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对国内城市儿童性早熟现状进行调查,为制定有效的预防策略,并推动儿童性早熟的临床规范化和个性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4年3月至12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城市儿童性早熟现状调研"活动。调研共收集来自全国10余省市的2 687份问卷,其中1 714份问卷纳入统计分析。结果调查人群大多分布在全国10个主要省市,包括北京、上海、重庆、江苏、湖北等;调查患儿以女童为主,其男女比例约1∶16。诊断为中枢性性早熟的患者占75.79%(1 299/1 714);调查中初次诊断为中枢性性早熟患者占88.91%(1 524/1 714)。调查患者的骨龄为(10.00±1.77)岁,高于实际年龄(8.29±1.6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初次诊断为CPP的患者的骨龄为(10.11±1.70)岁,高于实际年龄(8.35±1.57)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国内城市儿童性早熟就诊患者的年龄偏大,为防止患者就诊时已错过最佳的干预和治疗时机,应引起对疾病筛查的高度重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不同初治年龄对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患儿身高、骨龄、性早熟等方面的影响。 方法将1982~2004年在上海新华医院和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内分泌、遗传代谢病专科诊治的32例CAH患儿(年龄:女≥8岁,男≥9岁),按初治年龄分为≤3岁组(14例)和>3岁组(18例),观察两组间末次复诊时骨龄与身高龄之差、性早熟例数及男女患儿发生性早熟的不同。 结果14例初治年龄≤3岁患儿末次复诊时骨龄与身高龄之差\[(30±20)岁\]与18例>3岁组\[(46±16)岁\]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初治年龄>3岁组发生真性性早熟(9例)与≤3岁组(2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453,P<005)。男性患儿发生真性性早熟(9例)与女性患儿(2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794,P<005)。 结论CAH患儿≤3岁得到诊治者其预测终身高较>3岁方诊治者明显改善,其性早熟发生率明显减少,男性CAH患儿较女性CAH患儿更易发生性早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曲普瑞林)治疗女童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曲普瑞林治疗23例ICPP女童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第二性征、子宫、卵巢、骨龄(BA)、血清雌二醇(E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激素水平、预测成人终身高的变化及药物副反应。结果治疗后患儿乳房、子宫、卵巢体积均有缩小,E2、促黄体生成激素(LH)、卵泡刺激素(FSH)峰值均显著降低,骨龄成熟延迟,骨龄/实际生活年龄(BA/CA)值下降,预测成人终身高治疗前为(155.5±0.81)cm,治疗后为(157.0±0.81)cm,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曲普瑞林治疗ICPP能够抑制性腺轴及性腺发育,延缓BA成熟,最终对改善成人终身高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3种骨龄测定方法(G-P图谱法、叶氏RUS及C骨龄计分法)在矮小儿童的应用进行比较,了解其各自特点,指导临床选择应用。方法由熟知骨龄评价方法的专人小组采用盲法分析矮小儿童134例X线骨龄片,分为4组即女未发育组(〈8岁),女发育组(〉8岁或已发育),男未发育组(〈10岁),男发育组(〉10岁或已发育)。分别用3种方法评价骨龄并对比分析。结果(i)女发育组中C骨龄与G-P图谱法、叶氏RUS骨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骨龄测定值低于后二者;(2)骨龄落后生活年龄2岁以上者,G-P图谱法骨龄41例,叶氏RUS骨龄18例,C骨龄18例,同时落后者14例;(3)拇指内侧籽骨的出现对应骨龄与青春期发育年龄相符。结论(1)对年长儿及发育期矮小儿童不建议用C骨龄,G-P图谱法可满足临床一般需要,推荐使用RUS骨龄。(2)临床工作中对G-P图谱法评定骨龄落后的,建议进一步行计分法评定,可以减少骨龄落后阳性率。(3)籽骨的B期可作为青春期开始标志,且重视籽骨在骨龄评价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乳房早发育是一种单一性乳腺发育的良性疾病,而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则为一种较严重的疾患;有进行性乳腺及阴毛发育、行为改变、生长及骨成熟加速、骨骺早闭。两者的治疗及预后不同。根据临床表现难以区别乳房早发育及早期中枢性性早熟。作者用测定血浆 Gn 基值及给 LHRH 刺激后Gn 反应的方法研究其在鉴别诊断上的意义。首先将58例特发性性早熟女孩分为6组。A 组15例,仅有乳腺发育;无阴毛、骨龄提前及生长加速。其中10例随诊5~25个月病程无进展,符合乳房早发育。B 组5例,乳腺发育及骨龄提前,但无阴毛及生长加速,其中3例随诊3~12个月亦无进展诊为可疑乳房早发育。C 组4例乳腺及阴毛已发  相似文献   

6.
