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入院24 h内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123例,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46例)和死亡组(77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口服百草枯剂量、服毒至洗胃和灌流的时间、灌流次数)、入院时血百草枯浓度、入院后24 h内最差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血气分析、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等生化指标,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服毒量和入院时血百草枯浓度均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两组间服毒至灌流时间、灌流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白细胞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肌酐(Cr)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患者K+水平低于存活组(P<0.05);两组患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肌酸肌酶(CK)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pH、HCO3-、PaO2、PaCO2均低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患者乳酸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血百草枯浓度、WBC、乳酸、服毒量、pH、K+均为影响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入院时血浆百草枯浓度、WBC、乳酸、服毒量、pH、K+水平为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对预后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研究输血对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ST线粒体同工酶(m-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等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42例输血患者输血前和输血24 h后血清标本用于检测ALT、LDH、AST、m-AST、TBIL、DBIL指标。结果输血后ALT、LDH、AST、m-AST、TBIL、DBIL分别是输血前1.07、1.56、1.20、1.58、1.55、1.81倍,其中LDH、AST、m-AST、TBIL、DBIL显著升高且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可引起LDH、AST、m-AST、TBIL、DBIL等指标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和分析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中HBeAg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间的关系,为临床乙肝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桂阳县中医院269例HBsAg阳性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的HBeAg;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ALT、AST、γ-GGT、TBIL水平,并应用t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BeAg阳性组患者ALT、AST、γ-GGT、TBIL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和HBeAg阴性组(P〈0.05);HBeAg阴性组患者ALT、γ-GGT、TBIL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AST水平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功能指标ALT、AST、γ-GGT、TBIL与HBeAg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乙肝的诊断及肝功能评估中应予以综合考虑,这样才能准确反映HBV感染及肝功能损伤程度,从而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患者的治疗方法,并对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8月至2013年5月收治住院的百草枯中毒患者3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对比两组患者服毒剂量、首次呕吐时间、就诊时间、首次灌流时间及并发症对预后的影响,并测定血液灌流前后百草枯的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变化。【结果】34例患者中10例生存(生存组),24例死亡(死亡组),病死率70.59%。血液灌流后患者血浆百草枯浓度明显降低而SOD活力明显增高,且与灌流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死亡组患者服毒剂量明显多于、首次呕吐时间明显早于存活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死亡组就诊时间、首次灌流时间明显晚于存活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死亡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生存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对百草枯中毒患者要尽快地施行急救措施,多种因素会影响患者的预后,其中服毒剂量、SOD活力、百草枯的浓度、首次呕吐时间、就诊时间、首次灌流时间及并发症对预后影响非常关键。临床上应对百草枯中毒患者进行早期全方位治疗。  相似文献   

5.
慢性重型肝炎相关检测指标改变与预后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学华  张薇薇  陈秀兰 《华西医学》2010,(12):2262-2263
目的总结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胆碱酯酶(CHE)、总胆固醇(TC)、总胆汁酸(TBA)、血清谷草转氨酶与血清谷丙转氨酶的比值(AST/ALT)与慢性重型肝炎(CSH)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56例CSH患者,依据病情转归,分为存活组(35例)和死亡组(21例)。比较两组PTA、INR、ALB、Tb、ALT、CHE、TCH、TBA、AST/ALT。结果死亡组PTA、INR、CHE、TC较存活组降低(P值均〈0.05),TB、TBA、AST/ALT较存活组升高(P值均〈0.05),ALT、ALB较存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A、INR、CHE、TC、TB、TBA、AST/ALT水平可作为CSH预后的判定指标,ALT、ALB与CSH预后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6.
