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肾透明细胞癌腮腺转移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分析我院2008年1例肾透明细胞癌孤立性腮腺转移临床病理特征,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鉴别诊断、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和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男性,60岁,2008年发现左面部肿物6个月,临床诊断腮腺混合瘤.大体:孤立性肿物1个,大小为6.0cm×4.5cm×1.1cm,界限清,无包膜,切面灰白暗红相间.镜下肿瘤位于腮腺组织周围,瘤组织呈腺泡状排列,瘤细胞胞浆丰富,透明(少许嗜酸),核大小一致,间质血窦丰富.追问病史,患者2002年于我院因左肾透明细胞癌行左肾切除术.复查:原肾癌切除后病理切片,左侧腮腺肿瘤与原肾癌组织像完全一致.病理报告:左腮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结论 肾透明细胞癌腮腺转移少见,病理诊断需除外腮腺原发透明细胞肿瘤,结合原发灶及免疫组化可以明确诊断.术前建议细针穿刺诊断,为腮腺切除术前准备提供重要的依据,腮腺切除术伴有面神经保护可作为孤立性腮腺转移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2.
吴俊秀  赵明  魏海彬  白虹  张大宏  张琦 《浙江医学》2020,42(24):2691-2692,2694
浙江省人民医院近5年来收治肾透明细胞癌卵巢转移患者2例,就诊时均无明显临床症状,首诊为左肾肿物,行腹腔镜左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肾透明细胞癌。术后复查B超、CT时发现左侧附件区肿物,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1例诊断为卵巢囊肿,1例诊断为盆腔肿物,均行腹腔镜左侧卵巢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肾透明细胞癌卵巢转移。肾透明细胞癌卵巢转移非常少见,临床症状不典型,影像学检查也不能明确诊断,需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3.
多原发肿瘤并不常见,其中包含肾神经鞘瘤者更为罕见。本研究报道1例合并肾神经鞘瘤的多原发肿瘤的诊治。患者为女性,曾患左卵巢皮样囊肿、右后纵隔神经鞘瘤、左前臂神经鞘瘤、甲状腺乳头状癌,并行手术治疗。1个月前体检发现左肾肿物伴左肾上腺肿物,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后腹腔镜左肾上腺结节切除术、左肾部分切除术。手术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术中动脉阻断时间18 min,出血20 mL。病理检查示左侧肾富于细胞型神经鞘瘤伴局灶囊性变,肿瘤直径约3 cm。免疫组织化学S-100(+),Ki-67(15%+)。短期随访无复发。本研究患者神经鞘瘤为异时性,分别予手术切除,其肾神经鞘瘤为良性,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不但创伤小、恢复快,更重要的是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肾组织,避免术前病理的不确定性而行根治性肾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囊性肾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加深对本瘤的认识。方法:对2例多囊性肾透明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本瘤生长缓慢,临床上患者多无自觉症状;病理检查大体见肿物由大小不等的囊腔构成。镜下囊内壁主要由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被覆,部分为多层上皮并有乳头形成,瘤细胞胞质空亮,无明显异型性。癌细胞免疫组化示:cytokeratin、CEA和vimentin阳性表达。结论:多囊性肾透明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肾癌的病理类型,临床极易误诊,分化程度高,属低度恶性的肿瘤,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王永强  刘勇  张强  李胜军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6):1376-1377
目的提高对囊性肾癌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7年1月235例肾癌患者中11例(4·68%)囊性肾细胞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临床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11例患者中8例行肾癌根治术,3例行肾部分切除术。多房囊性肾癌8例,单房囊性肾癌3例。肿瘤大小为6·9cm×5·5cm×4·7cm。透明细胞癌9例,嫌色细胞癌2例。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1个月,平均27·9个月。无瘤存活10例。结论囊性肾癌同肾癌一样采用肾癌根治术或肾部分切除术治疗,效果满意,预后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 T增强扫描技术对肾细胞癌的病理分类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2014年于南京军区总医院行C 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肾细胞癌的病例资料86例,在C T平扫及增强扫描图像上对肾细胞癌各病理分型的肿瘤强化模式、大小、肾周改变、邻近脏器及静脉的受侵情况和淋巴结转移等征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本组86例肾癌中,病理报告透明细胞癌65例、乳头状肾细胞癌10例、嫌色细胞癌6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1例、Xpll.2易位性/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1例、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未分类肾癌2例。<3 cm的肾癌16例、>3 cm的肾癌70例。肾癌多为富血供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各病理亚型的增强方式存在差异。