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干预对血压变化及脑卒中发病情况的影响。方法 1987年在长沙市社区人群中选择两个社区作为干预和对照人群,检测血压并随访脑卒中发病情况。结果 14年后,干预和对照两组队列人群的脑血管病的累计发病人数分别为89例和128例;两组人群血压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对照组增加明显;对脑卒中发病情况绘制K—M线显示干预队列未发生脑卒中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COX回归模型显示对照组脑卒中的发病危险是干预组的1.4倍;基线收缩压处于130~139mmHg水平和基线舒张压处于80~84mmHg、85~89mmHg水平时只在对照组对脑卒中的发病存在危险性。结论 长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干预可以延缓血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的现象、降低基线血压对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及降低脑卒中的发病。  相似文献   

2.
Wang W  Zhao D  Liu J  Sun JY  Wu GX  Zeng ZC  Liu J  Qin LP  Wu ZS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10):730-734
目的探讨我国35~64岁人群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关系,为《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修订工作提供流行病学数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1992年建立的11省市35~64岁队列人群共31728人的基线血压水平和1992~2002年发生的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脑卒中)事件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以血压110~119/75~79mmHg(1mmHg=0.133kPa)为对照,血压在120~129/80~84mmHg时,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增加了1倍(RR=2.09);血压在140~149/90~94mmHg时,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增加了2倍以上(RR=3.23);当血压≥180/110mmHg时,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增加了10倍以上(RR=11.81)。(2)与理想血压相比,2级高血压时,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的危险是理想血压组的2.3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分别是理想血压组的4.9倍和11.7倍。(3)在总的心血管病事件中,36.1%可归因于高血压;其中44.0%的急性脑卒中事件和23.7%的急性冠心病事件可归因于高血压。(4)不同血压水平时,随着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加,10年心血管病发病的综合危险增加。结论血压水平从110/75mm Hg开始,随着血压水平的增加,心血管病发病危险持续上升,所以将某个血压水平作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人为制订的。应该加强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以减少总的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  相似文献   

3.
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再发的关系-1520例脑血管病患者随访4年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 本研究目的是了解脑血管病患者基础血压水平及随访 4年血压平均水平与脑卒中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 有脑血管病病史 (包括脑卒中和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进入本研究。随访 4年 ,随访指标是脑卒中事件、心肌梗死、总死亡。随访前和后定期测量血压。脑卒中事件证据材料包括医疗记录、CT/MRI检查报告复印件及死亡证明。严重事件终点委员会独立评估脑卒中事件。结果 15 2 0例脑血管病患者随访平均 4年。基础血压平均 14 5 3± 2 0 2 / 87 0± 10 9(mmHg)。脑卒中事件 2 14例 ,发生率 14 .1%。随着基础血压水平逐渐升高 ,脑卒中再发危险逐渐增加 ,收缩压 (SBP)≥16 0mmHg者脑卒中发生危险是 <130mmHg者的 2倍 ;舒张压 (DBP)≥ 90mmHg者的脑卒中发生危险是 <70mmHg者的 2 5倍。随访 4年平均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发生危险也密切相关。SBP≥ 15 0mmHg者脑卒中发生危险是 <110mmHg者的 7倍 ,DBP≥ 90mmHg者是 <70mmHg的 5倍。 结论 基础血压水平和随访 4年平均血压水平与脑血管病患者的脑卒中再发有关。血压水平越高 ,脑卒中再次发生危险越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的关系 ,建立中国人群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 ,对 1992年建立的 11省市 35~ 6 4岁队列人群 [中国多省市队列研究 (ChinaMulti provincialCohortStudy ,CMCS) ]共 3172 8人基线危险因素水平和 1992~ 2 0 0 2年发生的心血管病事件 (包括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急性脑卒中事件 )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 10年累积平均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男性是 1 4 1% ,女性是 0 6 0 %。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发病率男性是 2 0 2 % ,女性是 1 37%。 (2 )利用预测模型计算不同危险因素水平与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概率 ,结果显示 :随着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加心血管病发病的绝对危险增加 ,不同危险因素之间有协同作用 ,不同的危险因素组合对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作用强度有所差别。 (3)我国 35~ 6 4岁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概率 <10 %者占 95 4 % ,发病危险概率≥ 10 %者占 4 6 % ,发病危险概率≥ 2 0 %者只占 0 8%。而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 2 5 5 %发生在发病危险概率≥ 10 %的人群中。