血液灌流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按收治时间分为灌流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洗胃、补液、利尿、激素等常规治疗;灌流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血液灌流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灌流组死亡15例,死亡率68.18%;对照组死亡18例,死亡率90.0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灌流组中存活病例服毒剂量低于死亡患者(P〈0.01),首次灌流治疗时间也早于死亡患者(P〈0.01)。结论血液灌流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肝豆状核变性(HLD)脾大脾亢行脾切除术患者肝功能的变化及其对脾虚证形成的影响,并探讨健脾活血中药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一科80例HLD脾大脾亢行脾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肝功能对HLD脾切除患者脾虚证形成的影响,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ALB)水平。并比较2组中脾虚证患者(观察组35例,对照组29例)的症状评分。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与术后第1天ALT、AST、TBIL以及术前ALB水平与脾虚证形成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第1天、第7天肝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4天,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ALT、AST、DBIL水平显著下降,ALB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运用健脾活血中药治疗脾虚证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与术后早期肝功能是影响HLD脾切除患者脾虚证形成的重要因素,健脾活血中药显著地促进了脾切除术后肝功能恢复,同时对脾虚证的改善具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的生化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分析AR患者移植肝活检前肝功能生化检测值。结果肝移植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后,随发病进展,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逐渐增高,成正相关,与非急性排斥组(NAR)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移植肝活检及活检前生化检测对于AR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脓毒症患者肝功能的变化,分析其与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住院治疗的脓毒症患者110例。(1)根据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的分值由低到高将患者分为A组(21例)、B组(65例)、C组(24例),比较3组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变化;(2)将110例脓毒症患者分为死亡组(34例)和存活组(76例),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变化、APACHEⅡ评分,并分析肝功能变化与APACHEⅡ评分的关系。结果患者APACHEⅡ评分越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就越高,清蛋白(ALB)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的年龄、ALT、AST、TBIL、TBA、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死亡组ALB的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和存活组两组间性别、γ-谷氨酰转移酶(GGT)、前清蛋白(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Ⅱ评分与ALT、AST、TBIL、TBA呈明显正相关(r=0.617、0.825、0.772、0.719,均P0.01),与ALB呈明显负相关(r=-0.364,P0.01),与GGT、PA未见明显相关性;APACHEⅡ评分、肝功能障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功能的变化可以较好地反映脓毒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动态地检测肝功能有助于判断病情的变化,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对观察疗效及预测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血浆置换(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ACLF患者9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PE联合血浆胆红素吸附(PBA)治疗,观察组采用PE联合DPMAS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不同时间点肝功能指标[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炎性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0(IL-10)、降钙素原(PCT)]水平、安全性及治疗结局。结果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12周后,两组肝功能指标ALT、TBIL、DBIL、炎性指标TNF-α、CRP、IL-10、PCT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联合PBA与PE联合DPMAS治疗ACLF效果相当,具有较高安全性,对改善治疗结局有积极作用,但PE...  相似文献   

11.
唐翠娥  刘永红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2):1425-1427,1429
目的了解略阳地区健康体检人群的肝功能水平分布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为建立基于该地区的肝功水平参考区间奠定试验基础。方法以略阳地区健康体检人群为调查分析对象,采取新鲜血清标本,用西门子AD-VIL 165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肝功6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清蛋白(ALB)进行检测。结果略阳地区健康体检人群的ALT、AST、TBIL、DBIL、TP、ALB为偏态分布。分析表明,ALT、AST、TBIL、DBIL水平在男女之间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P、ALB水平在男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T和AST的血清浓度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先升高后降低。TBIL和DBIL的血清浓度在40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TP和ALB的血清浓度则基本保持不变。结论略阳地区健康体检人群的ALT、AST、TBIL、DBIL水平在男女之间存在差异,在不同年龄段之间也存在差异,而TP、ALB不同性别和年龄段之间无明显差异。建议对体检人群进行健康评估时应区分不同性别和年龄段。  相似文献   

12.
