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心肺复苏过程中常见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总结本中心2008年6月~2009年6月234例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年龄、复苏应急时间、有无第一目击者心肺复苏(CPR)、实施CPR急救人员构成以及现场是否充分开展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检查等对成功率有较大影响.结论 患者的年龄越小、复苏应急时间越短、急救人员采取措施越及时到位,成功率越高;缩短急救半径、普及CPR技术、完善急救人员配置、采取规范化培训以及规范化管理,才能不断提高复苏的成功率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气管插管术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救中气管插管时机对心肺复苏(CPR)的影响,探讨针对性策略.努力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对509例CPR中行气管插管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因、插管完成时间、心肺复苏及脑复苏成功率等进行分析。结果:完成气管插管所需的时间越短,心肺复苏成功率越高。结论:熟练掌握并及时施行经口紧急气管插管术,能有效提高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238例心肺复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正宏  梅林 《四川医学》2011,32(6):880-882
目的了解7年来心肺复苏(CPR)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旨在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急诊科复苏的238例院前及院内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比较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组和失败组CPR开始时间、发病地点、病因、肾上腺素用量等。结果全部患者ROSC成功组占8.4%,两组CPR开始时间(从心跳骤停至CPR开始时间)、发病地点、病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肾上腺素用量、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R成功率较低与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发病地点及复苏方法密切相关。结论 CA患者成功率较低,与"生命链"未彻底落实及急救水平低有关,普及全民急救知识,加强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是提高CPR成功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4.
257例心肺复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3年来心肺复苏(CPR)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旨在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院急救中心复苏的257例院前及院内心搏骤停(CAcardiac arrest)患者,比较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组和失败组CPR开始时间、发病地点、病因、肾上腺素用量等。结果:全部病例ROSC成功组占8.2%,两组CPR开始时间(从心跳骤停至CPR开始时间)、发病地点、病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肾上腺素用量、性别比较无明显差异。CPR成功率较低与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发病地点及复苏方法密切相关。结论:CA患者成功率较低,与"生命连"未彻底落实及急救水平低有关,普及全民急救知识,加强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是提高CPR成功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5.
李晓兰  张舒 《四川医学》2014,(9):1219-1220
目的 分析影响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探讨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院前发生心跳骤停实施心肺复苏的患者,比较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现场目击者、心脏骤停至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其组间院前复苏成功率的差异。结果 性别、年龄、基础疾病三因素其组间复苏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现场目击者、心脏骤停至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其组间复苏成功率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发现者或目击者在第一时间参与CPR,急救人员快速到达现场开展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提高院前复苏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心脏骤停患者行心肺复苏后的抢救成功率,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PR)成败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14例在承德市中心医院行CPR的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别对比各组患者年龄、CPR开始时间、病因、施救人员接受专业培训的程度、心脏骤停发生时间。结果:①青壮年患者、6min内开始行CPR、接受过专业培训、正常工作时间内的复苏转归率较高。②不同病因对复苏转归率有影响。结论:年龄、CPR开始时间、病因、施救人员接受专业培训的程度、心脏骤停发生时间是影响复苏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各种原因对院内心肺复苏(CPR)结果的影响,寻找提高急救能力的重点及救治措施.方法:本研究就2000年1月至2009年3月我院院内心肺复苏的267例患者年龄、心肺复苏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抢救成功率为22.85%,出院率为2.25%.患者的年龄,心肺复苏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等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肺复苏成功率与患者年龄,CPR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等方面有密切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心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收治的71例心搏骤停患者,参照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病急救指南予以CPR,根据患者是否存活分为CPR成功组与CPR失败组,评价患者的CPR成功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 71例患者中,15例复苏成功,46例复苏失败,CPR成功率为21.13%.在CPR影响因素方面,复苏成功组的年龄低小于失败组,复苏开始时间短于失败组,院内复苏比例较高,复苏前心律失常类型以可电击心律多见,与复苏失败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的独立预测因素有:年龄、复苏开始时间、复苏前心律失常类型.结论 年龄、复苏地点、复苏开始时间、复苏前心律失常类型是影响CPR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梁凤  郭慧  张彦红 《新疆医学》2007,37(5):175-177
当前,心肺脑复苏已成为国内外、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的研究热点,复苏成功率的提高仍是临床医学上的难题之一。我院急诊科自2003年起,对全科医护人员实施规范化院内急救培训,笔者通过对2003年~2006年中102例CPR患者的救治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规范化院内急救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诊科对心血管病人心跳骤停的抢救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旨在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CPR)水平。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急诊、门诊就诊时发生心脏骤停(cardica arrest,CA)并在急诊科抢救的心血管疾病病人共42例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对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组和失败组的CPR开始时间,CPR的持续时间,除颤开始时间,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是否有急救协作小组(医护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的参与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病例ROSC成功率为66.67%,脑复苏成功率为45.24%,2组CPR开始时间(从心脏骤停至CPR开始时间)、人工气道开始建立时间,除颤开始时间(从发生室颤到开始除颤的间隔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比较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协作小组参与的CPR成功率显著高于无参与组(P〈0.01)。结论CA发生后尽早CPR、合理应用复苏药物和急救协作小组参与抢救可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张红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0):140-142
