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金姗  周平  杨峰 《大医生》2022,(24):120-123
目的 探讨凝血四项指标对急性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于沭阳仁慈医院就诊的60例急性颅脑外伤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44例)和预后不良组(16例)。两组患者入院后4h,检测凝血四项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分析影响急性颅脑外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评估PT、FIB、APTT、TT对急性颅脑外伤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随访3个月,预后不良患者为16例,预后不良发生率26.67%。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有高血压病史、有糖尿病病史、吸烟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PT、APTT、TT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FIB低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PT、FIB、APTT、TT是影响急性颅脑外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凝血四项指标对急性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900、0.889、0.811、0.740。结论 凝血四项指标是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凝血功能障碍对评估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对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7项指标进行检测,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以判断其对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影响。结果急性颅脑损伤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组FBG及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CS≤8分组7项观察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障碍主要由受伤脑组织释放凝血因子引起,因而能够反映脑组织受伤程度,对早期判断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地震致颅脑伤患者早期血凝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地震致颅脑伤患者凝血功能及疾病严重程度判别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8年5月1230日,对收治的地震致颅脑伤患者按GCS评分分为Ⅰ、Ⅱ、Ⅲ组,Ⅰ组:13~15分10例;Ⅱ组:9~12分21例;Ⅲ组:3~8分9例;另择单纯软组织挫伤患者9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的指标。结果颅脑伤组PT、APTT、TT、FIB、血小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凝血功能异常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结论检测PT、APTT、TT、FIB及血小板变化可以了解颅脑地震伤者的凝血功能及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助于颅脑地震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和抗凝血功能监测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受伤后部分凝血和抗凝血指标变化对判断损伤程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以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6项指标,分别对7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于伤后24h内、3d、7d进行检测,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再按伤情轻重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在伤后24h内与对照组相比,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组FBG及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CS≤8分组6项凝血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凝血指标测定对判断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作为临床应用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刘力铭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9):1254-1256,1261
目的观察悬浮红细胞及血浆输注对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该院大量输血手术患者63例,输注悬浮红细胞的31例患者为对照组,输注悬浮红细胞及血浆的32例患者为联合组。比较两组输注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以及住院时间、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联合组输注后24、72 h PT、APTT、TT短于对照组,FIB、P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输注前,输注后24、72 h HCT、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浮红细胞及血浆输注对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凝血功能、PLT的影响较小,有助于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促进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输血速度及输血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该院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输血后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显著增加,并且输血速度较快、输血量较大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改变更加明显。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输血速度较快、输血量较大会加重患者的凝血障碍,应及时补充血浆,以改善其凝血功能,提高临床输血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外伤后早期不同时间点凝血功能变化情况,评估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55例中重型TBI患者根据颅脑损伤程度分为中型组31例,重型组24例,选择健康体检者2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中型组和重型组TBI患者伤后4、12、24、48、72h凝血功能变化情况,并同健康对照组比较;于外伤后1月后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结果中型组和重型组TBI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在伤后4、12、24h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中型组和重型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预后良好率和预后不良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重型TBI患者在伤后早期即可发生凝血功能障碍,颅脑损伤程度越重,凝血功能障碍程度愈高,对预后影响越严重。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4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血凝仪对肝硬化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进行TT、PT、APTT、Fib的测定。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TT、PT、APTT明显延长(P〈0.01),Fib明显降低(P〈0.01),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其凝血功能障碍越明显。