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区域性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3月入住本院的70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首发患者(肿瘤直径均≤3 cm),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区域性切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术后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2年,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切口长度、平均术中出血量、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暂时性面瘫、面部畸形、涎液潴留、耳垂麻木、Frey综合征和口干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性切除术用于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肿瘤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腮腺区域切除术与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该院收治的62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1例。对照组采取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研究组采取腮腺区域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水平、术后面神经损伤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面神经损伤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面神经损伤总发生率(45.16%)低于对照组(83.8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90%)也低于对照组(41.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SF-36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腮腺浅叶切除术相比,腮腺区域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能够有效减小创伤,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患者术后面神经损伤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患者术后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单纯肿物切除与腮腺部分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行腮腺良性肿物手术治疗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行腮腺部分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和对照组(行单纯肿物切除术),各43例。观察两组手术前后唾液功能、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情况、手术情况、并发症和复发率。结果:手术前后,两组唾液功能的组内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复发率2.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28%(P0.05);两组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无重度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结论:对于良性腮腺肿瘤,腮腺部分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等情况与单纯肿物切除无明显差别,但是能够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刀联合美容切口对腮腺肿瘤手术面神经的保护作用。 方法 将150例腮腺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刀联合美容切口,对照组采用传统电刀联合美容切口。比较2组术中术后指标、面神经肌电图、面神经功能分级、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率。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或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30 d,2组波幅值明显低于术前,神经损伤变性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波幅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神经损伤变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2组面神经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暂时性面瘫、耳垂麻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超声刀具有良好止血切割功能,联合美容切口可以减轻腮腺肿瘤切除术中面神经损伤,缩短手术时间,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区域性切除术对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区域性切除术治疗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腮腺浅叶切除术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效果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将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区域性切除术同期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术及解剖面神经腮腺浅叶切除术,三种不同术式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率进行比较。方法选2004年1月-2010年12月间收治的180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随机分成三组,分别采用区域性切除术、区域性切除术同期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术及解剖面神经腮腺浅叶切除术,术后对患者进行2~5年的随访,记录肿瘤复发、面瘫、Frey综合征和涎瘘以及面部凹陷畸形的程度,将三组病例进行比较研究,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三组病例复发率及涎瘘发生率无显著差异。面部凹陷畸形及Frey综合症的发生率是区域性切除术同期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术组最低,解剖面神经腮腺浅叶切除术组最高。暂时性面瘫的发生率是区域性切除术组和区域性切除术同期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术组明显优于解剖面神经腮腺浅叶切除术组。结论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同期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术,Frey综合症及暂时性面瘫的发生率低,美观效果好,可作为腮腺后下极肿瘤及界限清楚、直径小于1.5 cm的耳前区腮腺浅叶肿瘤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6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区域性切除术治疗,并对两组手术指标、治疗效果、神经损伤程度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解剖面部神经支数均明显短于(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损伤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区凹陷明显、Frey综合征、涎瘘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耳周麻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应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具有创伤较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宜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刘辉 《医学综述》2015,(5):957-958
目的探讨单纯颌后切口行腮腺下极肿物切除术治疗老年腮腺下极肿物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腮腺下极肿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采用单纯颌后切口行腮腺下极肿物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8 h伤口引流量、术后瘢痕长度、面神经功能障碍、Frey综合征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48 h伤口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瘢痕长度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Frey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面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单纯颌后切口行腮腺下极肿物切除术患者术后一般情况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采用功能性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126例,其中65例采用功能性切除术(A组),61例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B组),术后随访1~8年,观察2组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126例患者术后仅A组肿瘤复发1例.A组面神经损伤、面部畸形、Frey综合征、耳垂麻木发生率均低于B组(P均<0.05),涎瘘发生率B组虽稍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采用功能性切除术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治疗效果优于腮腺浅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改良型腮腺切除术与传统腮腺切除术在良性肿瘤切除中的效果,探讨采取改良切口,保留耳大神经、腮腺咬肌筋膜、腮腺导管和部分腮腺的改良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效果和方法。方法:将我院2007~2012年收治的腮腺肿瘤患者80例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美容切口,保留耳大神经、腮腺咬肌筋膜、腮腺导管和部分腮腺的改良腮腺切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s"形手术切口。术后随访2~4年,临床检查暂时性面瘫、涎瘘和术后肿瘤复发情况。