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血小板功能和活性改变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血小板分析仪对102名健康人、67例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进行血小板参数的测定.结果AMI组的平均血小板体积(10.16±2.07fl)明显低于稳定性心绞痛(SAP)组[(11.87±2.94)fl,P<0.05],高于健康对照组[(9.26±1.46)fl,P<0.05];血小板计数(172.8×109/L±61.5×109/L)明显高于SAP组(118.1×109/L±42.3×109/L)和健康对照组(151.4×109/L±50.8×109/L,均P<0.05);血小板压积(0.17%±0.07%)明显高于SAP组(0.13%±0.04%)和健康对照组(0.14%±0.07%,均P<0.05).结论AMI患者血小板聚集与释放反应明显增强.血小板功能异常是导致AMI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趋势。方法 抽取 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AMI组 )和 2 8例健康人 (对照组 )的静脉血标本 ,用SysmexSE 95 0 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其血小板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小板 (Plt)计数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体积 (MPV)、大血小板 (P LCR)、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血小板直接参与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 ,血小板参数可预示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血小板参数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AMI患者145例(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正常人员80例(对照组),入院后分别通过血细胞分析仪、ELFA法测定两组对象血小板参数及D二聚体,并根据PDW结果将145例患者分为高PDW组与低PDW组,分析PDW与AMI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观察组D二聚体,PDW、PLT、MPV均上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PDW组与低PDW组在Killip分级(IV级)、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期间死亡及1年不良心血管事件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发展与血小板参数,其中PDW与AMI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对患者住院期间死亡、1年不良心血管事件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有利于病情评估及治疗方案制定。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变化。方法采用日本光电MEK-7222K型血细胞分析仪测定68例(AMI)患者,10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比容(PCT)。结果AMI患者的MPV、PDW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LT、PC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监测AMI患者的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变化对(AMI)的诊治及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和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栓弹力图(TEG)与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等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收治的120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横断面调查研究。根据AMI后有无心力衰竭表现及其相应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严重程度,按Killip分级法分为四级,其中Ⅰ级30例,Ⅱ级46例,Ⅲ级32例,Ⅳ12例。同期入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住院期间一般资料、TEG指标、FIB、MPV等,分析TEG、FIB、MPV在各组间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TEG指标与FIB、MPV等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MI组TEG指标中ɑ角、MA、CI、FIB、MPV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值和K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各组TEG指标中R值、K值随着心功能分级增高而逐渐降低,ɑ角、MA值及FIB、MPV值随着心功能分级增高而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值与FIB呈负相关性(r=-0.265),K值与MPV呈负相关性(r=-0.310...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小板参数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7年3月—2010年11月收治的老年AMI患者84例(AMI组)与同期健康查体者90例(健康对照组)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PLT低于健康对照组[(221±62)×10~9/L vs(280±32)×10~9/L],MPV和PDW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0.30±1.08)fl vs(9.80±0.50)fl和(13.01±2.07)%vs(11.48±0.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AMI组PLT与MPV、PDW呈负相关(r=-0.34l,r=-0.462,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LT计数下降,MPV、PDW升高,血小板活化是AM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小板参数的早期变化,探讨其用于AMI早期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因AMI急诊入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观察AMI组与对照组(66例)一般情况及入院时血小板参数情况,以及对比观察AMI组入院时及入院第7天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AMI组与对照组比较,除AMI组年龄较轻外,其余一般情况指标及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内入院时与入院第7天血小板参数的对比分析,MPV、P-LCR、PDW在入院第7天均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并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出AMI患者早期病情,对AMI的早期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计数及其体积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1例AMI患者静脉血Plt,MPV进行动态观察,对Plt与心功能不全,血清CK-MB进行相关分析;并对其中溶栓与非溶栓病例进行比例。结果;AMI48内较发病21d后Plt明显减少,MPV明显增大;伴心功能不全者发病48h内Plt显著低于无心功能不全者,且心衰愈重,Plt愈低,而血清CK-MB升高与Plt减少无相关关系;溶栓组与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临床意义。方法:选取ITP合并AMI的患者11例(ITP&AMI组);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AMI,排除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30例(AMI组);临床诊断为ITP的患者30例(ITP组);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利用全自动血细胞五分类分析仪检测上述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血小板的5项参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大血小板比率(platelet-large cell ratio,P-LCR)、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及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mmature platelet fraction,IPF)],对比研究各组间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变化。结果:治疗前,ITP&AMI组与AMI组比较,MPV、PDW、P-LCR、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P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AMI组与ITP组比较,PDW、IPF、P-L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MPV无统计学差异;AMI组与ITP组比较,MPV、PDW、P-LCR、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PF差异不明显;ITP&AMI组及IT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MPV、PDW、P-LCR、PLT、IPF差异明显;AMI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MPV、PDW、PLT、I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L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TP&AMI组治疗后PDW、P-LCR、PLT、IP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M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AMI组治疗前后PDW、P-LCR、PLT、I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TP组及AMI组治疗前后MPV、PDW、P-LCR、PLT、I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参数有助于ITP合并AMI患者的病情诊断、疗效观察及对预后的预测。  相似文献   

12.