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液处于明显的低凝状态,及时对此类患者检测凝血指标有利于了解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预防继发性出血,指导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颅脑损伤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评估作用,以及对成分输血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9年9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65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凝血功能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指导成分输血;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TEG检测凝血功能,根据TEG检查结果指导成分输血。比较观察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两组血液制品用量,手术情况相关指标和预后指标。分析TEG指标与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入院时(T0)、手术前(T1)、术中输血后(T2)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LT)、血细胞比容(HCT)、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血形成时间(K值)、血栓最大振幅(MA值)、凝固角(α角)、血凝块溶解速率(Ly3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值、K值与APTT、TT呈正相关,与PT、HCT呈负相关(P0.05);α角、Ly30与APTT、TT呈负相关,与PT、HCT、PLT呈正相关(P0.05);MA值与PLT呈正相关(P0.05)。两组手术情况相关指标和各时间点常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红细胞悬液、血浆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冷沉淀和血小板用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EG指标能够有效反映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其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具有相关性,二者各具优势。在颅脑损伤患者围术期采用TEG指导成分输血对促进临床合理用血有重要意义,但仍需结合患者其他实验室指标和临床情况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与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34例急性闭合性脑损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为观察组,按照1:1比例,选取34例凝血功能正常的急性闭合性脑损伤患者为对照组。统计两组住院期间并发症、死亡率,并对所有患者进行病情随访6个月,以GOS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估)评估患者预后,进行凝血功能与并发症、死亡、GO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TT、APTT显著高于对照组,F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的P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进展性颅内出血发生率44.1%,GOS评分(3.7±0.9),预后良好率52.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7.6%、(4.2±1.1)分、76.5%(P<0.05);Pearson分析中,GOS评分与PT、APTT、TT评分成显著负相关,与Fg成显著正相关,但ROC曲线分析显示PT、TT、APTT均能有效评估患者预后(AUC>0.5),但Fg诊断效能较低(AUC<0.5)。结论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可能造成凝血功能障碍,且凝血功能越差者,其预后愈差,临床可通过观察凝血功能来判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酒石酸美托洛尔联合盐酸可乐定在重型颅脑外伤术后对血压控制的效果,以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30例重型颅脑外伤术后患者(观察组),在以往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酒石酸美托洛尔12.5mg 2次/d鼻饲和盐酸可乐定0.1mg 2次/d鼻饲,并与既往应用常规治疗的30例重型颅脑外伤术后患者(对照组)作比较(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性外科理论在合并腹部创伤的严重多发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4年来本院就诊的合并腹部创伤的老年患者60例,所有患者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n=10)和存活组(n=50),入选患者按ISS评分分为3组:A组(n=25)16-24分、B组(n=23)25~34分、C组(n=12)〉35分,观察死亡和存活患者的颅脑损伤例数、ISS平均值和并发症例数,ISS评分与损伤部位数、手术部位数、确定性手术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系。结果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出现颅脑损伤和并发症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SS评分平均值分别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A、B和C3组IS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确定性手术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随着ISS评分增加而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出现并发症和死亡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SS评分能对临床合并腹部损伤的多发伤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并能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损伤控制性手术能明显降低老年创伤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对颅脑外伤患者血糖以及治疗转归的影响。方法:146例颅脑外伤患者按GCS评分分为轻度组45例,中度组45例,重度组56例,每组再分别按常规治疗与配合HBO治疗2种方法随机分为A、B2个亚组,共治疗1~6个疗程。治疗前后比较各组血糖变化,并分析治疗效果。结果:①各组的A亚组与B亚组治疗前血糖分别为7.4±2.6mmol/L与7.8±3.1mmol/L,2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B亚组血糖明显低于A亚组(5.6±0.9mmol/L与6.1±0.9mmol/L,P〈0.05)。各组中GCS评分高的患者血糖低于评分低的患者,其轻度组预后较好。③B亚组预后较A亚组好。结论:HBO对患者血糖的稳定及预后改善有显著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高压氧(HBO)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重型脑外伤后NO、ET的变化,并观察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30例符合标准的急性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作为治疗组,同时随机抽取符合标准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早期高压氧治疗,并予依达拉奉静滴,30 mg/d,共用28 d,于伤后1 d、4 d、14 d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NO-1、ET结果的变化。伤后3个月行预后判断GOS评分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血浆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 d、14 d,两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患者GOS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高压氧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能有效降低颅脑外伤患者血清NO、ET的数值,改善颅脑外伤的血液流变,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HbA1c)及乳酸脱氢酶(1actate dehydrogenass,LDH)在重症颅脑外伤急性期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52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分别依据人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ComaScale,GCS)、FPG联合HbAtc检测情况及GCS预后评分进行分组,比较重度颅脑损伤组(GCS评分6~8分)与极重度颅脑损伤组(GCS评分3~5分)、糖尿病高血糖组(FPG〉6.1mmol/L且HbAlc〉6.2%)与应激性高血糖组(FPG〉6.1mmol/L且HbAlc〈6.2%)及不同预后患者LDH、FPG水平,并分析GCS评分与LDH、FPG的相关性。