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能够对肾癌进行更加明确地术前诊断以及病理预测,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肾癌是最常见的后腹膜恶性肿瘤,其中以肾透明细胞癌最多,约占所有肾癌亚型的70%。肾透明细胞癌血供丰富,血运转移快,术后5年生存率较低。因此,术前准确诊断和判断肿瘤分期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十分重要。我们对42例病理证实的肾透明细胞癌的螺旋CT表现和病理对照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CT表现和肿瘤细胞类型、细胞排列方式、肿瘤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以期提高肾透明细胞癌术前亚型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囊性肾癌14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B  Chen J  Jiang H  Wang S  Shen BH  Jin BY  Xie LP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0):2861-2862
目的 探讨囊性肾癌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总结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例囊性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4例,年龄40 ~71岁.术前CT检查显示囊性病变伴钙化4例,有分隔8例.术前诊断为复杂性肾囊肿12例.术中行冰冻病理检查12例,10例报告为囊性肾癌,1例报告为肾囊肿,1例报告为多房性肾囊肿.结果 14例术后病理均为囊性肾透明细胞癌,14例中行根治性肾切除术6例,后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4例,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2例,先行后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后又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先行后腹腔镜下肾上极肿块切除,后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随访4个月~6年,无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CT检查对术前诊断囊性肾癌有帮助,术中应行冰冻病理检查确诊,囊性肾癌保留肾单位手术为首选,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左肾转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报道分析1例原发性肝癌左肾转移的病例资料,男性,60岁,因腹痛行B超发现左肾占位性病变入院.CT检查:左肾实性占位,肝右后叶占位,考虑肾癌;肝转移的可能性大,不除外原发性病变.术前诊断为"肾癌肝转移".结果 该例患者行左肾根治性切除术+肝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结节性肝硬化伴肝细胞癌,肾内可见转移性癌结节.术后给予保肝治疗,术后随访半年出现肝内肿瘤复发.结论 原发性肝癌左肾转移临床罕见,术前诊断困难,诊断依靠病理学检查,该病预后差,早期行根治性切除术及综合治疗可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刘志强  柳斌  李平  杨玉琼 《西部医学》2008,20(6):1152-1152
病例 男,69岁,因“左肾癌术后12年,左眼眶内沟通性占位病变切除术后2月”于2007年11月27日入我院。12年前患者因上腹疼痛于外院行腹部CT提示“左肾肿瘤”,胸片未见异常,遂于我院行“根治性左肾切除术”。术中见肿瘤局限于左肾,约5.0cm×6.0cm×6.0cm,术后病理报告示“透明细胞癌”,术后未行化、放疗及免疫治疗,门诊随访。两年前患者左眼视物栏状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囊性肾癌的诊治方法,提高对于囊性肾癌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囊性肾癌的临床资料.术前CT诊断囊性肾癌9例,复杂性肾囊肿2例,单纯性肾囊肿1例.12例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均为囊性肾透明细胞癌,其中肾癌囊性坏死2例,多房性囊性肾癌9例,单纯性囊肿恶变1例.随访10例,平均48.3个月,无瘤生存9例.结论 囊性肾癌有其独特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确诊者宜行根治性肾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断。方法 总结我院收治的1 例胸膜恶性孤立性纤维瘤患者临床资料, 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为73 岁男性, 主要症状表现为咳嗽、咳痰、气促、活动后气促明显, 胸部CT表现为左肺下叶见巨大肿块影大小约20 cm×14 cm×13 cm, 其内以软组织密度为主, 边缘尚清, 增强后肿瘤内见多发迂曲蚓状肿瘤血管, 病变呈轻度不均匀强化, 左肺上下叶静动脉明显受压变窄, 纵隔向右推移, 左侧胸腔内见液性密度阴影。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取出组织送病理检查, 镜下见少许纤维组织和肌成纤维细胞分化的梭形细胞, 形态学倾向于间叶组织来源。术后肿瘤标本病理检查镜下示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组成为主, 纵横交错排列, 细胞丰富区细胞尖细、波浪状, 或栅栏状, 呈细胞纤维样结构, 细胞稀疏区, 细胞明显异型性, 核多形, 核分裂像易见, 间质灶性坏死; 免疫组化示CD34( + ) , CD99( + ) ,Vimentin( + ) 。最后诊断为: 左侧纵隔胸膜恶性孤立性纤维瘤, 手术切除后康复出院, 半年后复查无复发。结论 胸膜恶性孤立性纤维瘤临床无特异性, 诊断主要靠病理以及免疫组化, 主要治疗手段为外科手术切除, 若术前无远处转移则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正>患者,男,63岁,2020年11月无意发现左耳下肿物,大小约20 mm×20 mm,质地中等,界清,可活动,无压痛。渐增大就诊我院完善相关检查,2021年1月18日腮腺CT平扫+增强示:左侧腮腺内占位。2021年1月22日行“左腮腺全切+左颈部根治性淋巴结清扫+皮瓣修复”手术,术中冰冻切片会诊单报告:(左腮腺肿物)淋巴结7枚,4枚见癌转移(4+/7)。