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理单元从业护士诊室血压(OBP)及动态血压(ABPM)监测数据。方法选择参加2012年春季体检的辽宁省人民医院和辽宁省金秋医院临床科室从业护士71名为分析对象,对照组为76名同期参加健康体检的某事业单位女职工。全部入选对象均接受了OBP和24 h-ABPM检测。结果从业护士组的隐性高血压(MH)患病率为14.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23,P<0.05),而白大衣高血压(WCH)患病率为1.4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1,P<0.05)。 OBP测量指标比较中,从业护士组的OSBP、ODSP平均测量值分别为(125.35±15.14),(76.15±9.67) mmH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1.71±16.62),(82.94±11.2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418,3.907;P<0.05)。 ABPM监测指标比较中,从业护士组的24 h-mSBP、24 h-mDBP分别为(127.34±13.46),(79.47±10.36)mmH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1.09±13.73),(75.82±9.1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781,2.261;P<0.05)。dSBP、dDBP、nSBP、nDBP测量值和负荷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918,3.284,2.547,3.544,2.864,2.561,2.623,2.837;P<0.05)。结论大医院临床护理单元从业护士群体ABPM各类监测指标及血压负荷值较高,OBP测量值较低,并存在着MH患病率增加现象。  相似文献   

2.
血压监测是临床上用于对消化道出血、重症患者或手术中及手术后对患者进行自动监护以便及时了解患者生命体征的测量方法之一,可用于临床医生对其使用药物的治疗效果的观察,也可作为药物研究的评价标准之一。临床对血压监测的观察一般需要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有创血压监测值与无创血压监测值之间的线性关系,为临床血压监测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ICU监测无创血压与有创血压的患者32例,采取自身对照的方法,同时监测患者有创血压及无创血压值,采集数据资料进行比较,并进行线性关系分析.结果 采集有效数据98对,所得数据有创血压收缩压及舒张压值分别为(146.93±21.426),(71.32±13.152) mm Hg,均高于无创血压值的(124.02±19.417),(68.86±15.251)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5.301,3.363;P<0.05);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存在线性关系(r =0.880,P<0.05).结论 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所得监测值之间有差异,不可相互替代,可使用无创血压监测值推导计算有创血压监测值.  相似文献   

4.
持续血压监测致压力性紫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持续血压监测所致的压力性紫癜与血压监测时间、测量间隔时间的关系。方法将90名血压正常的健康志愿者分为3组,分别按间隔时间2min、5min、15min采用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血压7h。结果持续监测时间越长,紫癜发生率越高,且紫癜程度越重,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测量间隔时间越短,紫癜发生率越高、紫癜程度越重,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血压监测可导致压力性紫癜,其发生率、程度与测量血压间隔时间呈负相关,与监测时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血压监测是临床高血压诊断、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手段。自从1962年Sokolow发明动态血压检测仪以来,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临床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在过去的20年间动态血压监测仪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进,在欧洲和美国已经被认为是高血压诊治的理想选择。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ABPM明显优于传统的血压测量。本文将对ABPM在临床中的应用做一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6.
在临床上一般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称为基础生命体征,并以此作为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它是衡量机体状况的主要指标。生命体征的测量是护理工作中常规的操作。在以往工作量大、病人多、病情重的情况下,用台式汞柱血压计,测量血压费时,又有技术水平的影响因素。我科应用了Welchallyn美国伟伦公司最近推出的一种SPOT生命体征测量仪,该仪器测量快捷、准确,工作强度低,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小,测定血压方便可靠。为了检测其准确性,同时使用台式汞柱血压计,收集500名受试者测量资料,进行自身对照并将两种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8.