结论 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的评估比相对危险度具有更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在评价不同个体的心血管病危险时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40岁以上住院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分布特征,观察健康教育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知晓率、治疗率、达标率及脑卒中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2710例40岁以上住院患者进行脑卒中筛查,通过统一的风险评估表进行脑卒中风险评估,按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分组,对其人群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对该人群进行规范的健康教育干预1年,在干预前、后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知晓率、治疗率、达标率及脑卒中发病率的评估。结果:除脑卒中外,不同性别组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除TIA、血脂异常、脑卒中家族史外,不同年龄组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不同文化程度组中,脑卒中、血脂异常、糖尿病、缺乏体育锻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健康教育干预1年后,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知晓率、治疗率、达标率及脑卒中发病率均有明显改善(均P 0. 01)。结论: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40岁住院患者中,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整体水平较高;高血压病、心房颤动、糖尿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增加的趋势;高血压病、缺乏体育锻炼、血脂异常、糖尿病为分布前4位的危险因素;健康教育干预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知晓率、治疗率、达标率及脑卒中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了解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40岁以上住院患者脑卒中危险因素人群分布特征,观察研究健康教育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治疗率、达标率及脑卒中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40岁以上住院患者进行脑卒中筛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共筛查了2710人,通过统一的脑卒中风险评估表进行脑卒中风险评估,按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分组,对其人群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和描述。对该人群进行规范的健康教育干预1年,在干预前后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治疗率、达标率及脑卒中发病率的评估。结果 除脑卒中外,不同性别组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TIA、血脂异常、脑卒中家族史外,不同年龄组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文化程度组中,脑卒中、血脂异常、糖尿病、缺乏体育锻炼这些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干预1年后,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治疗率、达标率及脑卒中发病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40岁住院患者中,脑卒中危险因素整体水平较高;高血压病、心房颤动、糖尿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增加的趋势;高血压病、缺乏体育锻炼、血脂异常、糖尿病为人数分布前四位的危险因素;健康教育干预能并明显改善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治疗率、达标率及脑卒中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丽水市机关干部人群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的干预效果。方法在丽水市25~64岁机关干部人群中采取以健康体检后健康教育和电话随访为主的综合性干预措施,采用健康体检调查方法收集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资料,评价干预效果。干预措施包括:(1)开设体检报告咨询室,针对个体存在的健康问题进行咨询;(2)电话随访;(3)组织体检团体机关干部开展专题健康教育讲座活动。结果本次调查分析显示:(1)2016年男、女性机关干部平均舒张压较2012年分别下降2.35mmHg、2.64mmHg,平均空腹血糖分别下降0.11mmol/L、0.14mmol/L,平均血尿酸分别升高18.19μmol/L、28.75μmol/L。(2)2016年男、女性机关干部高血压率及高血糖率较2012年均下降,而高尿酸血症率则较2012年升高。2016年男、女性机关干部高脂血症率较2012年无明显变化。结论通过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机关干部人群高血压率和高血糖率明显下降,但高脂血症率、超重肥胖率无明显下降,高尿酸血症率则显著上升,今后应加强超重肥胖、高脂血症以及高尿酸血症方面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心血管病:一个反映血脂异常潜在危险的新指标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目的 提出一个能够反映我国人群心血管病发病特点的、用于评价血脂异常潜在威胁的新指标。方法 资料包括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 1991~ 2 0 0 0年心血管病发病监测资料和该项目在“六五”和“八五”期间建立的 2个队列随访资料以及中美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队列随访资料。分析冠心病事件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绝对危险和相对危险随基线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的变化 ,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提出将冠心病事件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合计 ,统称为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结果  (1)监测资料和队列随访资料均证实我国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约为冠心病事件的 2倍 ,二者的联合终点事件约占所有心血管病事件发病的 6 5 %。 (2 )在3个现有的大样本长期观察的队列人群中 ,血清总胆固醇与冠心病事件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年龄标化发病均呈显著正相关。 (3)除“八五”队列男性外 ,所有队列在相同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均显示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年龄标化发病率高于冠心病事件发病率。如 ,当TC≥ 6 2 4mmol L (1mmol L =38 6 7mg dl)时 ,冠心病事件发病的年龄标化发病率仅约为 (110~ 130 ) 10万 ,而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年龄标化发病率为 (36 0~ 5 5 0 ) 10万。结论 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占我国心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分析我国多省市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队列研究 (ChineseMulti ProvincialCohortStudy ,CMCS)与美国弗莱明翰心脏研究的结果 ,探讨弗莱明翰预测模型在我国人群中的适用性。方法 分析CMCS队列 35~ 6 4岁 30 12 1人 10年的随访结果和弗莱明翰队列 30~ 74岁 5 2 5 1人的 12年随访结果 ,比较两人群 10年冠心病发病危险、基线危险因素水平、各危险因素的相对危险度以及CMCS模型和弗莱明翰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1)CMCS队列男女两性的 10年发病危险分别为1 5 %和 0 6 % ,显著低于弗莱明翰队列男女两性的 8 0 %和 2 8%。 (2 )CMCS队列男女两性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男性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血症和女性的吸烟率低于弗莱明翰队列 ,男性吸烟率高于弗莱明翰队列。 (3)与弗莱明翰队列中各危险因素的相对危险度 (RR)相比 ,CMCS队列中男性年龄的RR较高且差异有显著性 ;CMCS队列男性总胆固醇 (TC)为 5 2 0~ 6 2 3mmol L时、HDL C低于 0 91mmol L时以及女性吸烟时的RR较低 ,差异有显著性。其他多数危险因素的RR在两队列中的差异未达统计学显著性。 (4)CMCS模型和弗莱明翰模型都有较好的判别病例和非病例的能力。CMCS模型和弗莱明翰模型男性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 736和 0 70 5 ,女性分别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高血压前期人群进行小剂量降压药物干预的效果。方法高血压前期人群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100例,对照组100例,干预组给予氨氯地平2.5mg/日或厄贝沙坦75mg/日。所有受试者每个月追踪观察记录血压、心率、尿微量白蛋白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至24个月。结果干预组比对照组收缩压低7.1mmHg,舒张压低3.9mmHg;干预组发生高血压病10例,发生率10.2%,对照组发生高血压病21例,发生率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4例(心绞痛1例、心肌梗死1例、脑卒中2例),发生率4.1%,对照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7例(心绞痛1例、心肌梗死1例、脑卒中5例),发生率7.1%。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前期人群进行降压药物干预,能降低其血压水平,减少(或延缓)高血压前期进展为高血压病。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心血管病发病危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在多省市35~64岁人群中正常高值血压的分布情况,分析正常高值血压[SBP130~139mmHg及(或)DBP85~89mmHg]与心血管病(CVD)发病危险的关系。方法在中国多省市前瞻性队列研究数据基础上,对1992年建立的11省市35~64岁队列人群共30378人的基线血压水平和1992-2003年期间发生的CVD[包括冠心病(CHD)和脑卒中]事件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我国35~64岁人群中正常高值血压者占32.1%,与高血压的比例为1.2:1.0。2)多因素分析显示:以正常血压为对照,正常高值血压增加脑卒中发病危险56%(RR=1.559;95%CI1.163,2.089);增加CHD发病危险44%(RR=1.441;95%CI0.996,2.086);增加总的CVD发病危险52%(RR=1.522,95%CI1.206,1.919)。正常高值血压对出血性卒中的作用(RR=2.082,95%CI1.116,3.885)大于对缺血性卒中的作用(RR=1.474;95%CI1.050,2.069)。3)在总的CVD事件中,14.4%归因于正常高值血压;其中12.4%的CHD事件和15.2%的脑卒中事件归因于正常高值血压。结论我国35~64岁人群中正常高值血压比例很高。正常高值血压增加人群脑卒中和CVD发病危险。对正常高值血压人群采用生活方式干预具有重要的公共健康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小剂量氢氯噻嗪联合尼群地平治疗农村地区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2006年6月,按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辽宁省阜新县选取原发高血压患者5292例,分为健康教育组(对照组)及药物干预组(干预组);干预组以阶梯式加药方式给予氢氯噻嗪、尼群地平及卡托普利,观察药物的降压效果及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结果 5292例高血压患者平均随访15个月.至随访结束共有308例失访(失访率为5.8%).进入队列的4984例完成各种指标检测,其中干预组2530例,对照组2454例.经过健康教育及药物干预后,干预组平均血压下降16.1/9.4 mm Hg(1 mm Hg=0.133kPa),对照组平均血压下降6.7/3.5 mmHg.干预组的血压控制率高于对照组(33.1%比15.1%,P<0.001).药物干预后,干预组比对照组非致死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减少57.3%,总脑卒中发病风险减少5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随访结束,两组人群的严重低血钾发生率及新发糖尿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以噻嗪利尿剂为基础的低成本降压方案,降压效果好,安全性高,显示良好的价效比,适合在中国农村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3.
