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基层开展醋酸肉眼观察、阴道镜检查和病理活检取材进行宫颈癌筛查和早诊早治的可行性.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4 036例山西省某县两个镇全部30~60岁的已婚妇女进行醋酸肉眼观察和碘染色肉眼观察,并对可疑者进行阴道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结果 醋酸肉眼观察异常/可疑和/或碘染色肉眼观察异常的病例共计345例(8.5%).对上述病例进行阴道镜检查,结果显示低度病变的337例,高度病变7例,宫颈浸润癌1例.组织活检病理结果显示慢性宫颈炎272例(78.8%),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共73例(20.8%).结论 醋酸肉眼观察和碘染色肉眼观察的筛查结果可互为补充,建议两者联合应用,以提高筛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在我国广大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应用醋酸肉眼观察/碘染色肉眼观察法初筛宫颈癌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醋酸加碘染色肉眼观察法(VIA-VILI)筛查宫颈癌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3例自愿参加宫颈癌筛查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采用VIA-VILI方法筛查宫颈癌,并应用病理诊断对筛查结果进行确认,分析可能影响VIA-VILI方法筛查结果的因素。结果:有经验医师对VIA-VILI方法的筛查结果产生有利影响(β<0,OR<1,P<0.05);近3年未参加筛查及患有宫颈炎症对筛查结果产生不利影响(β>0,OR>1,P<0.05);而妊娠次数、分娩方式、生产次数、醋酸作用时间及是否放置IUD等因素对筛查结果影响不明显(P>0.05)。结论:使用VIA-VILI方法进行宫颈癌筛查时,对患有宫颈炎症的妇女要注意减少漏诊,注意降低假阳性率;加强对医师的技术培训;鼓励妇女定期参加宫颈癌筛查;而对于绝经后妇女则不推荐使用VIA-VILI方法筛查宫颈癌。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醋酸/碘染色后直接肉眼观察并结合阴道镜筛查方法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效果,为现阶段宫颈癌高发且经济不发达地区制定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筛查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对筛查对象用5%醋酸/碘染色后肉眼观察、阴道镜镜下定点活检病理组织学诊断,同时进行宫颈癌危险因素的调查.结果 在筛查的2 000例30~59岁人群中,对于5%醋酸/碘染色后肉眼观察阳性结果病例进行阴道镜病理组织学活检,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及以上患者12例,现患率为6‰(12/2 000);5%醋酸/碘染色后肉眼观察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7%、94.2%、0.61、11.50、0.35、6.7%、99.7%(醋酸肉眼观察);91.7%、92.0%、0.84、11.46、0.09、6.6%、99.9%(碘染色肉眼观察).结论 5%醋酸/碘染色涂抹法用于宫颈癌初筛能早期发现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方法简便、廉价、易学,对设备要求很低,在目前宫颈癌筛查中仍然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醋酸碘染色肉眼观察在农村组织性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醋酸、碘染色肉眼观察在农村地区组织性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及可行性。方法:2006~2009年在子宫颈癌高发区江西省靖安县、铜鼓县对年龄为30~59岁农村已婚妇女进行以人群研究为基础的,一年一次为期两年的醋酸、碘染色肉眼观察宫颈癌筛查。任何一项存在阳性进行阴道镜检查,必要时行宫颈组织活检,或行颈管刮术。以宫颈组织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以"三级机构组合分工"的方式进行普查。连续进行子宫颈癌筛查的靖安县筛查人群顺应性为69.0%,且未发现宫颈癌患者。铜鼓县筛查人群顺应性为54.0%,宫颈癌检出率略低于已往当地普查结果,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前病变检出率高于以往普查结果。两县初筛检出率为C INⅠ572/10万(53例),C INⅡ194/10万(18例),C INⅢ302/10万(28例),子宫颈癌22/10万(2例)。同一人群复查的检出率为C INⅠ92/10万(6例),C INⅡ62/10万(4例),C INⅢ77/10万(5例),子宫颈癌0。结论:醋酸肉眼观察、碘染色肉眼观察方便、廉价、易掌握,易被人群接受,初查时可较好地发现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不易漏查宫颈癌患者,适宜在农村宫颈癌高发区推广应用。宫颈癌筛查应持续。 相似文献
5.