王泓  江咏梅  石华  于凡  旷凌寒  李磊  杨惠 《华西医学》2009,24(3):704-707
目的:了解正常妊娠妇女血清中常用肝功能指标测定结果及变化。方法:分别在早孕(孕10~14周)、中孕(孕20~24周)、晚孕(孕30~34周)及产后(产后12周)四个时期序贯性测定120例正常妊娠妇女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乳酸脱氢酶(LDH)、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ALT、AST在早、中、晚孕及产后各期相对于正常对照均升高(P〈0.01);TBIL和DBIL在早、中、晚孕均降低(P〈0.01);TP、ALB随孕期增加逐渐下降,产后回升,到产后12周上升到正常水平(早、中、晚孕P〈0.01,产后P〉0.05);GGT在孕期中逐渐升高,于晚孕期达最高峰(P〈0.01),产后稍有下降;LDH在孕早中期无明显变化(P〉0.05),孕晚期上升,到产后12周仍呈一上升趋势(P〈0.01);PA在孕早期低于正常对照(P〈0.01),后随孕期上升,到中孕期后上升到正常(P〉0.05)。结论:本次实验观察到在妊娠期肝功指标ALT、AST、GGT、LDH升高,可能因为孕妇肝脏负荷增加、基础代谢和能量消耗增多、甾体激素水平增高引起。胆红素代谢指标及营养性指标TBIL、DBIL、TP、ALB、PA降低,可能是妊娠期血浆稀释引起。临床诊断妊娠合并肝功能损害时应考虑上述变化。  相似文献   

13.
林艳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2):1442-1443
目的探讨常规生化检测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5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碱性磷酸酶(AK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血糖(Glu)、尿素(Bu)、肌酐(Cr)、尿微量清蛋白(mAlb)、总胆固醇(TCHOL)、三酰甘油(TG)检测。结果糖尿病相关性肝功生化异常的发生率为26.56%,肾功生化异常的发生率为34.77%。表现为ALT、AST、γ-GT、AKP、TBIL、DBIL、Bu、Cr、mAlb中l项或几项轻度到中度增高,并且肝功生化异常患者的血脂水平及其异常率明显高于肝功能正常组。结论糖尿病患者相关性肝、肾功能受损较为常见,肝肾功能应作为糖尿病患者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病程慢性乙肝(CHB)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2(IL-32)、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HBV DNA载量中的差异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05例慢性CHB患者(轻度组32例、中度组42例、重度组31例)为研究对象,另选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两组血清IL-32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TBIL、ALT、AST采用采用日立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HBV DNA载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HB组血清IL-32、TBIL、ALT、AST及HBV DNA载量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轻、中度组相比,重度HCB组血清IL-32、TBIL、ALT、AST及HBV DNA载量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高载量组(105拷贝数/ml)血清IL-32、TBIL、ALT、AST水平显著高于HBVDNA低载量组(105拷贝数/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L-32可能介导CHB炎症反应,参与CHB病情的发生及进展,血清IL-32及肝功能指标可作为CHB患者病情进展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多途径置金属支架治疗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162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多途径置金属支架治疗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效果,为临床上选择更适当的方法治疗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162例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途径(n=129)、经皮经肝胆管引流(PTCD)途径(n=25)、联合ERCP和PTCD途径(n=8)置入金属支架治疗的情况。通过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1周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变化,评价3种方法的有效性。结果术后1周复查血清生化指标,TBIL、DBIL、IBIL、ALT、AST均显著下降(P〈0.01)。并发症发生主要是感染、出血、胰腺炎,经治疗后缓解,没有操作相关的死亡发生。3种方法均显著降低了肝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在ERCP与PTC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PTCD因例数少,未见有并发症。结论多途径置金属支架治疗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确切,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途径解除患者的黄疸、改善肝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酒精脂肪肝患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水平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973名职工健康体检者的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天门冬氨酸氩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葡萄糖(Glu)、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I(apo A-I)、载脂蛋白B(apo B)、计算non-HDL-C及apo B/apo A-I、LDI-C/HDL-C、apo B/HDL-C、TC/HDL-C比值,并对其中89例非酒精性脂肪肝与202名体检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脂肪肝检出率为9.15%,男性检出率为12.50%,显著高于女性的5.99%(P〈0.05);与对照组比较,59例男性患者的ALT、IBil、TG、HDL-C、LDL-C、apo A-I、non-HDL-C水平及apo B/apo A-I、LDL-C/HDL-C、apo B/HDL-C、TC/HDL-C比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5,P〈0.01),30例女性患者的AST、TBil、DBil、IBil、Glu、TC、TG、LDL-C、apo A-I、non-HDL-C水平及apo B/apo A-I、LDL-C/HDL-C、apo B/HDL-C、TC/HDL-C比值差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non-HDL-C与TC、LDL-C、TG、HDL-C、apo A-I、apo B、apo B/apo A-I、TC/HDL均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4113~0.9893,P〈0.01]。