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肃降肺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肃降肺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疗效和机制。方法:将125例患者按随机表随机分为中药组(65例)和西药对照组(60例),治疗组治以肃降肺胃法,用自拟中药方治疗;对照组服用奥美拉唑、多潘立酮,疗程均为12周。结果:中药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为78.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肺胃同治、肃降肺胃法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具有良好的疗效,为中医药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慢性咳嗽通常是指以咳嗽为唯一症状或主要症状,时间超过8周,且经X线胸片或肺部CT检查无明显异常,同时排除肺实质性疾病导致的不明原因的咳嗽[1]。当前国内外的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都集中关注以下几种最常见的疾病(病因):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嗜酸细胞性气道炎症(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嗜酸粒细胞支气管炎)和胃食管反流。尽管慢性咳嗽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研究多集中于气道敏感性增高[2]、气道慢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是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之一,中医归属于“胃咳”范畴。其病机可概括为胃失和降、肺气上逆。苏日克主任从肺胃相关论治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疾病,典型症状为烧心、反酸和呃逆等.其伴发的食管外症状多有胸骨疼痛、咳嗽和哮喘等.根据其有无内镜下食管黏膜损害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糜烂性食管炎和Barret 食管等.Barret 食管可发展为低度或高度异型增生、黏膜内癌和浸润性癌[1].近年来,随着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的上升,越来越多的现代中医学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进行了研究,现将近年来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治疗概况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5.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基于气机升降理论分别从肝气犯胃、脾胃不和、肺失肃降三个方面对该病病机进行论述。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以调畅气机为核心,以和胃降逆为治则,佐以疏肝、健脾、宣肺之法,平衡脏腑间气机升降出入,使全身气机调畅,则诸症自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疗效。方法:运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46例。结果:总有效率93.46%。结论:旋覆代赭汤加减具有平降肝胃、肃肺止咳、标本同治的作用,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良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肃降肺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35例,采用肃降肺胃法治疗,常规组患者33例,口服奥美拉唑与多潘立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复发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肃降肺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临床效果显著,治疗总有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论述从肺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的理论依据及运用方法。方法:结合历代中医文献,及临床实际应用效果,辨析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提出新的治疗思路与方法。结果:胃食管反流病的根本病机是胃气上逆,以往治疗多从肝胃着手,以疏肝和胃降逆为大法,但易反复。笔者认为肺有调节一身之气的作用,从肺论治一者可以直达病所,粛降胃气;一者可以开肝气升发之道路使肝气调达,不致横逆犯胃。结论:从肺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的理论依据坚实可靠,临床指导有确切疗效,从肺论治最终可以使人体全身之气调畅,减少疾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9.
<正>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是因胃酸或其他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导致以慢性咳嗽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属于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特殊类型[1]。病程超过8周以上,X线胸片或肺部CT检查正常,是慢性咳嗽常见病因之一,约占慢性咳嗽病因的21%~40%。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6,(2):269-270
胃食管反流病与"肝脾胃"相关,临床多从肝脾论治,部分患者效果不甚理想,且复发率较高,采用肃降肺气的方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取得一定疗效。脏腑理论方面:"肺者,气之本",肺居上焦,为五脏六腑之华盖,肺胃之气皆以下降为和,并相互影响。胃气不降可致肺气上逆,肺气上逆也可促使胃气上逆。经络循行方面:肺经起于"中焦",又"还循胃口",故与"胃"关系密切,在生理、病理方面必然互相影响。经脉主病方面:《脉书·十一脉》记载:"其病:心痛,心烦而噫。诸病此物者,皆灸臂泰阴脉"。故从"肺"论治胃食管反流病有脏腑和经络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一个常见证候,多由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引发。慢性咳嗽是指以咳嗽为唯一或主要临床症状、时间超过8周、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者,其病因较为复杂,多见于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综合征、胃食管反流病、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等。慢性咳嗽属中医"久咳""久嗽""内伤咳嗽"范畴。《内经》关于咳嗽有深刻论述,其理论体系对现代诊疗慢性咳嗽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现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李军 《江苏中医药》2017,49(8):41-43
正慢性咳嗽是指病程超过8周,以咳嗽为主要或唯一症状,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病变,常见于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和胃食管反流症等[1]。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久咳"范畴,多数学者认为其由风邪犯肺,邪热结咽,胃气上逆,肝火犯肺,诸脏先伤后传于肺和外感内伤互为因果等原因使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致[2]。透法,为温病治疗过程中,运用轻清宣透药  相似文献   

13.
正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口腔(包括喉部)或肺所致的症状和并发症[1]。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反酸、烧心、胸口疼痛等,严重的可造成食管或者食管以外的咽喉部或器官的组织发生损伤,表现为咳嗽、咽喉炎症等[2]。目前西医对本病的治疗是以抑酸、保护胃黏膜及改善胃肠道动力为主,虽然短期抗反流疗效肯定,但存在治疗周期长且停药后易反复等问题[3]。GERD病机关键为气机失调,主要证型为肝胃不和型[4]。笔者在随师学习期间,采用壮医药线点灸背俞穴治疗肝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介绍刘桂颖教授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经验。刘桂颖教授认为形成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关键是气机升降失常,病机为胃气上逆,肺失肃降。因此治疗本病应从肺胃而治,以肺为标、以胃为本,达到标本兼治。治宜理气化痰,降逆和胃,刘桂颖教授在临床上采用温胆汤和乌贝散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5.
蒋伟  高洁 《四川中医》2011,(10):4-5
介绍高洁主任医师辨治慢性咳嗽的经验。针对慢性咳嗽的不同病因,外感咳嗽、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鼻后滴漏综合征,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指出其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方药。  相似文献   

16.
张喆  刘瑜  姜良铎  王微  符思 《环球中医药》2013,6(3):178-182
目的探索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病机要素。方法收集83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病例的症状、体征等资料,建立数据库,应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临床知识给予解释确定病机要素。结果共得到9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78.305%,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主要病因为体虚,病位主要在肺胃,与肝相关性较强,核心病机要素为肺胃同病,体虚蕴邪,气机升降失和,上逆致咳。结论因子分析是客观分析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病机要素的有效方法之一,其病机核心为肺胃蕴邪,气机上逆。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胃与食管,病因与脏腑气机升降密切相关,临床主要病机为脾胃升降失调,肝肺不调,心肾不交等,且阳虚、土湿、水寒也是其重要发病因素。故在临床上以调节脏腑气机、和阴阳为主要原则,升脾降胃、升肝肃肺、交通心肾为主要方法,结合温阳化气,温通行气,进而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提供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8.
胃食管反流病与呼吸系统疾病及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蔚  刘庆生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1):2060-2061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见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常并发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咳嗽、哮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通过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与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以及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来思考胃食管反流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思路。  相似文献   

19.
乙伶 《江苏中医药》2016,48(2):25-27
汪师认为慢性咳嗽常见于咳嗽变异性哮喘(感冒后咳嗽),胃-食道反流性咳嗽和上气道综合征三种疾病,临床均以咳嗽缠绵为唯一症状,究其病机各有不同。咳嗽变异性哮喘以风为先,治宜疏风解痉;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以气为主,治宜和胃降逆;上气道综合征以痰为要,治宜化痰行气。临证时必须详细地询问病史、咳嗽特征等,仔细检查,中医药辨病与辨证结合治疗,可以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从精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机四方面论述了胃食管反流肺胃同治的理论基础。指出本病主要病机为胃失和降,肺失肃降,宜分为气滞痰阻、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胃虚弱四个证型辨治,在基础方中常选紫苏叶、枇杷叶、川贝母等降肺气药物化裁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