徐振玲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3,(6):121-122
目的探讨醋酸一碘染色肉眼观察法筛查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已婚妇女宫颈癌筛查情况,随机选取30~59岁的健康已婚妇女1986名,使用醋酸一碘染色肉眼观察(VIA—VILI)法联合电子阴道镜筛查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结果VIA—VILI法筛查病理结果〉ICINI160例,VIA—VILI特异度为91.7%,其中30人接受治疗。结论VIA—VILI操作方法简便快速、价格低廉,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或低收入人群中应大力推广VIA—VILI做宫颈癌初筛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醋酸碘染色肉眼观察法(VIA/VILI)与巴氏涂片法(TBS诊断)筛查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结果,评价二者在农村宫颈癌筛查工作中应用价值即可行性.方法:依托"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子宫颈癌早诊早治项目"和"北京市两癌免费筛查项目"在2009年-2010年对试点农村地区5000例30-59岁户籍妇女进行两种方法的宫颈癌筛查,对任一种方法中结果阳性者均进行阴道镜活体组织检查,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来进行分析对比及评估.结果:5000例受检妇女中.共检出宫颈早期浸润癌1例,CINⅢ3例,CINⅡ3例,CINI31例.VIA/VILI法筛查宫颈癌前病变及以上的灵敏度为86.2%,特异度为99.9%.巴氏涂片TBS诊断法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和96.6%.结论:在农村地区,缺乏专业的细胞学技术人员的条件下,使用VIA/VILI的方法筛查宫颈癌具有其独特优势,但是需要注意复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适合西部农村地区宫颈癌的筛查方法,为该区乃至全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行简便、价廉、易行的宫颈癌筛查方法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该区30个乡镇符合条件的农村妇女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接受基本情况问卷调查,用醋酸染色后肉眼观察及碘染色肉眼观察进行宫颈检查,结果异常者上转该院行阴道镜检查,并得出最终病理结果诊断。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醋酸染色后肉眼观察/碘染色肉眼观察诊断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在筛查53 039例35~59岁的人群中,4 068例结果异常上转该院行阴道镜检查,1 610例做病理组织学活检,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I级以上患者86例,患病率1.62‰(86/53 039),5%醋酸/碘染色肉眼观察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4.6%、99.1%(醋酸肉眼观察);81.1%、99.1%(碘染色肉眼观察)。结论:在中国经济落后、技术受限的地区,进行简单、快捷、经济的肉眼观察法做宫颈癌筛查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社区医学杂志》2016,(18)
目的探讨HPV检测在农村妇女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农村宫颈癌筛查妇女20 180名,采用TCT初筛,对ASCUS及以上病变的妇女行HPV-DNA检测并进行宫颈活检。对TCT、HPV、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TCT检查20 180名,正常或宫颈良性病变者占98.7%(19 923/20 180),ASCUS及以上病变者占1.27%(257/20 180),ASCUS在异常宫颈病变中占最高60.7%(156/257)。分析TCT结果与病理学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随着TCT结果病变程度的增高,病理学病变程度也逐渐增高,与TCT的其他结果比较,ASCUS的病理结果呈多样性。分析HPV与病理学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随着病理组织学病变程度的增高,HPV的感染率也逐渐增高。结论 HPV检测在农村妇女宫颈癌筛查中灵敏性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中国妇幼保健》2017,(9)
目的探讨醋酸染色肉眼观察法(VIA)/卢戈氏碘染色肉眼观察法(VILI)在南疆建设兵团第三师地区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于2015年7月-2016年1月选取南疆建设兵团第三师地区500名已婚妇女为受试对象,分别采用VIA和VILI方法进行宫颈癌筛查,筛查可疑者采用阴道镜检查,必要时可行宫颈癌搔刮术或多点活检病理检查证实是否患有宫颈癌。将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采用四表格诊断试验观察VIA/VILI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VIA/VILI检查共发现68例异常者,其中可疑癌3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7例,CINⅡ级3例,CINⅢ级4例,慢性宫颈炎51例;68例VIA/VILI检查结果显示异常者经阴道镜或病理检查结果显示,3例可疑宫颈癌中有2例患者得到证实,剩余65例CIN或慢性宫颈炎中有58例证实和VIA/VILI检查结果一致,其中CINⅠ级6例,CINⅡ级3例,CINⅢ级3例,慢性宫颈炎46例。VIA/VILI在宫颈癌筛查中灵敏度为66.67%,特异度为86.92%,准确度为86.80%。结论 VIA/VILI在宫颈癌筛查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 研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DNA)检测与液基细胞学(TCT)检查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方法 对本院妇科门诊同时做HPV-DNA检测与TCT检查者并有活检资料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细胞学诊断标准按照TBS(2001)分类.HPV-DNA检测以高危型病毒量RLU/CO1.O为阳性,TCT诊断≥ASCUS为阳性,宫颈活检病理诊断≥CIN Ⅰ为阳性.