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普遍具有代谢异常和肝脏受损等特点,non-HDL-C的检测有助于全面了解非酒精性脂肪肝脂炎代谢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置管引流术(PTCD)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4月~2015年9月期间,超声引导下PTCD治疗的97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分析治疗后并发症及其预后,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下述指标的变化: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胆汁酸、谷草转氨酶、谷丙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白蛋白、前白蛋白。结果97例患者均置管成功,成功率100%,PTCD术后患者恶心、呕吐、腹胀、皮肤瘙痒等症状明显改善,黄疸减轻。97例患者,术后出现2例胆道感染,发生率2.06%;1例急性胰腺炎,发生率1.03%;上述并发症经保守治疗后,2周内痊愈。PTCD治疗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胆汁酸、谷草转氨酶、谷丙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水平均显著下降,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显著提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通过超声引导下实施PTCD治疗,不仅能够快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促进黄疸消退、改善肝功能,而且具有实时准确、安全可靠等特点,疗效显著,应予推广。    相似文献   

18.
陈邦邦  刘会春  庞青  王炜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8):1017-1019,1024
目的探讨胆汁回输在经皮胆道支架置入术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该院80例因恶性梗阻性黄疸行经皮胆道支架置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40例进行胆汁回输的患者作为观察组,以未进行胆汁回输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住院当天完善必要检查,无明显禁忌后于入院第1天均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观察组患者于入院第2天进行胆汁回输至出院停止,分析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及入院后第4天的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清蛋白(ALB)水平变化及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ALT、AST、TBIL、DBIL、AL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入院后第4天(即胆汁回输第3天)两组患者ALT、AST、TBIL、DBIL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患者ALT、AST、TBIL、DBIL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入院时比较,在入院后第4天时,观察组患者ALB水平明显升高,对照组患者ALB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皮胆道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除腹胀外,其余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汁回输可明显改善行经皮胆道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前的肝功能状况,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且可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9.
血液灌流治疗肝性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治疗肝性高胆红素血症(总胆红素大于或等于171μmol/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肝性高胆红素血症患者25例,采用内科常规治疗联合HA330一U型树脂血液灌流器进行血液灌流,比较灌流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肝功能和血常规指标的变化情况,并监测灌流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灌流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亦较灌流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常规指标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较灌流前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灌流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血液灌流治疗肝性高胆红素血症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孕妇妊娠期不同程度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与其个体条件及预计产后情况的关系。方法:按体征及血液学检测结果将328例ICP孕妇分为轻度及重度2组,并选取150名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3组的甘胆酸(CG)、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转移酶(AST),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详细比较3组孕妇的个体基本条件及妊娠预后,探讨其与ICP分度的关系。结果:3组孕妇间CG值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01);肝功能指标TBIL、DBIL、ALT及AST在轻度ICP孕妇组与正常孕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重度组与轻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随孕妇年龄增长,ICP病情存在加重趋势。从孕、产妇结局与ICP的相关性研究可知,正常对照组孕妇的剖宫产率为21.33%,而轻度ICP组和重度ICP组剖宫产率分别达45.83%和93.75%;对照组孕妇仅有6.67%羊水粪染,而轻度ICP组和重度ICP组孕妇羊水粪染率分别为11.11%和38.39%。结论:孕妇血清CG、TBIL、DBIL、ALT及AST测定值与其ICP病情轻、重密切相关,轻度和重度ICP孕妇在妊娠结局的诸多方面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