比例失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不同病期、不同部位血管壁中滋养血管变化与大隐静脉曲张(GSVV)病期的关系。方法 19例GSVV患者,其中曲张静脉伴皮肤营养改变9例(皮肤改变组),单纯曲张静脉10例(曲张组)。分别取其曲张大隐静脉主干上、中、下三段管壁标本,另设9例正常静脉作对照(对照组);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管壁中的滋养血管分布和密度情况。结果皮肤改变组、曲张组外膜和中膜外层见滋养血管明显增多。滋养血管密度测定:皮肤改变组、曲张组管壁中滋养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内上、中、下三段各段间滋养血管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张大隐静脉主干管壁中滋养血管分布和密度与病期和部位不存在量的变化关系。曲张静脉管壁外膜和中膜滋养血管增多,推断可能与静脉高压、缺氧导致血管壁重塑有关。  相似文献   

6.
大隐静脉曲张管壁肥大细胞浸润分布与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不同病期、不同部位血管壁中肥大细胞浸润与大隐静脉曲张(VGSV)的关系。方法收集19例曲张大隐静脉的主干上、中、下3段管壁标本,其中曲张静脉伴有皮肤营养改变9例,单纯曲张静脉10例,另设9例正常静脉作对照,行甲苯胺蓝特殊染色。观察管壁中的肥大细胞浸润分布与计数情况。结果研究组肥大细胞的分布,内膜或中膜均可见少数肥大细胞,外膜则较多聚集。上、中、下3段血管壁肥大细胞计数结果:皮肤改变组(0.26±0.08)/HP、(0.24±0.18)/HP、(0.30±0.05)/HP;曲张组(0.26±0.12)/HP、(0.15±0.03)/HP、(0.12±0.05)/HP;对照组(0.23±0.14)/HP、(0.36±0.30)/HP、(0.27±0.16)/HP。各组间、段间的肥大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不同病期、不同部位血管壁中肥大细胞的浸润㈦大隐静脉曲张的程度不存在量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曲张大隐静脉管壁细胞的凋亡水平的变化.方法:收集21例曲张大隐静脉(观察组)与12例正常大隐静脉(对照组),分别采用TUNEL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各自上、中、下3段管壁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观察组管壁(内膜和中膜)偶见单个凋亡细胞,且3段分布基本相同,对照组管壁(内膜和中膜)各段则见较多凋亡细胞,且上段较下段更为明显.定量分析显示,观察组各段的内膜或中膜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相应区域(均P<0.05);两组组内各段间细胞凋亡率比较,部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总体趋势,上段高于下段,内膜高于中膜.结论:曲张大隐静脉管壁细胞凋亡明显下调,且无正常大隐静脉管壁凋亡水平的节段间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流动力对大隐静脉和脾静脉血管重塑的影响.方法收集曲张大隐静脉和门静脉高压性脾静脉管壁标本34例,设正常大隐静脉和脾静脉14例为对照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HE染色和Masson染色后的大隐静脉、脾静脉管壁组织学改变.结果 HE染色曲张大隐静脉管壁呈不均匀性增厚改变,高压性脾静脉呈均匀性增厚改变;Masson染色管壁增厚,以内膜、中膜肌层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为主,曲张的大隐静脉(2/20)内膜轻度黏液样变性,高压性脾静脉(5/14)重度黏液性变性.结论高血流动力学影响大隐静脉和脾静脉管壁的重塑,提示内脏静脉比外周静脉病理改变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曲张大隐静脉管壁各参数,并探讨曲张大隐静脉管壁发生、发展过程中组织形态学特征与临床病期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期间收治的49例高位结扎剥脱加旋切治疗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临床CEAP分级分为单纯静脉曲张组(C2~C3级,简称单纯曲张组),24例;静脉曲张并皮肤改变组(C4~C6级,简称皮肤改变组),25例;另选6例因外伤行截肢术但大隐静脉正常无损伤者作为对照组。采用Masson染色测量静脉内膜和中膜厚度,以测量静脉截面的最大直径作为管腔内径值,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静脉管壁的结构变化。结果管腔内径:与对照组比较,单纯曲张组及皮肤改变组上、中、下三段静脉管腔内径均明显增大(P<0.05);皮肤改变组上、中段静脉管腔内径较下段也明显增大(P<0.05);单纯曲张组三段静脉管腔内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曲张组和皮肤改变组的静脉管壁结构改变大致相似,主要表现为内膜不均匀增厚,管壁厚薄不等,以胶原纤维和细胞外基质增生为主,伴有平滑肌增生,中膜厚度略增加,平滑肌束排列紊乱,部分萎缩、凋亡,部分局灶增生,肌束间纤维胶原间质增生,两者相互穿插,排列混乱,弹力纤维断裂。皮肤改变组还可见内膜继发性改变,包括黏液变性、玻璃样变性、内膜炎、血栓形成等。单纯曲张组和皮肤改变组上、中、下三段静脉内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单纯曲张组上、下段静脉内膜厚度明显小于中段(P<0.05);单纯曲张组中段内膜厚度明显大于皮肤改变组中段(P<0.05)。中膜厚度单纯曲张组、皮肤改变组和对照组之间以及同一组内上、中、下三段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曲张静脉管腔扩张,内膜增厚,内膜改变以中段出现较早且显著,上、下二段血管壁的重塑与临床病期之间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静脉高压对大隐静脉和脾静脉管壁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分别收集曲张大隐静脉(20例)、门静脉高压性脾静脉管壁(14例)、正常大隐静脉(8例)和正常脾静脉(6例)标本,制作切片在电镜下观察其形态。结果电镜下曲张性大隐静脉和高压性脾静脉管壁均出现内皮细胞线粒体变性,平滑肌细胞胞浆内粗面内质网、核糖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增多,肌丝减少等改变。结论静脉高压影响曲张性大隐静脉和高压性脾静脉管壁细胞形态学的重塑,二者的改变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腔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SEPS)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效果的血流动力学依据。方法:对44例SEPS患者和同期42例单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GSVS)患者手术前后的患侧下肢动态静脉压进行测定和比较研究。结果:2组术后静息压(P0)、挤压后静脉压(PCVP)、不挤压后4s时压力(4SP)较术前均显著下降;术后压力降低百分比较术前显著升高;在静脉压力逐渐恢复过程中,RT50显著延长。SEPS后P0、PCVP、4SP、RT50变化较GSVS患者更加明显。结论:SEPS对下肢动态静脉压改善比GSVS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血管壁中滋养血管的变化。