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甘温除热法临床常用于气虚发热的治疗.脾胃虚衰、阴火上逆,可形成很多难治性疾病.对于这一类疾病,笔者采用甘温除热的基本治则,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历史背景、发热症状黄芪的药效诸方面说明,李东垣甘温除热法的实质是用甘温补气之品治疗气虚外感发热之人;同时指出,阴火是指内伤气虚在先,而复感邪气在后的发热.  相似文献   

3.
杨常 《新中医》1991,23(7):21-22
本文主要根据宫颈癌、宫肌瘤手术后气虚引起发热的机理,运用李东垣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法,随证化裁治疗,通过补中益气,调理脾胃,使元气渐生而臻充盛则阴火自降,气虚发热渐消而复常的治验)。  相似文献   

4.
浅论阴火     
“阴火”一词首载于金元时代名医李东垣所著的《脾胃论》。对“阴火”的概念 ,议论者甚多 ,然见仁见智 ,莫衷一是。作者认为气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均属阴火范畴 ,其病理基础是元气不足。治疗可采用甘温除热法。  相似文献   

5.
浅论阴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兴柱 《江苏中医》2001,22(7):10-11
“阴火”一词首载于金元时代名 医李东垣所著的《脾胃论》。对“阴火”的概念,议论者甚多,然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作者认为气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均属阴火范畴,其病理基础是元气不足。治疗可采用甘温除热法。  相似文献   

6.
甘温除热法临床常用于气虚发热的治疗。脾胃虚衰、阴火上逆,可形成很多难治性疾病。对于这一类疾病,笔者采用甘温除热的基本治则,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分析中医基础理论有关脾胃生理病理的论述,李东垣《脾胃论》和其他有关阴火的文献及气虚发热临床常见的9条阴火发生机制,研究补中益气汤的组成及配伍关系,针对这些机制的有效性和覆盖性,笔者认为阴火本质就是以脾气虚损为主要病机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各种虚实夹杂症候.而甘温除热机制就在于针对阴火脾虚的这一本质,同时加减配伍兼顾其他症因治疗从而达到甘温除热的效果.这一看法可能对临床上针对阴火采用补中益气汤类甘温益气健脾类方剂的应用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阴火发热证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阴火学说和甘温除热法的理论、病机,结合临床心得和经验,将阴火发热常见证型、治则,及其鉴别诊断总结论述。阴火发热、本寒标热、阳虚阴盛、寒热互见、虚实错杂。  相似文献   

9.
气虚发热机理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探讨了气虚发热的机理,认为气虚发热,乃由脾胃气虚不能升清降浊,气陷于下,郁而熟;或产生阴火内炽而使熟更甚;或因气虚无阳以护其营卫,感受外邪而熟;或气虚阴亏,虚火内生;或气虚血少,不能济心而心火内扰;或气虚湿聚血瘀郁而化热,这些原因在一定条件下又可彼此相互影响。但主要病机是脾胃虚损,元气不足所衍发的各种发热现象,因而不能单用滋阴、养血、透邪、泻火、清热燥湿等法,只能根据“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原则,采用“甘温除热”法来处理。甘温除热不是直接除热,而是通过纠正引起气虚发热的病理变化来退热,属于治本而非治标。  相似文献   

10.
"甘温除大热"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彰于李东垣,是中医学认识、治疗热病的重要理论与方法之一。故分析"甘温除热"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进一步剖析元气与阴火的内在联系,提出元气亏虚是内伤发热之关键,而阴火是一种内生的病理性虚火,其产生根源在于元气亏虚,并认为阴火为"元气之贼"。最后结合临床实践,深入探讨甘温除热理论的临床本义,总结并指出临床运用甘温除热法应抓住发热病机,在配伍用药上强调"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对于阴虚发热及实热证则当忌用,"甘温除热"法为治疗发热提供了分析思路,具有理论和临床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甘温除热法乃李东垣结合内经理论,针对阴火提出的治则,临床广泛应用于各种发热病证,但凡辨证准确,收效甚佳。本文结合西医病名、检查手段和临床病案,从高热抗生素无效,肝炎发热,血液系统疾病发热,五官百闻不如一见 证,小儿病毒性肠炎发热5个方面分析论述,提示了甘温除热法的辨证要点及临床运用规律。  相似文献   

12.
甘温除热法病机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温除热是以甘温之药治疗饮食劳倦伤及脾胃,由于中气不足,气血亏虚,而致发热的方法。此种发热,后世称之为脾虚发热或气虚发热。甘温除热法由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创立,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历代医家对之非常重视。本文对甘温除热法病因病机的历代研究概况及现代研究进展浅探如次。1 历代研究概况李东垣指出:“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内经》有关论述为基础,对李东垣氏“甘温除热”理论的发端、“阴虚生内热”的本旨、“甘温除热”与“阴火上冲”的关系及其机理等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对于“甘温除热”法的临床运用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丁世永  高建东 《河北中医》2011,33(9):1391-1392
补中益气汤是由金.李东垣所创,为治疗气虚发热的代表方,开创了后世治疗内伤发热之先河,被后世推崇为"甘温除热第一方"。但是,如何理解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的机制,历来是研究李东垣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课题。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一种病理性阴火论。  相似文献   

15.
试析东垣“阴火”论偏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医家李东垣但“阴火”论、甘温除热法,但对阴火的生成、产生机理有混淆不清之处,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6.
对甘温除热的中医治法进行了理论探讨。首先提出疑问,然后逐层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甘温除热法适用于体虚者(气虚阳虚)外感发热,用甘温之品补气升阳,则热自止病自痊。  相似文献   

17.
甘温除热法是重要的中医治法,即运用性味甘温的方药治疗阳虚发热、气虚发热,进治其气虚、阳虚之本而达到除其标热之方法。甘温除热法为后世治疗内伤发热提供了广阔思路。  相似文献   

18.
自从1961年《中医杂志》首次刊登了欧阳錡先生的“甘温除热法的理论探讨”一文以后,在中医学术界引起了热烈的争鸣。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于气虚发热的机制进行了探讨,为深入研究,发掘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奠定了基础。本文就中医生理病理方面来谈谈阴火的含义及形成,谬误之处请予指正。  相似文献   

19.
正"甘温除热"法是中医治疗热病的特色治法,本指用味甘性温的药物治疗气虚或血虚发热的疾病,后世医家多有发挥。本文针对气虚及阳虚发热病机,以恢复脾胃升降功能、促进心肾相交态势为目的,从理论和临床对"甘温除热"法的应用再行探索,以拓思路。  相似文献   

20.
赵国仁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0):429-430
气虚发热属内伤发热范畴.该类发热症,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多有阐述.李东垣特别重视内伤发病,认为多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所致,尤其重视脾胃的作用,提出脾胃虚弱,中气下陷,阴火上冲引起气虚发热.治疗则用升阳补气法,创立了"甘温除大热"的基本疗法.笔者用此法治愈者甚众,今择例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