结果 高危型HPV-DNA检测对活检诊断≥CIN Ⅰ宫颈病变的敏感度为89.1%;TCT检查对活检诊断≥CIN Ⅰ宫颈病变的敏感度为78.3%,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DNA)检测敏感性较液基细胞学(TCT)检查高,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TCT检查对CIN Ⅰ、CIN Ⅱ、CIN Ⅲ及浸润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HPV-DNA检测(均P<0.05).结论 TCT检测与HPV-DNA检查是筛查宫颈病变的有效方法,两者结合可以提高宫颈病变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HPV-DNA检测与TCT检查在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第二代基因杂交捕获法(Hybrid Capture,HC-2)和薄层液基细胞学(TCT)检查在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的相关性,为宫颈癌的筛查方案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采用HC-2检测13种高危型HPV脱氧核糖核酸(DNA),同时作TCT检查,两者均阳性作病理活检。结果如果以HC-2阳性结果作为对比的标准,在624例HPV-DNA阳性病例中TCT检查有66例阳性,阳性率为10.6%;在66例TCT阳性病例中,病理活检符合有30例,符合率为45.5%。根据HPV-DNA检出量分成的五个浓度梯度中,TCT阳性率分别为7.1%、14.5%、44%、31.7%和33.3%,随HPV-DNA含量的增多呈趋性增高,且在1~400pg/ml浓度范围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病理活检三个级别,病理活检符合率分别为23.1%、72.7%、100.0%。结论TCT的阳性检出率在低浓度范围内随HPV-DNA病毒量的增多呈趋性增高,其各个分级结果也呈现规律性变化,TCT检查高度上皮内病变与病理活检有较高的符合率。HPV-DNA检测(HC-2)在早期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与液基细胞学联合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分型与液基细胞学(TCT)联合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采用HPV分型基因芯片检测系统检测18种高危型HPV基因亚型,及采用TCT检测宫颈脱落细胞。同时在阴道镜下行宫颈组织活检病理检查。将病例分成四组:Ⅰ组为HPV和TCT同时阴性,Ⅱ组为单独HPV阳性,Ⅲ组为单独TCT阳性,Ⅳ组为HPV和TCT同时阳性。结果检测的515例样本中,Ⅰ组373例,Ⅱ组70例,Ⅲ组31例,Ⅳ组41例,经宫颈病理学活检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及以上者分别为3例、20例、12例和28例;Ⅰ组与另三组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组和Ⅲ组分别与Ⅳ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V基因分型与TCT联合检测对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价值优于单项检测,对宫颈癌前病变的早期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妇科普查中运用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在妇女普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妇女普查,对2500名已婚妇女进行宫颈TCT检查,应用TBS分级诊断标准诊断。结果液基细胞学在普查中检出上皮病变例数230例占9.20%,活检后阳性例数72例占2.88%。经阴道镜下活检,检出CINⅠ63例(2.52%),CINⅡ5例(0.20%),CINⅢ2例(0.08%),SCC2例(0.08%),AC0例(0.00%)。结论液基细胞学技术能提高普查人群宫颈疾病检出率,在妇科普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医院》2015,(5):88-90
目的分析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进行早期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1月间收治的80例宫颈病变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均实施宫颈刷取材检测,制作出两张宫颈液基细胞学制片,一张采用硫堇-Feulgen进行染色,然后通过细胞DNA定量分析系统定量检测其细胞核中的DNA含量;一张采用巴氏染色后进行常规细胞学检测。若检测的结果为阳性则进行阴道镜或于阴道镜指导下取检,然后通过活检的结果对两种方法的准确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进行细胞DNA定量分析发现,检测所得宫颈阳性病变70例;而通过进行常规细胞学检验发现,检查所得宫颈阳性病变27例。根据组织学诊断宫颈癌病变的相关标准对两种检测方法进行评价可得,细胞DNA定量分析的相对敏感性(Se)为94.8%,相对特异性(Sp)为99.6%。而常规细胞学检验的相对敏感性(Se)为38.8%,相对特异性(Sp)为99.8%。两种检测技术的相对敏感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筛查中具有非常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血清叶酸与宫颈癌发病关系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叶酸水平和宫颈癌发病之间的关系. [方法]检索1990年1月~2007年7月公开发表的有关叶酸和宫颈癌发病关系的研究文献,使用Meta分析专用软件RevMan4.2对纳入的5篇文献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纳入文献累计病例779个、累计对照1374个.按四分位敷将血清叶酸水平分为四个等级,低于最高四分位教Q1者视为叶酸水平低,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值为1.84,95%CI(1.03,3.29);进一步对四个等级进行亚组分析,发现随着叶酸水平降低,患宫颈癌的危险性增加,血清叶馥水平等级最低(Q4),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值为2.41,95%CI为(1.13,4.9).