结果极重度颅脑损伤组FPG、LDH水平高于重度颅脑损伤组(P〈O.01);糖尿病高血糖组与应激性高血糖组FPG、LDH水平及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良好组、预后差组、死亡组LDH、FPG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人院时GCS评分与LDH、FPG水平呈负相关(r=-0.948,P=0.001;r=-0.941,P=0.001)。结论FPG、LDH可用于评估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判断患者预后,HbA,c在鉴别诊断糖尿病性或应激性血糖增高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多发性创伤患者凝血功能改变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多发性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紊乱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入住ICU多发性创伤患者68例,检测凝血功能与血小板计数,记录伤后生命体征及器官功能变化进行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评分。结果:多发性创伤患者大多出现不同程度凝血功能改变,凝血功能改变明显者其APACHE评分也越高,病情越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越高。死亡组D-二聚体(D-dimer)明显高于生存组,PLT明显低于生存组,TT、APTT、PT明显较生存组延长。结论:监测多发性创伤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变化,对评估伤情、判断预后和指导早期治疗,以减少MODS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D-二聚体、FDP及抗凝血酶Ⅲ在肺癌诊治中的意义。方法收集肺癌患者115例作为肺癌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Stago-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其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进行检测。结果肺癌患者PT、APTT、TT、FIB、D-二聚体、FDP高于对照组(P〈0.05),肺癌转移患者D-二聚体明显高于肺癌局限者(P〈0.05)。肺癌患者抗凝血酶Ⅲ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凝血指标、D-二聚体、FDP及抗凝血酶Ⅲ对肺癌的转移及疾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肝病患者多项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将军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9):2337-2338,2340
目的探讨146例不同肝病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PLT)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146例不同肝病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的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利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组间t检验分析。结果肝病各组PT、APTT、TT、D-D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Fib、PLT水平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肝病各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轻度慢性肝炎组与急性肝炎组比较差异不显著;中、重度慢性肝炎组与急性肝炎组比较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轻度慢性肝炎组比较,除PT水平差异不明显外,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肝硬化组分别与其他肝病组比较,除TT水平与中、重度慢性肝炎组差异不明显外,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病各组PT、APTT、TT、D-D与肝细胞的受损程度呈正相关,Fib、PLT呈负相关。PT、APTT、TT、Fib、D-D及PLT的检测对评价肝脏的受损程度和了解肝病患者不同病程时期的凝血功能状况,对临床诊治及其病情预后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颅脑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膨出、颅内血肿及脑梗死的情况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12~2013年接受诊治的56例颅脑外伤并行大骨瓣减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后8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统计分析各级患者并发脑膨出、颅内血肿及脑梗死的情况。结果颅脑外伤经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膨出患者43例(76.8%),并发颅内血肿患者32例(57.1%),并发脑梗死患者7例(12.5%)。并发脑膨出患者在术后1周至2周期间脑膨出情况明显加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4772,P=0.0001)。56例患者有32例并发脑内血肿或(和)脑挫裂伤扩大的情况,其中96.9%的患者于术后3 d内即出现病灶。术后共有12例(21.4%)患者并发脑梗死,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脑梗死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84,P=0.043)。结论颅脑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后易并发脑膨出、颅内血肿及脑梗死,是临床致死、致残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以脑梗死对患者预后不良影响最为明显。临床上对颅脑外伤患者手术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尽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肺源性心脏病加重期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控制感染、止咳、化痰、解痉、平喘、持续低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强心、利尿、抗心律失常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 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和口服氯吡格雷片治疗.同步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和肺功能(FEVI),并加以分析比较.结果 (1)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同步治疗后Fb值分别为(3.92±1.11)、(4.54±1.41) g/L(P <0.05).治疗组治疗后PT[(13.02±1.52)s与(11.31±2.01)s]、APTT[(33.21±4.03)s与(30.13±3.59)s]、TT[(14.03±2.52)s与(12.88±2.11)s]和FEVI[(45.73±7.38)%与(40.12±6.99)%]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对照组治疗后FEVI较治疗前明显改善(t=4.821;P <0.05),PT、APTT、TT无明显变化(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PT、APTT、TT、FEVI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3)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0.0% (32/40)、65.0%(2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815,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具有降低痰液粘稠度和抗炎抗过敏作用,并且可以降低血小板凝集,增加肺部血流量,改善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状况,二者联合使用对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加重期,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