<正>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ET)是一种以巨核细胞增生为主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病因不明,以血小板持续增多、脾大、血栓形成或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相关临床研究表明ET患者10年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的发病率为9.4%[1]。本文介绍了ET相关冠脉血栓形成而导致AMI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 病例介绍患者,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503例急性心梗患者临床资料,用Lasso回归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3支冠脉病变、感染、NT-proBNP超过参考值的10倍和住院期间进行非急诊PCI术治疗是AMI患者射血分数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3支冠脉病变、感染、NT-proBNP超过参考值的10倍为独立危险因素,住院期间非急诊PCI治疗恢复冠脉血运供应为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4.
氯沙坦和倍他乐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重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氯沙坦和选择性 β1 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重塑的影响 ,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组和倍他乐克组 ,入院时行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内径 (LVDd)、室间隔厚度 (IVSd)、左心室后壁厚度 (LVPW ) ,并计算左心室重量 (LVM) ,治疗 6周后复查上述指标。 结果 :治疗 6周后 ,氯沙坦组与倍他乐克组LVPW、IVSd、LVM与AMI 1周时比较均有改善 (P <0 .0 5 ) ;氯沙坦组较倍他乐克组各指标改善明显 (P <0 .0 5 )。 结论 :氯沙坦、倍他乐克均有减轻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塑的作用 ,但氯沙坦优于倍他乐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血小板参变化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比监测15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和30例健康者血浆PLT,MPV及PDW值的变化,结果:急性胰腺患者重症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治疗前重症组与轻症组比较,治疗前重症组与对照组比较,PTL值显著下降(P<0.01),而MPV及PDW值则显著上升(P<0.01),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与病情及预后有一定关系,当患者PLT值增加,MPV及PDW值小降时提示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16.
张飞  刘柱  杨修明  柏立山 《安徽医学》2020,41(2):173-175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参数PLT、PDW、MPV与急性阑尾炎(AA)病情进展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在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阑尾切除术的116例A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行PLT、PDW、MPV检查,术后均将切除的标本送病理检查。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单纯性阑尾炎组(41例)与复杂性阑尾炎组(75例),评估PLT、PDW、MPV与AA病情进展的相关性。结果 单纯性阑尾炎组患者PDW为(13.37±3.00)%、MPV为(11.42±1.27)fL、PLT为(220.96±58.79)×109/L,与复杂性阑尾炎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和MPV、PDW均呈负相关(r=-0.499,P=0.000;r=-0.464,P=0.000),MPV和PDW则呈正相关(r=0.933,P=0.000)。结论 PLT、PDW、MPV与AA病理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关联,可作为AA临床诊断参考。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LV)大小、形态和功能状态的改变称为AMI后的左心室重塑(LVRM),在AMI后6周内为早期重塑期。近年来AMI早期存活率虽有明显改善,但AMI后所造成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仍较高。AMI后LVRM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已成为当前心血管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旨在对AMI患者早期LVRM及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血小板(Plt)相关参数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20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9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AMI组49例和UA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Plt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利用受试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初诊时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住院期间死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415例AMI患者的住院病历,从中提取出患者初诊时临床特征的数据(包括胸痛发生时间及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和实验室特征数据: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肌酐浓度和血小板计数、MPV。分析MPV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法评价MPV对患者发生住院期间死亡事件的总体预测价值。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MPV与AMI患者发生住院期间死亡事件的关系。结果随着MPV的增加,AMI患者发生住院期间死亡事件的比例增高。MPV预测AMI患者发生住院期问死亡价值的曲线下面积(AUC)(95%可信区间)为0.77(0.72-0.82)。当将界值设定为12.55n时,MPV预测AMI患者发生住院期间死亡时间的敏感度(95%可信区间)为0.59(0.49-0.69),特异度(95%可信区间)为0.85(0.81-0.89)。在校正了cTnI、胸痛发生时间、肌酐和年龄以后,MPV〉12.55fl仍然与所有AMI患者、STEMI和NSTEMI患者发生住院期间死亡事件相关,优势比(95%CI)分别为10.87(5.08-23.25)、26.19(7.36-93.17)和5.35(1.80.15.92)。结论AMI患者就诊时的MPV值可以作为预测其发生住院期间死亡事件的指标,MPV〉12.55n是AMI患者发生住院期间发生死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时病人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PK-MB)和外周血的变化,探讨其相互关系及可能的存在机制。方法:在急性心肌梗死24h内采集18例病人的血液样本,测定外周血成分变化、血清CK-MB和TPO含量改变。另选择18例健康人群作对照。结果:外周血中血液成分包括WBC、RBC、HBG、HCT和PLT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清样本中TPO水平变化,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TPO均比对照组升高(p<0.001)。结论:造血生长因子TPO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血清存在显著的升高,提示心梗后的TPO水平改变有机体应激反应性升高的可能,TPO水平存在着多种因素的调控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