儿童性早熟86例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性早熟儿童的临床特点,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86例性早熟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结果。结果 86例性早熟患儿中,女童有82例,男童4例;17例为真性性早熟,19例为假性性早熟,50例为部分性性早熟;82例女童患者均有乳房发育,TannerⅡ~Ⅳ期,5例出现腋毛4例,6例有月经来潮,伴阴道分泌物增多;4例男童可见阴茎增大,其中3例睾丸增大,属于TannerⅢ期;17例真性性早熟患儿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呈阳性,骨龄比生理年龄升高1~3年,假性性早熟及部分性性早熟患儿GnRH激发试验呈阴性,骨龄与生理年龄基本相符;患儿性早熟与环境及饮食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儿童性早熟发病率较高,与环境及饮食均有很大的关系,值得医务工作者及家长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运脾化痰通络法对女童真性性早熟治疗效果。方法 30例真性性早熟女童采用运脾化痰通络中药口服,3个月后观察患儿症状体征,血浆雌二醇和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B超(子宫大小,卵巢、乳腺组织发育状况),X线(骨龄测算)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30例病例中显效7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结论运脾化痰通络法对女童真性性早熟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且患儿病程越短,年龄越小,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性早熟对2~10岁女童骨密度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3 01—2006 01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内分泌专科就诊的2~10岁性早熟(明确诊断、并排除影响骨代谢性疾病)女童237例,根据真、假性性早熟(CPP、PPP)分为2组,各组再按年龄组分层,采用单光子骨矿物质密度测定仪测量左手桡骨中远1/3处桡、尺骨密度(BMD),并与同龄健康女童进行对比和分析。 结果CPP、PPP和健康组BMD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3组各年龄桡骨BMD均高于尺骨;CPP桡、尺骨BMD均相对较高,8~10岁组中CPP较对照组约高6.4%~8.6%;3组桡、尺骨BMD均在8~10岁增长加速,特别是尺骨(P<0.05),分别较6~7岁组增长20.4%、17.8%和14.3%;以CPP组增幅最大,明显高于健康组,与健康组(6~7岁)增长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桡骨P<0.05、尺骨P<0.001)。PPP组则与健康女童差异不显著。 结论健康女童骨矿化自9岁起开始青春期加速,CPP女童青春期尺骨生长加速的年龄提早,BMD相应增加,而PPP不像CPP那样明显影响女童的正常骨骼发育。  相似文献   

9.
许多研究显示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长效类似物(LHRHa),如 Leuprolide acetate(LA)能有效地抑制中枢性性早熟(CCP)的临床及生化表现,并使生长速度与骨龄成熟速度减慢,预计最终身高亦得到改善。已知青春发育时生长激素(GH)分泌增加主要由脉冲振幅增加所致而与脉冲频率无关。为研究 LA 治疗时 GH 分泌的动态变化,选择4例女性及1例男性特发性 CCP 患儿,年龄4(7/(12) )~10(9/(12) )岁。试验前6个月内侧骨龄为7. 8~14岁。LA 皮下注射月剂量为27~40μg/kg。治疗2个月后重复 LHRH  相似文献   

10.
