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刺治疗足跟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贺军德 《中国针灸》2002,22(6):33-41
方法:令患者俯卧位,暴露其足跟部,按常规消毒后,用28号2.5寸毫针,直刺疼痛点(骨刺中心部),然后在其针上、下、左、右间距1.5~2寸各刺1针,方向向中心部斜刺,针刺必须得气,有酸、胀、麻等针感,然后根据症状加解溪、昆仑、仆参、丘墟、和足跟部周围的压痛点,留针30分钟,每隔5~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3天。结果:本组25例,男10例,女15例;年龄36~70岁,均经X线检查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形成。平均治疗2~3个疗程,治愈(症状消失,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21例,好转(症状改善,剧烈活动后仍不适或1年内复发)4例。体会:足跟痛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属于中医痹症范畴。多因中老年人肝肾亏虚,以及寒湿之邪外侵,或长期行走、站立导致足跟部位经脉受阻,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治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除寒湿之闭阻,而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足跟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患侧踝关节周围寻找1~2个压痛点,常规消毒后,医者持针(28号1.5寸的不锈钢针)直刺入1寸,后取太溪、昆仑、丘墟、商丘各直刺一寸,上穴行提插捻转强刺激,行针1 min后将针提出0.5寸,嘱患者主动运动患足,如嘱其足跟着地行走或跺脚跟的动作,直至患侧足跟疼痛减轻为止。留针约30 min后起针。留针期间行针1次,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期间休息3 d,共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48例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痊愈34例(70.83%),显效8例(16.7%),有效3例(6.25%),无效3例(6.25%),其中1次治愈20例,2次治愈14例,总有效率93.75%。结论:针刺配合运动疗法可有效解除足跟部周围组织的黏连,改善局部血供,有效减轻疼痛,促进足跟部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自1999年7月以来,笔者用阳刺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51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51例中,男23例,女28例;年龄18~63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5年;背肌筋膜炎32例,腰肌筋膜炎1 9例. 2 治疗方法 先寻找阳性反应点(压痛点或酸困点),按压此点时疼痛剧烈(或酸困剧烈并且有舒适感),可向远处放散,常规消毒,用1~1.5寸毫针,在找准的阳性反应点中心直刺一针(主针),边捻搓,亦可配合呼吸泻法,使针感加强(或有寒凉感),即可留针;再在主针上、下、左、右各1~1.5寸处分别刺入一针(辅针),一般宜向病变中心斜刺或沿皮刺,然后,依次捻搓各针,使针感进一步扩散,留针半小时左右,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  相似文献   

4.
针刺养老穴为主治疗足跟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成 《中国针灸》2002,22(6):37-45
方法:穴取养老,单侧足跟痛取同侧,双侧足跟痛取双侧。用30号2寸毫针,局部常规消毒,掌心向胸,针尖朝肘方向斜刺1寸左右,行捻转泻法,要求酸胀感向肘部放散;同时令患者跺患足,直至疼痛消失或减轻为止。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后出针。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结果:本组50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67岁;病程最短15天,最长6年。经1~2个疗程治疗后,痊愈(疼痛消失,行走如常,随访半年未复发)40例,好转(疼痛减轻或时轻时重)9例,无效(疼痛未减)1例,总有效率为98%。  相似文献   

5.
笔者自 1 980年起 ,独刺下关穴治疗足跟痛 ,多能应手取效 ,疗效确切 ,效果巩固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 2 0 0例 ,男 72例 ,女 1 2 8例 ,年龄 3 6~ 68岁 ,病程最短 1个月 ,最长 2年 ,X线摄片示骨组织正常者 84例 ,跟骨骨刺形成者 1 1 6例 ,其中1 82例为单侧足跟 ,1 8例为双侧足跟。2 治疗方法  取穴 :下关。单侧足跟痛者 ,首次取健侧 ,双侧足跟痛者两侧均取。皮肤常规消毒 ,以 2寸毫针快速刺入 1 .5寸 ,得气后平补平泻 ,同时嘱患者以足部原痛点踏地行走 ,每 1 0分钟行针 1次 ,每次行针毕 ,顺势提针 0 .2寸 ,留针 3 0分钟 ,出…  相似文献   

6.
针灸太溪穴治疗足跟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资料 :本组 6 4例中 ,左侧患病 11例 ,右侧 2 6例 ,双侧 2 7例 ;男 2 9例 ,女 35例 ;年龄最大 72岁 ,最小 34岁 ;时间最长 5年 ,最短 1个月。治疗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局部常规消毒 ,患侧太溪穴用30号 1.5寸毫针直刺入 0 .5~ 1.0寸 ,施以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 ,得气后 ,针尖斜向足跟患病处 ,针感行于足跟部 ,并配合艾条灸。每 5 min运针 1次 ,留针 30 min。日 1次 ,5次为 1个疗程 ,疗程间休息 3d,3个疗程统计疗效。疗效标准 :患侧足跟部麻木 ,疼痛消失 ,半年未复发为痊愈 ;患侧足跟部麻木 ,疼痛基本消失为有效 ;症状无改善为无效。治疗…  相似文献   