应用国家1987年"七·五"攻关课题"中国七城市脑卒中危险因素干预试验",北京地区队列资料,对老年人群干预组及对照组两组间进行追踪调查. 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体质指数与冠心病、脑卒中发病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目的 探讨体质指数水平与冠心病事件和脑卒中发病的关系。方法  1982~ 1985年在我国不同地区的 10组人群中 (年龄 35~ 5 9岁 )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 ,对其中无脑卒中、无心肌梗死及无恶性肿瘤史的研究对象随访至 1999~ 2 0 0 0年 ,登记并核实冠心病事件、脑卒中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各种原因的死亡。结果 对共计 2 4 90 0人 ,平均 15 2年的随访中 ,共发生冠心病事件 2 5 3例 ,脑卒中事件 797例 ,其中缺血性脑卒中 4 5 3例 ,出血性脑卒中 311例。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调整年龄、性别、收缩压、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吸烟和饮酒情况 )估计低体重组 (BMI<18 5 )、正常体重组 (BMI为 18 5~ 2 3 9)、超重组 (BMI为 2 4~ 2 7 9)和肥胖组 (BMI≥ 2 8)发生冠心病事件的相对危险分别为 0 70、1 0、1 33和 1 74 ,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分别为 0 5 6、1 0、2 0 3和 1 98。与非超重者相比 ,超重和肥胖者冠心病事件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归因危险度百分比分别为 32 0 %和 5 3 3% ,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分别为 7 3%和 16 1%。结论 体质指数与冠心病事件、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呈明显的正关联。控制体重、降低超重和肥胖率应是预防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福田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合并缺血性脑白质疏松症(LA)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其针对性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13年5—10月,选取在福田竹林社区脑卒中筛查中的高危人群200例。根据是否存在LA将其分为A组(合并LA,n=80)、B组(未合并LA,n=120);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将B组受试者分为B1组(干预组,n=54)和B2组(非干预组,n=56)。A组和B1组受试者均进行针对性干预,B2组受试者不进行干预,仅进行生活习惯指导。比较A、B组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分析脑卒中高危人群合并LA的影响因素;比较A组受试者干预前及干预1、2年后Abaron-Ptretz分级;比较B1、B2组受试者干预1、2年后LA发生率。结果两组受试者性别、吸烟率及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受试者年龄、饮酒率、高血压发生率、颈/脑动脉狭窄发生率、空腹血糖(FPG)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高于B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颈/脑动脉重度狭窄、FPG及血清Hcy水平是脑卒中高危人群合并LA的影响因素(P0.05)。A组受试者干预1、2年后Abaron-Ptretz分级优于干预前(P0.05),而干预2年后的Abaron-Ptretz分级与干预1年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组受试者干预1、2年后的LA发生率均低于B2组(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颈/脑动脉重度狭窄、FPG及血清Hcy水平是脑卒中高危人群合并LA的危险因素,针对LA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可降低LA患者的损伤程度及脑卒中高危人群的LA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脑卒中患者的脉压分析 ,探讨脉压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将我院近 10年来住院治疗的5 0 7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出血性脑卒中组和缺血性脑卒中组 ,并随机选取健康体检人员 5 0 0例作为对照组 ,分析三组人员的脉压差。结果  ( 1)脉压的增大与脑卒中的发生呈正相关 ,三组同年龄的分组比较 ,脑卒中组的脉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 2 )脑卒中组的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各组高血压患者脉压水平比较 ,脑卒中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脉压的增大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关 ,是引起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我国35~64岁人群血清甘油三酯(TG)与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利用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队列研究30 378人的资料,通过对基线血清TG不同水平人群12年间(1992-2004年)急性冠心病事件、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和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病风险进行比较,研究TG对各类心血管病发病风险的影响.