最初的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BPM)仪器开发于1962年,由于它避免了单次测量血压之间的客观差异和“白大衣效应”。同时可记录多个参数,提供多个血压数据,反映血压的波动和变异,及血压的昼夜节律,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和利用,现将其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24h监测血压是病情严重患者在临床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护理,要求定体位、定部位、定时间(时间一般间隔不超过30min)。危重患者在护理单元不穿衣服,监护仪测量血压袖带长期包裹上臂,不透气,不吸汗,给患者带来不适,有时患者会出现湿疹,皮肤瘙痒,同时监护仪袖带也被患者皮肤的汗渍和油渍污染。为避免这些不足,我科自制棉布袖套用于监测血压患者的上臂,经过2a的使用及观察效果极为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诊室血压与家庭自测血压(HBPM)两种方法监测结果的异同及对降压疗效判定的影响。方法分析46例门诊高血压患者在应用厄贝沙坦/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中,诊室血压与HBPM监测8周的血压变化。结果两种血压监测方法观察厄贝沙坦/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的降压效果表现了良好的相关性,但HBPM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值均低于诊室血压,8周治疗血压下降的平均值略大于诊室血压的平均值,HBPM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患者血压水平,评价降压疗效,增加血压达标率。结论 HBPM作为高血压患者长期监测方法,简便易行,更能反映患者实际血压水平,是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并发高血压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波动情况,为预见性治疗和护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来该院就诊的136例颅脑损伤并发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分别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对研究对象在伤后第1、2、3、5天以及第7天内的24 h血压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并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干预。结果颅脑损伤并发高血压患者24 h血压的昼夜变化情况不符合“杓型”的变化规律,血压的负荷逐渐增大,且患者的血压值明显增高。血压的低谷时间消失,患者血压的昼夜变化节律不明显。结论颅脑损伤患者在病变的初期存在应激反应使血压升高,之后血压会呈现自然下降恢复趋势,从而保护脑细胞不受到更严重损害。动态血压监测可以及时反映颅脑损伤合并高血压患者的24 h血压动态变化情况,为预见性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2.
应用动态血压监测技术对60例老年高血压病人进行24h血压监测,并对其中39例存在夜间血压高值和夜间高血压的病人分组进行降压治疗。所用药物基本相同,但服用时间不同,结果发现按照方法每日2-3次,饭后服用者,降压效果远不及按照血压高峰时间定时投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动态血压监测与高血压预防及早期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随着动态血压测量方法的应用,使人们对血压的易变性、环境刺激对血压的影响、区别高危和低危患者以及降压治疗效果的观察方面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为此,作者分析了近几年动态血压监测与高血压的预防和早期干预相关研究内容。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3-01/2002-01的相关文章,检索词“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Hypertension,Life satisfaction,effect factors,blood pressure monitored”,并限定语言种类为英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出包含研究目的的文献,纳入标准:①已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和临界血压者的现况调查、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综述。②临床试验研究包含平行对照组;排除重复性实验。资料提炼:共纳入20篇关于动态血压监测与高血压的预防和早期干预的文章,7个试验符合纳入标准,排除13篇试验中,有10篇与研究目的相关性不大,其余3篇是重复研究。资料综合:动态血压监测评价降压药物治疗过程中休息、情绪变化及活动和睡眠等各种情况下,血压总体水平以及药物作用高峰与持续时间。根据服药后的峰效应(服一个剂量后舒张压或收缩压最大降低幅度)和谷效应(一个剂量结束时降低幅度)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拟定药物的安全剂量及服药时间,要保持降压峰谷比值在60%以上,才能保证24h之内平稳降压作用,有利于个体化治疗。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可决定高血压患者是否需要接受早期干预,评价疗效,在预测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方面也是一个独立的重要因素。通过24h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明确高血压的类型,而且让患者随时了解其血压波动的规律,避免夜间睡眠中血压过度的下降,更好地预防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另一方面动态血压监测还可判断高血压的严重程度,了解其血压变异性和昼夜节律.进行早期干预,指导其准确用药和规律生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对314例有症状的患者监测24 h血压,8:00~22:00每30 min测血压1次,22:00~8:00每60 min测血压1次。监测期间日常生活不受限制。结果检出夜间低下型189例,全日型45例,夜间血压上升型54例,白大衣高血压和临界高血压26例,根据血压与心率的关系,合理选择降压药物及用药时间。结论偶测血压增高者,不应轻易诊断为高血压或服用降压药物,应行动态血压监测后再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有创血压监测患者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措施,杜绝因并发症而导致的严重后果.