7.
治疗方法采用“扬刺法”,即在压痛最明显正中处直刺一针,四周斜向中心横卧透刺四针。均采用28号1寸毫针, 留针15—20分钟。起针后在压痛点处外敷二乌散。(二乌散:生川乌、生草乌、血竭各等分共为细末即成)隔日依上法治疗1次,5次为1疗程。  相似文献   

8.
针灸药结合治疗痛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进才 《中国针灸》2002,22(2):36-44
方法 :①穴取中极、关元、归来、三阴交、次。令患者取仰卧位 ,中极、关元、归来向下斜刺 0 8~ 1 2寸 ,行泻法 ,使针感局部酸胀且向前阴部放散 ;三阴交直刺 0 8~ 1 2寸 ,行平补平泻法 ,使针感局部胀麻 ;然后在中极、关元、归来穴上置灸箱 ,艾灸 15~ 2 0分钟 ,灸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宜。起针后 ,令患者俯卧位 ,取 1 5寸毫针 ,直刺次穴 0 8~ 1 2寸 ,使针感局部酸胀或向前后二阴放散 ,留针 2 0分钟 ,每日 1次 ,3次为一疗程。②方药 :当归、川芎各 10g ,赤芍、白术、炒五灵脂各 12g ,川楝子、延胡索、制香附各 10g ,葫芦巴、小茴香、…  相似文献   

9.
运用“五瓣梅花刺法”,治疗网球肘66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一、治法简介1.取穴方法:病人取坐位,曲肘90°,在曲池穴外半寸处(当肱骨外上髁内侧凹陷中)取主刺点O,然后在肱骨外上髁边缘距主刺点O半寸处各取一副点A_1、A_2,在A_1O、A_2O的延长线上距O半寸处取另一对副刺点B_1、B_2,使A_1A_2B_1B_2成一矩形。(如图所示) 2.针刺手法:在主刺点O和副刺点B_1、B_2处用二寸针直刺寸许,然后在另一对副刺点A_1、A_2处用2寸针向尺骨鹰嘴方向沿皮刺入寸半,针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二十分钟。若为劳损经筋气血瘀阻者,每5—  相似文献   

10.
耳穴加体针治疗面部黄褐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永萍 《中国针灸》2003,23(12):730-730
治法:耳穴取肺、心、肝、内分泌、大肠、面颊,先将耳郭常规消毒,用0.5寸32号毫针直刺,得气后行捻转平补平泻手法;体针取三阴交、合谷、太冲穴.皮肤常规消毒,用1寸30号毫针直刺,另取面部黄褐斑所在四周阿是穴2~3穴,用1寸毫针于皮下向中心平刺,得气后三阴交行补法,其余各穴行平补平泻手法,以上诸穴均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相似文献   

11.
针刺配合拔罐治疗皮肤瘙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丽 《中国针灸》2002,22(12):34-42
方法 :穴取大椎、肺俞、心俞、肝俞、膈俞、脾俞 ,常规消毒 ,大椎向上斜刺 0 5~ 1寸 ,其余穴向脊柱斜刺 1~ 1 5寸 ,以有酸、胀、沉针感为宜 ,留针 2 0分钟后取针 ,不按压针孔 ,然后在上述腧穴部位拔罐 10~ 15分钟 ,以针孔部位拔出血液或拔出渗液为宜。每日 1次 ,10日为一个疗程 ,拔火罐可隔日 1次。结果 :治疗 2 4例 ,男 14例 ,女 10例 ;年龄最小 14岁 ,最大 6 5岁 ;病程最短 3个月 ,最长 10年。经 2个疗程治疗后 ,痊愈 :皮疹、皮肤瘙痒消失 ,计 19例 ,占 79 2 % ;好转 :皮疹、皮肤瘙痒明显减轻 ,或皮疹、皮肤瘙痒周期延长 ,计 5例 ,占2…  相似文献   

12.
李月 《中国针灸》2002,22(12):826
治法:患者仰卧位,取双侧血海穴,用30号2~2.5寸毫针直刺1~1.5寸深,针感向下或向上传导,有明显的酸麻胀感,再针双侧三阴交穴,均用补法,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每隔10分钟运针1次.每日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  相似文献   

13.
治法(一): 取穴:鸠尾,在腹中线上,脐上7寸。刺法:局部常规消毒,选用3~4寸毫针快速直刺进针,进针向膻中方向透刺,行中强刺激,捻转3~6分钟,勿提插,留针15分钟。治法(二): 取穴:胆囊穴,阳陵泉穴下1寸左右之压痛点最明显处。刺法:取右侧胆囊穴,用毫针刺入2~3寸,采用强刺激手法,针感传至上腹部效果最佳,留针10~15分钟。其间行针2~3次。治法(三): 取穴:太冲穴,在足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相似文献   