结果 (1)TG与急性冠心病事件的发病危险有明确的关系.急性冠心病事件的人年发病率在TG水平较低时(TG≥1.15mmol/L)开始增加,TG水平上四分之一分位组(TG≥1.60 retool/L)人群的急性冠心病事件人年发病率是TG水平下四分之一分位组(TG<0.81 retool/L)的2.7倍(168.4/10万,62.6/10万).(2)应用COX回归分析调整了多种其他危险因素后,TG水平对12年间急性冠心病的发病风险有独立的预测作用.分析未发现TG与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存在关联.结论 在35~64岁中国人群中,TG是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急性冠心病事件的发病危险从TG≥1.15mmot/L即开始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脑卒中高危因素暴露情况以及分布特征。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500例健康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健康体检人群脑卒中高危因素暴露情况以及分布特征。结果对500例健康体检人群脑卒中高危因素进行评价计分,脑卒中低度危险的人数有275例,占55.00%;中度危险的人数有64例,占12.80%;高度危险的人数有160例,占32.00%;危险因素分布特点中,排前三的分别为:同型半胱氨酸异常56.60%(283/500)、饮酒49.60%(248/500)、血脂异常45.80%(229/500)。结论脑卒中危险因素发生于不同年龄段和性别人群中,其中饮酒及血脂异常等可干预性危险因素排列较前,临床工作中可给予较多的健康指导和干预来有效控制脑卒中的发生,以提高脑卒中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降压治疗对脑血管病患者脑卒中再发的影响。方法入选近5年内有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的患者,且无研究药物适应证或禁忌证,无血压入选标准。研究为大样本、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导入期4周后,152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培哚普利(或加吲哒帕胺)治疗组或安慰剂对照组,随访治疗4年。主要终点是脑卒中事件,次要终点包括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全因死亡等。结果762例被分为治疗组,758例为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基础临床特征相似。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男性分别为70·8%和70·5%;脑卒中史占93·8%和93·4%;基础血压为(145·3±20·2)/(86·8±11·1)mmHg(1mmHg=0·133kPa)和(145·3±20·3)/(87·2±10·8)mmHg;平均年龄为(63·9±7·5)岁和(63·8±7·7)岁。随访4年,治疗组较对照组血压平均下降14/6mmHg,治疗组脑卒中再发率(8·8%)较对照组(19·4%)明显减少,相对危险下降55%(P<0·001);心肌梗死发生(1·4%比2·8%)危险下降48%(P=0·070);心血管死亡(3·6%比6·6%)危险减少45%(P=0·010);总死亡(6·3%比9·8%)危险减少36%(P=0·010)。降压治疗对男性或女性、中年或老年、有或无高血压史、脑梗死史或脑出血史患者均有益。结论降压治疗对脑血管病患者的脑卒中再发的预防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老年高血压病及脑卒中患者动态血压分析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及脑卒中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方法 对 30 7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并根据年龄分为 :A组 (对照组n =16 1) ,年龄 <6 0岁 ;B组 (观察组n =14 6 ) ,年龄≥ 6 0岁。两组中又根据是否合并脑卒中 ,进一步分为 4个亚组A1 、B1 组 (无脑卒中 ) ,A2 、B2 组 (脑卒中 )。结果 B组老年高血压患者无论有无脑卒中 ,其血压昼夜节律性明显低于A组 (P <0 .0 5 )。B组脉压 [B1 组昼脉压 5 2 .9mmHg(1mmHg =0 .133kPa) ,夜脉压4 9.4mmHg;B2 组昼脉压 5 3.2mmHg ,夜脉压 5 3mmHg]较A组脉压 (A1 组昼脉压 4 3.6mmHg ,夜脉压 4 0 .3mmHg ;A2组昼脉压 4 7.2mmHg ,夜脉压 4 4mmHg)明显增大 (P <0 .0 5 )。B2 组夜间收缩压 (12 8.1mmHg)明显高于其余 3组 (A1组 117.4mmHg、A2 组 12 1.1mmHg、B1 组 12 0 .7mmHg ,P <0 .0 5 )。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降低、动态脉压增大及夜间收缩压增高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