[结论]血清叶酸水平低可能增加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不同年龄组的发病情况.[方法]利用新柏氏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筛查子宫颈癌5403例.诊断结果大于或等于不典型鳞状细胞(≥ASC)的为阳性病例,并按15岁的间隔进行年龄分组比较.[结果]阳性病例532例,其在不同年龄组的分布情况为:≤25岁年龄组93例,发病率9.1%;26~40岁年龄组325例,发病率11.9%;41~55岁年龄组104例,发病率7.0%;≥56岁年龄组10例,发病率6.0%.26~40岁年龄组的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发病率最高,与其他年龄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6~40岁是妇女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好发年龄段,建议该年龄段有性经历的妇女应定期做宫颈癌的筛查. 相似文献
19.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AMONG SOUTH ASIAN WOMEN IN CANADA: THE ROLE OF EDUCATION AND ACCULTURATION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by Papanicolaou (Pap) smear lowers the incidence and provides early detection of cervical cancer and is a preventative health care measure that should be available on a regular basis to all women at risk. As the population of ethnic women increases, it is important to assess whether these women are aware of and are utilizing this health service. A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was completed by 124 South Asian women, aged 18 to 60 years. Sixty-two South Asian students were selected from a university setting and 62 Tamil women were selected from a community center for South Asian women.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knowledge and use of Pap smears in South Asian women in Canada, and whether their level of acculturation or formal education influenced whether they know about and receive Pap smears. Low level of knowledge about the Pap test and a low prevalence of Pap testing behaviour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 p < 0.001) with a low level of formal education, education taking place outside of Canada, and a low index of acculturation. South Asian student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acculturated than Tamil women ( p < 0.001). In conclusion, there was a low level of knowledge and prevalence of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among South Asian women.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s in Canada directed to ethnic women especially from South Asia.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在Ⅰ b~Ⅲb期宫颈癌术前辅助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7年1月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Ⅰ b~Ⅲb期宫颈癌患者,36例新辅助化疗,其中24例采用静脉化疗,12例采用动脉化疗;32例直接手术,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疗效、患者术中出血量、宫旁浸润宰、阴道切缘阳性率、淋巴结转移率及并发症的差异.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新辅助化疗对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NACT组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26例,总有效率达86.1%;Ⅰ b~ Ⅱb期的有效率(87.1%)明显高于Ⅲa-Ⅲb期(60%);术中出血量NACT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 0.05);NACT组淋巴结转移率(36.1%)低于对照组(5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宫旁浸润率分别为2.7%和15.6%,经精确概率法计算,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CT组与对照组的1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8.16%和80.02%,1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4.05%和95.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近期疗效显著,可明显减少术后宫旁浸润,淋巴结转移,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