目的验证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在性早熟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200例性早熟女童,其中真性性早熟78例,假性性早熟122例;所有患儿均行GnRH激发试验,检测血清促黄体生成素(LH)和促卵泡刺激素(FSH)含量,注射前加检血清E2含量。观察血清E2含量、LH和FSH的基础值和峰值。结果真性性早熟组LH、FSH峰值明显高于基础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假性性早熟组LH、FSH峰值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nRH激发试验在性早熟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腹部皮下和网膜脂肪组织中Omentin基因表达的差异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将43例经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按WHO标准诊断出的GDM孕妇与43例糖耐量正常(NGT)孕妇进行年龄、产次、分娩前体重指数(BMI)、分娩孕周配对后,测量两组产前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并于剖宫产术中留取研究对象腹部皮下和网膜脂肪组织,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不同部位脂肪组织的Omentin mRNA表达水平,分析Omentin mRNA表达水平与产前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结果:(1)GDM组皮下及网膜脂肪组织的Omentin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NGT组对应部位的表达水平。(2)单因素分析中,HOMA-IR与孕前和分娩前BMI、以及皮下和网膜脂肪组织的Omentin mRNA表达水平均有显著相关性;但进一步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只有孕前BMI和网膜脂肪组织的Omentin mRNA表达量是HOMA-IR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GDM患者网膜脂肪组织Omentin mRNA表达水平降低可能参与了妊娠期晚期I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不同时机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行短效长方案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助孕术患者的临床结局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ICSI助孕术的200例患者,按传统标准的hCG注射日时间(有3个卵泡平均直径≥17 mm)比较推迟2 d(+2组,n=167)、推迟3 d(+3组,n=31)和推迟4 d(+4组,n=2)ICSI助孕过程中的临床参数及妊娠结局。结果:+3组与+2d组比较,平均直径≥20 mm的卵泡数有上升趋势(6.1±2.4 vs 5.4±2.3);hCG注射日最大卵泡的平均直径达到25.0±2.6 mm,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20 mm/≥14 mm比值组间差异更大(0.52±0.16 vs 0.46±0.13,P0.05),P×1 000/E2有降低趋势(0.23±0.12 vs 0.42±1.44),E2/≥14 mm的卵泡数比值有上升趋势(276.73±93.55 vs 246.23±77.03)。卵子回收率、MII卵率、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周期取消率、着床率、临床妊娠率、自然流产率、宫外孕率及OHSS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短效长方案患者适度推迟注射hCG时间是值得推行的。  相似文献   

13.
精子双链DNA与习惯性流产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精子双链DNA(dsDNA)与习惯性流产(RA)的相关性。方法:109例其妻子发生不明原因的自然流产≥3次的男性(研究组),平均年龄28.7±0.1岁;60例为妻子正常生育的健康男性志愿者(对照组),平均年龄26.7±0.2岁。采用吖啶橙染色法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计算精子双链DNA百分率。结果:研究组中双链DNA≥66%有87例(79.82%);55±10%有6例(5.50%);45±10%有12例(11.00%);35±10%有2例(1.83%);<25%有2例(1.83%);对照组:60例,均为双链DNA≥66%者;经χ2检验研究组精子双链DNA百分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具统计学差异(P<0.01);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精子双链DNA百分率与习惯性流产发生次数呈明显负相关性(r=-0.510,P<0.01)。结论:精子双链DNA降低可能与配偶习惯性流产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龄妇女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后的助孕结局。方法:对2001年7月—2009年7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生殖中心行IVF-ET治疗的高龄妇女(≥35岁)的753个取卵周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妇女年龄分为4组:A组(35~36岁),B组(37~38岁),C组(39~40岁),D组(≥41岁),分析不同组的IVF-ET结局。