14.
治疗方法:合阳穴常规消毒,针刺1~1.5寸深,平补平泻,使针感放射到足底部2~3次,然后将0.5~1寸长之艾条插到针柄上施灸15分钟。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经期、经前均可施治。  相似文献   

15.
笔者运用温针灸治疗腰腿痛50例,疗效较为满意。治疗方法嘱患者俯卧位或侧卧位。选取:秩边,环跳,次髎,阴市,阳陵,昆仑穴。局部常规消毒,用3.5~5寸毫针刺入秩边,环跳穴,另取2寸毫针4枚分刺次髎、阴市,阳陵、昆仑穴,进针后用提插捻转之手法使之得气,再将截成的短叉条(约一寸)置于针尾熏灸1~2壮,留针30分钟,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结果 50例中均采用上述治疗方法,最多针2疗程,最少针5次,其中治愈  相似文献   

16.
地仓透刺治疗口腔溃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忆平 《中国针灸》2002,22(10):34-42
方法:主穴取地仓,单侧溃疡取患侧穴,双侧溃疡取双侧穴.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用1.5~3.0寸毫针,取15度角先由地仓向水沟透刺,得气后留针5分钟,然后将针退至皮下;再由地仓透刺承浆,得气后留针5分钟,而后将针退至皮下;再由地仓透刺颊车,得气后留针10分钟.每日治疗1次.  相似文献   

17.
针刺后溪穴治疗足跟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封燊 《中国针灸》2002,22(6):38-46
方法:一般取坐位,左侧足跟痛取右后溪穴,右侧足跟痛取左后溪穴。常规消毒,取2寸毫针,快速进针,用强刺激泻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并嘱患者不断地尽力狠跺足跟疼处,2分钟后,患者疼痛立即减轻或消失,而后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强刺激泻法1次,并嘱患者竭尽所能地不停地跺足跟疼处,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隔日1次,3次为一个疗程。  相似文献   

18.
龙虎交战法是针刺补泻的一种手法 ,在《金针赋》《针灸大成》等古医籍中均有记载。笔者通过十余年的临床 ,发现用此手法针刺风池穴治疗足跟痛、震颤麻痹、失眠等亦颇有效。兹举例说明如下。1 足跟痛孙某 ,男 ,46岁 ,教师。 1 993年 9月 1 0日诊。 3天前因站立行走过久 ,突感右足跟疼痛 ,行走不便 ,动辄痛甚。查右足跟压痛 ,X片检查未见异常。治疗时嘱其取坐位 ,以 2 8号 1 .5寸毫针刺右风池穴 ,针刺方向是穴位对侧眼眶口之内下角 ,深约 0 .5~ 1寸。待得气后 ,行龙虎交战手法 ,左右反复快速捻转 1 0~ 2 0次 ,留针 45分钟 ,其间每隔 1 0…  相似文献   

19.
率谷透天冲治疗偏头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袁胜 《中国针灸》2001,21(3):1-9
方法 :患者卧位 ,在耳尖直上入发际 1 5寸处 ,取率谷 ;耳根后缘直上 ,入发际 2寸 ,约率谷后 3分处取天冲。头部常规消毒率谷穴 ,向后以 15°角平刺进针后 ,沿头皮透刺至天冲穴 ,以每分钟 15 0~ 2 0 0次频率捻转行针 1~ 3分钟 ,使酸胀感向头颞周围放散 ,留针 30~ 6 0分钟 ,其间每间隔 10分钟行针 1次。上法左右交替 ,每日 1次 ,6次为一疗程 ;间隔1天后 ,继续第 2疗程治疗。结果 :以上法共治 93例 ,经治 1~ 5疗程 ,治愈 (头痛消失 ,随访半年未复发 ) 76例 ,占 81 7% ;显效 (头痛程度显著减轻 ,发作减少 ) 15例 ,占 16 1% ;无效 (头痛如故…  相似文献   

20.
体针加刺络拔罐法治疗梅核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运用体针加颈部刺络拔罐法治疗梅核气患者 30例 ,收到比较满意的疗效 ,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30例中男 12例 ,女 18例 ;年龄 2 3岁~ 5 5岁 ;病程 1年~ 6年。均经咽喉部检查 ,排除颈咽部占位性病变。2 治疗方法(1)梅花针点叩并拔罐 :在颈部两侧人迎穴附近用梅花针点叩 ,以出现细小出血点或渗血为度 ,然后用自制小火罐吸附于颈部两侧叩刺部位 ,3~ 5分钟后取下。每周 2次 ,2次为 1个疗程。(2 )体针 :以合谷、太冲、列缺、照海为主穴。胸闷甚者加内关 ;喉中痰多者加丰隆 ;失眠者加神门。每日 1次 ,每次留针 30分钟。 5次为 1个疗程 ,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