目的 探讨影响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10年84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临床资料.结果 84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复苏成功22例,成功率26.2%,死亡62例,死亡率73.8%.结论 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心搏停止的时间、患者年龄、原发病以及电击除颤的时机将直接影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当患者发生心搏呼吸骤停时第一目击者具备心肺复苏知识极为重要,急救人员要快速到达现场、快速诊断、快速心肺复苏(CPR),同时要重视复苏后的综合救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院前急救中猝死患者心肺复苏(CPR)的效果和医护配合的重要性.方法 回顾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3月~2010年7月院外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和医护配合的重要性.结果 院外猝死患者163例中,除颤成功9例,心肺复苏成功送入ICU 13例.结论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与现场是否有目击者及目击者能否施救、急救人员到达时间、是否及时除颤、患者的基础疾病以及急救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密切配合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对心肺复苏领域三个热点问题进行相关的临床研究,旨在提高心肺复苏质量。方法总结分析2001年1月-2010年1月通辽市医院收治的心肺复苏462例患者,针对CPR与除颤优先次序选择,院前、院内急救小组建设,生存链落实情况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结果 462例中154例恢复心搏时间是3~40 min;154例患者中97例恢复呼吸,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是10 min~48 h,97例心肺复苏(CPR)成功的患者中62例患者恢复意识,恢复时间是1~72 h。结论①心室颤动(VF)波形是CPR与除颤优先次序决定因素。②加强院前院内急救小组建设,可提高心肺复苏效率。急救小组分工协作是CPR保证。③彻底落实生存链,是提高CPR成功率的关键措施,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徐俊 《四川医学》2012,33(10):1750-1752
目的分析影响心肺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抢救的因素,探讨提高院前CPR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回顾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11年7月院外心肺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CPR成功的因素。结果院外CPR218例中,自主循环恢复4例,复苏成功率1.83%。急救反应时间平均15min。结论缩短急救半径,在群众中大力普及CPR,院前急救团队密切配合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才能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心搏骤停(CA)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我国每年仅心脏性猝死就约有54.4万人[1],心肺复苏(CPR)成功率徘徊于1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4%~40%[2],如何有效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是医务人员苦苦探索的一大难题。本文对我中心2012年11月—2014年11月167例CPR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表明CPR成功率低的原因首先是患者有严重基础疾病,其次是出诊时间过长,第三为医师急救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尽力缩短出诊时间、提升CPR复苏技术水平是提高CPR成功率的两大基础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CA)患者院前心肺复苏(CPR)的程序,总结分析影响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方法将2007年7月-2013年7月间我院院前急救CA患者根据不同的CPR程序,分为常规组和逆序组各30例,比较复苏成功率。结果逆序组急救反应时间短于常规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常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抢救院前CA患者时,CPK的ABC顺序并非一成不变,可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疗条件作出合理选择。加强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建设和管理,普及全民急救知识,适当让患者家属参与,对提高抢救成功率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罗林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5):104-106
目的探讨影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危险因素,以进一步提高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行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41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不同患者年龄、疾病性质、心搏停止时间、现场除颤时间及复苏时间几方面进行心肺复苏成功率对比,分析出影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危险因素。结果≤50岁急救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50岁急救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261,P0.05);心脑血管疾病急救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低于非心脑血管疾病急救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589,P0.05);心搏停止时间在≤5 min急救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心搏停止时间在5 min的急救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041,P0.05);现场除颤时间≤5 min急救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除颤时间5 min的急救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93,P0.05);复苏时间≤6 min急救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复苏时间6 min的急救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127,P0.05)。结论患者年龄、疾病性质、心搏停止时间、现场除颤时间及复苏时间差异均是影响院前急救患者心肺复苏效果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制定有效措施能进一步提高急救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成功实现心肺复苏的重要因素,以期提高急救成功率。方法选取我院2008~2016年收治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66例,对他们的临床资料和急救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统计和总结其心肺复苏的情况。结果 66例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成功23例,失败43例,成功率为34.85%。结论对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实施急救,将其控制在最佳救治时间,尽量缩短实施CPR的开始时间,医务人员熟练掌握CPR的操作程序并对症救治,可有效地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院外心搏骤停(OHCA)复苏的因素,以进一步提高复苏实施率与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对该中心2012年1月‐2016年12月接诊心搏骤停的急救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同专业、学历、工作年限及是否是专职急救人员进行心肺复苏的实施率有不同。结论合理运用各种方法提高急救人员及目击者第一时间的心肺复苏(CPR)实施率,并通过系统性、综合性培训学习提高急救团队的专业技术水平有利于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诊室心肺复苏失败的因素。方法 对2000年1月-2002年1月在我院急救中心进行心肺复苏(CPR)失败死亡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年中共有140人进行心肺复苏,其中108例死亡(108/140,83.0%)。主要的死亡病因依此为心血管疾病(30.1%)、创伤(20.6%)、神经系统疾病(17.2%)、呼吸系统疾病(10.3%)。心跳呼吸骤停到CPR间期越长,复苏成功率越低。心跳骤停时心电图显示电机械分离,直线,复苏成功率低。结论 加强急救队伍建设,缩短心跳呼吸骤停至CPR的间期,对室颤患尽早行电击除颤,积极纠正心跳呼吸骤停的诱发因素,可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