结果:724个移植周期(另外29个周期无胚胎移植),97个周期获活产,活产率为13.4%。随年龄增长,获卵数明显减少,各组分别为(9.8±6.0),(8.6±5.4),(6.7±4.3),(5.3±4.4)个;胚胎种植率明显下降,分别为17.9%,12.8%,10.0%和4.3%;活产率明显下降,分别为16.7%,13.3%,12.4%和2.3%。各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1,0.001和0.006)。年龄≥43岁的45例患者中无一例获得活产。结论:随年龄增长,高龄妇女接受IVF-ET治疗后的胚胎种植率和活产率明显下降,40岁以后下降更为明显。IVF治疗是否应设定年龄上限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龄妇女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后的助孕结局。方法:对2001年7月—2009年7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生殖中心行IVF-ET治疗的高龄妇女(≥35岁)的753个取卵周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妇女年龄分为4组:A组(35~36岁),B组(37~38岁),C组(39~40岁),D组(≥41岁),分析不同组的IVF-ET结局。结果:724个移植周期(另外29个周期无胚胎移植),97个周期获活产,活产率为13.4%。随年龄增长,获卵数明显减少,各组分别为(9.8±6.0),(8.6±5.4),(6.7±4.3),(5.3±4.4)个;胚胎种植率明显下降,分别为17.9%,12.8%,10.0%和4.3%;活产率明显下降,分别为16.7%,13.3%,12.4%和2.3%。各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1,0.001和0.006)。年龄≥43岁的45例患者中无一例获得活产。结论:随年龄增长,高龄妇女接受IVF-ET治疗后的胚胎种植率和活产率明显下降,40岁以后下降更为明显。IVF治疗是否应设定年龄上限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指数(EFI)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相关性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行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助孕临床妊娠率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4年4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生殖健康与不孕症专科就诊的75例EMs不孕患者125个IUI周期的资料,按照EFI评分标准计算EFI,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EFI对IUI临床妊娠率的预测价值。结果:EFI评分预测IUI临床妊娠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8±0.059,大于机会参考线下面积(P<0.05);诊断界值点为7分,敏感度为0.737,特异度为0.613;美国生育协会修订的EMs分期(r-AFS分期)预测IUI临床妊娠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375±0.065(P>0.05),不具有诊断意义。EFI≤6分的周期患者IUI临床妊娠率为3.1%,EFI为7、8、9、10分的周期患者IUI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0.5%、21.1%、27.8%、27.8%,EFI为8、9、10分的周期患者临床妊娠率高于EFI≤6分的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FI可以有效预测EMs相关性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IUI的临床妊娠率,EFI≥8分的患者IUI临床妊娠率明显升高,可为EMs相关性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辅助生殖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寻找预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受精失败的可能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IVF-ET中完全受精失败患者(研究组,n=32)不孕年限、发病史、促排天数、hCG注射日的性激素水平[LH、E2和孕酮(P)]、精子表面抗体IgG混合凝集反应(MRA)、抗精子抗体、精子畸形率等指标,并匹配同一日取卵,放在同一培养箱受精率≥50%的IVF-ET患者作为对照组(n=56)。结果:研究组在不孕年限、超促排卵天数、原发比例、hCG注射日P水平>3.12 nmol/L的比例及严重畸形精子(畸形率>95%)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4±3.1年、12.6±2.2 d、56%、43%、43%比4.6±2.9年、11.6±1.3 d、33%、23%、23%(P<0.05或P<0.01)。结论:原发性不孕患者,不孕年限及超促排卵天数较长(>6.4年和>12.6 d)同时合并有hCG注射日P水平升高(>3.12 nmol/L)或畸精子率>95%,应将该患者纳入受精失败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探索建立2~14岁儿童血脂正常参考值及致动脉粥样硬化(AS)指数,并分析其相关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2008年3月至2009年8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体检的健康儿童988名,使用西门子24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儿童空腹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计算致AS指数LDL-C/HDL-C及TC、HDL-C的差值与HDL-C之比/[(TC-HDL-C)/HDL-C]。