通过碘-淀粉试验观察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率以及主观感受,并问卷调查耳垂区感觉及面部有无明显畸形等情况,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暂时性面瘫、涎瘘和肿瘤复发率2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味觉出汗综合征、耳垂区麻木发生率和患者面部明显畸形情况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术式组明显优于传统术式组。结论:2种手术切口的术野暴露无差异,但改良腮腺手术切口隐蔽,不易损伤面神经周围支,无涎瘘及Frey综合征,较传统手术切口有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与全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0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行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观察组行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肿瘤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解剖面神经分支术分别为(83.45±2.13)min、(40.17±3.45)m L、(6.26±1.67)cm和(1.66±0.36)支,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32、6.89、7.60、8.37,P<0.05);观察组术后皮下积液或涎瘘、暂时性面瘫、耳垂麻木、面部畸形、Frey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44%、11.11%、17.78%、0%和8.89%,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4、6.89、8.93、7.69、7.15,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P>0.05)。结论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临床疗效较好,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术后恢复,可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黄强  关华  雷小梅 《中外医疗》2023,(7):34-37+42
目的 探讨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效果及对涎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2月在三明市第一医院就诊的195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98例)和对照组(97例),对照组接受腮腺浅叶全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接受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并发症、复发率、治疗满意度等。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31%,低于对照组的4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94,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相比于腮腺浅叶全切除术,对患者术后恢复有促进作用,并可更好地控制术后并发症,降低复发率,有较高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效果。方法总结我院2002年1月~2009年1月间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所采用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区域性切除术组(52例)和浅叶切除术组(30例),随访3~10年,观察两组疗效。结果采用区域切除术的患者面瘫、Frey综合征、涎瘘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手术的患者(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性切除术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可作为腮腺多形性腺瘤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腮腺部分切除术与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8)和观察组(n=28).对照组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及解剖面部神经支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效果理想,手术创伤较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3):51-57
目的探讨采用保留耳大神经与腮腺筋膜的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89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组采用传统腮腺切除术与保留耳大神经束与腮腺筋膜的后径路腮腺区域性切除术行手术治疗,对手术时间、术后局部麻木、Frey综合征、面瘫及术后复发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在术后复发、手术时间、面瘫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6个月局部麻木、Frey综合征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保留耳大神经与腮腺筋膜的腮腺区域性切除术能取得与传统手术一致的疗效,但术后局部麻木、Frey综合征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术式,且局部无凹陷畸形,更大程度的符合功能性外科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徐开燕 《吉林医学》2012,33(2):316-317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行肿瘤及腮腺区域性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2例腮腺良性肿瘤临床病例两种术式进行对比观察及回顾性分析。结果:对腮腺良性肿瘤40例行肿瘤及腮腺区域性切除术(A组)与32例行肿瘤及腮腺腺叶切除、面神经解剖术(B组)的疗效及并发症进行比较,A组与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明显优于B组。结论:腮腺良性肿瘤的肿瘤及腮腺区域性切除术与传统的腮腺腺叶切除、面神经解剖术比较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腮腺上极良性肿物采用耳屏前切口,行肿物及周围腺体的区域切除术,与常规“S”切口行同样术式比较,观察治疗效果?方法:腮腺上极肿物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耳屏前切口,对照组采用耳前-颌后-颌下“S”形切口,均行肿物及区域性腺体切除术,解剖并保留相关的面神经?耳大神经分支?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组织反应程度?耳大神经功能?面神经功能?Frey’s综合征?肿瘤复发率?涎瘘发生率?面部外形?患者满意度,综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耳屏前切口组手术时间短?术后渗出少,局部肿胀轻,瘢痕隐蔽,Frey’s综合征发生率低,耳大神经功能障碍轻,患者满意率高,上述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5)?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面神经功能障碍?涎瘘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 > 0.05)?结论:耳屏前切口入路切口短?创伤小?瘢痕隐蔽?对容貌影响小?节省手术时间?并发症低于传统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腮腺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与腮腺浅叶切除术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为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96例患者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109例患者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手术,两组病例随访半年至3年。结果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的患者术后瘢痕、面部凹陷畸形、暂时性面瘫发生以及腮腺功能等方面均优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手术(P〈0.05)。两种术式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各有其优缺点,对于界限清楚、直径较小的腮腺浅叶肿瘤,应尽量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型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优势。方法:选取36例腮腺肿瘤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18例,采用改良型腮腺切除术治疗)和对照组(18例,采用传统腮腺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以及手术前后生活质量QOL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面神经损伤、切口感染、Frey's综合征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1%)低于对照组(33.3%);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QOL评分相对于术前均有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改良型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具有明显优势,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阎学军 《当代医学》2009,15(32):87-88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尤以腮腺多形性腺瘤为多,且多位于面神经浅面和腮腺后下极,治疗颇为繁复。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治疗为手术切除,以往的手术方式经历了二个阶段,单纯肿瘤剜除术和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及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术。单纯肿瘤剜除术有较高的术后复发率,高达40%以上。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及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的标准术式,同时结扎并切除腮腺导管,虽然术后复发率下降(低为3%~5%),但手术范围大,术后并发症多。80年代后期以来,区域性切除术被采用到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治疗中来,取得了与浅叶切除术相同的治疗效果,并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面神经损伤及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