方法收集32例(36条)下肢静脉曲张管壁标本。对12例(16条)曲张静脉(曲张组)、9例下肢静脉曲张复发(复发组)、11例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静脉炎组)、9例正常静脉(对照组)行HE染色,观察滋养血管分布并测定滋养血管密度。结果曲张组、复发组、静脉炎组外膜和中膜层可见滋养血管明显增多,而内膜少见。曲张组、复发组、静脉炎组滋养血管密度(个/mm2)分别为5.65±1.45、6.20±1.73、5.94±1.63,均明显大于对照组(2.87±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张组、复发组、静脉炎组3组间滋养血管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滋养血管的变化可能是下肢静脉曲张发病机制的一个重要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乌司他丁对肝脏移植早期外周血NF-κB、TNF-α和酶学活性的影响,研究乌司他丁对肝脏移植术后早期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收集36例肝硬化晚期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实验组在肝移植时给予乌司他丁30万U+生理盐水10mL静脉滴注,对照组给生理盐水10mL静脉滴注,在供肝恢复血供后1、2、4及6h抽取患者外周血进行肝酶学检查,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外周血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表达,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外周血中TNF-α表达水平。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肝移植术后早期各时相点外周血肝酶学指标、NF-κBP65和TNF-α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肝移植后早期肝脏炎症通路,对肝脏移植后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肾细胞癌(RCC)并发静脉癌栓(VTT)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TM快捷法检测57例并发或未并发VTT的RCC组织和10例远离肿瘤的正常肾组织中VEGF的表达状况。实验分为三组,A组:并发VTT的RCC组织27例;B组:未并发VTT的RCC组织30例;C组:远离肿瘤的正常肾组织10例。结果:VEGF在三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5%、63.3%和20.0%,其中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的异常表达可能在RCC并发VTT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抑制VEGF蛋白及其受体作用的靶向治疗药物在RCC并发VTT的治疗中应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S-100防粘连冲洗液预防腹腔粘连的效果及其对血清TGF-β1水平的影响。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包括模型组(A组)、透明质酸钠组(B组)、0.5%S-100组(C组)、3%S-100组(D组)、5%S-100(E组)和泰陵组(F组)。通过粘连分级、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羟脯氨酸测定观察S-100预防腹腔粘连效果的同时,测定血清TGF-β1水平。结果:B、C、D、E及F组在粘连分级、HE染色及羟脯氨酸测定方面均优于A组(P〈0.05);B、C组之间,D、E、F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F3组与B、C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B、C、D、E、F组粘连组织内CollagenⅠ含量比A组低(χ2=11.098,P=0.049)。各组大鼠血清TGF-β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61,P=0.976)。结论:S-100防粘连冲洗液具有明显预防腹腔粘连形成的作用,其作用优于透明质酸钠,最佳作用浓度区间为3%~5%。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经肛门局部切除Ⅰ期低位直肠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9例经肛门行局部切除术的Ⅰ期(T1-N0M0)直肠癌患者的资料(局部切除术组),其中T1期20例,T2期9例;以23例行根2治术的Ⅰ期直肠癌患者作为对照(根治术组,1期8例,2期15例)。对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年复发TT5率、年存活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组T1期5年生存率均为100%,2期5年存活率局部切除术组为5T88.9%,根治术组为10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期5年复发率局部切除术组为5.0%,2根治术组为0,T2期5年复发率分别为44.4%和6.7%,2期5年复发率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4)。局部T切除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根治术组为30.4%,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2)。结论:对于T1期直肠癌,经肛门局部切除是合理选择,而T2期直肠癌不宜单纯采用局部切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术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对患者生存及肿瘤复发的影响。方法:对原发性肝癌行肝部分切除、临床病例资料完整的患者行回顾性分析,分为术后行TACE组(实验组,103例)及未行TACE组(对照组,118例),分别计算2组患者1年、2年及3年的生存率及肿瘤复发率。结果: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HBV感染、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有无血管癌栓及肿瘤TNM分期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1年、2年及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5.1%、65.0%、40.8%,对照组为71.2%、40.7%,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肿瘤1年复发率为22.3%,对照组为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2年、3年的复发率为57.3%、73.8%,对照组为61.9%、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术后行TACE可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降低肿瘤的近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