结果 (1)血脂紊乱诊断标准为2~ < 4岁: TC > 4.02 mmol/L, TG > 1.25 mmol/L, HDL-C < 0.83 mmol/L, LDL-C > 2.26 mmol/L;4~ < 7岁:TC > 4.47mmol/L,TG > 1.35mmol/L,HDL-C < 0.90 mmol/ L,LDL-C > 2.55 mmol/L;7~ < 10岁:TC > 4.78 mmol/L,TG > 1.42 mmol/L,HDL-C < 0.99 mmol/L,LDL-C > 2.49 mmol/L;10~ < 13岁:TC > 4.71 mmol/L,TG > 1.49 mmol/L,HDL-C < 0.89 mmol/L,LDL-C > 2.44 mmol/L;13~14岁:TC > 5.00 mmol/L,TG > 1.48 mmol/L,HDL-C < 0.95 mmol/L,LDL-C > 2.96 mmol/L;(2)由低至高5个年龄组致AS指数增高标准分别为:LDL-C/HDL-C > 2.38、1.98、1.95、2.35和2.28;(TC-HDL-C)/HDL-C > 2.59、2.55、2.11、2.46和2.50;(3)TC、HDL-C、LDL-C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4)致AS指数与TG及LDL-C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初步建立了重庆市区2~14岁儿童血脂水平正常参考值。儿童血脂水平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应该重视致AS指数在儿童血脂异常中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控制性超排卵方案中卵泡发育不同步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行IVF/ICSI助孕的不孕症患者1166个周期。按COH方案的不同,分为长方案组(n=1085)、短方案组(n=34)和超长方案组(n=47);另长方案组中再按年龄分为<30岁组(n=429)、30~34岁组(n=421)和≥35岁组(n=235)。将阴道B超监测最大卵泡与次大卵泡相差3mm视为卵泡发育不同步。分析启动Gn日、启动Gn后4d、7d和9d的卵泡发育不同步情况。结果:①启动Gn日卵泡发育不同步率不同COH方案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启动Gn4d、7d、9d卵泡发育不同步率短方案组最高,其次为超长方案组,最后为长方案组,但是仅在启动Gn7d时长方案与短方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长方案组中不同年龄组比较,启动Gn日卵泡发育不同步率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启动Gn4d、7d、9d卵泡发育不同步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但仅在启动Gn7d时<30岁组与≥35岁组间和启动Gn9d时≥35岁组与另2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长方案较短方案和超长方案卵泡发育更同步;②随着年龄增长卵泡发育不同步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20.
许伟标  杨桂艳  蔡喆 《生殖与避孕》2014,(4):324-327,333
目的:探讨长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降调节后促性腺激素(Gn)的启动时机对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结局的影响。方法:对接受IVF/ICSI-ET治疗的710个新鲜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GnRH-a降调节时间分组:14~15 d者为A组,16~17 d者为B组,≥18 d者为C组。分析和比较3组在年龄、不育年限、Gn使用天数、Gn使用剂量、启动日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激素(E2)水平、hCG注射日内膜厚度、获卵数、可移植胚胎数、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的差异。另根据月经周期Gn启动时间分组:在月经周期第3~7日者为Ⅰ组,月经第8日及以后者为Ⅱ组。分析和比较组间上述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A组的Gn用量为32.4±11.4支,Gn使用天数为12.5±1.9 d,显著大于B组(30.9±11.6支;10.8±2.5 d)、C组(30.5±11.5支;10.8±2.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Gn用量、Gn使用天数B组与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Gn不同启动时间的3组间在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Ⅰ组、Ⅱ组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相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适当延长GnRH-a降调节天数有利于降低Gn用药剂量及用药时间,但是Gn启动时间对临床结局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