2021年1月28日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报告:(左腮腺肿瘤)癌在多形性腺瘤中(侵袭性);癌肿总大小约30 mm×23 mm×10mm;癌组织为涎腺导管癌,癌组织侵及瘤体外约10 mm;神经见癌侵犯,脉管内未见癌栓;标本边缘电灼处见癌累及;找见淋巴结(1+/3);(左颈大块)涎腺组织,找见淋巴结(9+/22),见图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癌细胞CAM5.2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孤立骨转移的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肾透明细胞癌孤立骨转移患者治疗的临床资料。本组5例,男4例,女1例,发病年龄43~71岁。转移部位:腰椎1例,肋骨1例,肱骨2例,锁骨1例。4例手术切除患肾及转移瘤,1例经靶向治疗后手术切除患肾及转移瘤。结果随访16mon~5a,3例存活大于5a,1例已存活超过3a,1例肾切除术后16mon死亡。结论对肾透明细胞癌孤立骨转移瘤和局部复发灶应积极手术切除,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早期肾透明细胞癌及癌旁0.5、1.0、2.0 cm组织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肾细胞癌标志物(renal cell carcinoma marker,RCC-Ma)的表达差异,初步探讨早期肾癌行肾部分切除术时的安全切除边距。方法:构建包含44例早期肾透明细胞癌及癌旁0.5、1.0、2.0 cm肾皮质的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分别观察癌及癌旁(距肿瘤边缘0.5、1.0、2.0 cm)组织EMA、RCC-Ma的表达差异。结果:EMA、RCC-Ma在癌及癌旁组织均为细胞膜和(或)胞质染色。癌组织EMA和RCC-Ma强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各组(15.91%/18.18% vs 84.09%/79.55%、86.36%/77.27%、79.55%/75.00%,P<0.01);而癌旁组织各组(距肿瘤边缘0.5、1.0、2.0 cm)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5 cm可能是早期肾透明细胞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安全的切除边距。  相似文献   

16.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81岁.因上腹部不适就诊,病程中无黑便.内镜下见胃窦部灰色隆起,呈息肉状,表面伴溃疡,大小为1.5 cm×1.5 cm×1.2 cm.行胃次全手术切除,送检标本肿瘤大小为1.5 cm×1.5 cm×1.2 cm,表面黏膜见坏死物,瘤结节有蒂与胃相连.镜下见瘤细胞大小一致,为多角形及柱状细胞,排列成实性巢及花带样、腺样,细胞核小,浆少,无明显异型性,无出血、坏死,瘤组织局限于黏膜下层,无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检测显示肿瘤细胞:CgA+,Syn+,NSE+.病理诊断:胃类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腮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腮腺腺泡细胞癌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切片做相应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6岁,男性2例,女性1例.肿瘤平均大小为1cm×1cm×0.5cm,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切面质中等偏硬,实性,灰白灰粉色.镜检肿瘤细胞排列呈腺泡状、透明状,实性排列.细胞核较小,似浆液腺泡;部分圆形核居中,胞浆透明,细胞界清,似粘液腺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3例均弥漫表达抗胰蛋白酶和淀粉酶,CK、S-100( ),Ki-67<1%.结论腺泡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结合组织形态、免疫组化和临床资料可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多囊性肾细胞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多囊性肾细胞癌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肿瘤由厚的假纤维包膜围绕,切面见大小不等的囊腔.镜下见囊腔上皮为无明显异性的透明细胞,纤维性囊壁中可见透明细胞巢.癌细胞免疫表型CK、EMA、Vimentin阳性,CD68阴性,P53弱阳性.结论:多囊性肾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肾癌类型,是一种低度恶性潜能肿瘤.术前易与肾细胞癌伴囊性变、多囊肾、节段性囊性疾病、囊性肾瘤等混淆.  相似文献   

19.
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治(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例肾嗜酸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无特异表现,肿瘤大小分别为5.3 cm×4.5cm,6.3 cm×5.2cm.MRI扫描以中央星状瘢痕为特征.术前均诊断为肾癌而行肾癌根治术.结果 肉眼见肿瘤切面灰褐色或黄褐色,质软;镜检瘤细胞均呈圆形或类圆形,胞质富含浓染嗜酸颗粒,核泡状,瘤细胞呈巢状、管状、微囊状或卵圆形片状排列,瘤组织中心部可见玻璃样变无细胞区;免疫组织化学:Cytokeratin( ),EMA( ),Vimentin(-).结论 肾嗜酸细胞瘤系肾脏的良性倾向肿瘤,术前诊断较困难,应依据免疫学、影像学、病理组织学综合诊断.治疗以保肾手术首选,但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道1例在鼻内镜下采用低温等离子行左鼻腔筛窦肿物切除术治疗肾透明细胞癌鼻腔鼻窦转移的病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鼻内镜下以双极电刀及等离子刀沿鼻腔外侧壁分离肿物,凡士林纱条反复压迫止血,剥离肿瘤并彻底清除。结果:术中快速冰冻切片回报为毛细血管瘤;术后病理回报:肾透明细胞癌鼻腔鼻窦转移。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术后3d取出鼻腔填塞物。结论:肾透明细胞癌鼻腔-鼻窦转移临床罕见,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辅助切除鼻腔鼻窦转移癌,效果良好,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