[方法]对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CU)内180例将留置针直接置于动脉内,通过测压管连接换能器直接监测血管内压力的患者积极采取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措施.[结果]14例患者动静脉留置针脱出;30例患者出现渗血现象,其中的3例患者出现局部感染前征象;3例神经损伤;其他顺利完成连续有创血压监测.[结论]通过对CCU有创血压监测的患者采取正确护理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密切观察患者的动态变化,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救治水平和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未出现因有创血压并发症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随着动态血压测量方法的应用,使人们对血压的易变性、环境刺激对血压的影响、区别高危和低危患者以及降压治疗效果的观察方面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为此,作者分析了近几年动态血压监测与高血压的预防和早期干预相关研究内容.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93-01/2002-01的相关文章,检索词"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Hypertension,Life satisfaction,effect factors,blood pressure monitored",并限定语言种类为英文.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出包含研究目的的文献,纳入标准①已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和临界血压者的现况调查、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综述.②临床试验研究包含平行对照组;排除重复性实验.资料提炼共纳入20篇关于动态血压监测与高血压的预防和早期干预的文章,7个试验符合纳入标准,排除13篇试验中,有10篇与研究目的相关性不大,其余3篇是重复研究. 资料综合动态血压监测评价降压药物治疗过程中休息、情绪变化及活动和睡眠等各种情况下,血压总体水平以及药物作用高峰与持续时间.根据服药后的峰效应(服一个剂量后舒张压或收缩压最大降低幅度)和谷效应(一个剂量结束时降低幅度)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拟定药物的安全剂量及服药时间,要保持降压峰谷比值在60%以上,才能保证24 h之内平稳降压作用,有利于个体化治疗. 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可决定高血压患者是否需要接受早期干预,评价疔效,在预测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方面也是一个独立的重要因素.通过24 h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明确高血压的类型,而且让患者随时了解其血压波动的规律,避免夜间睡眠中血压过度的下降,更好地预防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另一方面动态血压监测还可判断高血压的严重程度,了解其血压变异性和昼夜节律,进行早期干预,指导其准确用药和规律生活.  相似文献   

18.
腹膜透析病人诊室血压和家测血压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蕾  李燕筠  杨彬  王兰  董捷 《护理研究》2008,22(31):2863-2864
[目的]了解门诊测量腹膜透析病人血压与病人在家中测压结果的差异性,观察门诊测压的可靠性,探讨门诊血压测量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病人30例,对家中测量血压者统一培训并对血压计校对核准,在限定多项影响因素之后收集病人诊室和家测血压值,并进行比较,统计白大衣高血压发生率.[结果]诊室收缩压131.83 mmHg±23.11 mmHg,诊室舒张压78.40 mmHg±13.99 mmHg,家测收缩压127.91 mmHg±20.15 mmHg,家测舒张压76.60 mmHg±11.80 mmHg,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室高血压发生率为46.67%,家测高血压发生率为33.3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2);白大衣高血压发生率约为10%.[结论]经对可能影响血压的多项因素控制后家测血压和诊室血压一致,并且白大衣高血压发生率较既往文献报道更低.因此,本中心诊室测压值可作为质控标准和调整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杨彩霞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5):4000-4001
目的 总结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的特点.方法 18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血压监测(ABPM)将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非杓型、反杓型及超杓型.结果 所有患者中,正常血压节律者占19.58%(37/189),异常血压节律者占80.42%(152/189).结论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应重视血压昼夜节律的监测,选用合理的降压药物及给药时间.  相似文献   

20.
上臂血压与前臂血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三香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1):2549-2550
目的:探讨患者上臂与前臂血压的差异性及其差值与患者个性特征的关系。方法:测量106例患者的上臂及前臂血压,比较两种测量值,分析二者差值与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等个性特征的关系。结果:患者上臂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平均值为(136.2±17.4)mm Hg及(81.3±11.6)mm Hg,明显低于前臂(140.4±19.1)mm Hg及(83.7±13.3)mm Hg,(P〈0.05)。差值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有关(P〈0.05)。结论:临床上以前臂血压替代上臂血压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